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贍養問題如何處理?

游來游去279


我來談談我自己的父母吧,俗話說父母在家就在,我的父母是七十多歲的了、我很幸福因為父母都在,兄弟姐妹五六個。可想而知父母在沒吃沒穿的年代養育我們真不容易。父母單獨生活,每月給他們生活費,他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因為年青人的口味和他們那一代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吃早吃遲,飯菜的軟硬等等不同。沒有固定給誰一起過,生病了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贍養父母這一塊不必計較太多,主要讓父母開心快樂過晚年生活,我們掙錢就是為父母為子女過上好的生活,當你回家看到父母健康孩子們的笑臉時,覺得自己的付出是那樣有價值。





羅全雲


我是一位80後的農民,這些年一直在外務工,現在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父母的贍養問題也一度困繞著我,在我們甘肅農村有很多像我父母一樣的留守老人,每次看到都會心酸,農村自然條件差,好多人背井離鄉去打工維持生活,年邁的父母為了減輕兒女的壓力,好多人去挖草藥,撿樹籽,挖野菜拿到市裡去買賺點零錢,還有的老人拾荒每每看到心裡不是滋味。我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解決農村老人贍養問題:

第一,自己養老型

通常而言農村老人即便是年滿60歲也還不至於喪失勞動力,當然了城市老人也是同樣的,因此來說科學興農在農村所見到的最多的一種也就是老人自己養老,直至自己完全喪失活動勞動能力。以老家那邊的情況來說,每人2畝地,而有些家庭女兒出嫁之前所佔有一部分土地,但是無論如何老兩口四畝地還是有的,種植一些小麥、玉米,偶爾複雜一點種植一些大蒜,效益好的時候年收入可以過萬元,即便是比較一般的情況下,年收入4000-5000塊錢還是可以的。沒病沒災的情況下,日常生活還是足夠的。

第二,孩子養老

對於這些老人,一般來說都是孩子比較有出息一些,大多能夠在外地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因此他們在贍養老人方面往往能夠提供更加充沛的財力,每月為家庭老人負擔一筆費用,而對於家中老人所擁有的土地,基本上選擇承包租賃出去,四畝耕地一年租賃費用也就是2000塊錢樣子,加上孩子每月負擔給老人一部分費用養老也是妥妥的。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在外面工作,順帶把老人接走到城裡“享清福”,當然說是享清福,大多都是為孩子照看子女。

第三,社會養老

這一種類型屬於比較少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年老之後去養老院,或許對於城市來說比較流行,但是在農村卻幾乎沒有什麼人在年老之後去敬老院,都喜歡在老家。比如說鄰居打了一輩子的光棍,而且家中也沒有什麼積蓄,也沒有什麼親人,說起來是完全可以去養老院的,但是依舊守著農村的老家。還有一部分老人屬於五保戶,軍人、烈士家屬,在年老之後選擇去養老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問題也日益突出。養老問題是社會國家問題,也是大家自身的個人問題,如果自己有足夠的積蓄的話,自然不必擔心年老之後的養家餬口問題。因此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趁著年輕,多奮鬥幾年,手中多攢一些積蓄,將來老年時候,可能會讓你輕鬆不少。





果農虎哥


這事農村確實有,不過只是個別人。為什麼說人口素質要提高,從小教育是關鍵。要得人口質量好,優生優育更重要。這類人大多都是60一70年代的中年人,有的將要步入老年人。這類人讀書稀少勞動多。基本是有兒有女有孫子,就是不養老年人。

因為他們的年代,雖說普及七年制,但也有不少不讀幾天就回家。從小就在生產隊裡掙工份,一直想得多掙些。思想基本沒擴展,一心想的就是小圈圈。

特別是女方成家之後過日子,常與公婆把㗎吵。不是你看的不公,就是你沒有給我看孩子,沒有大事全是家務事,不用說你就是不停嘴,一天你也說不完。最後婆媳都傷心,誰見誰也都噁心。農村家務諸事多的是,全是沒錢作的怪。

這種情況只要村裡幹部做工作,先談家務再調解,政策法律都講到,人心都是肉長的,工作到位肯定行。

年輕人也有不養老的,他們對自己的父母照顧的很周到,就是對他人父母不照顧。這樣的人,人隨年輕心眼小,討些小利真高興,吃點虧計心理。這類人必定人年輕,說服教育準能行。

其於就是五保和殘疾人,國家每年都照顧。各鄉各鎮都有養老院,自願到養老院度晚年。

最好村裡也有養老院,老人就村養老好處多。無兒無女不要說,自有養老院裡照顧他。有兒有女也可去,頂多出些生活費。誰家逢事都可送,方便群眾解眾難。這樣不論誰家遇了事,都能脫身去辦事。時時、事事多和協,和協社會才能大發展。


李書紅1957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l賴`想望她他們養老人是不可能的…我是個繼母…我們結婚有17`18年了我的丈夫有二個孩子一女一男"孩子的媽因病世…一直都怪父親沒有關心好她們的媽…後來我們結婚兩個孩子都不同意我結婚哪時候我丈夫久人家錢_我們努力奮鬥…同心合力、有社保也買了小產房我丈夫的女兒以為他爸的才產今年回來趕我、她的良心我認為給狗吃了她做月子、…她不是沒錢幾個國家都去遊真的沒有人性…我只有淚水我就是放不下老伴…你們一定發佈出去~我沒有讀很多書…我只知道良心做人


用戶9080879369186


往後的養老的確是個問題,現在就拿七零後說吧。一個娃的比較多,娃在家呆的也沒幾個,而且七零後的上還有老。再過十幾年二十年,七零後基本都六七十歲了,生活能自理還好,真正有個啥病,就的確難了。娃要上班,要掙錢養家,還要照看小的,哪有時間和精力來照看你啊。我也是七零後,一個兒子,往後真的有個啥病,不能自理了。唉!真的不敢想啊!我有幾個比較好的同學在一起也經常談論這個問題,我覺得報團養老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式。所以我幾個都商量好了,真正到那時候我幾個就住到一塊,幾個人本來關係一直也好,就互相照應。我覺得這以後是個比較好的養老模式。


田野園


我長期在基層工作,對農村老人瞻養問題如何處理,願意談談自已的看法。但這個話題很大,也很沉重,涉及面廣,解決起來也很難,我最近正在考慮專門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如有興趣,敬請期待,今天只簡單回答一下。

一,在現階段農村老人養老主要是居家養老為主。由於農村老人多,除五保戶和個別確實困難家庭的老人能夠入住公辦敬老院,極少數子女經濟條件好的老人進入社會辦托老院養老,大部分還是居家養老為主。

二、農村老人居家養老,根據農村和老人的實際情況,可以分為兩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獨自居住的居家養老。這段時間,老人的身體還好,生活能夠自理,這個時段老人不願和孩子住在一起,單獨居住比較清靜自由,生活來源為養老金,還可以打點零工收入,逢年過節孩子看望一下,多少帶些米麵油生活必需品,多少給點線,父母和孩子各自安好,贍養的問題很好解決,這也是農村老人最嚮往的日子,也是農村老人最幸福的時候。第二個時段依靠孩子居家養老。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越來越差,日常生活起居需要孩子的照顧,這個時候就開始進入依靠孩子照顧的居家養老時段。

三,依靠孩子的居家養老時段,根據各自家庭的實際情況,也可以有幾種模式:

1,幾個子女中其中一個,可以是兒子也可能是女兒,家庭居住條件和經濟條件相對好些,夫婦二人思想開明,比較孝順,主動把老人接到家裡,長期居住,精心照顧,其他子女無須出錢出力,只需逢年過節前往探望就行,大家相安無事,其樂融融,老人生活幸福。

2,幾個子女中有忙有閒的,有窮有富的,但讓誰獨立承擔贍養老人都有一定難處,通過協商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見,大家共同出錢讓其中一個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大項開支共同承擔,這樣老人可以長期在一個孩子家居住,生活相對穩它。

3,幾個子女誰都不想長期伺候,老人只能在幾個孩子家輪流吃住,生活的好不好另當別論,不管怎麼樣,最起碼可以有飯吃有房住。而最不可思議的是,有的老人一個孩子或幾個孩子,既不出錢也不出力,有的長期外出,沒有人贍養老人,老人實在艱難,被逼無奈找鄉村反咉,有時間問題沒解決反而招來責罵。有的老人索性不再依靠子女,自己艱難度日,孤獨終老,慢慢的老人對生活感到絕望,自尋短見的大有人在。

四,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到來,農村贍養老人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需要多方努力共同解決。

1,國家要逐步提高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標準,鼓勵居家養老,同時鼓勵農村大力發展社會化托老院,引導老人入住養老,以減輕子女們的負擔。

2,相關部門要大力弘揚愛老孝老的光榮傳統,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同時對不贍養老人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進一步在農村營造尊老愛老孝老的社會氛圍。

3,做子女的要盡義務。百善孝為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子女一定要主動履行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既是法律的的規定,也是做人的本份,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在最後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下農村人總結出的幾句話,雖說不上是至理名言,也頗有幾分道理。

1,孝順老人與否不在乎子女窮富,但富了比窮了強。

2,孝順老人與否不在乎子女多少,多了不一定比少了好。

3,孝順老人與否不在乎兒子和女兒,大部分女兒比兒子強。

4,孝順老人與否不在乎兒子和女兒,關鍵是看兒媳和女婿,兒子好不如兒媳好,女兒好不如女婿好。

5,百日床前無孝子,但在病房或病床前照顧老人的時間女兒要比兒子兒媳多。

6,幸福的老人總是相似的,子女們孝順,不幸福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子女們不孝是其中的重點。





正常道理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樓主這個問題是指得哪方面,指的是兒女不孝,還是隨著我國社會的老齡化,以及八零九零的獨兒獨女,一對小夫妻雙方可能面對著四個老人、甚至可能是八個老人去贍養的問題!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真的贍養的起嗎!下面我們就這兩個問題,一起仔細梳理探討下,好好聊一聊!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雖然文明社會,但城市農村,也不乏有不孝兒女的存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你能幹、能動的時候,他拼命的啃你老,你不能動了,沒用了,一腳把你踹出門,這樣的也不少,這裡不多說了,遇到這樣的不孝兒女,我們躲他遠遠的就好了,因為這種人不值得結交,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交不下他,誰敢和你成為朋友,而且最為一個外人,也無力改變,只是看著心裡不舒服,很無奈!

下面重點說下,我國當下八零九零獨兒獨女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再過十年以後必會顯現出來,國家也不斷地為此,做出相應的應對政策,比如鼓勵人們去養老保險,鼓勵鄉下中小養老企業,去大力發展,這都是國家要扶持的目標,個人判斷未來十年的,老人養老方向,可能大概要有近《五成》以上的老人,需在老年公寓,或福利養老院,來安度晚年!並且定會逐年增加!直到現在國家鼓勵的生育政策,人口數量補充上來,可能才會出現別的轉機!

以上是個人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觀點,如有不足,歡迎下方評論補充,望採納,謝謝!






東北小相超


我個人認為農村贍養老人的問題很好解決,一行政村單位為例,現在農村大部分閒置房特別多,我們村就有這樣的閒置房,一排共有閒房二十多間,前排還有十多間,全部都空閒著,把閒置房屋通過改建,裝修建設成一行政村為單位的養老院,內設理髮室,洗浴室,醫療室,棋牌室,等老年活動室,養老院內部,實行一院養院的方式,減少開支,抱團養老響應國家的號召,一村為單位,每個自然村都有丟單類老人,兒女在外打工掙錢,男,女老人在家孤單,無人照顧,當然這其間少不了,鎮政府,村委會的大力支持,養老院建好後,周邊空閒地可以建設成散步式花園,觀賞魚池,鳥園.菜園,養羊可以給養老院增加,建成一個自建,自食,自用,大家共賞花地養老模式。









悟空看宇宙


一、關於農村老人贍養糾紛處理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快,我國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現實生活中,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由於歷史的原因,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比城鎮老人更為艱難。在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較差,生活方式單調、生活來源單一,完全依賴子女的供養。農村老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極少。

我國《婚姻法》規定,子女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贍養老人的義務應當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有明確規定: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它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有要求贍養人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農村贍養糾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二、為什麼會出現諸多的農村贍養糾紛案件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外嫁女不贍養老人的錯誤認識。

《婚姻法》規定的子女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子女包括已婚、未婚的成年兒子和女兒,也包括養子女和繼子女。

2、父母再婚後不贍養老人的錯誤認識。

在農村,很多子女不願意老人再婚,甚至想方設法阻止老人再婚。其實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精神上的撫慰,若在老年時能有夕陽之戀,有人陪伴更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作為子女更應當支持,而不是阻礙。《婚姻法》三十條明確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係變化而終止。因此,父母是否再婚,不影響子女盡贍養義務。

3、分家不均不贍養老人的錯誤認識。

往往存在,子女認為父母偏心,家產分配不均,而不贍養老人。贍養,是子女對父母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分家產是分配家庭共同財產,是純粹的財產關係。若認為分家不公,可通過法律來解決,但不論分家與否,均不能免除子女的贍養義務。

4、子女間不正常攀比。

在農村子女多的老人,往往子女輪流贍養老人,這很容易出現女兒認為兒子多得了老人的財產,誰又認為自己多承擔了義務,兒子認為女兒又多得到老人的幫助等互相刁難,攀比的現象。往往導致子女忙於攀比,而不再贍養老人。

5、農村社會養老方式單一落後。

在農村有養兒防老的習俗,現在絕大部分老人仍靠子女扶養。由於農村養老保險體制不健全,老人為供養子女,往往花費了積蓄,而到了老年體弱多病時,大多沒有經濟來源,基本靠子女的撫養。

三、糾紛處理

老人生活要求低,農村老人雖然也希望兒女精神贍養,但相當一部分老人是隻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餓受凍就很滿足了,而不太注重營養保健、參加娛樂活動等。因此在處理農村贍養糾紛案件時,應更加註重調解,應充分發揮基層職能部門的作用,村委會、調解委員會、司法、民政、婦聯等組織聯合處理農村贍養案件,從社會道德上多宣揚敬老的優良傳統。即使是判決結案也要起到審理一案教育一方的功效。當前甚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農村,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調解能緩和本已激化的矛盾,有利於老人以後與子女生活的和諧。

當然,解決農村贍養糾紛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協作。首先,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參加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其次,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農村家庭關係。再次,從制度上依法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依法養老。目前,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規中都有專門的條款,國家還專門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人可以視情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於贍養協議的理解。簽訂贍養協議是值得肯定的,這有利於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贍養人之間可以就履行贍養義務簽訂協議,並徵得老年人同意,根據上述法律規定,贍養人之間可以簽訂協議,但需要徵得老人的同意,同時亦不能違反法律規定。贍養協議是出於雙方真實意思的表達,同時簽訂協議也並不違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立法精神。贍養協議應當就贍養人間物質性的可以達成協議,如約定生活費等,但對精神上的慰藉義務,則不可約定的。

綜合以上內容看來,贍養老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應妥善加以照顧,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











閒夏拂葉生


農村老人贍養問題如何處理,我知道的就有這些情況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撐,以新疆建設兵團為代表的農墾系統的農村老人基本上都有養老金,自己交錢,來養老,2006年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交皇糧”的歷史,不交土地稅之後農民的負擔相對來說減輕了不少,這批基本上都老去了,基礎養老金每月只有幾十元,農業哺乳工業幾十年,工業反哺農業並不明顯,農村與城市的養老差距非常大。

養兒防老

農村就依舊延續的是養兒防老,現在大部分老年人的孩子都去城市裡面打工了,面對壓力自己的一攤子都很難解決,城市養活自己都不容易,還有家,目前來說老人的吃喝沒有問題,關鍵就是怕老人生病。農村老人只能靠自力更生解決。相比與城市老人,農村老人目前養好的問題非常突出。

政府解決

農民對一些老人,例如低保、無保戶、貧困戶在資金上有一點支撐,保證日常的開銷,這些農村老人能解決一點,這只是一小部分,同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不存在平困人口之後,政策可能還會調整。

對於農村老人的贍養,隨著人口老年齡的來臨,未富先老的農村人自己養自己老的概率會大一點,自己去交社保養老,可能會不現實,畢竟要拿出那麼多錢來。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請大家善待每一位老人。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