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含蓄,《登高》入選教材;郭沫若直白,《天狗》進不了課堂

中國人都講究含蓄,中國的詩歌也是如此。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完美運用了含蓄情感的表達。中國的詩歌講究含蓄,最高的境界,莫過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杜甫的一首唐詩,叫做《登高》。其中的經典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過去多年,今天依然能夠把這兩句古詩背誦出來。

杜甫含蓄,《登高》入選教材;郭沫若直白,《天狗》進不了課堂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但同時,我們通過學習歷史,對於郭沫若的那首詩歌《天狗》,也有所耳聞。

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

杜甫含蓄,《登高》入選教材;郭沫若直白,《天狗》進不了課堂

​這是郭沫若這首《天狗》當中的第一小節。

那麼問題來了,對比這兩首古詩,你是更喜歡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呢,還是喜歡郭沫若《天狗》當中的“我是一條天狗呀”?

其實絕大多數人的人的選擇都是杜甫的那首古詩。杜甫的這首古詩,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首詩,而且也更加符合中國人內心的思維特徵和情感表現方式。

杜甫含蓄,《登高》入選教材;郭沫若直白,《天狗》進不了課堂

​我們今天讀那些經典的詩詞,都會發現其中的一點:

無論詩人心中有多麼複雜的情感,多麼刻骨銘心的痛苦,多麼濃郁的憂愁,無論詩歌的內容思想和情緒矛盾到什麼樣的程度,到達一種什麼樣的高潮,詩人都不會無所顧忌的爆發吶喊或者反抗。

他們更加傾向於把所有的情緒都放到詩歌的語言當中,在詩歌藝術當中達到一種純熟的境界,尋找到情感上的平衡。

都說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詩歌當中的創作也是如此。杜甫的這首古詩就是明顯的代表。

杜甫含蓄,《登高》入選教材;郭沫若直白,《天狗》進不了課堂

​而對比之下,郭沫若的這首《天狗》,雖然表現出了特定歷史階段之下個人要求自我更新的精神,但是語言太過於直白,情感太過於狂放,根本就失去了詩歌的味道。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這首詩歌在現代詩的變革過程當中依然佔據重要的歷史地位,卻遠遠沒有資格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而杜甫的《登高》,歷經時代的千錘百煉,今天依然能夠打動人心。因為這才是純正的中國的詩歌,雖然隱忍,雖然中庸,但永遠不能抹殺其內在詩歌的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