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西遊記》中有什麼地方是互相矛盾的?

情授


眾所周知,《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影響深遠。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遊取經的故事,可能100個人中至少有90個人是知道這個故事的。

但是在偉大的著作作者吳承恩在書寫的時候,有一些小的故事設定,有些瑕疵也是無法避免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前後矛盾的設定。


首先,孫悟空到底是不是一出生就會認字。在西遊記第一回中,孫悟空出世,看到了花果山石碑上有一行楷書大字,上面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孫悟空看過之後是喜不自勝的。從這一段情節描寫來看孫悟空應該是認識字的,否則的話,他不會懂得花果山水簾洞的意思。但是他後來去向菩提祖師求學的時候,總是要求與眾師兄弟一起學習言語禮貌,習字焚香。這說明孫悟空是不認識字,要從頭開始學習識字。對於一開始的設定是有一定矛盾的。


其次,唐僧西天取經的地理位置設定。在西遊記的地理位置設定中,世界被分為四大洲,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瞻部州和北俱瀘州。這幾個大洲之間應該是由海來隔開的,大唐在南南瞻部洲,天竺在西牛賀州。正常情況下是需要渡江渡海才能過去的,但是從西遊記後來九九八十一難的遊歷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只是走過了通天河等幾條大河,並沒有投江過海的意思。所以說這裡面的設定是是一個劇情漏洞。

第三,西海龍王名字前後不一致。一開始的時候孫悟空到東海龍王那裡去尋找趁手的兵器,要借金箍棒,東海龍王提到他的兄弟,西海龍王的名字叫敖閏,但是後來在原著第43回黑水河的時候,西海龍王的名字,改叫做敖順。但實際上在一開始的時候,敖順是北海龍王的名字。所以這兩個名字的前後不一致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漏洞。

總體上來說,西遊記是一部經典的神話傳說故事,一些小小的瑕疵並不影響整個故事的結構。大家覺得呢是不是?如果你有什麼更多更好的發現,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一說您的觀點。


予言茶事


西遊記雖然是一部經典劇,但是劇中卻有很多,毫無邏輯自相矛盾的地方

01.孫悟空被釋放後,與天宮的關係大反轉

孫悟空曾經因為和玉帝鬧矛盾,大鬧了天宮,吃了王母娘娘大量的仙桃,偷吃了太上老君大量的丹藥,還踢倒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一棒子打碎了,玉皇大帝宮殿的匾額。可以說雙方如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但是無奈的是玉皇大帝的手下根本不是孫悟空的對手,後來玉皇大帝,請出如來鎮壓了孫悟空。



孫悟空被如來佛祖500年後,遇到了前去取經的唐三藏,唐三藏幫助被如來鎮壓的孫悟空,孫悟空重獲了自由,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但是西天路途遙遠,妖魔眾多,孫悟空一個人根本應付不過來,只好上天宮搬救兵,而雙方的關係來了一個720度大轉彎,孫悟空對玉皇大帝畢恭畢敬,而玉皇大帝對孫悟空也是非常的熱情。


雙方之前如同水火,五百年沒見卻突然和好了,what?

02孫悟空打不過的妖怪都是天宮的

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路途中,遇到了很多妖魔鬼怪,而大部分妖魔都從上天宮來的。而很多妖魔連孫悟空都不是對手。

就比如說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九靈元聖,九靈元聖神通廣大,一陣風就把唐僧師徒四人收了去,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孫悟空見到他也只有跑的份。


而孫悟空大鬧的天宮的時候,玉皇大帝卻對孫悟空無可奈何的,卻不讓這些厲害的角色上場。

可以說相當的矛盾了。


湯裡放藥


唐僧師徒取回真經,在返唐途中,觀音菩薩又為他們設下一難,被老鱉掀到了通天河中,上了岸,在石上晾曬佛經,幹後,掀經書時,不小心弄壞了一頁,那半頁粘在石上極牢,揭不下。唐僧很失落,孫悟空卻說,天地本殘缺,何況經書。

這就有個矛盾的地方,老鱉被鯉魚精佔了河中洞府,那是打不過鯉魚精的了,孫悟空的能力遠勝鯉魚精,制伏這個老弊如探囊取物,怎麼會被掀到河裡,經書都保護不了?以孫悟空的性情,應該打死這老鱉才對,老鱉又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大鬧天宮時,悟空醉酒誤闖三十三天兜率宮,偷了仙丹,太上老君為報此仇,將孫悟空放入煉丹爐內淬鍊。七七四十九日滿,老君開爐,孫悟空將老君掀翻在地,踢翻了丹爐。為何在取經路上,連老君的青牛都鬥不過?

至於為什麼這樣寫,也只有吳承恩知道了。其實《西遊記》是部煉內丹的書,孫悟空為金公,八戒為木母,唐僧為土居中,沙僧為水,白龍馬為火。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若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了孫悟空大鬧天宮所向披糜,在取經路上,對陣妖魔不能取勝的原因了,望讀者自悟。

為何為煉內丹書,有詩為證

唐三藏過西天辛苦不盡,

九九災八一難死中得生。

悟空心沙僧命唐僧是性,

白馬意八戒精配合五行。

五千四成一藏十四年整,

行十萬八千里始到雷音,

先發下無字經有字後更,

十二部真妙品盡在人身。


管錢莊


《西流記》是我們童年的回憶,這裡有幾處矛盾之處我是有點不解,望讀者朋友們一起來探討:唐僧幾乎每到一處都會說一句話,即“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看起來沒什麼毛病,就是從大唐去天竺取經而已,然而《西遊記》的世界觀設定中有提到這個問題,他們所處的世界也許和咱們所瞭解的“大唐”和“天竺”都不太一樣。

原文提到:“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洲是何意?即“水中的陸地”,也就是四洲之間都是有大海隔開的。然而根據後續劇情咱們瞭解到所謂的“西天”在西牛賀洲,大唐在南瞻部洲。唐僧連過一個黑水河都費勁(徒弟沒法馱他飛),他又如何過這汪洋大海?原著中似乎刻意避開了這一點,似乎一路走著走著就到了西天,畢竟他們一路上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的,然而對於古人來說,有什麼比航海更難?顯然這是一個劇情漏洞,存在矛盾。同樣出自第一回,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石猿喜不自勝。”意思很直白,就是孫悟空在一塊石頭上得知他所在之地乃是所謂的“花果山,水簾洞”,值得一提的時,他讀了這字後是“喜不自勝”的,所以他肯定是看懂了這字面意思的。

還有就是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為什麼之前猴哥那麼的強悍,又是大鬧天空,又大鬧地府的,但在去取經的路上沒能打過幾個妖怪,好像都是妖怪在戲弄猴子,難道猴哥在取經路上法力被導演削減了嗎?

然而到了孫悟空去菩提祖師那學習的時候,又有這麼一段描述:“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他連認字都要學,最開始又是怎麼能讀懂那石碑上的文字的呢?你可別說他從石頭裡蹦出來,本就只認得一部分字,那也太牽強了?吳承恩寫這“習字焚香”幾個字卻意外讓自己的設定陷入前後矛盾的尷尬之中。

當然,有人說這兩個漏洞並不影響《西遊記》的精彩,不過對於真心愛這部著作的朋友來說,探索這些有意思的小細節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不是嗎?





偉哥生活錄


西遊記中,將中國的道教神仙和印度的佛教合流,神仙體系融合一起,為什麼沒把西方的宙斯神學、猶太教神學、學習猶太教的基督教神學、學習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神學等都融合起來呢?

即使按照宗教邏輯也是錯誤的,三清四御,老子大於玉帝。

而從《道德經》來說,無神論,鬼神不驚,人是四大之一,人法道,才能發揮最大能力,所以道教本身就自傷矛盾。

四人中,唐僧是空,心繫眾生,但卻入空門,無為不為,不是無為而治,所以不是道德家。悟空,本性德性,是德家。沙僧是本能。八戒是慾望。

看問題要看本質。中國人的核心信仰是道德信仰,社會上的問題根本都出在道德上,自然界的一切表象、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德性的體現,人格的根本是德性。社會衡量人才的根本和標準應該是道德,生命的意義在於善生,基於善生而善融,善生自然,善融和諧,尊道貴德,才是解決社會根本問題的法門,道紀就在明道建德。\r

老子是第一位完美定義天地萬物生命真理的人,天地萬物生於道,成於德,德源於道,所以生命的根本意義是尊道貴德、修德合道。世人皆尊老子為天下第一,生前是柱下史和博物館、圖書館之長,是最早研究宇宙觀、社會觀的思想家,並最早系統建立道德思想體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位道德家。老子是當時天下最大的文人,老子身後500年,才被張天師尊奉為道教之主。\r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道德書院理子先生善融輪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西遊記》矛盾的地方在孫悟空身上的表現是:孫悟空開始大鬧天宮,本領了得,在天宮難逢對手,可是在護送唐僧取經的路上遇到妖怪,孫悟空經常不能獨自解決,經常受挫,經常要請菩薩幫忙,這樣就顯得很矛盾。

還有一個地方矛盾。孫悟空開始他能到龍宮向龍王借兵器,他可以在水裡呆很長時間,他在水中的本領很強,但他後面經常說豬八戒和沙僧的水性要比他好,他在岸上本領更強,這裡也矛盾。

他和沙僧剛見面還沒有師徒相認的時候,沙僧躲在水裡不出來,孫悟空好像很為難,這裡也很矛盾。

豬八戒是天宮天蓬元帥,按理本領也應該很強,但在降妖除魔的打鬥過程中,他的力量顯得很小。沙僧是捲簾大將,按理本領也很強,但感覺他本領一般。好像天上的大將本領還不如妖怪強,這裡也很矛盾。





牡丹梅花鑫森淼


西遊記裡面 的故事情節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下面隨便舉一兩個:

1、孫悟空是金睛火眼不僅能認出變化的妖怪,連觀音菩薩和黎山老母為了試探豬八戒時變化成一個大戶人家招婿都被孫悟空認出來,可為什麼無非辨別真假唐僧?

2、孫悟空降妖除魔本領比很多妖怪都大得多,孫悟空無法制服的妖怪基本都是靠法寶取勝而非靠自身能力,但妖怪隨便一做法就能把唐僧擄走,可在黑水河、通天河時孫悟空就沒法將唐僧弄過河,連曾經掌管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也無能為力。

3、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天庭眾多仙家都無法制服他,但為什麼取經路上連這些仙家的坐騎變化的妖怪孫悟空都無能為力?






狐者異


或許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原因,《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最普及的一部。仔細閱讀原著會發現,《西遊記》雖然是古典名著,卻也有很多前後矛盾的地方。孫悟空被太上老君在煉丹爐裡煉出了火眼金睛,不管妖怪如何變化,他都能識破。取經路上多次驗證:白骨精三次變化被識破了;銀角大王變成受傷的老道被識破了;白鼠精變成美貌女子也被識破了……然而當路過火焰山三借芭蕉扇時,費了好大勁才騙來的芭蕉扇,又被牛魔王變成的豬八戒騙回去了,氣的孫悟空大叫“一輩子打鷹,今天被鷹啄了眼”。這次為什麼沒識破?難道這時孫悟空失去了火眼金睛的功能?取經路上,太上老君的坐騎下界變成青牛精,並偷了專門套兵器的金剛琢,好幾次把老孫金箍棒套去,孫悟空請了好些救兵都降不了它。最後還是太上老君出面,才幫孫悟空解決了難題。觀音菩薩的坐騎偷了紫金鈴下界作怪,孫悟空偷換了紫金鈴後降伏了妖怪。觀音菩薩要鈴時孫悟空撒賴說沒看見。觀音說若不是偷出了紫金鈴,十個悟空也鬥不過此妖。言下之意十個悟空也鬥不過紫金鈴。既然老君的金剛琢和觀音的紫金鈴中的任何一件寶貝都能戰勝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時,為什麼包括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在內的各路神仙都對孫猴子無可奈何?《西遊記》雖然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這絲毫不影響她的藝術價值。


山海博圖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神話小說的巔峰之作,這本書寫的是很精彩,但是人無完人,作者肯定寫的也有不足之處。

那麼這本書最大的矛盾,我想應該是孫悟空取經前和取經後的本領變化了,取經前的孫悟空,天上地下,就沒遇到過什麼對手,最後還是玉帝請了如來降服了他。

這裡可以看出,當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天庭眾人拿孫悟空是沒辦法的,哪怕抓住了孫悟空,各種刑罰對孫悟空也是沒什麼作用的。

但是呢,到了取經的時候,孫悟空忽然就變得很弱很弱,好多妖怪都可以打的過孫悟空,而這些妖怪有很多都是天庭眾仙的寵物,坐騎之類的。

這就很矛盾了,當初大鬧天宮的時候,為什麼這些妖怪沒有出現打孫悟空,就連這些妖怪的主人都打不過孫悟空,這些妖怪為什麼可以打得過孫悟空,難道作為一個妖怪,法力比主人還厲害不成?

這就又說不通了,因為孫悟空打不過的妖怪,而這些妖怪的主人卻能夠很輕易的把這些妖怪降服了,但是這些妖怪的主人反而又打不過孫悟空。

這就非常矛盾,如果真要解釋的,只能強行解釋為,孫悟空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法力衰退的很厲害。

這應該是最大的矛盾了,不過我們也沒必要太過於糾結了,看書自己看的開心就好,能看出自己的理解更好。


踏歌走馬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傳播最廣的一本,被拍成電視劇之後更是深受老少喜歡,尤其是八三版西遊記,更是被封為一代經典,然而裡面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小毛病就不說了,最大的矛盾貫穿整個西遊記,那就是孫悟空的實力,被壓前大鬧天宮實力強勁,被壓五百年後弱到神仙坐騎寵物都打不過的地步,很多人強行解釋孫悟空實力是被壓五百年造成實力下降,那你不想想,天上一天,地下一年,五百年對天上才多少天,別的再修煉能修煉超過孫悟空那麼多嗎,實力差距太不合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