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医是如何给皇宫里的女性治病的?

大侃历史


在古代,受限于落后的技术条件以及科学水平,医学的发展较为缓慢。而且成为大夫也并不像中举那样,能够光耀门楣,平步青云,所以学医的人并不多。古代很多人没有机会看病因为可能方圆几十上百里都没有可靠的大夫。又或者是没有钱看病,因为很多药材的价格特别昂贵,所以穷人们根本病不起。在以前那种知识不共享的时代,医术的传承更是尤为艰难,如果哪里能有一个靠谱的大夫的话立马就会被百姓们奉为神医。

但其实有一个地方,聚集了许多技术精湛,而且富有经验的大夫们,那就是皇宫之中的太医院。<strong>

可是太医不好当,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宫这种复杂的地方工作,除了太医本身的技术一定要好不能出错以外,宫中的规矩也是极其森严的。要是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管得罪的是皇帝还是其他有身份的人,都很可能换来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在古代有一种说法: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意思其实就是说,在太医院的工作无论是风险还是技术难度或者重要性,都与翰林院的刀笔手们差不多。太医院将太医从九品到六品都划分好了等级,不同等级的太医负责给不同身份的人看病,能够给皇帝或者受宠的妃子看病的肯定是太医中最强的那几个。

而其中,尤其以皇后和妃子们的病最不好看。首先给这些人看病就必须跪着,十分不利于诊断,而更重要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大家知道中国的医术分为望闻问切四步,这些都是要求医者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但事实上太医们根本就不能对妃子等皇宫女眷们有任何近距离的接触。电视剧中太医与妃子单独相处,叙旧,甚至更亲密行为的场面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是病始终还是要治的,太医们就用一种悬丝诊脉的方法来进行远距离的无接触诊断。大家在一些影视剧中可能也见过,就是由宫女太监们取一根红线,一头绑在娘娘妃子们的手上,一头穿过遮挡用的帘子,由太医拿在手中,来感知细微的震动进行诊断。<strong>

我们不禁会感慨于那个时期太医们的技术之高超,能利用这种近乎于神技的方式看病。但真相却并不是这样,没有人有这种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能力。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是太医们自己心照不宣的一种掩饰的手段。而他们真正获取患者信息,然后进行诊断的方法和途径其实非常简单。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机灵的太医们往往会用钱来买通娘娘或者妃子们身旁的宫女和太监,让他们代为观察患者平时的表现。这些整日里伺候着主子的下人们,会把他们记录下的所有信息都提供给太医们,然后太医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果,然后对症下药。所以所谓的悬丝诊脉其实只是走个过场,是用来掩人耳目的手法而已。


邓海春


医者治病救人,被人尊敬,而医者的“至高者”太医们,更多的却是卑躬屈膝,如履薄冰!

古代太医们的烦恼

成为太医,是一个医者向往的高度,能成为太医的医师均是当世是大医,当世之大儒,太医代表着当时的医学界的最高水平,医术精湛,起死回生。

但是古代的医师成为太医后,大多数都医术水平倒退,甚至成为酒囊饭袋,什么病都治不好,最多的场面就是被人呵斥,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是太医们普遍的烦恼,大家都知道,古时的中医治病大都是用药,而这个“用药”则有很多的讲究,药有药性,有的时候生病的,药性大一些可以治好病,就是用猛药医,但是同时风险也大,如果稍有不慎,真的因为自己用药过猛给治死了,那么自己是要被问责陪葬的。



所以,大多数的太医最后往往选择的都是温性的用药,这样一来虽然治不坏,但是同时也很有可能治不好。

古代太医如何给宫中女性治病

皇宫之中皇帝只有一个,但是其后宫佳丽却有三千,所以,太医们常常服务的对象不是皇帝,更多的是这些妃子们,但是这样一来不但没有使太医们放的了轻松,反而更加的紧张,小心翼翼。

大家都知道,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皇帝的女人,更是碰不得,看都不可以被人多看一眼。所以,在古时诞生了一种专门为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方式“悬丝诊脉”。



太医们通过一根长长的细丝一端拴在妃子们的手腕处,然后将其扯出帘外,太医们则在帘子外诊脉。但是,这样一来就大大的降低了行医的准确度,因为古代中医看病救人靠的是“望闻问切”,四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准确的看清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现在只剩下了半个“切”,能看好病才怪呢!

所以,太医们为了能够为妃子们看好病,事先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问问其身边贴身的宫女等人,妃子们近期是什么症状等等啊!这个便是“问”,但是很多时候宫女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因为妃子们有很多禁忌,更是有很多宫中的隐秘,所以,这又相当于半个“问”。



至于能否“望”、“问”则完全看运气了,有时候可以远远的望上一眼,能够“问”到也看你的鼻子灵不灵,不过最多也就是半个。所以太医们只能靠四个半个的“望闻问切”给妃子们看病,只能能看成什么样,则看太医们的技术了。

给皇宫之中的女子看病是一个技术活,不仅仅考研太医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很考验他们的情商与智商。其实给宫中女子看病也看这个女子的身份与地位,往往地位越高的女子的病越难看,麻烦事越多,而地位低一些的反而没有那么多的说道,病还好治一些。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话说古代皇宫里危险系数最高的职业莫过于太医了!因为太医给皇帝、皇子、公主以及后宫的妃嫔们看病时,这些人可都是天生贵胄,稍有不慎可是要轻则免职重则掉脑袋累及身家性命。

给皇帝和王子们看病还好,可以通过把脉,察言观色,在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施治,但是给后宫皇后妃子以及公主们看病那就非常考验施治的医官了,在古代讲的是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是后宫中帝王的女儿们和妃嫔。

于是太医给皇宫的女性看病时,通常会用一根丝线一端搭在女性的脉搏,另一端放在太医的手上,太医通过这种悬丝诊脉来为其诊断病情。其实这只是蒙骗手段,太医真正要治病还是要望闻问切察言观色。

后宫女性病人不让看不让摸,只能通过贴身服侍的仆人来了解病人的情况,这是非常考验太医的情商和智商,情商就是要婉转的问出病人的一些身体不舒服的地方,而后宫隐私太多,许多问题问了也未必能够得到有效回答,甚至问了不该问的还会被问罪;智商是在言谈举止中,发现微小的细节,这时候只能根据自身多年的行医治病经验然后才能准确的辩证病情,最终才能对症下药。


陆弃


皇宫中的女性,可以分为普通的宫女和皇帝的妃嫔。这里我们以明代为例,来看看太医如何给皇宫中的女性治病。

第一,如果是普通的宫女得了病,应该是进入内安乐堂。

明代的宫苑里有一种安乐堂,相当于医院,专门收治患病的太监,大概有几十个太监负责管理,位置在北安门里。另外还有一处内安乐堂,专门用来收治生病的宫女。

两处安乐堂的医生大概就是普通医生,不会是太医。他们给宫女诊病、治病,和民间医生给普通的女性治病差不多,不会有太多的禁忌。

如果安乐堂的病人侥幸被治好了,他们还是回去做太监或者宫女,如果不幸死掉了,就从这里直接送往西直门外,那里有一处净乐堂,在那里火化。丧事所用的殓具和木柴都由官方负责。

第二,如果是皇帝的妃嫔生病了,当然不会送往内安乐堂,而是由太医诊治,会有一些禁忌。

中医诊治的手段是望、闻、问、切,其中闻和问的部分,都不必直接与女病人见面,比如可以向病人身边的侍者或者她的男人询问相关的病情,用药的经历和效果等等。但是,望和切是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法替代。

比如明末小说《明珠缘》中,客氏在宫中与魏忠贤久别重逢,触动情思,一下子病倒。于是出宫,回家调养。魏忠贤自称会诊治,前去为她治病。

虽然是小说家言,我们从下面的描述当中,多少能看出当时富贵人家的女子如何看病。丫头把魏忠贤请进卧室,丫鬟“揭开帐子,见印月(客氏)朦胧星眼,面色微黄,恹恹一息”。又“掀开被,捧出手来。进忠没奈何,也诊了诊脉”。

客氏是明熹宗的乳娘,地位很特殊。如果换成宫中的女官,请太医看病时,大概和客氏差不多。如果是皇帝的妃子或者皇后,禁忌可能要严格得多,也会有不少管事的太监、女官在场。但说到底,需要的时候,太医终究要给病人号一号脉,望一望气色、舌苔之类的,不会搞什么悬丝诊脉的鬼把戏。毕竟,治病、救命要紧,这种时候还要考虑禁忌,那是傻瓜。

第三,给宫中女性治病,风险更大一些。

《明史》记载,永乐年间太子妃张氏曾经有十个月没有来经,别的太医都认为是怀孕。但张妃一直腹部胀痛。

明成祖朱棣派自己最信任的太医盛寅去给张氏诊视,皇太子朱高炽亲自陪同。盛寅诊脉之后,准确说出张氏的病症,张氏远远听到他的描述,忍不住说:“医言甚当,有此人何不令早视我?”

盛寅并不认为张氏是怀孕,所以开出一副破血剂,皇太子大怒,把药方丢到一边。张氏的病越来越严重,几天之后,皇太子只好又把他找来,盛寅坚持原来的判断和药方。

这一次,朱高炽让太子妃服药,但把盛寅在东宫里关了三天,只要张氏出了问题,便要处置他。好在张氏服药之后,血下数斗,病情迅速好转,盛寅这才没事。

从这个例子来看,太医盛寅为太子妃把过脉,而且彼此之间可以对话,但似乎省掉了“望”这个环节,彼此之间有帐子或者屏风隔开。而且诊断和药方等等,都要得到皇太子等人的认可,过程比较复杂。


于左


在我国古代,大夫几乎都是男性,宫中太医也是这样。那么宫中太医是如何给宫里女性诊断的呢?

尤其是宫中女性患有妇科疾病,那么男太医该如何治病呢?其实主要有三种方法,最后一种让人听了脸红。


第一种,悬丝诊脉,容易误诊,风险很大,孙思邈曾为长孙皇后诊断。

史书中记载,生活在隋唐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就曾被请进皇宫给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看病。长孙皇后可是皇帝的女人,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孙思邈哪敢碰长孙皇后,所以就用了一招悬丝诊脉。

其实悬丝诊脉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很容易把病情给诊断错误,而皇家女子大多娇贵,万一诊断错误,很有可能会人头落地。所以尽管悬丝诊脉确实存在,但是并非所有大夫都敢用。

悬丝诊脉虽然确实存在,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宫廷中最常用的还是下面这种方法。


第二种,垫纱诊脉,准确度比较高,但是并非所有的病都可以。

古代宫中女子,要么是皇帝的女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人,她们这些人地位很高,一般太医哪敢碰她们的身体。可是如果不把她们的病治好,或者是有误诊,那么太医很有可能全家都会没命。

为了诊断的准确,后来很多太医都用了一招类似悬丝诊脉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太医不直接接触女性身体,但是诊断的准确性比悬丝诊脉高了许多。

这种方法就是垫纱诊脉,其实就是在女子手腕处放一块很薄的纱布,然后太医进行诊脉。这种方法是宫里最常用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都可以通过诊脉知道,现在女性有很多妇科病,古代女性也是这样,那么宫中女子如果得了妇科病,太医该如何治病呢?


宫中女子如果得了妇科病,可以以人替诊,大概知晓病情。

古代女子身体是不可以随便给人看的,更不要说阴部了。现在我们经常说大夫不分男女,很多男大夫给人看妇科病,其实也很正常,可是古代不行,那么古代宫中女子得了妇科病怎么办呢?

宫中女性得了妇科病,首先要找一些略懂医术的女性询问,如果还没有办法,才会找到太医。

太医可是不敢看她们身体的,可是不看又不知道病情,不知道病情也就没法治病。后来就有妃子,让宫女代替自己接受诊断。自己得了病,让别人接受自己诊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就是妃子或者其他女性,带着一个贴身宫女去找太医,然后让宫女脱去衣服,妃子告诉指着宫女的身体告诉太医,自己身上的哪些部位,有什么症状。

古代传统封建思想下,女子也是很不容易的,患病都不能被直接治疗。


斯幽说历史


隔着纱窗,用线缠在女子手上,另一头太医拿线推算


芜湖小汤冒子泽


一丶中间必须隔着一层东西,比如纱巾或者屏风,医生需要透过纱帐来观察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二丶手腕上绑了一根红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