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明月写了《明朝那些事儿》以后就没有写其它朝代的书,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上官垚


明朝那些事写的真好!我是先听刘同亿后买书看的。当然刘同亿播音太好吸引了我,也和当年明月文章好分不开。但要写出这么畅销引人入胜又必须象史书样真实,这文章可以想象真的不容易啊!得多少年研究和素材积累才能动笔啊!估计要再写部汉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高质量,相当不容易!期拜中!


卫斯理20334109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当年明月江郎才尽了。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吧,下面我就谈谈吧。

一、写书并非本职工作,而是出于兴趣爱好

说实话,当年明月本人是有着自己的正式工作的。他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他本人的工作是海关职员。因此写书这件事情并非是当年明月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写的,他本人写书纯粹是为了传播历史知识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当年明月没必要像那些网络小说作家一样一本一本书地拼命写,为了养活自己。

不得不说,处于兴趣爱好写书跟为了恰饭写书写出来的那种感觉真的不一样。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当年明月的书才写得很有意思而且引人注目吧。

因此当年明月写书,完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没必要为了写而写,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这样也很快乐。

二、当年明月工作忙,已经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写了

刘慈欣因为《流浪地球》而红了一把,其实我从《科幻世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颇有才气的作家了。最初刘慈欣写书,都是在上班时间写的,为什么?因为工作清闲而且比较无聊,因此刘慈欣就只好写书消遣一下并且赚点稿费贴补家用了。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的工作比较清闲,晚上回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因此就在家里写书。最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上传到天涯论坛上的,我想那个时候的当年明月想要靠这本书挣大钱的心思还是没有的。

在天涯论坛上,当年明月受到过网友的谩骂,也受到了一些大写手的打压,但是他都挺了过来,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不得不说也是不容易的。而且后来他还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关税,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个不太看重钱的人。

现在当年明月已经升官当了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了,工作繁忙,不像原本一样有空闲时间写书了。

三、当年明月不想恰烂钱

不得不说,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带货主播翻车,知名游戏主播恰烂钱等事件让人不忍直视。说白了他们就是在消耗自己的名声和观众对自己的喜爱度,然后通过这种手段去赚钱。

不得不说,如果当年明月找几个写手去写几本书,然后冠上自己的名字,会不会有人买单?一定会有人买单的。但是这些书质量良莠不齐,损害的就是当年明月自己的名声了。

我前面说过了,当年明月本人不是那种很喜欢金钱的人,他本人颇有几分风骨,因此他不想通过这种手段挣钱,可能在他有好的构思之前,他是不想去恰这个烂钱的。

四、他在憋大招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之所以没写新书,有没有可能是他在酝酿新书?我本人是个小小的历史领域创作者,深知写一篇文章的艰辛苦楚,当年明月如果想要写一本书,恐怕需要更长的事件去准备以及构思,因此有可能他是在憋大招,来一个“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相信前些年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打败柯达的不是索尼而是诺基亚,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企业,却倒在了仅仅兴起十几二十年的手机行业脚下。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叫跨界打击。

同样,打败当年明月的,不是他的才华和其他的竞争者,而是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赶上的是最后一波全民纸质阅读狂潮。

古人说读书四上:马上厕上枕上案上,说的其实是一个碎片时间利用的道理。漫漫旅途无事可干,你会选择做些什么呢?有些人选择听歌,有些人选择看风景,而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有很多的人选择了在包里放一本书,上车打开,下车合上,一路的疲劳就这么消弥在字里行间。当你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看看表,距离下班还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呢?随手一抽,一本书信手拈来,看到兴起,下班也顾不上了,非要看完这段才能走。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大家知道了当年明月;而移动媒体的尚未到来,让大家选择在网络阅读不方便的时候购买纸质书籍。

然而这一切,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就彻底改变了。

如今人人都有了手机,碎片时间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听歌的人还是听歌,看风景的,还是看风景,而原来选择读书的那批人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有的在刷头条,有的在看视频,有的在拍抖音,有的在玩游戏,甚至有的直接在手机上办公写作等等。虽然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坚守在阅读的阵地,但是这些人还会再继续购买纸质书籍吗?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人的最后一次全民纸质阅读狂欢


百里青锋


个人认为,并非江郎才尽,只是个人选择。

或许石悦,也就是当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得以一窥他的内心:“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从这句话,明显可以看出当年明月的选择。历史是爱好,出风头是意外,正经的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就如同他笔下那些明朝人物,既然选择了仕途,那就以此为根本,心无旁骛,才能好整以暇。

那些名臣们,哪一个又不是文章好手,哪一个又不是博闻强记,纵横古今之辈。但他们,同样是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或许,石悦就是因为写史,认识到了这点。

石悦先是成为了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

2013年4月,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副处级)。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任河北省隆化县副县长(挂职)。

隆化县在承德不算一个小县,按照明朝的官制,这个职务大概是从七品,这个时候,石悦还只有34岁,相当年轻,当然,这是挂职,只是锻炼一下,也是以后还有重用的意思。

2016年2月,任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清楚是干嘛的,估计也有国企或央企背景。

而去年的最新消息,在2018年5月,石悦担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这是正处级别的干部,相当于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市级单位局长这样的级别,这在明朝,大致是个正七品的官职,石悦去年是39岁,还未满40周岁,再往上,就是副厅级、副市级的干部,前途不可限量。

仕途顺利的石悦,按着他设想的道路在前进,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太高调未必是好事,而石悦的性格,本身就比较低调,而且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他进行创作。

以上是工作方面,还有时间方面。

这个级别的干部,显然不太能有时间再来从事写作。而写作,尤其是写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石悦是1979年生人,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首发,当时他是27岁,有没有结婚我不太清楚,估计应该是还没有,如果已婚的话,可能还未必生子。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完稿,石悦已经30岁,这个年龄的男人,应该已经结婚生子。

诸位有家室的话应该知道,有了孩子以后,时间就变得非常宝贵了,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偶尔还要应酬,回家能陪一陪孩子,自己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失去了写作的基础,再想有什么作品就是空谈了。

所以,小院认为,当年明月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再出作品。石悦或许并非不想写,经过岁月的积淀,也许哪一天他再次一鸣惊人,拿出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小院之观


人生有很多成功呢,往往并不是上下求索,而是无心插柳。当年明月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仔细回溯一下当年明月成名的年代,其实是大家的阅读口味从严肃文学向网络文学转型的年代。2006年,当年明月开始创作《明朝那些事儿》,天下霸唱开始创作《鬼吹灯》,南派三叔开始创作《盗墓笔记》……在这一年前后,以及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不同的写作领域,相继出现了许多开拓型写手,比如写悬疑小说的蔡骏,从纯文学领域“跨界”官场小说并作品大卖的王跃文等等,他们都成为该创作领域的翘楚级人物。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论坛即时创作、交互阅读模式的兴起,大家的阅读口味开始转向通俗化、趣味化甚至猎奇化,谁抓住了这个风口,也就抓住了潜在的巨大读者群体。

在当年明月之前,没有人以那样的方式去讲述历史。而他以调侃的方式、小说的笔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明朝,将现代的流行词汇、生活场景、思维方式,无缝植入过去的故事,让明史不再埋首故纸堆,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亲切起来。

因此,《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各种年龄段、各种阶层的读者,成为当年图书市场最受欢迎的历史普及读本。

对20多岁年纪轻轻考上海关、生活无甚压力、爱读史尤其是熟读明史的当年明月来说,在不到30岁的黄金年龄,洋洋洒洒写下近百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更多是将过去的阅读经验、思考沉淀、创作热情融为一体,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才华大爆发。而他的写作初衷和诉求,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这从他日后的人生履历,足窥一二。

《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以千万册计,笔名当年明月、真名石悦的他,收获了普通公务员难以想象的巨额稿酬,屡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并收获了读者乃至学者的盛誉,有高校学者将其作为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深入研究,认为它具备了一切流行文化的传播元素。

但当年明月对自己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认知得其实颇为清醒,提到自己的史学偶像钱穆,他坦言——

“我的书我希望它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的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或许是有如此冷静的认知,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并没有乘胜追击,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答主认为,这绝不是因为他写完这一部就才思枯竭、江郎才尽,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也就不必一条道路坚持到底。

当年明月今何在?他以真名石悦,低调地生活着、工作着,历任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河北省隆化县挂职副县长、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5月,39岁的他升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正处级。

可以说,他曾经是公务员队伍里的斜杠青年;现在,藏起功与名之后,依然是公务员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饮水君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湖北宜昌人。他能把枯燥乏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有趣,确实不简单。他开创了写史的第四种方式,通常记录历史都是史记、教科书和戏说三种。前两种太死板,除了研究历史的人,大抵没人爱看,戏说就不能当历史来看。

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他这第四种方式叫做趣味史学。他的写作看似信马由缰,有调侃,有自己的评论,夹杂着幽默和无厘头的语言。但是上下衔接紧密,内容充实,全不离史实。

这种方式迎合了国人的阅读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当故事看。在一零年之前,他赶上了一波纸质书阅读的狂潮。所以他用三年时间,将《明朝那些事儿》出了七部,累计销售过千万册。


确实买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与其他大部头摆在书架上,一点都不掉档次。明月也靠这部书飞起来了,版税收入超4000万。按说名气大火后,他应该接连出新作才对,可是没有。难道他江郎才尽了?当然不是。

如果看过采访明月的人,都知道他真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还是拿他的话说,做人不能太有目的性,也许他喜欢随遇而安。一句简单的话却带有深刻哲理,如果我们做事没有目的,就会茫然。太有目的就会走偏。

同理他刚开始在网上连载《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凭的就是一腔热爱和用白话写出好看历史的决心。他自然也没想过能有这么大反响,所以当荣誉来的时候,他很冷静。

能写出如此长篇,写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明月5岁开始读史,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精通明史,未必对其他朝代的历史了如指掌。但是说实话,借着现在旺盛的名气,他写又有何不可?

退一万步讲,如果他想挣黑心钱,找几个只要不是很烂的枪手,写出来只要挂上当年明月的名号,销量肯定不会差。



但是明月不敷衍,不将就,我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他也不是专职作家,写作只是他的兴趣爱好。他说他不想把爱好变成职业,心无旁骛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现实里他是处长,公务繁忙,估计也抽不出时间写作。

这就是取舍,没有对错。我要说明月对钱不那么看重,可能有人要揪着我的脖领子反驳。但是你想想他要出作品难吗?一点儿都不难。他没这么做,止于良心。



写作也需要沉淀。也许时机到了,他会推出更为惊人的大作。我们期待吧!


说史听涛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是新版本《明朝那些事儿》中最后一本书最后一页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即是对读者说的,更是对自己说的。

当年明月,二十多岁便写完了这本巨著。看完这套书后,我们大多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作者不仅通晓了明史,而且洞察了古今、悟透了人生。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为什么始终不出新作了呢?有人说他的钱已经挣够了,没必要再费那劲再写什么了。也有人说他已经是个什么什么级别的了啦。对此类说法,我只能用“呵呵~”两字回复了……

今天,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还会有“挣钱有够”的现象存在吗?如果有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挣了多少亿还在挣、最后挣到了破产。弄了多少亿还在弄、最后弄进了监狱”的情况出现了。同动不动就多少个亿的那些娱乐圈的人相比,他所得的那点稿费搁在你身上你会是觉得足够了吗?一个小小的什么级别、难道就是他这十几年来的“奋斗目标”了吗?我们还是打开老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看他在后记中说过的那些话吧!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于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这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这是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态度。

“还会不会写?应该会,感觉还能写,还写得出来,毕竟还很年轻,离退休尚早,尚能饭。

继续写之前,先歇歇,累得慌。”这是他对日后写作的态度。

一个对钱和世道都抱有如此态度的人,你还会用金钱和地位去衡量他吗?他说过要写就肯定会写。可是他为什么这一歇就歇了十年、至今仍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呢?我以为他是在等,等什么?或许是需要等他对生活进一步体验后的积累,或许在等着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有人曾怀疑他是不是“江郎才尽”了?笑话!一个二十多岁就已经才大如海的人,怎么可能在人生正当年的时候反而失去了才智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或许就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第二次追求。

根据作者性格和写作态度,我觉得他的下一部作品必定会超过他的第一部作品。为此,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把盏常聊


当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另外也是当年明月自己的选择。

当年明月非常喜欢明史,对明史研究非常深入,这一点从《明朝那些事儿》就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当年明月是中国明史学会的会员。

当年明月痴迷明史,学识渊博,他以明史为蓝本创作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广受好评。对普及明史,作了很大贡献。不过当年明月极力美化明朝,对明朝皇帝的奇葩行径和种种恶行予以美化,同时极力淡化明朝社会的黑暗面,也备受诟病。

对当年明月而言,写《明朝那些事儿》,单纯只是因为喜欢明朝,而且他对明史也确实研究够深。可是其它朝代的历史,当年明月就不一定在行了,如汉史、三国史、魏晋史、唐史、宋史等,当年明月即便写,要想达到《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恐怕已经不可能了。索性不写了。

当年明月现在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公务员,他早就放弃了写作这条路,他自己就曾说过,他如今的愿望,就是安安心心做一名公务员,至于《明朝那些事儿》和写作,已经是过去式了。

这就是当年明月的选择,他在声名鹊起之后,悄然功成身退,安安心心做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一切无愧于心。


袁卫宇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于十多年前,总销量应该已经超过千万册,作者版税应该不止五千万人民币。

当年明月写出《明朝那些事儿》不到三十岁,通俗历史领域的“天才”,当所有人都期待明月的新作,出版商肯定也是反复劝说他写新作,但十多年过去了,他依旧没有新的作品出版。

这其中有“江郎才尽”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明月已经成了局级干部,谨言慎行可能让他选择了不再发表古代朝代的作品,更不要谈出版了。

如果明月真的动笔写另外一个朝代,也不太可能出现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盛况,因为现在的出版环境已不同于十年前,真正的超级爆款出现的难度更大了。

你觉得当年明月还会出版新的作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高考完就立马开始阅读的一部作品,由于自己从小爱好历史,加上网上对本书的疯狂好评,因此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期待。当然,阅读完之后,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确实写的非常精彩,虽有少部分掺杂个人观点,但基本符合了《明史》,对于快餐式阅读的我们来说,是一部很好的明代历史启蒙作品。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便热爱历史,有一次在他父亲带他去逛街的时候,他看中了一本书,名叫《中国通史》,虽然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他却爱不释手,父亲看他如此喜欢,便狠了狠心花了4.5元将这本书买下,要知道,80年代的普通工人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钱,这本书也正式为石悦打开了历史的门窗。


从初中一直到大学,除了学习,看历代史书就成了石悦最为重要的业余爱好,为了真正的了解历史,他从刚开始的白话历史转战二十四史,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却看的津津有味。能完成《明事》这恢宏的著作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是办不到的。

毕业之后,石悦按照家里的思想意见,成功考取了广东海关的一名公务人员,而身处异乡的他,下班后读书就成了他唯一的爱好。

随着阅读的深入,石悦开始尝试着自己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也给了草根作家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石悦后来发现,网上关于明朝的故事相对较少,并且还有许多对明朝的误解,这就成了他创作《明事》的动力源泉。


在每一个下班的夜晚,石悦都会坐在电脑前,用白话还原着明代的历史,通过博客、天涯论坛等媒介,石悦收获了大批的粉丝,从2006年第一部的创作开始,到2009年第七部的结束,《明事》获得了网友广泛的好评,毕竟,现代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文言文,而戏说的口吻也符合了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

石悦成名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现在《明事》的年度版税已经达到了575万人民币,并且他也荣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八位,有没有考虑过辞职做一名专业的历史作家?

而石悦很坚定的回答是:“NO!”石悦解释道,从小受家里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件正经的工作,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不会放弃自己的主业。

因此,我认为,石悦并非是江郎才尽了,他通过《明事》的走红,不单单获得了物质的收获,而且对于他的仕途也大有裨益。之后的石悦挂职过副县长,当过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在是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的处长。(有才华的人在哪里都吃得开)


相对于之前的科员,石悦已经干上了领导职务,在其位,谋其职,他每天应该有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不比那个按时上下班的科员,因此,创作的时间是没有之前充裕的。

加上《明事》的爆红,想要超越几乎是很难的,有了之前成功的经历,人总要想的是如何步步高升,这也是他不轻易下笔的关键原因,万一没有上部成功,那迎接他的将是网上各类眼红喷子的谩骂口水。

当然,我们非常期待石悦能再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如果他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多的结合实践,在领导岗位上制定出更多利国利民的政策,这不也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吗?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要远比一部书要来得更加实际。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