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部根據勞倫·魏絲伯格曾雄霸《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近30周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大衛·弗蘭科爾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聯袂主演的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職場新人安迪的故事:大學剛畢業想當記者的安迪,在尋找夢想工作無果的情況下進了一家頂級時尚雜誌社當主編第二助理,從初入職場的迷惑到從自身出發尋找問題的根源,再到成長為一個出色的職場與時尚達人,安迪經歷了一場華麗的蛻變,但她也在這個過程中和自己珍視的友情、愛情以及“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在她意識到當下的自己和人生都已經“走樣”時,她毅然決定放棄“耀眼”的工作,尋回自我,遵循初心從事自己真正所熱愛的職業、過真正想過的生活。

該片於2006年6月30日在美國上映,不僅以3500萬美元的小成本在全球斬獲了3.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且廣受觀眾好評。時隔10多年,它在豆瓣經過48萬多人的評分後,依然穩定在8分以上,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退。

為何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能獲得一定的成功?

我認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用“LOCK系統”打造出了好的電影情節,進而為影片增添了魅力。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什麼是“LOCK系統”?

“LOCK系統”,是由美國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在其著作《這樣寫出好故事》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個寫作原則。“LOCK”,實際上是構成好情節的4項基本元素的首字母合併簡稱。

其中L指的是Lead ——主角;O指的是Objective——目標;C指的是Confrontation——衝突;K指的是Knockout——衝擊結尾。

詹姆斯指出,在一個好的情節中,首先<strong>主角(Lead)必須是<strong>引人注目的,要能吸引受眾(讀者或觀眾)<strong>的注意力。

接下來,<strong>要給主角一個能驅動故事前進的目標(Objective),讓主角產生需求和渴望,避免其在原地踏步。這裡的目標通常分成兩種形式:想取得某樣事物或者想逃離某樣事物。需要注意的是目標的設置要能<strong>形成“故事問題”,即要讓受眾去關心主角是否能達成目標。

緊接著,<strong>為了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讓大家能更深入的投入到故事中,就需要在主角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為其設置重重障礙,為故事製造衝突(Confrontation)。

這裡的衝突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最主要的是要能讓受眾產生擔心、好奇的情緒,讓其為了能知道故事接下來的走向而情不自禁的跟著主角走下去。

最後,<strong>故事的結尾一定要有“力道”,就像在拳擊比賽中要一拳擊倒對方一樣,<strong>要能給受眾造成一定的內心衝擊(Knockout)。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那麼,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具體是如何運用“lock系統”打造出好情節,助力影片成功的呢?

下面,我將把在“lock系統”中構成好情節的4項基本元素一一代入影片中做進一步解析。

  • 首先,影片塑造了一個能從頭到尾引人注目的主角(Lead),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影片一開始就告訴觀眾相對於當時普遍愛時髦的年輕女性,主角安迪是個不注重打扮、不追崇時尚的人。她立志當記者,但可惜的是向報社所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因為需要有收入交房租,同時也希望能借助雜誌社的工作認識報社的人為將來換工作做鋪墊,所以她去了時尚雜誌當主編第二助理;雖然安迪畢業於名校,成績優異,但是對於時尚界知識她卻知之甚少,所以她聽不懂基本的行業術語、自己的審美能力也欠佳,加上她的上司又是個很挑剔嚴厲的人,可以想象她的工作進行起來必定不會輕鬆。

很明顯,編劇在開篇就用鮮明的對比和矛盾將主角安迪推到了大家的面前,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隨後,安迪不出意料的經歷了一段手忙腳亂、幾近崩潰的迷茫期,在同事奈傑爾的提點和幫助下開啟了蛻變之路,整個人的工作能力、形象和審美情趣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事和上司也開始對她改觀。為示器重上司還讓安迪送資料到自己家,但因為安迪在過程中無意間觸怒上司,所以上司故意刁難她讓她去找來當時根本還沒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給雙胞胎女兒看,否則就不用來上班了。對於這個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迪並沒有立刻拒絕或直接放棄而是轉身忙活起來。

到這裡一個前後內外變化反差大、學習和適應能力強、積極樂觀上進、不輕言放棄的正面形象就被凸顯出來了,觀眾會被這個初出茅廬、充滿正能量的時髦漂亮姑娘所吸引,也會想知道在她身上還會發生哪些事情,所以就會繼續關注著她。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接下來,安迪在幾乎絕望時意外拿到了手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因此徹底讓上司對她刮目相看,再加上第一助手艾米麗因為生病差點在晚會上造成工作失誤,被她完美補救,所以她順理成章的取代對方上位,跟著上司去了巴黎時裝週出差。只是與此同時,安迪也遭遇了友情、愛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機,她甚至無暇為升職開心,更多的時候都處在一種左右為難的狀態之中。

直到她和上司馬琳達在車中進行了一次談心,在對方的指證下她才意識到之前已經“走偏了”,現在的一切都並非自己所願,自己內心也並不想成為另一個為事業不折手段、冷漠勢利的“馬琳達”。所以她下定決心放棄絕令人豔羨的工作,做回真正的自己,重拾初心投身報社工作,去過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

至此,一個不被耀眼工作誘惑,不願為利益迷失自我、放棄感情,同時堅持初心的美好形象就被刻畫出來了,而這樣具有人格魅力的主角也無疑是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 其次,影片設置了3個清晰的目標(Objective),由外及內、由淺入深,牽動人心

最初目標:完成上司安排的工作、得到認可(外在目標)

新的工作讓安迪有了“想取得某樣事物”的需求和渴望,即完成工作得到認可。作為跨專業工作的職場新人要想完成這個目標,安迪就必須改變當下的自己,離開原來的“身心舒適區”,這必定會打破她原來的生活節奏,迫使她向前走,也會驅動整個劇情向前發展。

中途目標:保住工作、不被辭退(外在目標)

因為安迪在送資料去上司家時,被上司雙胞胎女兒捉弄害她觸怒了上司,所以給自己引來了大麻煩,即要麼找到未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要麼走人。到此,劇情被推向了一個緊張的高潮。也讓安迪產生了中途的目標——保住工作、不被辭退。在這裡,電影也形成了第一個“故事問題”:安迪能否找到手稿、保住工作?她是否還有機會去實現自己得到上司認可的最初目標?

最後目標:解決內心的矛盾,找回自我(內在目標)

當安迪在作家朋友的幫助下意外拿到手稿時,她不僅達成了中途目標,也因此得到老闆的高度認可,達成了最初的目標。但與此同時她也因為難以平衡工作、生活和自我的關係,而陷入了友情、愛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機之中,在此時她需要在被行業價值觀同化、抓住耀眼工作走向事業高峰和堅持自我、初心之間做出抉擇。在這裡,電影形成了第二個“故事問題”:安迪會選擇如何解決內心的矛盾?是成為上司馬琳達的複製品,還是做回自己?

在和上司馬琳達完成車中對話後,安迪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並不想走上司的老路,同時對她來說感情、初心和做自己遠比耀眼的工作和一時的利益重要,所以她就此改變了最初的目標。也解決了內心的矛盾,找回了自我。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 再者,影片為主角設置了3重衝突(Confrontation),內外皆有,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①現實與夢想工作的衝突(外在的):

大學剛畢業的安迪一心想當記者,但是投了很多簡歷都沒得到想要的迴音。在他人的介紹下她到了時尚雜誌應聘,一方面想掙點錢交房租、累積點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她也想以此為跳板最終去報社工作。但是她沒想到,這份工作遠比想象中折磨人,她不僅要當人體錄音機記住老闆、同事連珠炮似的只說過一次的話不能犯錯、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送餐飲、取樣品、送文件。還要處理上司的私事,比如給老闆修車、給其女兒準備出遊的物品、送狗回家、篩選預定高評分餐廳等。這一切都和安迪想成為記者,用筆桿工作,維護社會公益的夢想工作相差甚遠,也會讓觀眾擔心作為職場新人的名校高材生安迪是否能堅持熬下去、她會不會一直都這樣工作?為了能知道安迪接下來的選擇和轉變,觀眾就會看下去。

②與上司馬琳達的3次衝突(外在的):

第一次:馬琳達因為安迪無法在狂風暴雨的天氣找到飛機幫她回紐約,所以故意人身攻擊安迪,說她又胖又笨又讓人失望,致使安迪崩潰哭泣。看到這,大家會擔心職場新人安迪是否能抗住壓力?

第二次:因為安迪在送資料時被馬琳達雙胞胎女兒捉弄,進而觸怒了馬琳達,馬琳達為了洩憤故意刁難安迪讓她找到沒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否則就解僱她。看到這,觀眾就會擔心安迪能否找到手稿、保住工作?

第三次:馬琳達因為感動於安迪竭力提醒自己不被他人算計,又加上她覺得安迪有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在車上和安迪談心,希望安迪能緊跟她的步伐,創造輝煌事業,但此時安迪對於馬琳達的言論和建議並不認可甚至很抗拒。當車門打開,馬琳達從容走入聚光燈中時,觀眾就會好奇站在一旁的安迪到底會做何選擇,是緊跟其後還是轉身離開?

安迪每一次和上司馬琳達產生衝突引發疑問,為了得到答案,都會促使觀眾進一步投入到劇情中。

③與自己的衝突(內在的):

安迪原本很反感同事間互相打壓、踩著對方上位,但她在當下的工作中不僅看見大多數人那麼做、上司那麼做,連她自己也在無意間對同事艾米麗做了同樣的事;她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友情、愛情和初心,但當下精緻、奢華,讓人有成就感的工作又讓她不知不覺的樂在其中。在兩者間到底如何選擇,其實是她潛意識裡面覺得很糾結的事情,所以她才會因為工作引發友情、愛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機。看到這觀眾也會好奇安迪會如何解決這個衝突,是順應工作大環境還是遵循本心?安迪的最後的決定無疑會牽動著大家的心。

編劇在主角安迪實現目標的路上設置了3重衝突,讓她一直都處在一種需要跨越障礙,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也藉此將劇情變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 最後,影片有一個能發人深省,引起內心衝擊(Knockout)的結尾

曾經有不少朋友對主角安迪歷經千難萬險牢牢抓住耀眼工作後又轉身放棄的行為感到不解,甚至覺得影片的結尾是在故作高尚。但在我看來,事實並非如此。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電影的最後是安迪直接走上職業巔峰成為“馬琳達第二”的話,那麼整個故事就難免會顯得單薄,恐怕也無法達到發人深省、給人內心衝擊的效果。

我認為,編劇是為了避免影片流於俗套,所以才會在結尾安排了一場安迪和馬琳達在車中的對話,借馬琳達之口點醒安迪,促使她做了一個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決定——放棄耀眼的工作、迴歸本心。

同時也告誡觀眾兩件事:

①在找工作時不一定要把他人對於某個職業的認可當成是金科玉律,相對於一份別人都覺得好但自己覺得痛苦的工作,其實我們更應該選擇從事自己真正所喜歡和擅長的工作;

②工作時,不要輕易被行業、公司或他人所宣傳的極端價值觀洗腦,我們應該保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不要輕易丟失初心。

自此,這部電影的主題就得到了昇華,它不是一部表面上所見的職場晉升手冊或者時尚指南,而是一部啟發觀眾發現自我、遵循初心、合理規劃職業和人生的影片。

解析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如何運用“LOCK系統”獲得成功

小結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之所以能獲得一定的成功,我認為就是得益於它巧用“lock系統”,用吸引人的主角、能形成故事問題的目標、重重衝突和有衝擊性的結尾為影片構造了好的情節。

而好的情節的作用就在於,它使劇情本身變得經得起推敲、能夠達到歷經彌新的效果,讓看的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歲的增加而品出不同的味道,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過了10多年這部影片依然能在豆瓣得到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