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安笙涼城6582


玉米叉子,又叫芽子,術稱分櫱。玉米屬於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叉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現象。關於玉米叉子究竟是否該掰,對產量有否影響,近些年爭論不斷,主張掰或主張不掰的均有之,各說各的理。那麼究竟掰不掰,這裡實際上還要算個勞動力成本,如果時間寬裕,掰的益處實際上要更多些。



引起玉米出叉子的原因很多,與品種、水肥、地力、密度都有關係。一般來說,除品種影響外,種植密度小會出叉多;地力好比地力差的出叉多;播期早的比播期晚的出叉多。

玉米叉子過多,任其瘋狂生長,會與主莖爭奪營養,還會讓玉米地裡光照、通風條件變差,不利於中後期植株和籽粒的正常發育,所以大部分農民都會直接掰掉叉子。但最近也看到一項研究,不去叉子的實驗玉米品種每公頃的葉面積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叉子的每公頃葉面積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後者葉面積大得多,有利於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其實,這中間要考慮的還是種植密度的問題。

如果計劃掰玉米叉子的話,要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好時機除之。

一、苗期芽子可掰:這時候的芽子會與主莖間產生養分爭奪,不利於主莖拔節和生長,可以掰除。



二、大喇叭口期時可掰掉:這期間正是玉米對水、肥敏感的生長關鍵期,叉子過多會對玉米後期的生長和成粒造成不利影響,可考慮掰去。

三、後期穗花期以後發生的分叉可不掰:這個時期分芽一般不會對產量造成多大影響,且留孽後可形成的葉冠層,有利於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掰也更有益。



總之,玉米掰叉子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是否打叉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而定。如果少叉子的主莖長得很好,而叉子多的主莖長勢不好,建議可掰掉芽子;如果種植密度較為合理,後期產量受此影響極小,大可不必理會。


農通社


玉米分“叉子”,到底掰不掰,看完恍然大悟! 玉米屬於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櫱的特點,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腋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

玉米一旦分櫱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正方觀點: 玉米分櫱可以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可更多的積累幹物質;分櫱植株根系數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養分;留孽後可形成較大的葉冠層,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分櫱產生,可削除頂端優勢,控制主莖旺長;分櫱在玉米抽雄後會逐漸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產物、生殖要素會迴流到主莖,最後為玉米成熟提供養分;掰除分櫱,會對植株造成傷害,在植株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病蟲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幾率會加大。放任其隨意生長的情況下,92-98%的分櫱在玉米抽雄後即逐漸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澀澀的小扒妹


玉米丫子到底該不該掰?

從事玉米種植50年經驗告訴我,想要高產必須掰!

玉米丫子到底怎麼形成的?一致的回答是土地肥力過剩,氣候環境影響,玉米頂尖優勢弱,掖牙形成丫子。但我今天告訴大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結論,是純理論主義者!


玉米丫子形成是玉米雜交種父母本基因決定的。舉兩個品種來剖析。鄭單2098你把它種在多麼肥沃土地上,一畝地也見不到幾個丫子。良玉118你把它種在貧脊土地上,5到6個丫子也常見。所以基因是絕對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王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這看你想要什麼產量,想創畝產噸斤必須掰!而種田大戶幾百畝,靠規模取勝是掰不過來的。你比如遼西乾旱,一個玉米主幹還整天打蔫,在帶上5到6個丫子,它還能活嗎?丫子得爭去多少水份與肥源營養。靠理論吃飯的不懂之人,不要在坑農害農了!想回答農業生產技術問題,先到農村實踐之後在回答吧!


本來眼疾不想多寫回答,可看到錯誤結論遍天飛,用這種錯誤理論去指導農業,受損失的還是農民。




海納百川21210


玉米叉子,應該掰。

玉米具有分櫱的特點,下面長出叉子,這是正常現象。

那麼玉米為什麼會長又子呢?這與品種,水、肥都有關係。一般情況下,同一品種有的長叉子,有的不長叉子,如鄭丹958就很容易長叉子,但是如果水分充足,肥料過足,就容易長叉子。因為幹早,抑制了主莖生長,也容易長叉子。



如果玉米長叉子,要立即掰掉,並且越早越好,越小越好,不然與玉米主莖爭奪水肥,影響生長,以而降低產量,有的人說不用拜,到後期自動枯死,是的,這些又到後期是會自動枯死,但是在存活的這段時間,不是也要耗費水肥嗎。

我年年種玉米,一旦發現長了叉子,都是立即掰掉,這些叉子在爭取水分的同時,也影響整個玉米的通透性。

這是我多年種植整個玉米的點滴經驗,請各位大神斧正。



落英鄉間


玉米分叉跟品種、水肥、地力有關係。如果種植密度大就可以掰掉,密度合理就可以不管。玉米屬於禾穀類作物,而分叉是禾穀類作物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玉米的生長期,玉米每個節的葉腋處都會形成一個腋芽,一般情況下,植株頂部5∼8節葉腋處的葉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發育成果穗,靠近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叉。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比較強,一般情況下基部腋芽形成分叉的過程受到抑制,所以產生分叉的情況也比較少見,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玉米的頂端優勢受到了抑制,玉米基部的腋芽就會形成分叉。

1 品種特性:玉米能產生分叉是由玉米品種的特性決定的。有些品種分叉性強,有些品種分叉性弱。一般情況下,玉米頂端優勢強的品種產生的分叉少些,頂端優勢弱的品種產生的分叉多些;密植品種分叉多些,稀植品種分叉少些。

2 密度:同一個品種,種植密度小的時候,容易發生分叉現象,種植密度大的時候,不容易發生分叉現象。

3 播種時間:同一個品種,播種早的,分叉多一些,播種晚的分叉少一些。

4 土壤肥力:玉米在苗期,如果底肥施用過多,土壤肥力比較高,且土壤溼度適宜,幼苗在生長期過於旺盛,同樣對玉米的分叉有利。

5 苗期高溫乾旱:玉米苗期如遇到高溫、乾旱的不利氣候條件,玉米的生長受到影響,頂端優勢受到了抑制,而此時光照強度比較大,製造的養分比較多,從而促使植株產生較多的分叉。




鄉野敏兒


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過去種植玉米,農民們都是要打掉玉米叉子的,原因很簡單,就象吃飯一樣,同樣數量的一桌飯,一個人吃和三個人吃結果是不同的,一個人肯定會吃飽,還有剩菜剩飯,三個人可能都吃不飽,要捱餓,這是農民理解的最淺顯的道理。另外,俗話說“無欲則剛”,“集中力量辦大事”,叉子多了分散養分,會影響主莖結棒的。



近年來,許多專家給出了新的說法,認為玉米不需要去叉。一方面說玉米分叉是自然現象,不影響主杆生長,另一方面說,枝叉的產生,擴大了葉面面積,增強了光合作用,為植株生長提供了大量的葉綠素。同時,支叉的產生,又為土壤起到了遮蔭的作用,有利於保護墒情,降底土地乾旱程度。

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事物都不能只強調一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玉米分叉會長出一些新的葉面,這些葉面自然會接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葉綠素。遮住了陽光,也會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但是,分叉的生長,不是空穴來風,無根之株,它是從主杆上分離出來的,它的生長也是需要養分和水分的,不要只看到它起到了遮蔭的作用,它的生長既需要養分和水分支撐,其葉面也是會揮發水分的。很顯然,


它的產生,消耗了主杆的水分和養分,使本來集中於一處的力量分成了多處,形成多處消耗的局面。並且,很少有見到分叉結棒的,即使偶爾有結棒的,也是小的可憐,根本不成形。絕大多數分叉會在玉米生長後期,自動萎縮,枯竭死亡,實際就是參與了一次養分吸收,到最後自動消亡。

所以說,無論是苗期還是大喇叭期出現玉米分叉,農民們都會在鋤地的時候,或者是追肥的時候,極盡可能的把它去掉。苗期分叉,生長期長,對養分吸收的時間也長,必須極早除掉,後期出現的分叉生長期相對較短,另外主莖已經佔絕對優勢,足以壓迫分叉生長,可以不太重視。


若飛305


大家好,我是鄉村胖小娥,很高興來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大家多交流。



種植玉米的過程中,玉米苗長大會分櫱(玉米叉子),這個是正常的,但是很多農民朋友卻會直接掰掉,因為他們認為這東西會吸收本應該給玉米的光照,水分和養分,認為它會造成玉米產量降低。其實這恰好相反,分櫱好處多。



玉米分櫱的好處如下:

1.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可以產生更多的玉米株,為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2.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玉米留櫱後形成較大葉冠層,有專業測定,留櫱比去櫱地表10釐米處土壤含水高量14.49%,留櫱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

3.降低頂端優勢:單株玉米長很高,但產量卻很低。分櫱多的玉米長得矮粗胖,但這就是豐產的標誌。

4.生殖要素的迴流: 玉米成長後芽子會逐漸枯萎死亡,其水分、光合產物、生殖要素會迴流到主莖,為玉米成熟提供養分。

結論:正確的選擇是不要掰!掰除分櫱是種傷害,可造成蟲害入侵,增加真菌感染,玉米分櫱好處多。



以上就是小娥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交流,可以關注鄉村胖小娥


鄉村胖小娥


玉米長出了杈子,需不需要掰除,可以根據玉米生長的時期來決定。玉米長杈子,也叫玉米“分櫱”現象,是玉米生長期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在玉米整個生長期都會發生,但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一、在玉米苗期,長出杈子來。玉米長杈子和品種、土地肥力、施肥的合理性、病蟲害等因素都有一定的管理。對於大面積種植的玉米,基本上不可能通過人工去掰除杈子保生長,所以就需要播種抗分櫱強的玉米品種鄭單958等。


比如在種植的時候,村民們為了投簡單,單一施肥,基本不施用農家肥或者充足的底肥,導致在玉米中後期生長出現脫肥的情況,而導致植株頂端生長受到抑制,就出現了根部分櫱的情況。當在玉米苗期出現了分櫱情況,就會造成主杆生長的養分被分流,自然會影響主杆快速生長,以及後期結玉米的時候,養分的集中供給。那麼,勢必會影響玉米的產量,所以在玉米苗期出現的分櫱情況,在人力充足的情況下,最好把杈子掰除。

二、結玉米期,長杈子。到了結玉米的時候,這時候長出的杈子,可能在根部,也可能在主杆上。細心的人,就會發覺這些長了杈子的玉米結的玉米都不大。因為分櫱會吸收不少的養分,所以就影響了授粉效果,也會影響玉米後期膨大。不過,到了玉米結實期的時候,植株已經基本封行了,再去掰除杈子,就比較麻煩了,所以在農村裡面,基本看不到中後期去掰杈子的。但是,能夠掰除,肯定是最好的。

三、玉米成熟期,長出杈子。一般到了玉米結實以後,這時候長出的杈子,對於玉米生長髮育基本上沒什麼影響,還對於玉米的發育有一定的好處。其實,到了玉米結實以後,再發杈子的幾率也會減少,不過對玉米也沒什麼影響,所以這個時候即使長了杈子也可以不管。

總的來說,我們在種植玉米的時候,除了選擇分櫱少的玉米品種,也可以定植合適的密度,科學的追肥以及人工掰除杈子,來確保玉米的茁壯生長。


著迷大鄉村


針對玉米“叉子”到底應不應該掰除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必須要掰除。具體分析如下。

玉米出“叉子”是指分櫱。玉米分櫱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是禾穀類植物固有的特性之一。而玉米分櫱的時間多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期,這正是玉米對水肥敏感的生長時期。

  1. 大量分櫱會造成玉米主莖營養缺少,影響正常的生長和雌雄分化,
  2. 並且不利於霸王根的生長。
  3. 並且植株枝條縱生,降低通透性。
故玉米分櫱的產生對它的生長和產量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須要掰除。

那麼玉米分櫱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 品種。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有些品種易分櫱(如先玉335等),而有些品種不易分櫱(鄭單958等)。
  2. 種植密度。 密度過小的情況下,玉米會表現出空間競爭優勢,會促進分櫱。分櫱量的多少也是因品種而異。
  3. 乾旱。在持續乾旱的情況下, 玉米主莖生長受抑制,會促進分櫱的產生。

綜上所述,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選擇品種是關鍵,並且還要保持適宜的土壤熵情。在遇到玉米分櫱後,一定要進行掰除。



上述是我的個人分析,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進行補充和評論。

謝謝點贊和關注,更多農業知識持續更新中。

小位說三農


雖然很多玉米種植戶都有豐富的玉米田間管理經驗,但若真的問起玉米屬於什麼科屬的農作物,或許有些玉米種植戶真不清楚。當前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田間管理,多數是別人家怎麼管理我就怎麼管理。老農之間有句話叫做“種地看鄰居家”,意思就是如果不知道種地該怎麼種,就去看看臨近地塊兒的人怎麼種,跟著鄰居家學種地,沒虧吃。

玉米是禾本科作物,農民常種植的禾本科作物還有小麥等其它農作物。也就是說玉米和小麥是同樣科屬的農作物,是不是很神奇。禾本科作物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分櫱。所以從物種本身的特性來看玉米苗株出現分櫱是不可避免的,但為什麼有些玉米出現分櫱有些玉米沒有出現分櫱呢,這和種子穩定與否有關係,種子雜交過程改變了玉米分櫱。

玉米出現分櫱和種子品種有關係之外,另一個因素就是水肥問題。玉米喜歡溼潤,乾旱和施肥不當都容易造成玉米分櫱嚴重。如果玉米地中長時間乾旱,導致玉米水肥不足玉米苗株不能順利生長,營養物質停吸收只留在在土壤表層,或者三元素肥料不均衡,或者施肥方式有問題等諸多因素,造成玉米根部的腋芽開始發育,就出現玉米分櫱。

我們本地玉米種植,小面積玉米種植戶在巡查地情和苗情時如果發現玉米分櫱一般都要將其掰掉,這點兒沒有人含糊,而且在掰掉玉米分櫱之後還會把保留的玉米主莖扶正把土踩實。但對於大包地戶來說,百十畝地的玉米一棵一棵挨著去找分櫱就有點兒得不償失了,關鍵是掰掉分櫱產量提升也不明顯,不掰掉分櫱產量減產也不明顯。

敲個黑板:如果任其玉米分櫱生長,就會長成人們說的玉米牙子。有人說玉米牙子長到一定程度會萎縮死亡,體內的養分會重新迴流到主莖苗株上。這種話最好不要說給老農民說,老農民種植玉米講究實效,絕對不會給玉米牙子這麼費事的活法兒,一般都是將其直接掰掉完事兒。但就算掰掉玉米牙子拯救的也就是一株玉米,不掰掉玉米牙子坑害的也是一株玉米,玉米分櫱的是極小概率事件,對玉米產量來說沒有影響,能掰就掰,不掰也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