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改革中触动了哪些蛀虫和寄生虫导致变法失败?

蓝莓汁423


主要是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以及靠八股取士的读书人


静下心的浮躁


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仅“百天”就以失败告终,其中被封建顽固势力(蛀虫和寄生虫)阻挠是直接原因。

我们先看一下各方力量对比

维新派: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官僚。

保守派:实权贵族、军队将领、士子文人、洋务派(后期)。

中间力量(可争取):人民群众。

蛀虫和寄生虫即指:因循守旧的实权贵族、军队将领、士子文人。

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是还极其微弱,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均严重不足。

而保守势力量集军、政、财权,同时包括民间知识分子这一大群体,可见维新派势单力孤。

我们再看一下变法触动顽固势力利益的一系列政策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最后,我们看一下失败原因

实力弱,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离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理由之一就是为了防止“揭竿斩木”之“忧危”。

抱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提出改良办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且措施冒进。

无军队,维新派后期才意识到兵权重要性,游说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失败告终,所有新政,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止。


点亮万家灯火


戊戌变法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虽然历时短暂只有百天,但从中可以看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现代思想相接轨的“启蒙”运动。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却没有人知道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清政府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就包含了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国家的入侵,当时的清政府就像一块肥肉一样,等待各个国家的瓜分。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使清政府失去了海上的战斗力,同时也宣布着洋务运动的终止。但随着国外势力的入侵,一些先进的思想也随之进入中国,面对各个帝国的侵略,维新思想逐渐在一些政治人物的头脑中产生。

1895年,当代表着中国耻辱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学子与政治人物,便发动起了维新的宣传与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逐渐走入了当时的皇帝——光绪的视线之内。于是开始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首先是废八股兴学堂。这是维新派的一贯主张,势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步骤,全面推开,触及面广,结果在知识分子中造成了一个大的反对面。以致当梁启超联合百余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的时候,引起士子的强烈仇视和抵制,他们遍播谣言,梁也几乎因此而被殴击。”废八股无异于使读书人失业,直接损害了当时找不到其他出路得知识分子的利益。

第二,合并衙门裁汰冗员。由于裁撤面较宽,对裁撤县衙后冗员之安置事先未作妥善考虑,加之在裁撤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方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员顿时失业,无法度日。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感”。这种在极短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极其广泛的裁撤之风,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

第三,裁撤绿营和让旗人自谋生计。除了行政衙门的裁并外,光绪还下令裁减绿营,又令准旗人自谋生计。过去旗人不营生计,过的都是寄生生活,现在要裁撤绿营以及让旗人“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这是个带普遍性质的社会问题,既关系到几十万绿营官兵的去留出路,也关系到很多旗人生活,以致使这些为数众多的反对。

同时导致变法失败是过于相信皇权的力度。由于先进思想的加入,使变法只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变动,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领导,过于相信皇权的力度,其主要还是受到封建皇权集中的影响,所以光绪帝导致自己的势单力孤,最后变法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袁世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顽固派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这个阻力是维新派无法克服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变法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图存,只有







独孤求败谷


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弱小,而封建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最终导致变法运动流产。维新派与封建保守势力的斗争基本上发生在封建王朝的体制内,这也契合戊戌变法运动自上而下的特征。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良运动,必须经过与其他改良或改革运动相同的步骤,那就是对现有权力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本讲座所要探讨的问题正是在重新分配权力与利益的过程中维新派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对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影响。


尘默行


戊戌变法是一场在理想主义外表下的政治闹剧。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维新派不可能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掌握能震慑全国的武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表面上看,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慈禧贪恋权力、破坏变法;是康有为犯有严重的政治幼稚病,他错误地想象清廷高层的政治动向,幼稚地相信袁世凯,又自私地让光绪陷入危险境地。然而,就算退一步说,假设康有为没有犯上述错误,甚至再退一步说,假设慈禧太后突然驾崩了,光绪亲政了,其实变法仍旧不能成功。因为快速的变法需要成批干掉既得利益者,清廷绝大部分高官、贵族、军事统领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答应。

    

当初康有为主张建立“制度局”时,还轮不到慈禧反对他,满朝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员都一致反对。这些人反对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你在国家已有的机构之外另立新机构,你这是扰乱国家制度,这是乱政。旧的国家制度经过上百年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稳定的,你现在搞个没人监督制衡的新机构,你会不会大权独揽威胁皇权?你康有为是不是有野心?咱们再退一步说,假设慈禧太后已经死了,光绪英明神武,控制了京畿的军权,把朝臣都控制在股掌之上,朝廷中所有大臣都一致服从光绪了。这戊戌变法能成功了吗?还是成功不了。

因为晚清朝廷权力下移,地方势力极大,就算中央听了光绪的,地方上也未必会听。当时的情况是,别说地方上的保守派了,就连那些主张洋务、眼光相对开放一些的官员,也都反对朝廷变法。这一则是因为有些洋务派还相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康有为那种激进的改革。二则是因为,剧烈的变法和各省督抚的利益是矛盾的。变法的关键在于消除特权阶级。而那些主张洋务的地方大员,他们为了能贯彻自己的命令,在地方上拥有说一不二的特权,他们恰恰是在新政策下要被干掉的阶层。

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就是很多原本由各省督抚独揽的权力,在康有为的新法下要收归中央。再加上康有为的不少新政原本就不现实,因此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很多督抚都抵制新法。在光绪施行变法政策的短短三个月里,就有很多督抚阳奉阴违,没有认真执行朝廷的新政。维新派的政策上到朝廷大员,中间到各地督抚,下到普通知识分子都激烈反对。维新派又没有掌握军队,任何一个对手都打不过,这样的变法怎么会成功呢?

戊戌变法虽然是一场闹剧,却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慈禧极度恐惧失去权力,在政变后采取了过激反应:一切维新改革都被停止,甚至包括那些慈禧已经同意的新政都被取消。以后人的观点来看,大清失去了自我挽救的最后机会。经过这次大清洗,朝廷原来人人谈维新的风气发生了大转弯,保守派、清流派重新抬头,间接促成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天香引


是改革基本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戊戌变法失败不是因为触动了谁的利益。而是维新派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改革,皇帝和年轻的维新人士行政经验不足以及帝后的权力斗争都使得变法难以成功。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一样都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李中堂办洋务是很难的。比如,现代军队特别是海军,需要有常规预算,每年都要花钱维护才能保证正常运转,不落后。但当时中国的户部财政系统还没有现代化的预决算,户部对于军队财政的认识还是中世纪的,打仗了花钱,仗打完了,军队就没用了,尽量不花钱少花钱,比如户部的翁同龢中堂就是认为北洋花钱太多。


范阳节度使


我叫liteuu,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这个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戊戌政变在初中高中的教科书都说是因为慈禧才导致失败。

可是我们可以想想,那个统治者不希望强兵富国,不希望自己统治的国家军队是超级赛亚人,而在当时的世界最强国是英国,戊戌政变维的就是英国的体制,慈禧获得的利益最大,至于他要搞垮戊戌政变最大原因是康有为,梁启超两人蹦的太欢,想要搞死慈禧这个老女人,所以就被慈禧了结了,所以戊戌政变的失败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关这时我们可以排除慈禧这个主力。

没有了主力还有推波助澜作为男人,我每天都在做梦我有几百个像嫩模一样的漂亮老婆,有几座在繁华都市最高档的别墅,而在当时拥有这些的就是皇亲国戚与清政府一品至三品的官员与富家一方的商人这里要说一下在古代的皇亲国戚每月都能从皇帝哪里免费拿到大量的粮食与钱财并且这个数目是与年剧增的。

戊戌政变的代表人物

最后一个就是当时封建文化对民众的束缚太严重了,导致当时的民众思想迂腐,在戊戌政变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抓,被压在砍头的路上,许多民众都不知发生什么,就只知道拍手称快,认为这些人做了坏事,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对主张留下来就义的戊戌六君子还有什么意义。

就用这句话为他们悲哀吧


liteuu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导致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戊戌变法已经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变法的主体本身也存在着无法改变的软弱性。如果我们回到变法的时代,其实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戊戌变法的态度并非是一味的反对。正相反,从当时满清王朝的实际者慈禧,到当时统治阶级最为倚重的重臣都在不同程度的支持变法。只是支持的力度有所差别而已。

伴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其时的清政府从上到下其实都已经意识到必须要进行改革了。只是如何改革,怎么改革,人们人们在这上面有着不同的态度。针对于改革而言其实也包涵两个派系,一个是慈禧所代表的保守改革派,另一个是光绪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也就是变法派。

对于保守改革派而言,他们只是希望改变一些表象性的问题。通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推进国内的经济、军事发展;通过向外输送人才,来培养一批清政府的专业人才。因为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有着相当的话语权。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存亡的人,但他们对国家的担心,远不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所以这些人的要将改革一事留于表面,不会做深层次的改革。

而对于变法派而言,他们除了要改变这些表象性的问题,在见到了当时西方列强制度的先进性之后,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而得以迅速发展之后,他们意识到,如果想让国家富强,那么必须要进行一场更强烈的改革。

于是,一场缺乏群众基础,理论思想做指导的,只有皇帝与少数官员支持的,由知识分子来推动的,激进而又单纯的变法开始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变法中触动了当时社会上层的哪些利益,而导致了变法最终的失败。

第一点,从政治上变法有这么几点,广开言路,允许百姓进言,裁撤机构,取消臃肿的官僚机制;任用新人,提拔维新派人士。仅从这三点来看,变法就触动了当时官僚集团的利益。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官僚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眼中的庶民来对国家提出意见的。而裁撤机构,那就意味着会有很多人事业,据统计当时仅京城就有上万人因为裁撤机构而失去职务。而任用新人,又势必会影响到保守派的地位。

第二点,在经济上,维新派主张开民办工厂,这一点对于那些在洋务运动中已经获利的官员,无异于是分他们的羹。要知道,支持变法者的重臣几乎都是当初的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而这些人在洋务运动中借助国家的力量开办工厂,为自己谋取了大利,又怎么会轻易的放手呢?

第三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这种思想上的改革,一个体现在教育上废除八股,另一个体现在在民间改祠堂、庙宇为学堂。关于这两点,在前一点我是赞成的,八股文的确抑制了人们的思维,但废除八股文,也就让当时一批老的读书人失去了自我实现的机会,自然会有人反对。而第二点那就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了。要知道越是重臣越注重这些家族祠堂,可是他们这么一改建,会触动多少人心里的那根弦呢又?

因为本身就因为革命性不强,缺乏理论思想,和群众基础这些先天不足,再加之变法的几条重要举措又都严重的影响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巨大利益,最终戊戌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


再言春秋


自从1895年公车上书以来,一场改格式的轰轰烈烈的变法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然而这场改革却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的利益。整个满洲旗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即使不用劳动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乎他们疯狂的残害变法者。戊戌六君子就是血的证明!慈禧太后还软禁了光绪帝。康有为远走日本。

他们的阻挠直接导致了这场变法的失败。


赵慧卿5764980061293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该变法从1898年开始实施,但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1898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