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时期敢骂皇帝的海瑞没有被处死?

南渡唐后人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复原一下历史的原貌,据《明史》记载: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这一段记载就是有名的海瑞上疏,因为明嘉靖皇帝多年来不上朝,天天就是求仙问答,海瑞冒死上疏劝谏嘉靖,虽然惹的皇帝大怒,但倒也没有杀掉海瑞。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不可理解,嘉靖并非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为什么能够不杀海瑞呢?

在《明史》上,对嘉靖的一生有过这样的一段概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嘉靖其人: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嘉靖皇帝虽然说晚年间的表现比较昏聩。但这个人也并非是无能、残暴的皇帝。由他早年间的力除一切弊政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是想留下一个好名声,比较在意自己的口碑,这才有了他所说的: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是因为从根本上讲他也不想做残暴之君。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嘉靖看到上疏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趣执之,无使得遁。这个的意思是抓起来他,别让他跑了。这是盛怒之下的表现,但是也没有表现出来一定要杀海瑞。而在这之后他还是有所触动的。种种迹象表明,嘉靖这个人虽然被后人评价不高,但实际上来说这是个让人说话的皇帝,至于听不听那就是看他自己了。

除了嘉靖自己本人的原因外,海瑞的命也算是极好的。黄锦虽然说是一个宦官,而且从嘉靖是藩王的时候就跟随着嘉靖。但这个宦官是一个有道德底线,能够约束自己的宦官。而且这个人也是一个为为老百姓做事的宦官,有这样一个宦官在嘉靖身边,他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一下嘉靖的错误的。所以,有他的保护,也是能在嘉靖盛怒之下而没有杀掉海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海瑞本人。首先海瑞其人名声甚大,一直以来就有刚直的名声,真的杀了海瑞对嘉靖的名誉是很有影响的。另一个就是海瑞虽然清廉、刚直但是他不傻。从他经常怼皇帝,但却能得以善终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有智慧的。他之所以准备了棺材才上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不是做好了必死的准备,而是要将嘉靖一军。意思就是,我做好死的准备了,我直言不讳,你要是杀了我你就是昏君,其实这也是海瑞对自己的保护。

这么看来,海瑞之所以能够不死,一是因为嘉靖皇帝本身也并不残暴,二是有人在保护海瑞,三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再言春秋


海瑞作为明朝名臣,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而享誉古今,被称为“海青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50岁的海瑞被封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此时的嘉靖皇帝已步入中年,却痴迷天道教,一意修仙,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刚愎自用, 拒绝廷臣劝谏, 使得国势渐衰, 人民生活困苦, 怨声载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 海瑞对当时的种种弊端非常愤怒, 为维护封建皇朝的统治, 胃着触怒龙颜的危险, 上疏直谏, 严厉抨击嘉靖皇帝, 名日《治安疏》。

因该疏主旨为“直言天 下第一事。以正君道, 明臣职, 求万世治安”, 因此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被后人所称颂的“海瑞骂皇帝”, 也是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两件事之一。


海瑞名声大噪, 人尽皆知。海瑞想呈上此疏, 肯定会触怒皇帝, 将自己处死。因此买好棺材。遣散僮仆, 告别妻子, 托人料理后事, 毫不畏惧, 从容处之, 等待着灾难降临。果然不出海瑞所料, 皇帝大为震怒, 当场将奏疏扔在地上, 命令左右:赶快把海瑞抓起来, 不要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说:海瑞素有痴名, 听说上疏时知道自己将是何下场, 所以已安排好后事, 在朝中听候处置。皇帝听后沉默了片刻, 然后又将奏疏看了一遍, 被其内容所打动, 因此将其留在宫中数月。

至次年二月, 皇帝余怒未消, 还是以“骂主毁君, 悖道不臣”之罪, 下旨速捕海瑞, 打他六十大板, 投人锦衣卫狱, 后转刑部狱。户部司务何以尚上疏朝廷请求将海瑞释放, 皇帝命锦衣卫打他一百大板也关进监狱, 昼夜审讯。

同年十二月, 世宗病逝, 第三子朱载星继位, 即穆宗。次年改元隆庆, 颁布遗诏, 大数天下, 海瑞、何以尚因此获释。海瑞被复官后任户部主事。不久, 改为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 升为尚宝司丞。海瑞上疏请求归家养母, 遭到了拒绝。四月, 升为大理寺右侍丞。


悠然读史


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二月,时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朱厚熜上《治安疏》。在《治安疏》中,海瑞直陈嘉靖一朝的官场时弊,其中更有对明世宗沉迷于巫术、不理朝政的批评。

这样一份奏疏的上陈,明世宗朱厚熜在见到之后登时便勃然大怒,随即命人将他逮捕下狱。但就在众人以为海瑞这个清流将万劫不复之时,事情却并未如人们预料的那般发展。

海瑞在被嘉靖帝关押了十个月后,嘉靖帝去世,明穆宗朱载垕继位。随即,明穆宗朱载垕依明世宗遗诏,将海瑞等一干大臣宽宥。海瑞本人不仅没有被杀,甚至还在隆庆朝、万历朝迅速获得拔擢。隆庆三年时,海瑞已经升任右佥都御史,位居正四品;此后虽然因为性格等因素,导致海瑞屡被排挤,但海瑞也终究得以全终。万历十五年(1587年),74岁的海瑞去世。

而对于海瑞上疏一事,又是何种原因导致海瑞没有被处死呢?

“瑞疏言谠而意忠,非故欲批逆鳞以沽直者。上初览之怒甚,抵其章于地。已复取置御案,日再三读之,为感动太息,留中数月余。”《明世宗实录》

在阅览了《治安疏》后,明世宗对待海瑞的态度,可谓是颇有意思。

从最初的“趣执之,无使得遁!”急切的将海瑞下狱;再到听闻宦官黄锦一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这样看似平平无奇的话语,其实更像是黄锦对朱厚熜的一句谏言:一个有名望、冥顽不灵的清流大臣,处死显然得不偿失;而事实上此时的明世宗对于海瑞的态度也已经没有了诛杀之心,甚至已经转为欣赏。在将这份奏疏留中数月,多次阅览之后,明世宗说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以名臣比干来称赞海瑞,可谓是至高评语,但此时明世宗的一个举动或许又让人有了疑问,户部司务何以尚知道奏疏留中,揣度圣意,便上书请求释放海瑞,却被明世宗重罚,不仅将他仗责100,还下狱拷问。这海瑞到底是留是杀呢?

事实上,这一点也与嘉靖帝的性格契合、治国之术相和,这也是海瑞能够活下来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嘉靖帝,得益于众多影视剧、自媒体的传播,二十余年不上朝,炼丹修仙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能够治国之君呢?

作为一个外番入主的皇帝,嘉靖帝的权谋之术在大明堪称无出其右者。从上位伊始的大礼仪之争,将以道统为口号的杨廷和一众自谓清流的文官士人或者流徒、或者贬谪,取得对把持了舆论的文官集团的胜利;再到几十年不上朝,大权依旧在握,这都是明证。或许他不是用的传统帝王的王霸之术、帝王之术,用的是会被人鄙夷的权谋之术,但论迹而言,他的治下有“嘉靖中兴”,他也当得上一位有作为的中兴之主。

聪明,熟谙权谋的他,对于大明王朝的积弊又何尝不知,对于儿子朱载垕的能力又何尝不知。海瑞,也自然而然的因为有用,有价值而成为了他为朱载垕留下的政治遗产。

当然,这个有用不只是海瑞在谋略、治国上的有用,更是海瑞作为一个清流上的作用。一个素有名望、克俭守礼、刚直不阿的大臣,杀之只能徒增被人指摘的口实,而反观留用则既能彰显惜才之心,更能聚士林之心。得失之间,谁会去做 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统治的事情呢?


新语话史


第一:明世宗被海瑞上奏折前备好棺材的行为所打动。

第二:虽然被海瑞骂了,但是他不想杀了海瑞留一个不好的名声。毕竟海瑞是一个忠臣。

海瑞看到明世宗性迷信鬼神,虔诚吟诵又一手遮天,最痛心又气愤。于是便写了一道奏折,想劝明世宗改过自新好好治理国家。身边的朋友怕他招来杀身之祸都劝他不要上这道奏折,海瑞说应该以身许国。大家都怕得罪皇上而不规劝何时才能治理好天下。他拿出20两银子交给一个很相熟得人。看在同乡的情分上我死后请你用这些钱把我送回老家埋葬接着他又把家人叫来说是给我买棺材。然后你们就老回老家去,见了我的母亲请多多安慰她老人家。明世宗打开奏折一看里面全是指责自己的话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喊道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在例数我的罪状。去把海瑞给我抓来,别让他跑了。旁边有个宦官说陛下,海瑞根本没打算跑听说他上书前已经买好棺材,把家人送回了老家。现在正在朝房里等候发落的,明世宗好半天没说话。他又拣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说他想当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海瑞被投入大牢。明世宗虽然判了他死刑但一直没有下令执行。没过多久,明世宗就病死了。海瑞被继位的明穆宗释放出狱。


知行合一2020


海瑞的官职基本上都是他骂嘉靖皇帝骂出来的,正因为他骂嘉靖皇帝,所以他的事业才达到了巅峰。海瑞在骂皇帝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六品芝麻官的户部主事。

假如海瑞没有骂皇帝,那估计他在官场上很难有作为。海瑞骂嘉靖皇帝以后,他却成了千古忠臣的典范,官运亨通,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南京都御史的位置。

那么为何海瑞大骂嘉靖皇帝,而嘉庆皇帝不但不恼火,还给海瑞升官?

按常理来说,嘉靖应该杀掉海瑞,出口恶气,毕竟海瑞挑战了他的皇威,并且嘉靖作为一国之君肯定有杀掉海瑞的权利。但嘉靖最终不但没有杀海瑞,而且还给她升了职。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嘉靖不敢杀掉海瑞;(2)嘉靖不人心杀海瑞;(3)与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有关。

据《明史海瑞传》记载:嘉靖皇帝看了海瑞骂自己的书信之后,非常愤怒,气的差点昏过去。于是想派人把海瑞抓了起来。但是,太监黄锦却对他说:“海瑞这个人性格是出名的耿直,他知道骂皇上肯定是死罪,所以他必定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在家等着你去抓他。”

嘉靖皇帝听了黄锦的话之后感觉有道理,等到心情平静之后,又重新读了海瑞的上书,他突然发现海瑞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开始欣赏海瑞的才华。

其次,如果嘉靖真的要杀掉海瑞,他肯定要找一个理由,但是海瑞在上书中陈述的都是事实。并且嘉靖皇帝心里很清楚,如果他随便找一个理由杀掉海瑞,那无疑证明嘉靖就是一个无道的昏君,这样就会留下千古骂名,嘉靖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很多人认为嘉靖不杀海瑞,是因为海瑞的才华,嘉靖皇帝想把海瑞留给他的后代使用。但这只是猜测,因为海瑞的才华还没有达到托孤的标准。而海瑞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廉洁和他的忠诚,嘉靖也正是因为看中了海瑞这一点品质才会给他升官。。


公元前


海瑞一篇《治安疏》将嘉靖皇帝骂的一无是处,也将自己置身于生死边缘,但最终海瑞还是活了下来,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嘉靖并非昏庸之人。嘉靖皇帝虽然一心求仙问道,不问朝政,但也并不是那种善恶不分之人,他看到《治安疏》虽然气愤,但也知道海瑞是忠臣,而且明朝本来就有不杀言官的祖训,嘉靖不杀海瑞也算是合乎法理。

第二,徐阶的周旋保护。嘉靖虽然理智上认为不应该杀掉海瑞,但是每每想起《治安疏》的内容都十分气愤,而每当嘉靖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徐阶作为内阁首辅,都进行了巧妙的周旋,让海瑞免予被杀。

第三,海瑞本身颇有名气。海瑞在写这篇《治安疏》之前,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清官,这点人尽皆知,嘉靖自然也知道这点,此时杀掉海瑞于他而言并无好处,事实上,嘉靖曾言“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可见其对海瑞还是比较认可的。


文史并蒂


第一:明世宗被海瑞上奏折前备好棺材的行为所打动。

第二:虽然被海瑞骂了,但是他不想杀了海瑞留一个不好的名声。毕竟海瑞是一个忠臣。

海瑞看到明世宗性迷信鬼神,虔诚吟诵又一手遮天,最痛心又气愤。于是便写了一道奏折,想劝明世宗改过自新好好治理国家。身边的朋友怕他招来杀身之祸都劝他不要上这道奏折,海瑞说应该以身许国。大家都怕得罪皇上而不规劝何时才能治理好天下。他拿出20两银子交给一个很相熟得人。看在同乡的情分上我死后请你用这些钱把我送回老家埋葬接着他又把家人叫来说是给我买棺材。然后你们就老回老家去,见了我的母亲请多多安慰她老人家。明世宗打开奏折一看里面全是指责自己的话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拍着桌子喊道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在例数我的罪状。去把海瑞给我抓来,别让他跑了。旁边有个宦官说陛下,海瑞根本没打算跑听说他上书前已经买好棺材,把家人送回了老家。现在正在朝房里等候发落的,明世宗好半天没说话。他又拣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说他想当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海瑞被投入大牢。明世宗虽然判了他死刑但一直没有下令执行。没过多久,明世宗就病死了。海瑞被继位的明穆宗释放出狱。


安然


一切都因为嘉靖皇帝的一句话“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不论海瑞在嘉靖眼里是不是“讪君卖直”总之嘉靖不能让自己被舆论认作昏君,这里边的曲直倒是非常精彩,非常重要的一点此时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

嘉靖与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著名的《治安疏》,疏中直斥嘉靖皇帝的种种过失,特别是“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几句话更是对皇帝不留情面,在封建王朝臣子的这种语气可谓是“目无君父”之极。

(海瑞)

愤怒的嘉靖皇帝朝纲独断这么多年恐怕也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斥责。《明史》中是这样记载嘉靖的愤怒的: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赶快抓了他,别让他跑了,此时的嘉靖也是气急败坏到了极点。

但是嘉靖皇帝的态度很快就平静的下来,因为宦官黄锦的一句话: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黄锦不是在说海瑞的耿介,他其实是在提醒嘉靖。海瑞是买了棺材上疏的,如果嘉靖气急败坏杀了海瑞,那么正好成全了海瑞的清名。在古代帝王的眼中,臣子的这种行为叫做“讪君卖直”,往往是因为没有晋升的希望,在圣贤典籍的怂恿下攻击皇帝以博得美名,从而在史书中留下姓名。

无论海瑞的动机如何,黄锦在暗示嘉靖,如果他杀了海瑞,海瑞清名事小,但是皇帝的昏名事大。所以在听了黄锦的话之后: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不管海瑞的动机怎样,嘉靖留中不发,这倒是最为妥当的方法,不论臣子的目的如何,嘉靖暧昧的态度倒是令人捉摸不透。不久他就放出风来: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嘉靖这几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1. 他是告诉海瑞,你的忠心我已经知道了,并且我也给了你比干的声名。
  2. 他是告诉世人,我不是昏君,海瑞的放肆被我容忍了,我还是虚心纳谏的,并对海瑞做了肯定。海瑞的建言有理,但是他还是错怪朕了。
  3. 他用疾病为自己解释,并对海瑞做了宽容,但是他把处理海瑞的事交给了内阁,内阁看着办,内阁来操心。

但是他并没有告诉内阁怎么办,内阁也不知道怎么办。

内阁与海瑞

嘉靖虽然看似宽容了海瑞,但是大逆不道之罪即使宽容也是死。

内阁与刑部也很头疼,他们在揣摩嘉靖的心思。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给海瑞定了死罪。但是嘉靖的态度依旧暧昧。

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

嘉靖对于海瑞论死依然是留中不发,这个做法可谓高明至极,因为嘉靖没有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是不同意吗?

这时候,一个名叫何以尚的户部司务觉得嘉靖应该是不想杀海瑞,所以他上书给海瑞求情,好也给自己博得声名。但是这次嘉靖做了处理,不是处理海瑞。

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何以尚不仅被廷杖更被下狱

(乾纲独断的嘉靖)

内阁与刑部真是难上加难,放了海瑞是得罪皇帝,杀了海瑞更是得罪皇帝,因为那是往皇上脸上泼脏水。

但是正如一开始我们所提及的,嘉靖已经日薄西山了。嘉靖在拖,内阁与刑部也在拖。嘉靖不处理是为了在嘉靖朝的最后保留自己的声名和威严。而内阁与刑部是完全不敢处理。

但是徐阶出场了,在嘉靖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

徐阶开始营救海瑞。倒不是徐阶多么欣赏海瑞,因为此时的海瑞已经成了天下清流的榜样,徐阶救海瑞是在为自己在下一个朝廷谋取政治基础

就这样拖到了嘉靖皇帝龙去上宾,海瑞在徐阶等人的营救下,也成功出了狱。而营救海瑞的功劳则成了徐阶极大的政治资本

(徐阶与嘉靖)

所以海瑞不死最终要归功于

嘉靖的暧昧与徐阶的营救


坦坦荡荡的尚格


其实,当时嘉靖皇帝内心也是想杀海瑞的,据《明史海瑞传》记载,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上书之后,勃然大怒,气的浑身发抖,以手抵地。并对太监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这时,边上的太监黄锦对他说:“海瑞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耿直,他知道冒犯皇上必然是死罪,所以他已经买好棺材,并与妻子诀别,在家待罪了。而且他家的仆人们也都逃走了,他自己肯定是不会跑的。”

这说明黄锦还是了解海瑞的,皇帝皇帝听到黄锦如此说,才慢慢地冷静下来,重读海瑞的奏表,发觉海瑞所奏的也确实是为了大明好,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

嘉靖后来之所以没有杀海瑞,主要是当时封建政治形成了以文人为核心的体制,尤为明朝为甚。所以,下面臣子们上书劝诫皇帝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皇帝因为臣子直言不讳就杀掉臣子。那么,这个皇上就会被天下人认为是昏君。所以,嘉靖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还有,嘉靖想要杀一个臣子,就必需要向天下公布这个臣子的过错。这样的话,海瑞上书的内容,也必然会公之于众。可海瑞所说的应该都是事实。这一点,相信嘉靖皇帝内心很清楚,所以,如果此书内容向天下公布,那么无疑会让天下人都明白,嘉靖皇帝本人就是无道的昏君。这是嘉靖不敢杀海瑞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实在怕杀了海瑞这个忠臣之后,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

据《明史》记载,海瑞这篇奏书的内容,主要是骂嘉靖皇帝热衷修道,而荒废朝政,以至于造成国家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等等。当然,海瑞也很讲究策略,并不是一味的在指责嘉靖,也没有把天下混乱的责任全部推给嘉靖。反而,从儒家的伦理道德中,给皇帝找台阶下。而且,他还上鸡汤,认为嘉靖一定可以改过自新,成为一代明君。

海瑞在骂皇帝犯错误的同时,把主要过错全部推给下面大臣们,认为都是做臣子的不加劝阻造成的。这个观点,让嘉靖看了之后,既恼怒又畅快,这也减轻了嘉靖想杀海瑞的心思。

海瑞的一生,本来籍籍无名,从骂皇帝开始,有人说海瑞运气反而好了。因为,骂了皇帝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升迁的机会。殊不知,当时骂皇帝也是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而海瑞却依然这样做,他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的百姓。所以,海瑞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好,而且他后来的一系列行为,也证明了他不是邀名之徒,是真正的清官,为国为民,是最值得后人尊敬的。


超凡博弈


在回答这个问题提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嘉靖皇帝为什么会如此震怒?

事情发生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六品司员,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文中提到嘉靖皇帝昏聩多疑(心惑)、刚愎残忍(苛断)、自私虚荣(情偏),既是昏君,又是暴君。他还指出,嘉靖不但从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从伦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男人。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来衡量一下,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成为全体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纲都谈不上:任意怀疑、谩骂、屠杀臣僚,是不君;对亲生儿子毫无教诲养育,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难怪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认为他不对了(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也难怪老百姓要以他的年号来表示对他的不满,说什么“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净””(上面内容引自易中天教授的著作《品人录》)

海瑞如此“过分”的言行,要是我我也得火冒三丈,更何况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呢?可是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杀掉海瑞呢?笔者总结了三个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点,海瑞的为人。从下面三个故事中可以窥见一斑。海瑞死后的资产数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151两银子,第二中20两银子,第三种8,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海瑞比青天还青;有一次海瑞给母亲过寿,去买了两斤肉,卖肉的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海瑞居然来买肉了,两斤,整整两斤,顿时传遍了州府;海瑞连新官上任时的油水,都清点清楚,给人退回去。这种人伟岸的人格力量可以摧毁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是海瑞的正直清廉让他免于危险。

第二点,嘉靖皇帝也不是傻子。虽然国家大事被他搞得乌烟瘴气,但是他仍牢牢的控制着这个国家,明朝还在运行,即使他四十多年不上朝。是忠是奸他分得出;嘉靖帝生性多疑,当时海瑞已经准好了棺材,他以为海瑞就是一场政治作秀,好让他名垂青史,而自己就真成了昏君。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不认错,不放海瑞也不杀他,后来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第三点,正义的力量。纵便时代黑暗我也坚信正义的存在,因为正义黑的变不成白的,白的也变不成黑的,虽然有时正义会迟到打但正义永远也不会缺席。因为有这股力量的存在,促使着人民往同一个方向前进,历史属于人民,人民会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人民选择了正义,正义又救了海瑞,海瑞的名垂青史,不正是正义的选择吗?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正义不倒,历史自有人来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