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除掉鳌拜的方法,如果汉献帝也照做,可以对付曹操吗?

历史痴


导语: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可以说是大清帝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康熙八岁登基,由于年幼,所以在他成年之前国家大事都是由索尼,鳌拜,遏比隆,苏克萨哈这四位辅政大臣主持内政。后来康熙到了该亲政的年纪,由于鳌拜平日作恶多端,并且在康熙亲政时不愿意交权,因此在康熙亲政之前就先除掉了鳌拜。

汉献帝刘协为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由于汉朝在末期已经没有了实权,因此才会出现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

康熙通过武力的方法制服了鳌拜。但是同样的方法在汉献帝刘协身上肯定不会奏效。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汉献帝没有实权

康熙除鳌拜的方法是集结了一群摔跤手,硬是活生生的把鳌拜给擒住。纵观全局,这一切事情都在孝庄太后的掌控之中。只要康熙失败,那么孝庄就会立即发兵灭掉鳌拜。因此康熙除鳌拜其实是有必胜的把握的。

汉献帝为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汉献帝之前汉朝就一步一步的走向了衰弱。后期更是出现了携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汉献帝的丞相,手中握有大权,没人可以牵制他。因此就算汉献帝效仿康熙除鳌拜的方法也不会奏效。

2.曹操比鳌拜更有心机

当时,康熙宣鳌拜进宫的时候,鳌拜就已经明白康熙要取他性命。但是鳌拜自认为是大清第一勇士,根本就不把十几岁的康熙放在眼里。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正是鳌拜的傲气才导致其失败。

而曹操是与鳌拜完全不同的性格。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可以说汉献帝时期朝廷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曹操的法眼。并且作为专政的曹操,根本就不会给汉献帝培养摔跤手的机会。

总结:曹操与鳌拜都是两个专政的大臣,但是由于两个人生存的年代和两人的性格不同,同样的方法肯定不会对两人都奏效。








小生子讲历史


首先呢我们要对这两个阵营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再进行一个比较。曹操和鳌拜来比较,曹操是一个工于心计并且手段非常狠辣的枭雄,政治头脑非常丰富,并且手握重兵,手下精英云集忠心耿耿。反观鳌拜,他作为四大辅政大臣,权利并不能说是只手遮天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索尼,下面还有遏必隆、苏克萨哈,这四个人可以说各自为政,鳌拜的权利与曹操相比就没有那么集中,而且鳌拜是武将出身,领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但是说到政治手腕就和曹操以及曹操的智囊团无法相比。综合比较,鳌拜不如曹操。

我们再来对汉献帝和幼年康熙进行一个比较,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汉献帝和孝庄文皇后进行比较,康熙能够制服鳌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他的祖母,而并不是他自己,汉献帝手里的权利少得可怜,人身自由人事任命甚至衣食起居都严格掌控在曹操手里一点兵权都没有,而孝庄文皇后所掌握的权利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她能够调动京城部分兵力并且能够对朝中大臣产生足够的威慑,综合对比,康熙掌握的势力完虐汉献帝掌握的势力。

幼主遇到强臣,幼主更弱强臣更强,汉献帝即使用康熙的方法也是自取灭亡根本不能成功,自身和敌人的实力差距决定了一切,即使把汉献帝换做康熙,那康熙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皮皮虾小黑屋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迎帝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了曹操的傀儡,眼看着自己的大汉江山被曹操一点点的蚕食,除了不靠谱的“衣带诏”之外,就没有任何对付曹操的手段了,那么为啥汉献帝不能像康熙对付鳌拜一样对付曹操呢?我认为有一下这几点。

一、曹操&鳌拜,实力和地位不同

曹操通过不断地发展,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形成了曹魏集团。比如文臣有司马懿、郭嘉、荀彧,武将有典韦、张辽、许褚、曹洪等。这些人都是跟曹操一路杀过来的,没有受过大汉的恩惠,如果汉献帝把曹操杀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扶持曹操的子嗣继位,也饶不了汉献帝,也就是说

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曹操有一个军事集团。所以,汉献帝动曹操也得颠颠这些人的分量吧!

鳌拜呢?鳌拜不过只是一个托孤大臣,手中的权利跟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自己的亲信外,真正忠于他的人是很少的,平常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的人,不过是恭敬于他手中的权利,一旦鳌拜出了事,他们一定会落井下石出来踩上鳌拜一脚的,所以鳌拜被康熙干掉后而不会发生内乱。

二、国家形势不同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凭险据守,东吴有三江之固,在外有强权威胁的时候,如果汉献帝干掉了曹操,自己有没有能力迅速平定内部,不过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其他人的傀儡罢了,况且曹操对汉献帝也还不错,既然还是傀儡,还是继续做曹操的傀儡吧!正如曹操所说:“设若国家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有些狂妄,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到1662年康熙做皇帝以后,除了郑成功台湾以外,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跟大清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会放手一搏没有后顾之忧。

三、康熙&刘协,两人的性格不同

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汉献帝是在董卓废掉少帝刘辩之后强行推上帝位的,从小就是董卓、郭汜等人的玩物,刚强好斗早就跟他无缘了,只能混吃等死,对他来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更别说掀起啥风浪了!

而康熙呢?从小就没吃过苦,然后就顺利的登上皇位,16岁的少年,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没有顾及!于是就扳倒了鳌拜,到后来平三藩、打准格尔、战沙俄,这哪是屈居别人之下的人呢!


新青年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从二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分析。

01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八岁登基,他在除掉鳌拜前虽然同样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他的政治环境却与汉献帝大为不同。首先康熙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其次,当时的满清八旗军队绝大部分都是服从皇权的统治与管理,这就为康熙日后除掉鳌拜奠定了基础条件。

并且在康熙执政早期,国家虽未完全统一,但基本已成统一的大势,三藩虽只是表面臣服于满清的统治,但起码在康熙除掉鳌拜前,他们未发生过叛乱,而国家只要不出现大的动乱,权臣就很难完全把持朝政,彻底阻断皇帝的政治资源。

因此康熙才得以一方面虚与委蛇,处处示弱以此来麻痹鳌拜,令他疏于防范,另一方面则暗中调兵遣将,秘密布置,随后召鳌拜入宫,一举将其拿下,交刑部议处。

02

反观汉献帝,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割据的势力。此时国家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动乱,遂造成皇帝手中的权力还不如一个小小的诸侯,皇权的公信力严重下降。

并且由于原先的都城被董卓所焚毁,汉献帝和官员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曹操迎回许昌,而许昌正是曹操经营多年的老巢,献帝进入许昌后就等于失去了自主权。

再者,曹操在长期的南征北伐中,不断积累自身势力和他的威望,在当时他不仅拥有了自己庞大的军队,而且大规模的文武官员都被团结在了曹操麾下,形成了曹操的政治力量。汉献帝此时完全是寄人篱下,手中无兵无权,威望又比不过曹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献帝自保都成问题,又怎么可能能够像康熙除掉鳌拜那样去除掉曹操呢!


渔公子读史


从《康熙大帝》和《三国演义》两部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两个皇帝不可同日而语。康熙能除掉鳌拜,但汉献帝是无论如何也除不掉曹操的!原因如下:

1:两个朝代处于的时期不同。

一个是朝代末期,一个是朝代初期。汉朝末期百姓都早已被汉统治者折磨的苦不堪言,早想改朝换代了,这时曹操的出现虽然不能说顺应人心也算顺应了历史变迁。而康熙除掉鳌拜处于朝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明朝的黑暗统治,百废待新,首先人民就不希望再改朝换代了。

2:两个事件人物的背景不同。

汉献帝当时早已没有实权没有军队,他身边的人也什么也没有,根本没办法同曹操抗衡。而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实力要比当时的鳌拜强很多,鳌拜虽然势力大,但他只是首付大臣之一还有另外三个首付大臣都不是和他一起的。相比起来汉献帝的势力几乎为零,而康熙虽然年幼,但挺他的人非常多,比鳌拜势力大多了。

3:两个皇帝本身能力有差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汉献帝没有魄力软弱无能,而康熙从小就非常优秀,读书读的好练武骑马射箭也样样出色,到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主名垂千古的皇帝。而反观汉献帝连名字人们都叫不上来。

综上三条所述,千年康熙能除掉鳌拜,但汉献帝用什么方法也是无法除掉曹操的。


小小皮皮电影院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同样是“傀儡皇帝”,为什么康熙能够铲除鳌拜清政掌权,而汉献帝却不行呢?个人从4个方面简单分析下(不足之处烦请见谅)。

一.曹操和鳌拜实力不同(精兵猛将谋士如云与托孤一派)。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动荡之后,华夏大地上处处烽烟,遍布割据势力。冀州的袁绍,豫州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西北的李傕郭汜,此时皇帝手中的权力还不如一个诸侯的权力。曹操在统一国家的战斗中,不仅有自己的军队,而且一大批文臣武将也被团结在曹操周围,形成了曹操的力量。这些文臣武将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他们没有受到大汉一丁点儿恩惠,如果此时曹操被汉献帝所杀,肯定会誓死继续扶持曹操的子嗣,然后同汉献帝死磕到底,也就是说,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战斗。基于此,汉献帝想动动曹操,也得掂掂这些人的分量吧。

反过来看鳌拜呢?鳌拜不过是一个托孤大臣而已,手中权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除了自己的兄弟之外,真正忠于他的人很少。那些平时在表面上对鳌拜恭恭敬敬的人,不过是看着鳌拜炙手可热的权力罢了。一旦鳌拜倒台,这些人一定会站出来踩鳌拜一脚!。

二.外界局势不同(诸雄割据与国家统一)。

曹操一生,也没有能够完成全国的统一。曹操在世时,虽然灭劲敌袁绍,攻克守城刘表,破彪悍马超,然而最后形成江东有孙权,益州有刘备,达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外有强权威胁的时候,汉献帝如果杀了曹操,自己又没有迅速平定内部,会有什么结果呢?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这样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趁中原发生局势动荡的时候趁火打劫!东吴呢?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浑水摸鱼这样的勾当孙权当然也乐意啦!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如果杀了曹操以及曹氏集团对自己有好处吗?不过是从曹操的俘虏变成其他人的俘虏罢了,况且曹操对汉献帝还不错。汉献帝当然不想再辗转流离到其他人手中做人质,既然还是傀儡,还是继续做曹操的“傀儡”自在吧!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所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有几分狂妄,但也是不争的事实,曹操对于维护东汉王朝表面上的统一还是十分有用的。

再看1662年康熙做皇帝之后全国的形势如何?全国除了郑成功所部之外,已经完成全国的统一,虽然此时尚有后世“三藩”在南方有作乱的可能,但是此时在表面上还是没有任何能够和大清相抗衡的力量。康熙八年,康熙在铲除鳌拜之时,即使不能够快刀斩乱麻,也没有人能够撼动清朝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当然会放手一搏,杀不杀鳌拜对政局影响不大。

三.内部集团组成不同(待宰羔羊与正统之主)

汉献帝从洛阳挟持到长安,又从长安逃到洛阳,再被“请”到许昌,除了自己孤身一人外,完全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汉已经名存实亡了,满朝文武绝大部分都是曹操的人。在许昌行宫,即使是侍卫,也是曹操的人,汉献帝处在一种半软禁的状态,一举一动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刚刚写好,那边曹操就知道汉献帝在密谋了。很快曹操在杀死董贵妃、剪除党羽,就连汉献帝的老婆都被换成曹操的女儿。如此严密的监视之下,在无翻身之日。

而鳌拜呢?即便掌握着朝中大权,但是仍然不过是康熙皇帝的奴才而已。皇权实质上没有旁落他人,说白点就是鳌拜欺负康熙年幼而已,等康熙亲政后,国家依旧是康熙的,满朝文武依旧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最后康熙设计训练一群娃娃侍卫擒拿鳌拜,此外康熙皇帝指挥若定,轻而易举地清洗了鳌拜的兄弟及党羽。如果康熙调动不了侍卫、军队,这边擒了鳌拜,那边自己也是阶下囚了。

四.个人性格不同(性格决定命运)

这点非常重要,两个人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从而有各自不同的选择。汉献帝皇位是董卓在废掉少帝刘辩之后强行推上皇位的,汉献帝从小就在董卓、郭汜等人手中反复当做玩物,幼年惨痛颠沛流离的经历,坚强好斗早就跟他无缘了,换来的是历来顺受而已。至于有没有权力,对于他来说,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康熙皇帝呢?从小就吃过苦(得过天花,上天眷顾之人),然后在别人一路捧赞之中走向了皇位,听到的是权力被节制,受人摆布,肯定不服啊!(这里点名表扬下孝庄皇太后,牛🐮)。16岁的少年,绝对是热血!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压根就不会顾忌那么多!于是就扳倒了鳌拜!而且从后世康熙皇帝平三藩,攻准格尔,收台湾,战沙皇。这哪是一个甘于屈居别人之下的人?所以只要鳌拜专权,康熙和鳌拜之间早晚就有一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康熙能铲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成千古一帝不是浪得虚名的。而汉献帝虽有收复家园之心,到无奈一人是阻挡不了大部队的车轮的,无疑最后被碾压。










暴雪长空


历史不会从演,假设汉献帝能性格开朗强势的话有可能,但成功率不大。汉朝已经衰不堪了,社会结构已经散架,朝中大臣中很多人以对汉献失去信心,离心离德。而康熙时,是清朝新建政权的开始,鳌拜仅仅只是一个鲁莽之夫,虽有功劳但是不到挟天子一令诸侯的地步。再说还有在康熙身后还有一个厉害的人物,康熙的奶奶孝庄,大清朝初期的稳定,孝庄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人不是说,大清成也女人,败也女人。说的分别是孝庄和慈禧。


朱眼看世界


东方文化,将功劳全归于领导的英明,完全忽略掉背后的本质!

少年时的康熙,鳌拜只是专权,但并非完全掌控整个帝国。

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整个曹魏集团是曹操一手打造的。

康熙亲政前的清王朝

顺治“因董鄂妃的死”,悲愤而“染天花”死去。在“临死之前”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同时顺治的母亲孝庄太皇太后,虽然没有临朝称制,但实质在此期间也施行了垂帘听政之实,全力辅佐八岁的康熙。

这也就是意味着,满清八旗中的上三旗依旧掌握在康熙这帝王之手,并非完全将军权旁落。同时,由于孝庄太皇太后早年与汉八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汉八旗并非是满清嫡系部队,可人数众多,依旧是当时不可忽略的一支政治力量。

顺治立下的四大顾命大臣中也是有玄机的!

赫舍里·索尼和鳌拜,与摄政王交恶,虽然他们当时并未倾向顺治(太小了),可至少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摄政王多尔衮没能与夺取皇位和大玉儿。也使得后来的顺治,获得登上皇位的基础。

因此顺治立四个顾命大臣之中,索尼,遏必隆,鳌拜是上三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的,唯有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正白旗。

这里先说下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其实一直存在着上下之别的,其中在入关之前,由王位继承者直辖的有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皇太极时期),也就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其余的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

多尔衮携幼帝顺治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其本身的统治地位,不断打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找出各种理由来剥夺豪格的牛录(军权),编入多尔衮掌管的正白旗。后来多尔衮找到机会幽禁了豪格之后,并将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提高正白旗为上三旗。

多尔衮“因情所困”“坠马”身亡后,顺治并没有将正蓝旗恢复成为上三旗,反而因为苏克萨哈卖主,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使多尔衮被追黜(据说顺治被鞭尸),因此正白旗从此也就成为了上三旗之一。

为什么顺治要提拔鳌拜成为顾命大臣?

有多种因素,其中一条就是正黄旗索尼老了。作为正黄旗最勇猛的将军,且对皇室忠臣、又是三朝老臣、能压制住正白旗的,就是镶黄旗的鳌拜了!

另外,大玉儿(孝庄)早就为康熙留了多手准备了。

让少年康熙早早就娶索尼的孙女,并立其为后,然后又娶了遏必隆的女儿为妃。这就意味着,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就成为康熙的嫡系了。这样正黄旗跟着康熙,而镶黄旗又被分化,只剩余鳌拜和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可以势均力敌了……

“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清史稿》

《清史稿》就已经点名了四大顾命大臣的关系,其实就是鳌拜在冲锋陷阵,做皇室家族的那条恶犬去疯狂咬人,大玉儿和索尼在背后数钱,同时为年少、力壮的遏必隆和康熙铺平道路。

所以当鳌拜与苏克萨哈内斗时,其实也是大玉儿和索尼在“怂恿”康熙去纵容、偏袒鳌拜,支持鳌拜击垮苏克萨哈。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时多尔衮刚死去不久,苏克萨哈就卖主,举报了多尔衮所谓的不法行为,致使多尔衮被顺治鞭尸。但是顺治当时为了能安抚人心,也并未对正白旗进行大规模清洗,因此当时的正白旗内部有人将仇恨转化到大统领苏克萨哈身上。

当鳌拜去搞出“换旗风波”时,又让正白旗内部的人怨恨起鳌拜的镶黄旗,这样当康熙长大后亲政之时,若是鳌拜不听话,不让权,没有索尼这样的老臣压制之下(当是索尼已经快要病死了),康熙依旧拥有京城内部的绝对力量——皇后家族的正黄旗、遏必隆的镶黄旗一部、恨鳌拜的正白旗。

最为关键的是老谋深算的索尼,在临死之前为康熙铺好最后的道路,挖了个深坑给鳌拜和苏克萨哈——临死前上了一道让康熙14岁就立刻亲政的奏书,结果被压制的苏克萨哈立马也跟着上了道奏折,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其实就是索尼在试探,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的权利欲望,遏必隆是皇亲,且比他们年轻,就算去守灵,其家族依旧荣华富贵,而苏克萨哈被压制了那么多年,也跟着坑了一把其他人,就只剩下鳌拜了。

结果鳌拜入坑,不想这么早退出政治舞台,逼康熙诛杀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完美地为康熙争取到正白旗的全面支持,立康熙于不败之地了……

再则,蒙八旗和下五旗、汉八旗的元老们谁也不愿意服从鳌拜。鳌拜只是满清权利的暂时管理者,而非拥有者。

所以,当大玉儿让康熙清剿鳌拜势力之后,一场饕鬄盛宴就出现了——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是吃得最多的,苏克萨哈的儿子也获得了一杯羹。

另外,鳌拜只是纸面上的奸臣而已,并非是清王朝的夺权者,这点就连康熙自己都承认——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晚年还给鳌拜家族平反。

宁为太平犬,勿做乱世傀儡王

汉献帝刘协,估计最轻松的时刻就是禅让给曹丕后,曹丕并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去做山阳公的那一刻。

本来皇位就不是他的,而是他哥哥刘辩,只是董卓入京后,自认与董太后(汉灵帝之母)同宗,且刘协小时候一直都是董太后亲自抚养,再则刘协确实比刘辩更有才华,更懂得礼仪。另外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何进的外甥。

所以当董卓废掉刘辩之后,那场一起享受盛宴的饕鬄们,在董卓入京之后,是最支持董卓的这个决定的。

1、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2、公卿以下莫敢对

”十八路诸侯”,并非是清君侧,而是为了自己:

当山东“诸侯”们联络聚集在潼关之外时,除了曹操和孙坚敢出兵之外,其他人都在军营里讨论,怎么分蛋糕的事宜——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当董卓将中央搬到长安时,洛阳的大臣们选择派遣刘和(刘虞之子)到关外求援之时,也只有曹操敢出兵(战败),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就连袁绍、袁术的整个家族都京城里,这两位枭雄也当做无所谓的样子,继续争权夺利。

董卓死后,若不是曹操,这位天子可能都要饿死于山野之中:

1、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众。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傕质天子于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2、傕众叛,稍衰弱。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间。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天子奔奉营,奉击汜破解之。汜走南山,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傕、汜悔遣天干,复相与和,追及天子于弘农之曹阳。3、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唯皇后、贵人从,至大阳,止人家屋中……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4、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董卓死后,一代天子就如同奇货一般,抢来抢去,最后又因军阀们没有太多力气了,又像是快破布一样丢弃掉。

而那些“正气凛然”的关东饕鬄们,谁也不去洛阳接这个落魄的天子,“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尚书一下的官,要么靠自己双手土里刨食,要么就饿死于墙壁之间。

只有曹操,“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

汉献帝刘协所处在的时代,比康熙危险千万倍,且也没有甘心成为傀儡。

康熙能在内廷中训练数十个布库小太监。那是因为鳌拜或其他的顾命大臣只是掌控宫廷的侍卫,但没有全面控制整个皇宫。

刘协到了许昌之后,除了皇后和贵人之外,身边的内侍都是曹操帮忙找回来的。更别提宫中一切用度,就连脸盆,都是曹操集团一手操办。

所以康熙敢用小太监,而刘协可不敢!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的衣带诏:

虽然身边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但是刘协并不甘心一辈子成为傀儡:

1、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绍败走。《后汉书献帝纪》2、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三国志先主传》3、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带天子离开破落的洛阳,迁都到许昌,五年后的刘协确实不原因一辈子成为傀儡,他也确实很聪明,身边的人也就皇后和贵妃可信,那么就联络外臣,尤其是不是曹操一手领导出来的人员,都是汉献帝刘协笼络的对象。

车骑将军董承、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是这次密谋暗杀曹操的人员,只是这些人里面,除了种辑、吴子兰、王子服有兵权之外,董贵妃的父亲董承、刘备只不过是吃空饷的闲置人员。

就连《三国演义》里都借王子服的嘴,说出来了:“满朝大臣,惟有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吾心腹,必能与我同事。“

曹氏家族算是对汉皇室好的了,若是换成其他军阀,汉献帝可能连傀儡都做不成。

要知道,当初曹丕要求禅让之时,一直标榜自己匡扶汉室的刘备,可是立马就宣布刘协死了,没有所谓的山阳公存在。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鳌拜只是跋扈将军,算不上权臣,曹操标准的权臣,两个不在一个级别。

鳌拜纯粹是御用文人炒作出来的,为了突显少年天子的英明神武,就把鳌拜夸大了,还有的史书说鳌拜想杀了皇帝篡位,那更是无稽之谈了,未必杀了皇帝就能做皇帝?如果鳌拜可以篡位,那满清的那些贵族怎么办?

康熙杀鳌拜,其实很容易,之所以要抓了鳌拜,而不是直接一道圣旨,是因为如果公开抓鳌拜,其党羽有可能联合起来抗旨,而一旦直接抓了,就能避免出现联合起来对抗皇帝,仅此而已,

而曹操呢?那是标准的权臣了,他可以任意废立皇帝,杀皇帝,权力比皇帝还大,

曹操是丞相,开府招募幕僚,汉朝政令都是出自他的丞相府,而不是皇帝,臣子大多都是依附于曹操的人,或者畏惧曹操的人,曹操的亲朋故吏遍布朝堂,汉献帝没有可用之人。

汉献帝杀了曹操,并不太难,但是,杀了曹操之后呢?曹家、丞相府属官、朝臣都是曹操提拔的,如果曹操死了,他们的权力基础就没有了,只能维护曹家,

如果曹操被杀,曹丕马上取代曹操,然后带兵冲击皇宫,杀了皇帝。

这点只要看看北魏孝庄帝杀了权臣尔朱荣,被尔朱荣的侄子杀了就知道,权臣是你杀了本人没有用的,得瓦解他的势力


南朝史诗


曹操迎帝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了曹操的傀儡,眼看着自己的大汉江山被曹操一点点的蚕食,除了不靠谱的“衣带诏”之外,就没有任何对付曹操的手段了,那么为啥汉献帝不能像康熙对付鳌拜一样对付曹操呢?我认为有一下这几点。

一、曹操VS鳌拜实力和地位不同

曹操通过不断地发展,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形成了曹魏集团。比如文臣有司马懿、郭嘉、荀彧,武将有典韦、张辽、许褚、曹洪等。这些人都是跟曹操一路杀过来的,没有受过大汉的恩惠,如果汉献帝把曹操杀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扶持曹操的子嗣继位,也饶不了汉献帝,也就是说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曹操有一个军事集团。所以,汉献帝动曹操也得颠颠这几个人分量吧!

而鳌拜呢?鳌拜不过只是一个托孤大臣,手中的权利跟曹操是不能相提并论,除了自己的亲信外,真正忠于他的人是很少的,平常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的人,不过是恭敬于他手中的权利,一旦鳌拜出了,他们一定会落井下石出来踩上鳌拜一脚的!

二、国家形势不同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凭险据守,东吴有三江之固,在外有强权威胁的时候,如果汉献帝干掉了曹操,自己有没有能力迅速平定内部,不过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其他人的傀儡罢了,况且曹操对汉献帝也还不错,既然还是傀儡,还是继续做曹操的傀儡吧!正如曹操所说:“设若国家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有些狂妄,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到1662年康熙做皇帝以后,除了郑成功台湾以外,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跟大清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会放手一搏没有后顾之忧。

三、两人的性格不同

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汉献帝是在董卓废掉少帝刘辩之后强行推上帝位的,从小就是董卓、郭汜等人的玩物,刚强好斗早就跟他无缘了,只能混吃等死,对他来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更别说掀起啥风浪了!

而康熙呢?从小就没吃过苦,然后就顺利的登上皇位,16岁的少年,一腔热血,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没有顾及!于是就扳倒了鳌拜,到后来平三藩、打准格尔、战沙俄,这哪是屈居别人之下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