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对中国话影响大吗?

鹏知天下


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 外延和规模

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 “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 ,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 ,(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传承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北方文化为主线的格局,并没有什么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江浙财团的崛起、外国租界的出现和海派文化的兴盛,曾经使得南方吴楚文化或者说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的城市文化引领风骚于一时。二三十年代相当发达的的沪上电影、广播、报刊、小说以及吴越戏曲、市民说唱等都显示出当时的国语具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方言语句的特点,另外,国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上海话的词语也给那个时代民族共同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但相比较而言,那个时代吴语、江淮官话和吴越文化对整个民族的所产生的影响,不论是在深度、广度上还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无法与当代粤语对整个汉语、汉文化的辐射面和渗透力相比拟。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二十年“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

会大变革。由于当时的四个试验场——“经济特区”都建在广东和福建,而广州、深圳又为其翘首。天时、地利使得得风气之先而又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的珠江三角洲,一下子由昔日相对比较落后的南方边陲摇身一变而为思想最开放,行动最迅速,经济最活跃,成果最显着的开放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由南而北扑面而来。先富起来的百粤大地使得“南风窗”吹来的炽热之风卷起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而随之而来的是:粤语竟然一时间扶摇直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自八十年代初一出反映特区风貌的现代剧带出了“炒鱿鱼”一语,一出《霍元甲》电视剧唱红了一支粤语主题歌。自此一大批粤港词语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华大地。一夜之间“先生”、“小姐”代替了“同志”和“师傅” ;“巴士”、“的士”也取代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 ;“结账”一词不知何时已经让位给“埋单” ;“大哥大” 、“拷机” 日益成为身份的象征;“按揭” 、“物业”等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和广告的标题;“扮靓”、“搞掂”也逐渐为人们所乐用;“劲歌”、“金曲”则天天萦绕耳边,挥之不去;“吃生猛海鲜” 、“唱卡拉OK” 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粤语(主要是以港澳词语为代表的粤语词语,以下称之为粤港词语)从来没有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四大天王”和他们的情歌,港产电视剧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成千上万“追星族”、“追戏族”所至爱;粤风、粤俗更是史无前例地走俏于大江南北。然而从深层一点去考察说,粤语、粤文化的“北上”却还反映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和社会文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和传播。


学史泛舟


粤语,又称广东话,在粤语使用区中又称白话,在中国以外地区又称唐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粤语是汉语的一支,若视汉语为一种语言,则粤语是汉语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数支二级方言。若视汉语为“汉语族”及视粤语为独立语言,则粤语下有数支粤语的方言。粤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者约有1.2亿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香港、澳门、广西和海南等地,在广东省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向海外迁徙,粤语在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之华人社区中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粤语也是除了官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粤语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和建议,香港政府已拟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粤语已被列入其中,成为480个香港本地非遗项目之一。

名称

粤语名称源于秦人赵陀于古代岭南地域所独立而建的第一个国家——南越国〈《汉书》写作南粤国;简称南越或南粤;古代的“粤”和“越”互为通假字〉(粤语广州话拼音:jyut9,北京话拼音:yuè) ,以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扬地。“粤”从古以来为岭南地区的统称,明清以后,“粤”和“越”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越”用于江浙的吴语地区,“粤”专用于岭南地方。而明、清时代,“粤”仍然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即广东、广西、还有海南),两粤的广东为粤东(包括海南岛),两粤的广西为粤西[13]。所以近代之前,粤一字泛指岭南。直至中华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粤有文化意义(岭南)[14] 和行政意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初分之前。在研究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看,粤语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15],即古代中原汉语融合部分古南越语而成的一种语言。

粤语以广州话作为代表音,香港、澳门坊间将广州话称为广东话;日文译成“広東語”。广西地区如:南宁、桂平、梧州等等县市则称粤语为白话[16],广西粤语除了口音和文化、俗语、词汇上与广州话差异不大,基本上可以与广州话互通,是归入粤语方言系统里。由于清末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迁移海外华人多数为广东人(包括广东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等),不同族群偏向使用广州话以方便于沟通。在美洲华埠及唐人街等华人社区,则有被称为“唐话”或“广东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官方认定为汉语方言之一,称为粤方言[17]。

在语言学上,粤语是一个语言系统的总称,包括同系的各种地方话语,例如广西平话、白话、贵港话、玉林话、地佬话和海南岛(海南)的儋州话、迈话及蜑家话等。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音系、语法及词汇,彼此共同点比相异多,所以都被纳入“粤语”系统中(参阅粤语方言)。此外,若果要查出该字的意思、发音和研究整套粤语分支系统或粤语方言等,则会使用中文粤语字典。

通行地域

粤语行于广东、广西、海南西部(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社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份布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以粤语为主的县市有逾40个,地级市11个,占全省面积的1/2以上,即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肇庆、茂名、清远、阳江、云浮、龙门、增城、从化、连州、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高要、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恩平及湛江赤坎区、坡头区、霞山区等。

此外,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的韶关、仁化、乐昌、英德、深圳市宝安等县市亦部分通行粤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的粤语县市有30多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

此外,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均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的新桂系移民开发,因提升农业技术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东南地区人口,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澳门和香港全境绝大多数人口(95%)使用粤语为母语。

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华人社区等,不少华人华侨社群均使用粤语作为共同语言。主要分布在英、美、加、澳、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美洲往日绝大部份华人使用粤语沟通,不过近年由于中国大陆非粤语区移民稍有增多,粤语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粤语仍然是大部分海外华人华侨日常用语。

其中美国旧金山一带因应原籍广东或其他粤语地区(即两广地区人士)的移民人口数量较众,三藩市的旧金山城市铁路在巴士也提供粤语广播,是少数美国公交系统中,提供中文广播的美国政府机构。

越南东北部山区(山由人聚居区)。


孤胆骑侠


说起粤语,在中国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话影响深远。像“企稳”、“搞掂”、“打的”、“埋单”、“炒更”、“养眼”、“生猛”、“搞笑”、“T恤”、“歌厅”、“超市”、“入围”等上百个粤语新词深深影响着我们。与其说粤语影响着中国,还不如说香港影响着中国,只不过粤语是其中很重要的载体。饶原生认为,“很明显,改革开放,所有内地人都使用这些粤语,整个中国都在开放进步,内地人言谈中夹些粤语,是一种时尚符号,显得很潮很爆,说明当融入了市场经济,才会讲这些话。”

饶原生指出,“粤语影响中国的过程,本身就是翻译的过程,‘埋单’变成了‘买单’,‘搞掂’变成了‘搞定’。说到粤语对中国的影响,大家都能举出很多类似情况。所以此次新世纪出版社将《世事新语》这本书带来香港书展,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打开门户才看到,本土文化很有生命和活力。利用香港书展这个国际化的读书平台开展的此次对话,希望达到的,也正是要把脉粤语文化,看我们的本土语言文化:有什么、缺什么,喜什么、忧什么,得什么、失什么,加什么、减什么……”

粤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粤语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巨大,而这个影响也正是广东经济实力的体现用。

1.“新用词语”(普通话原来并没有的词语):大哥大、电子表、豪宅、洁具、投保、竞饮、会所、连锁店等。

2.“同义词语”(与普通话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置业— 购房” 、“写字楼—办公楼” 、“随身听—袖珍放音机” 、“电脑—电子计算机” 、“警署—派出所” 、“品牌—牌子” 、“楼花— 期房” 、 “品质—质量” 等。

3.“旧词语”(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公务员、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股市、股东、股票、证券、交易所、买办、经理、老板等。





雷克萨斯小老头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打了这个粤语,下一个就会轮到其他方言,不要津津自喜。现在的“普通话”唯一让人不服的就是她不是几大方言融合的产物,就是个北方官话方言东拼西凑来的。他们比秦始皇差远了,最起码人家也是齐集几个国家的文字融合而来。


云深不知处84787885


秦征百越,始皇帝书同文后废除了百越文字,当今只保留下来的粤语属于百越支系南越部落的口音。

今人都听不懂粤语(百越音),古人也听不懂,所以越音对汉语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过来由于五岭阻隔,粤语保留古代百越口音也最为完整。

从汉朝到明朝的古汉人的史料都有记载南方风土人情百越部落,史料为证。

  • 西汉《南州物志》中关于百越的记载称其为“贼“:我朝番禺,去国都万里,境辖群蛮,此蛮贼北据五岭,南抵大海,地方数千里,贼有数种,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

  •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 ……


鸟言夷面


语言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汉武帝时代中原文化就已经传到了西域,唐代中国文化传到日本、高丽、中东,近代中国文化已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是粤语的主要公布区,改革开放后,粤桂港澳的经济首先活跃进来,随之而来的港剧和粤剧在国内红遍大江南北,经过长期发展,粤语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巨大,而这个影响也正是广东经济实力的体现用。

1.“新用词语”(普通话原来并没有的词语):大哥大、电子表、豪宅、洁具、投保、竞饮、会所、连锁店等。

2.“同义词语”(与普通话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置业— 购房” 、“写字楼—办公楼” 、“随身听—袖珍放音机” 、“电脑—电子计算机” 、“警署—派出所” 、“品牌—牌子” 、“楼花— 期房” 、 “品质—质量” 等。

3.“旧词语”(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公务员、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股市、股东、股票、证券、交易所、买办、经理、老板等。

房地产的重新活跃曾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由于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引进了新的操作机制,由此也带来的一些粤港词语,如:买楼、供楼、物业、豪宅、楼市、楼宇、楼盘、楼花、楼龄、置业、按揭、业主、房主、屋主、首期、投标、招标、中标、竞投、竞标、拍卖、写字楼、商住楼、缩水楼、烂尾楼、地产商、发展商。

总之,粤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发展并且极大的丰富了汉语。


鹏知天下


大多数国人了解粤语还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那时候特别风靡香港乐曲,谭咏麟,张国荣,陈慧娴等著名歌星通过他们的歌曲,大家逐渐的了解世界上还有一个语种粤语!

说起粤语的发源地,大家都认为是广州,其实查了历史以后才知道,岭南古都—封开是粤语的发源地!粤语并不是在中国广东省普遍使用,广西省一带也通用。

在早期的时候,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语言并非普通话,而是粤语。为什么这样说呢?语言背后一定是经济的强势,在清末时期,由于清朝闭关,只留下了广东作为贸易城市,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掌握的都是粤语,而不是普通话,这个时期有大量的广州人走出国门,到了东南亚和美国一些城市,还在那里建了华人街,这就是粤语流传开的第一步!

后来粤语在中国的影响力就更上一层楼了,上个世纪大量的粤语歌曲传入到内地,无数人都在那时成为粤语歌的疯狂粉丝,而且随之而来,还有香港的影视作品,这些新鲜的东西对当时内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有一些粤语歌手走门,在全世界都有了粉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外国人以及广东人到内地发展,迫使他们用普通话交流,现在粤语也会向国内的其他方言一样,只在少部分地区进行使用。

对面的你有会说粤语的吗?其实一个国家的语言最好统一,这样你出去旅游,问个什么路啊,然后讲话,大家都能听明白,没有必要那么广泛的使用地方方言!


宁哥说事


博大精深,文化灿烂的中国汉语怎么可能被区区百越支系——南越部落的口音影响呢?粤语作为百越口音之一就连其他越族部落影响不了,怎么影响汉语呢?吴越、闽越、骆越、扬越……其他越族部落对南越部落的口音也是鸡同鸭讲。

五岭阻隔的原因,反过来岭南的南越部落也受到汉语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所以粤人保留的南越部落口音正是古代传承下来的百越音之一的。


MR杜wy


粤语,是保留了先唐古汉语文法、词汇、音率的语种,世界使用人数广泛;并不是某些人口中的方言。是中国语里面的重要语言组成部分。


吴小邪4


如果粤语地方是中国分开,独立一个国家!必定有影响,如果全中国来说!一点影响力都无!普通话全球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