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首詩到底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慕雨軒


我是清悠初見,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的作者是晚唐著名大詩人杜牧,他寫這首詩主要是借南朝梁武帝蕭衍一生崇佛,最後落得國家滅亡的前車之鑑,來表達對晚唐統治者崇佛誤國的規勸和擔憂之情。分析如下:

一、南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不理政事,最後導致身死國滅,給後世統治者提供了前車之鑑。

梁武帝蕭衍,是西漢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蕭衍在剛建國時,是一位非常清正廉明的君主,有文才,更有武略,他留心政務,改革官制,任用賢能,使得社會一片清明,人民生活顯著提高。可是到了執政的後期,蕭衍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變成了一個篤信佛法,徇私護短的昏聵之君。

他曾三次拋卻帝位出家,又三次被大臣們從寺廟裡贖了回來,在此期間更是大興佛教,廣建寺廟,據考證南朝共建有2846座寺廟,僅南京城裡就有700多座,極度的崇佛,使他荒廢了政務,最終導制國家動盪、朝綱混亂、土地荒蕪,最後,梁武帝蕭衍也落了一個身死國滅的悲慘結局。

二、大唐王朝自建國起就開始崇尚佛教,為唐朝統治者開了崇佛的家風,除了唐武宗外其餘帝王全部崇佛,為佛教在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的神話體系經過充分的融合,得到了統治者和平民階級的廣泛認同,到了六朝時期逐漸開始穩固。後來周武帝開始禁佛,到了隋文帝時又大力宣揚佛教,使得佛教再度興盛。

到了唐代,由於唐朝皇室崇佛,皇帝對佛教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佛教在唐朝更是發展到了頂峰。著名的佛教寺院法門寺在唐高祖李淵時就被敬為皇家寺院,在整個唐朝共進行了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十分倡導佛教,他自稱是菩薩弟子,對佛祖非常崇敬。他專門頒發《佛速教經》來扶植佛教,並派玄奘赴印度取經,到了貞觀十九年玄奘成功取經回國,李世民還組織了大規模的譯場,開始翻譯佛經,進行傳播。他還根據政治需要,下令在自己戰鬥過的地方建立寺廟,以超度戰場上的亡靈。

到了大周皇帝武則天上臺以後,由於是以女子身份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對武則天統治非常的不利。此時正好有佛教僧人偽造《大雲經》,呈上朝廷,經文中有一段描述為武則天上位帶來了憑恃,於是她如獲至寶,開始將《大雲經》制頒於天下,令每個州都建設大雲寺,廣置僧人,並且還依此改換了國號,將唐朝改為周朝。為了回報佛教對自己的支持,武則天還在天下廣建寺院,大力推廣佛學。
《大雲經》:“爾時眾中,有一天女,名曰靜光,佛言天女,以是因緣,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實是菩薩,現受女身。”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之後,認為佛教在武則天時期發展的太快,對國家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下令減少僧尼的數量,雖是如此,但他還是很尊崇佛教,佛教也發展了三論、華嚴、禪宗、唯識、天台等宗派。玄宗還成了菩薩弟子,這時的佛教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玄宗之後,因為武宗崇信道教,又因為佛教的勢力太大,寺廟佔有大量的地產,由於不用交稅,於是眾多百姓託庇寺院,國家的稅收大幅減少,另外有些寺廟還侵奪民田、殘害百姓、發放高利貸,對社會的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武宗開始滅佛。他下令焚燬寺院和佛經,強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田產,使得社會矛盾有效緩解。取得效果之後,武宗後期又開始恢復佛教。

整個唐朝,除武宗崇信道教外,其餘的帝王都信奉佛教,這與李家崇佛的家風有很大的關係。我有時在想,為什麼作為李氏後人,他們不崇尚老子李耳的道教呢,看來還是佛教的思想對人的影響更大。

到了唐憲宗時期,崇佛活動達到了新的高潮,唐憲宗對佛教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本人在迎佛骨進入皇宮之後,每日都在舍利之前唸誦佛經,希望死後能登極樂之地,這是唐朝有名的“迎佛骨” 的事件之一。

唐代289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使得佛教在大唐無比崇高。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

整個李唐王朝除武宗外對佛教都是非常支持的,在經濟和推廣上不遺餘力,由於唐朝歷代皇帝特別是一些有作為的皇帝都很崇奉佛教,所以佛教在唐朝發展的極為興盛,但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和隱患。

三、梁武帝蕭衍崇佛的悲慘教訓,使杜牧對晚唐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擔憂,並以史喻今,對統治者進行規勸。

《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是杜牧傳誦千古的名篇,從字面意思上看,作者通過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的交融,十分精妙的把煙雨如畫江南自然和已經遠去的南朝人文景觀有機結合起來,透過歷史的長河,在一片迷濛的春色之中,充分顯現出詩人對歷史興替的無限感慨和對晚唐國運的極度擔憂。

杜牧是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他是宰相杜佑的孫子,唐文宗統治時期中進士,歷任授弘文館校書郎、國史館修撰,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務,仕途前期還給三地的觀察使當過幕僚。杜牧本人英姿偉岸,其詩也英發俊爽,多有經世之言,在晚唐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出生於唐德宗年間,雖然只活了50歲,卻歷經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七朝。他見證了佛教的興盛,見證了武宗朝佛教的頹敗,也看到唐宣宗朝佛教的復起。杜牧心裡明白,只要皇帝崇敬佛教,除了在思想上有利於統治者之外,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不但沒有好處,還有著眾多弊端。

首先,佛教已經成了社會發展的毒瘤。杜牧生活的時代,佛教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財富,還佔有大量的土地,因為寺廟是不用繳稅的,因此廣大的農民階層都崇信佛教,並躲避在寺廟的佑護之下,他們將田產交給寺廟來管理,可以不用向國家上交賦稅,因此國家國庫的收入就大量減少,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同時還愚弄窮苦百姓,讓他們捐錢祈福,本來農民窮的連孩子都無法撫養,可為了得到佛祖的保佑,還把省吃儉用得來的一點財物,貢獻給佛寺,其後果更加悲慘。

其次,佛教斬斷七情六慾的教義,對人口是極大的威脅。就古代而言,人口的多寡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人口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也是最大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佛教的思想宣揚禁慾,佛門子弟要拋家棄子,以身侍奉佛祖,還不能結婚生育,這直接影響了國家存亡的根本,是對國家發展最大的隱患。

最後,佛教為貴族階級幹壞事找到憑恃。在晚唐時,社會貧富矛盾十分突出,貴族階級掌握社會資源,掠奪財富,欺榨平民,胡作非為,可無論做下多大的惡事,只要給佛祖敬獻財物懺悔,就可以免去災禍,然後更加心安理得的繼續做壞事。

為了解決皇帝崇佛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在朝廷中,會有一部分不信佛教的官員想著法子減少佛學對社會的影響,杜牧就是其中一位。畢竟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儒家思想還是主要流派,在貴族階級和上層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武宗滅佛時,杜牧作為池州刺史,他對武宗這一措施非常贊同,除了在池州大力實施武宗滅佛措施之外,還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十分詳細的記錄武宗滅佛的政策。

綜上:筆者認為,當杜牧途經江南之時,看到南朝遺留下來的數百座寺廟,不由得想起了當年梁武帝蕭衍雖一心向佛,卻造成國家滅亡的悲慘事實。面對晚唐時佛教的泛濫和危害,杜牧作為一個愛國詩人,怎能不替國家的未來感到擔憂和迷茫,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江南春絕句》,表達了自己對皇帝崇佛誤國的憂患之情。


清悠初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


這首詩既是寫景詩,也是諷喻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借景抒情。

寫景有聲有色,鶯啼美妙動聽,為悅耳之聲;綠映紅,紅花綠葉映襯,為悅目之色。聲色兼備,愉人耳目。

寫景有靜有動,綠葉紅花、水村山郭為靜景,鶯啼唱、酒旗風為動景。動靜結合,風景生動。

後兩句看似寫景,實則寫實,諷喻現實。

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以佞佛著名,修建了許多佛寺。杜牧身處晚唐,晚唐皇帝崇尚佛教。作者用一個疑問句,一方面有一種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歷史興亡感,另一方面表達對晚唐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告誡不要重蹈南朝的覆轍。



在《江南春》裡,作者既描繪一幅絢麗多姿的江南春景圖,表達對江南春天的喜愛與讚美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借古諷今,諷諫晚唐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給人思的啟迪。


融融11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從這首詩來看,我不得不佩服詩人的精煉妙筆。全詩總共就4句,28個字,但卻將江南美景盡收紙上,讀起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我置身於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再有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我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


當然,這只是第一次讀這首詩的主觀感受,仔細的體會一下,詩中涉及到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當時身處的歷史時代,便會清楚地知道,這是一首非常有意蘊的政治諷喻詩。

杜牧(803年-約852年)生活在唐朝中晚期,杜牧出生之時,唐朝距離安史之亂已經48年了。在這四十八年間,變亂迭出,唐朝的內憂外患日益深重,社會中各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以至社會危機空前加深。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社會局面,此時的唐朝皇帝再也不能像他們的祖先,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那樣舉重若輕地解決了。針對日益動搖的統治,一些想要挽救唐王朝命運而又無能為力的統治者,選擇了扶持佛教,用佛教思想來教化世人,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唐朝中期,統治者做了許多扶持佛教的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迎佛骨事件”。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於宮內,供養三日。此事件在全國引發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風潮,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


這場事件只不過是唐朝眾多禮佛事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唐朝統治者不止一次耗費巨資興建佛寺,廣築佛塔,擴充僧人田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更因此雪上加霜,不堪重負。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詩人杜牧用這首詩借古諷今。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亂世之一,政權更迭極為頻繁,專治皇前的統治極不穩固,為了鞏固統治南朝的統治者,大力扶持佛教,有的皇帝甚至捨身出家,達官貴人更是對佛教趨之若鶩,不惜花重金廣建佛寺,根據劉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餘寺。”僅僅一個梁朝(蕭梁502年-557年)就建了2846座佛寺,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可是最後梁朝長治久安了嗎?沒有,還是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就滅亡了,朝代變換歷經百年,那些利用佛教思想鞏固統治的皇帝,早已不知去了哪邊,只有那成千上百的佛寺還屹立在風雨之中警示著後人……


舊事舊人歷史說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原詩內容: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全詩的大意為:遼闊的江南到處都是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的景色,那水邊的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都飄動著酒旗。南朝以來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濛濛的煙雨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詩,其實不全是描述風景,其中也包含著詩人自己的感嘆。其實對於這句話人們有兩種不一樣的解釋,一種是認為這是對佛教思想的一種諷刺,認為但是佛教過度盛行,有佛道誤國的憂慮。而另一種則認為,這只是詩人單純對江南景色的讚美與神往。

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贊同第二種說法的,不管什麼樣的說法,只要我們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去看待,那麼自己總會有收穫的。歷史的文化傳承不正是一個棄其糟粕取之精華的過程嗎?這才是文化傳承的真正意義。


妙哉書道


大家好,我是家有一隻牛奶貓的小牛牛,我今天來分享下,我最近了解一個詩人的故事,只是個人想法一二,有什麼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首詩寫景,也寫自己特別感情。


南朝寺廟

南朝由於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頗多,其後妃、公主興造寺塔之風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構築者居多,絕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今南京)。

這段話是百度百科上面查到,瞭解到南朝時候從廟堂到江湖都是追求佛法,就不停的修建寺廟,就有可能出現四百八十的寺廟。

景色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杜牧·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修建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菸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在詩人的詩句中,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這樣的江南你看到過嗎?很美,桃花粉嫩,柳樹發芽,還有那迎春的鳥兒,在樹枝不停告訴路過的人們,春天的到來。

還能看到是酒樓的酒旗,好時光中,人們在酒樓談天談地,好巴適。還有那大大小小的寺廟,藏在煙雨中,這樣景,真美,這時候詩人看到這樣景色,會寫出來。


憂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唐文宗時期,杜牧由宣州江寧往揚州拜訪牛僧儒時候寫的。想到藩王不斷擴大自己勢力,但是當時在位唐憲宗卻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追求佛學。舉國之力去修建寺廟,給予僧人很多權限,其實百姓都苦不堪言。

就在杜牧看到江南南朝修建的寺廟,到最後國破家亡,只是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場空,來抒發自己對於君王追求長生不老向佛的諷刺,也擔心國家危安。


牛奶貓不喝牛奶


問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首詩到底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到底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那就見仁見智了,同樣的眼睛看到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一樣。

晚清學者在《復堂詞話序》中說過:
而後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即使杜牧沒有這個意思,未必讀者看不出此中的深意。都這首詩也要和杜牧的這篇文章《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起讀,才知道當時到底是奉佛還是滅佛,否則時代背景不清楚,也會曲解的杜牧的詩意。

一、第一個問題: 真樓臺還是假樓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眼前景,煙雨之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不少寺廟裡的樓臺。《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把杜牧刻畫景物的本事大大誇耀了一番,認為詩人用文字表達出了畫家難以企及的高度:

二十八字中寫出江南春景,真有吳道子於大同殿畫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畫不能到此耳。

清朝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批評了楊慎的一段話:

升庵謂“千”應作“十”。蓋“千里”已聽不著、看不見矣,餘謂即作“十里”,亦未必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名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

不管是千里還是十里,何文煥和楊慎都強調眼前景色的【真實性】。的確,從杜牧的另一首《念昔遊三首其一》中看,那時還是有不少寺廟的: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不過,很多人認為杜牧這首詩有興衰之感。清朝黃生在《唐詩摘鈔》中說不是寫真實景物,那些樓臺都早已經不復存在,只是詩人沒有直說,而用”煙雨中“曲筆道出:

曰“煙雨中”,則非真有樓臺矣,感南朝遺蹟之湮滅而語,特不直說。

南朝建了那麼多的寺廟,如今江山依舊,樓臺早已成遺蹟,湮沒在江南的煙雨之中 ,空留一番感慨和遺憾。

杜牧雖說“南朝”四百八十寺,但是就如同白居易用“漢皇”重色思傾國 來諷刺唐玄宗那樣,杜牧說的寺廟未必都是前朝寺廟,要知道唐朝那些年崇尚佛教,也是到處建寺廟,甚至到了尾大不掉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地步。

不過,我們還是要先從南朝說起。

二、捨身出家的的南梁皇帝蕭衍

歷史上很多皇帝有怪癖,後唐莊宗李存勖愛演戲,明熹宗愛木工,齊廢帝蕭寶卷喜歡開店鋪 。 推翻蕭寶卷的這個梁武帝蕭衍, 是歷史上著名的和尚皇帝, 不但大肆建廟,甚至4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時的盛況,據說 :

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如此看來杜牧的四百八十寺還說少了,不過詩家語不必當真,都是形容“多”的意思。

杜牧對梁武帝持批判態度,他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說:

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你梁武帝蕭衍那麼明智勇武的人,創立了梁國,卻篤信佛教捨身做佛的奴隸,最後搞得國家差點滅亡, 自己被囚禁後活活餓死也沒有聽說有所醒悟。何況本來就知識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引導地他們豈不是更加糊塗嗎?。

三、關於三武滅佛

有信奉就有反對。"三武滅佛"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 。北魏 、北周還是南北朝劃江而治的時候,不會影響到南方。

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佛狸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的”佛狸“。

唐朝統一天下以後,滅佛就影響到全國了。唐武宗李炎認為廢佛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 《武宗本紀》

會昌5年3月,唐武宗敕令嚴禁天下寺院建置莊園,並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 。同年4月,僧尼皆令還俗;寺廟全部摧毀;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朝廷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詔公佈成績表: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由此可見,當時(845年)全國寺廟多達”4600餘所“,不知道杜牧所處地江南有多少寺廟被拆除。

四、杜牧什麼態度

杜牧當然反對梁武帝的行為,但是在杜牧詩中也常常見到對於佛教頗有好感,例如《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會昌4年至會昌6年杜牧任池州刺史, 唐武宗的毀佛運動中杜牧是親身經歷者。 他在唐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記載了唐武宗禁燬佛教地事情。

文宗皇帝嘗語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其間吾民尤困於佛。"...........武宗皇帝始即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臺野邑四萬所。冠其徒幾至十萬人。後至會昌五年,天下寺至於屋基,耕而之。

因為佛教徒佔用了大量社會資源,無論土地還是人口都影響到朝廷的統治基礎,因在唐文宗時就發現”吾民尤困於佛“。從《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表達出來的內容來看,作為齊家治國的讀書人,杜牧支持這一措施:

今不取其寺材立亭勝地,以彰聖人之功,使文士歌詩之,後必有指吾而罵者。乃作南亭。“

不過,唐武宗在第2年就去世了,繼位的唐宣宗卻反其道而行之,於是轟轟烈烈的毀佛運動馬上停了下來。

結束語

從杜牧《江南春》和《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詩一文可以看出,杜牧對梁武帝持有批評態度。詩中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文章中也寫蕭衍”至國滅餓死不聞悟“。說明杜牧《江南春》中一定有興亡之感,隱含著對晚唐時期國家命運的擔憂。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包含著對於佛教盛衰無常的嗟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道詩所寫當時的時政,前兩句雖說指江南風景如畫,百姓安居樂業,皇帝施政的策略得到百姓擁護,也反映出社會比較安穩。

一在後兩句則指皇帝看到了一些政績,自認為國富民強,安於現狀,大興土木建造寺院,愚化民眾,適得民不了生。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杜牧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更迭,不是他所能改變了的現狀,只有拿起手中的筆來迸激社會蔽端,引起社會的注意,從而改進社會發展。但終將不是一已所為。


52898099039晚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江南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杜牧這首詩名為詠春,實則是借往昔繁華抒古今興亡之嘆。的確,唐代詩人素來有借古諷今的傳統,在《全唐詩》中詠史的詩句隨處可見,而杜牧更是其中傑出者。據《新唐書》記載,時人稱杜牧“有王佐才”,“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至。”與胸懷天下的士子一樣,杜牧強烈的使命感在其作品中表露無遺。

這首《江南春》就是他的代表作。晚唐之前的詠史詩多用古體與律詩,但杜牧獨出機杼喜用絕句。所以如此,正是他的過人之處:在專制體制下,沒有不是的天子,臣民對皇帝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根本就做不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往往會適得其反引火燒身,甚至帶來殺身之禍。最高明的辦法,無過於“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但許多文人無法掌握這個尺度,一不小心就容易管不住自己的臭嘴。

杜牧的絕句就很含蓄婉轉,高手過招點到為止。如《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倘若杜牧是個導演,那他一定是極高明的導演。鏡頭下,只是幾個由遠及近的畫面,就將一件歷史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一字旁白,心有靈犀的觀眾也知道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江南春》也是這樣的一首絕句,水村、山郭、酒旗,畫面感如此強烈,會令讀者誤以為這是潑墨山水的印象江南。一般講來,廣義上的南朝是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偏安江左的政權,因為他們的都城都設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因此也稱為“六朝”。而習慣上,只是將宋、齊、梁、陳四個短命政權稱為南朝。從東晉滅亡到隋朝統一,大約為一百七十年。短短的一百多年間,就走馬燈一樣更換了四個王朝,這樣混亂不堪的歷史時期,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統治者居然還有閒情逸致修築“四百八十寺”?

其實,杜牧“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南朝一百多年間修建的佛寺具體數字只怕誰也說不清楚的。就拿建康一地來說,到唐初時,就至少有寺院五百餘所,歷史上,建康城的寺院大多建在城南,直到今天,南京地方仍有“出了南門盡是事(寺)”的俗諺留傳。據專家統計,劉宋時,有寺院1913所;蕭齊時,2015所;蕭梁時達到巔峰,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陳朝時,尚餘寺廟1232所。

蕭梁政權時怎麼有那麼多的寺院,那麼多的僧尼呢?

這一切,還得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要說清楚這個事情必須得先解釋幾個名詞:一、檀越,檀越是寺院僧眾對施捨給他們財物的人的尊稱。當然,大和尚嘴裡說著眾生平等,實則是有選擇性的。對尋常信眾的稱呼是施主,只有對有身份有地位的施捨人才會使用尊稱。在家中修行的佛教徒現在稱為居士,特定的稱謂是優婆塞(指男性佛徒,女性居士為優婆夷)。歷史上,崇佛的帝王都是寺院最大的檀越,他們或者崽賣爺田,或者蒐括民脂民膏用於供佛,各地香火旺了,百姓家卻斷了炊煙。

歷史上,南北朝是佛教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比較瘋狂,甚至出現了帝王出家、皇后削髮為尼這些令人抓狂的事情,與其說是統治者崇佛,不如說是佞佛。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統治者無不如此,而其中又以鼓吹救苦救難佛教傳播,先後四次“捨身入寺”的梁武帝最為瘋狂。

在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梁武帝蕭衍無疑是最為奇葩的一個。與其他“百事不會、只會做皇帝”的同類大異其趣的是,梁武帝是個幹啥像啥、牙口倍棒、吃嘛嘛香的主兒,蕭衍是南朝梁代的創造者,與南齊皇室是近親。年輕時,被竟陵王蕭子良如入西邸,成了文學士人的八友之一;蕭衍不但才華橫溢,精於音律,寫得一手好書法,居然還是一名能征慣戰的武將,在對北魏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因軍功升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來,蕭衍趁齊氏內亂的良機,逼迫齊和帝禪讓,一屁股坐上了皇帝寶座,改朝換代為梁。這一坐就是半個世紀,直到屁股上生了痔瘡被叛將侯景攆下來。

歷史上,梁武帝是最虔誠的佛徒皇帝。弔詭的是,從造讖語、定國號、選定郊禪吉日,都是道家人物陶弘景大力支持促成的。做了皇帝的蕭衍投桃報李,對陶弘景“恩禮愈篤,書問不絕”,送上雄黃、硃砂、黃金等酬勞。來而不往非禮也,陶弘景也將自己煉的丹、鑄的寶刀進獻與梁武帝。

然而,服了仙丹後的蕭衍突然心性大變,親率道俗兩萬餘人,在重雲殿重閣親作《舍道事佛文》,向天下臣民宣示“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大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慨。

從此,梁武帝的人生就象開了外掛,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他不但自己皈依三寶,要求王公大臣、平民百姓也信仰佛教,他敕命官民稱:唯佛一道,是為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聖賢,無一不是如來的弟子。

既然拜了釋迦牟尼為師,梁武帝自然要佈施。眾所周知的是,和尚位除了手中乞食的缽和身上的僧衣,就一無所有了。他們最大的收益,就是善男信女的施捨。現在,有了皇帝這個最不差錢的施主,怎麼能放過這個天賜良機。

很快,蕭衍就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寺廟。今天為死去的父親建一座,明天為死去的母親修一座,後天再為遠來會念經的和尚建一所大廟,巧立名目不一而足,建康城中寺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大受敬寺、大智度寺、光宅寺、開善寺……

這其中,建築最為宏偉的就是有“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稱的同泰寺。梁武帝修建這座寺廟下了血本,寺內樓閣殿臺完全依照皇宮的式樣,九層塔高聳入雲,寺內古樹森森,寶象莊嚴肅穆。在同泰寺,梁武帝不但鑄造了十尊銀質佛像,還鑄造了兩尊與平常人等身的佛像,一尊金像、一尊為銀像。為了方便他燒香拜佛,梁武帝特意將宮城北門正對寺廟南門,自己則時而佛子、時而皇帝,如此循環不已樂此不疲。

梁武帝信奉佛教,絕不是說說而已,他不但身體力行的守持佛教的戒律,而且向天下僧尼特意頒發《斷酒肉文》,對於管不住嘴飲酒吃肉的僧尼,責令他們還俗,以保證僧眾隊伍的純潔性。

梁武帝不但自己誦經講經,還為佛經作注,請來高僧大德譯講佛經,開設法會,而且親自撰寫懺文。身為天子,卻甘為“三寶之奴”,在其六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八十四的時候,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群臣無奈只好花費鉅額資金為其贖身。

梁武帝不但自己崇佛,還派人將佛教傳入日本、朝鮮,時間一久,就連遠隔千山萬水的南亞一些國家都知道中國出了一個崇佛天子。事情最終傳到了通曉大小乘佛法的菩提達摩耳中,他親自泛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將他迎往建康。梁武帝見到達摩,問道,自己一生敬奉佛教,不停的造寺、佈施、供養,這有什麼功德?蕭衍本來是想聽外來和尚恭維自己幾句的,哪知道達摩卻不以為意道:並不一定有什麼功德!

達摩的話惹得蕭衍十分不快,見話不投機,當即將達摩禮送出境。於是,達摩無奈之下只好“一葦渡江”來到北方,跑到少林寺面壁思過去了。

建了數不清的寺院,剃度了無數僧尼,梁武帝想著求得“果報”,哪知道最終的果報居然是“侯景之亂”,蕭衍被困臺城,最終身死名滅,徒增笑耳。

梁朝如此,宋、齊、陳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甚至受梁武帝影響,陳武帝、文帝都曾經捨身修行,就連陳後主也曾經學著蕭衍有模有樣的捨身修行,大赦天下。南朝的統治者大建寺院,大張旗鼓的崇佛本來是為了偏安政權的長治久安,結果事與願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沒有麻痺了百姓,卻癲狂了自身。

杜牧作《江南春》的時候,正是唐宣宗大中年間,在經歷了唐武宗大肆毀寺滅佛之後,唐宣宗開始著手恢復佛教。史料記載“自元年(847)正月,洎今年(大中五年)五月,斤斧之聲不絕天下,而工未以訖……”。

杜牧作此詩,正是借詠江南春景之意,行詩諫之實。“煙雨”二字為全詩詩眼處,景可以空瀠飄渺淡遠,歷史卻是觸手可及,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借古諷今,杜牧此詩真所謂用心良苦。


唐風宋月


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杜牧這首《江南春》既有寫景,也有諷刺意味,而且這首詩看似描寫的很普通,但還是有著深層的用意。詩人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晚唐,這一時期整個大唐帝國已經是搖搖欲墜,然而當時的當權都依舊還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並沒有任何的作為。同時當時的朝政也是有宦官,以及一些奸人把掌控,這也使得像杜牧這些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卻是一直鬱郁不得志,所以他寫這首詩的用意很明確,那就是借前朝的事情來諷刺當時的社會。

杜牧還是一位比較敢寫,也敢言的詩人,我們翻開他的詩集則是會發現,他的很多作品裡,其實都有這種諷刺意味。另一首同樣膾炙人口的名篇《泊秦淮》,也是同樣的充滿了諷刺意味。這兩首詩應當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手法,而且也是帶有很深刻的諷刺。

晚唐時期整個社會矛盾尖銳,杜牧作為那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還在少年時代便是有著遠大的志向,並且還為《孫子兵法》作過注,僅僅是從這一點來說,他便是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但是很可惜,他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歷史也沒有給他提供這麼一個舞臺供他揮灑。

後來的杜牧也是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他生活在揚州,也是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表面上看似很快樂,但他的內心一定是極為痛苦,要知道這對於一位有才華,而且有志向的青年來說,那就是一種打擊,而他也是處處受到打壓和排擠,這也使得他寫下了《江南春》這樣帶有諷刺性的作品,以此來表達內心的不滿。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表面上看似在寫景,描寫江南的景色,開篇的第一二句更是把江南的美景描繪的如詩如畫,而這樣的一種描寫,也正是為下面的兩句做鋪墊,從而重點突出下面的兩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這兩句其實完全是寫景,可是詩人描寫的很是巧妙,以一處獨特的視角來描寫,這也使得這首詩立意不俗,那這兩句也是寫得很直白,人們一讀便是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了這最後兩句,杜牧則是筆鋒一轉,由景入情,借用前朝的詩來諷刺當時的社會,雖然這種寫作手法,並不算高明,可是描寫的極為深刻,從而也使得這兩句充滿了諷刺意味。

南朝時期的皇帝普遍都信奉佛教,而到了晚唐時期,很多的皇帝也開始大肆興建寺廟,這也令杜牧看到了南朝時期的歷史再重演,所以他極為悲痛,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令你滿意,要是覺得還滿意的話,那麼請給我點一個贊吧!


品詩讀詞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字面意思: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菸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虛數,形容佛寺很多。因為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這句意思是說,南朝遺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表現了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狀況,併為後面結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礎。

多少樓臺煙雨中 

“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即如煙般的濛濛細雨。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詩人通過虛實結合,由眼前而歷史,內心無比感慨——歷史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

一切景語皆情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話的含意有兩點:一是一切環境描寫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都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首詩肯定不是單純的寫景啊,老杜是借景發古之幽情哪!老杜欣賞著江南春的自然美景;但他深邃的思維,已經穿過時空,感悟斗轉星移,感悟王朝更替,感悟人世滄桑.......

喜歡請點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