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议论别人?

玉军34


这些人就德性,说别人的背后总有被別人说的地方,所以这些烂人不用管,背后说听不到,当面说就回击,世上这些喜欢说三倒四的小人太多了,还有那种听到一句话立马就用喇叭喊的全世界人听到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就是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其实自己的烂事一箩筐,哎!见怪不怪了,何苦为这些烂人而不快,如心里实在堵的慌直接找他论个输赢哈哈!


依菓


看过一对摆地摊的夫妇的故事。

路边有一个中年女人正在摆地摊,正值午饭时间,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

男人一下车,就歉意地笑道说:“对不起,我来晚了,饿了吧?”

女人看着着急给自己送饭的丈夫笑笑说:“没事,不着急,还早呢。”

男人笑着从自行车前面的筐里取出午饭,两人就着路边的阶梯坐下开心地吃了起来。

此时来了一个中年阿姨,看着两人餐盒里的饭菜,诧异地对女人说:“大妹子你真可怜,辛辛苦苦工作,老公就给你吃这些寒酸的东西,一点油水都没有。”

说完,扭着身子离开了。

夫妻两人面面相觑,原本美味的饭菜也失了幸福的味道,多了分苦涩。

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你眼中的不幸,在别人眼里却是莫大的幸福,不要为了一时嘴快,轻易评价别人的生活,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却会打扰别人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的道理,世上也从来没有两个人能拥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在家吃着你的豪华午餐,他们也可以选择在街角的阶梯享受二人虽不丰盛却很甜蜜的饭菜。

不轻易评价别人的生活,不随意打扰别人的幸福,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微博上有一段话很火: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华的大船上,船上什么都有,有一辈子喝不完的美酒,还有许多跟你一样幸运登船的人。

而我抓着一块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过来,怎么躲也躲不掉,随时都有被淹死的危险,还要担惊受怕有没有鲨鱼经过。

你还问我:为什么不抽空看看海上美丽的风景?

在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认为在海上航行,要学会享受,抽空看看美丽的风景;我们认为吃东西除了要吃饱,要吃得健康养生;我们认为一定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越的生活条件,对有的人来说,能在海上生存下来就很了不起了;有人不奢求吃得有多么精致,能每天填饱肚子就是一种幸福;有人不强求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能供孩子上一个普通的学校就很满足了......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在你眼中平常无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别人费尽全力才能得到。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开篇第一句就写了:“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

在一次采访中,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说了这么一段心路历程。

年轻的时候,他很反感那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凡是那些信风水,见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是非常不屑的,更不用说与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开始创业之后,慢慢了解到,事业做得越大,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就越大,他们迷信,不过是消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既不伤人也不伤己。

于是他开始慢慢转变他的想法,虽然自己不迷信,但也不再一味地反感那些迷信的人,而是试着以一种同理心去包容更多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伏尔泰说:“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不认同你的生活方式,却尊重你选择生活的权利。

不要轻易地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着自己的出发点和原因,也容易被自身所局限,多尝试换位思考和寻找共情,求同存异地去理解别人。

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

爸妈比较节省,即便很多东西已经很旧了,一年可能都用不上一趟,他们还是舍不得丢,摆在家里占位置;

他们平时玩微信的时候,总喜欢转发一些你看起来很无聊、很粗浅的文章,甚至会专门转发一些一看就是谣言的文章给你;

他们经常喜欢在群聊里发大段大段的语音;

......

这些行为不符合你判断事物的标准,于是“为了他们好”,有的时候你会不顾他们的想法直接丢了他们留存了很久的东西;总是忍不住跟他们唠叨什么是好的文章,转发那些谣言是一种很傻的行为;“教育”他们不要轻易给别人发语音,这样会显得很没有素质......

但是,父母、长辈的生活经历与我们现在的大不相同,他们喜欢那些东西,一定有他们的情怀,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正如你现在喜欢的一些时尚穿搭、感人故事文章,可能在几十年后,也会被新生代的年轻人嫌弃老土落后。

所以,永远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评价、介入别人的生活,即便那个人与你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正如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一书中写的那样:“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

网上有这么一段话:

我见过满臂纹身的人在公交上让座,也见过人民教师进酒吧摇得比谁都社会,有些拿刀砍人的是为了生存,有些穿制服的欺强凌弱,见到过农民工盖楼冻烂了双手,KTV的女孩被老板一个劲儿地灌酒,可她们的钱全都寄给了老家的爹娘。

这个时代,穿得靓丽帅气的不一定就是绅士,打扮得非常暴露的不一定就是不良女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不理解,但请你闭嘴。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却忽略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

闲谈莫论是非,静坐常思己过。

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过好自己的生活。不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你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十点读书


喜欢评论他人者,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善意而热情地义务帮助别人改进不足之处。

这样的人,往往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才兼备的人。他们评论的目的在于义务传播科学常识与原理,揭示相关知识的本质规律,为发扬传统文化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得体会,但不多。

第二种人,自诩不凡,到处以“大师”自居,居高临下,动辄教训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好,甚至侮辱他人作品是“垃圾”,而他自己却没有相关方面的作品,更不用说有其比肩古名篇的示范作品了。这样的人,往往 比比皆是!

这种人,一知半解,半灌水响叮当,却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哗众取宠,骗取阅读点赞量,在头条赚收益混口饭吃。

这种人的评论,既无事实,又无系统理论依据,更无论证,往往断章取义地借某名人名著的只言片语来吓唬人,热衷于在别人作品评论区,简单的贴标签,否定嘲讽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为能事,或阿谀奉承,拉山头,搞个人攻击谩骂,做梦都想充“崔永元第二”,在头条刷存在感,但又缺才少德,是名副其实的标题党!这样的人,岂能与崔老师同日而语?

“大师”多,名篇无,难道不是头条自媒体的普遍现象吗?




碧水青松随笔



边陲后主


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人活于世,总要做事的,也总要和人打交道的,因为三观不同,有些人做的事入不了一些人的眼,当然就会说到说到了,俗话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笑话笑话别人,同时也被人笑话笑话,哈哈一乐,人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当然有些人的修养不够,容不得别人说半句,必反击,由此闹出来的误会,矛盾,恩怨情仇也多了去了,对于这些喜欢自寻烦恼,心胸狭窄之人,你大可不必在意,哈哈一笑,躲远点就是了。

世界那么大,人数那么多,总有几位情投意合的人在等着你的,找到投缘的人,找到合适的事,远离是非,远离芜杂,远离烦恼……当然也远离了口是心非,不评论他人,也没人评论你了,多好!



无忧无虑的独行客


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发表意见,就如传递的是正能量、负能量一样。评论议论别人若是在头条这样的平台上,以鼓励正能量为主,让对方舒服自己也高兴。若是在公司,背后谈论议论别人,多说对方好话问题不是很大,说人家坏话、说人家缺点就非常不好了,这个肯定不提倡,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这也是有些公司不允许夫妻在一个单位的原因,得罪一个就是得罪两个。实际生活中,越是肤浅的人越喜欢议论讨论别人,越是层次高的人越不喜欢议论讨论别人,就更不要说浑身都是负能量出口伤人的人了,这样的人出现到那里都让人讨厌。因此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缥缈的我1828


从表面上看,我们爱评价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别人太感兴趣了。

因为,当使用评价时,我们的焦点几乎总是对准别人,而不是自己,并且势必会有褒贬。

所以,在心理治疗的个案督导中,当有的心理咨询师对别人的个案进行大肆分析或评价时,督导老师会提醒说:“请讲话时多以‘我’开头,少用‘你’开头的句式。”

这个提醒是为了让讲话者把焦点对准自己,但这很少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你……”的句式很容易变成“我对你的感觉是……”这时的感觉并非感觉,仍是评价,只是借用了“感觉”这个词而已。

在这样的沙龙中,每当听到褒贬的话时,我很容易感到难受。稍稍成熟一点的心理咨询师很少用尖锐的批评,而容易给予夸奖,但夸奖和批评一样令我感到难受。夸奖的意味越明显,我难受的程度也就越强。假若碰巧刚有人讲了感觉,而且还是很纯净的感觉,再突然听到明显的褒奖,我会觉得,这就仿佛是在入迷地听一首纯音乐时突然传来电钻刺耳的声音似的。

不管心理咨询师多么高明,当他将焦点对准别人而进行喋喋不休的评论时,我都会有这种感觉。

类似地,在其他任何场合,当有人这样做时,我一样会感到难受。并且,我尤其惧怕那种只谈自己的过错而不谈自己的动机和责任的人。

这样的人会不断地强调“某人伤害了我”或“只有某人才能令我快乐”,听这样的话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除非一个人能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中的动机和责任,否则事情不可能出现好的转变。

譬如,一个女子说,一个已婚男人引诱她,得到她又抛弃了她,他实在太该死了,本来他明明知道她是何等脆弱的,为何还这样残酷地伤害她?!

但是,她一开始就知道他是已婚的,他既未欺骗她,也未强迫她。他是引诱她,而她也是投怀送抱,他要为选择她负责,她也要为他选择她负责。

倾听这样的故事,对貌似不幸的人表达同情。以前我会这样做,但现在越来越少,因为我明白这终究只是浪费时间罢了,而且还强化了他们对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角色的执着。

不仅如此,我在演讲中也常讲到这一点: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因为你总会发现,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既然评价总是针对别人的,那么,评价者真的对被评价者感兴趣吗?

要明白这一点,你只需做一次被评价者就可以了,而这又实在太容易不过了。那时,你很容易感受到,在喋喋不休的评价者面前,你不存在。

因为,评价者对别人不感兴趣,他看起来是将焦点对准了你,但其实,他感兴趣的只是将他的“小我”投诸被评价者之上,而对于评价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他没有兴趣。






轻轻的我的宝贝


我不愿意评论别人,评论别人容易引祸招身,喜欢评论别人有两类人,一类人坚持正义以道理评论,评论民事纠纷说谁错谁和你装下隔核,无形成仇人,有意说对良心对不上事实,特别是评论政治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坚持正义容易丢命,平民最好不评论为安,第二类人喜欢评论别人长短,为取热闹看水涨船塌,坐山观虎斗,也是众人常说的爱拉事非的人,最后祸缠自身不安,


好瑞雪


第一,主要这些人是太闲。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轨道,观察别人评论别人议论别人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第二,爱比较。总爱拿别人说事,喜欢和别人比这比那,这样就免不了打听别人、了解别人的方方面面。第三,这样的人有她们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试想一个爱议论别人的人和不好事的人在一起,即便她说起别人,周围人没人接话,对她说的不感兴趣,她这个话题自然进行不下去。事实上这样的人都有一个群体,你说东家我说西家,把对别人的议论当成了一种交流内容。大千世界,不可能是清一色性格的人,如果评论别人的长处能学来自用,议论别人能客观公平,不道听途说、不搬弄是非,就当是这些人生活的一种消遣吧。



爱生活的蓝风筝


我在背后从来不会评论任何一个熟人或者陌生人,彼此之间都不很深入的了解,怎么去评价。他如果是小人,就让他去当,让他当个够,如果犯了法,国家会惩治他们。

在工作的时候会多多少少,会说的,这样说也是让他知道工作做的不用心,不积极,最好把消极的一面不要带到工作中来,不能一只老鼠坏一锅汤,我是这样做的。“俗话说的好,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