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什麼?為何要明心見性?

如如不動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什麼?為何要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是中國文化心學中心詞語,意思就是知道、證悟到我們生命本來的、最初的、全部的來源與功能所在,這個詞所表述的關鍵用意在於“見”這個字。你見到什麼?就是這個問題。

見,是中國文化心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字,含義就是:我們生命的本來功能與智慧力所在,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問題。我們能知道什麼?就是這個問題。

見,這個字,字形,表示一個人正在盤腿打坐的樣子。用意在於,當我們靜下心來,在安靜的身心繫統中,我們才能知道宇宙與生命本質問題。證悟到生命的真實情況,證悟、得到整個生命中所包含著全息的宇宙信息與內容。

見字上面,再加一個寶蓋頭,就是覺字,覺字,是說一個人正在屋內打坐,有一天他忽然證悟到生命的全部信息與驚人的內涵,了知一切,開悟,見到一切別人六根覺察不清楚的世界,知道一切天外世界的智慧。這種智慧力,讓他身心開始放光,乃至於這種光芒衝破屋頂,射向他正在打坐著的天空。這種情景,就是中國道家所謂出神入化的神境通境界,得生命所有智慧力,得根本智。從此無所不曉,無所不知。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法,明心見性,不知是否由禪宗提出,但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是運用相當廣泛。不管是明心見性也好,還是修身養性也好,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中,這些詞語所表述的內容,就是如此——去實證,去證悟,超越生命,用特別人方式,而不是用平常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人們的感官認知,不用這個人體認知系統,來認知我們生命的本質,因為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不靠譜。六根境界是虛假,無法認知到生命的本來與生命的本質。

我們生命的本源、本來、本質,就是整個宇宙的本源、本來與本質,是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在於此。而西洋文化則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現在我們以物質文明為主的東西調整起來,改變其中的好多危害與歪理,就真的相當難辦。這就是當今文明需要轉化很難的原因。

只有我們的認知力,達到了全面、深刻的準確,與生命、環境、社會、自然,平衡發展,相互促進,我們的文明,才會有出路。而中國文化,就是著眼於此。見性,就是去發現這個真理。


普天禪光


這是惠能在六祖法寶壇經當中所開創出來的一種,既帶有思想理念性質,又帶有修行方法性質的特殊思想。

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還需要回歸到佛教思想本身。

佛教中間對於什麼樣的人能夠成佛是有爭論的。有些教派認為,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也有一些教派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資格的。他們認為有少部分人,根性不佳,被稱為一闡提,沒有成佛的資格。雙方的論戰非常激烈。在印度佛教界,這是一個重要的辯論話題。

這兩種觀念在後來都傳入了中國,但是前者成為了主流思想,後者則不被人接受,迅速邊緣化。著名的唐玄奘,開創的法向唯實宗就支持後者。而禪宗則支持前者,並且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另外一個在中國影響很大的佛教宗派淨土宗,也秉持這樣一種觀念。

那麼惠能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呢?這種思想應該有兩個源頭。第1個源頭也就是從印度傳來的。作為漢傳佛教公認的禪宗初祖,達摩本身就不是非常在意弟子的出身。根據現存的關於達摩的記載,他在少林寺修行期間收入門下的弟子,來源很廣泛。第2個源頭和惠能本人的出身有關。他出生於廣東,在當時普遍被視為是南蠻。這一點在壇經當中就有比較明顯的反應。

有了這樣一個人人皆可成佛的基本理念才有了後續明心見性的基礎。也就是說每個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有佛性的,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遮蔽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將這樣的遮蔽物去除。

理解到這個層面還不夠,關於怎麼去除遮蔽物,實際上又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這就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派頓悟,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派漸悟。

單純從方法上來理解,這兩種觀念其實並不完全衝突,實際上有相互融合的基礎與可能。之所以會形成兩大分派,本質上還是因為理念上的衝突。頓悟派實際上否定了遮蔽物的絕對性,反之則恰好相反。漸悟派太執著於心和遮蔽物之間的相互關係。遮蔽物本質上並不具備這樣一種和心性相提並論的地位,這才是惠能批判的重點。

所以明心見性更進一步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去發現本心,而不要太執著於所謂的遮蔽物以及去除遮蔽物的這樣一個過程。這種思想境界確實非常高遠,也是惠能對於中國古代佛教思想的一個重大推廣。可以說,走到了這一步,也就意味著禪宗已經完全脫離印度思想的束縛,而體現出了非常獨特的中國特性。而隨著禪宗成為漢傳佛教的主導宗派,也就意味著佛教的中國化歷程全面完成。


用戶4325101516


明心見性就是明見心性。

見什麼心性?見本來之自性。見自己內心深處深藏的佛性

佛成道後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個佛性在哪裡?藏在我們自己內心的最深處!

為什麼要見性?明心見性了,開悟了,一切自在,超越生死大苦海。

詳細的可以看禪宗大德南懷瑾先生的《禪海蠡測語譯》


天邊的一團雲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徹了心物平等理方成如來永恆本源,禪宗的諸祖們關於圍繞解釋(明心見性)返故鄉當家作祖成至直的經典文章極多。而無論如何論這個明心見性的中心思想的經典不外乎,金鋼,心經,楞伽,壇經,華嚴,蓮化,它們永遠的矗立在佛法的永恆大智慧的無量世界的源海之中恆恆普光輝無始無終的存在永遠的莊嚴併產生它們不可思議的相互作用力。一個佛門弟子窮其一生苦行遍尋千經萬論尚難明心見性何況幾言就可以明瞭的呢?今唯有惜時幾句隨行心得可供同志參考之。

(一)

中觀天台妙華嚴。淨土諸佛楞伽禪。

總持金鋼超勝意。槃若普提波羅圓。

(二)

華嚴阿含正方等。槃若法華大涅槃。

賢劣情器根塵同。慈悲願行不思議。

(三)

真寂大覺。樂極清靜。金鋼正體。安享正受。旦然自在。無可不可。無在不在。何處是呢?何處不呢?

平生所作雖多答此題時唯有想起這些了不知何故也許是緣分吧,不過請眾同志放心但有心作無不隨心付出。盡是咬嚼古人言句切勿見笑。


李承岱


我就說說自己的體驗吧,有一天打坐後有所領悟,就寫了下來:

“自性一體是根藤,結了婆娑世界人的瓜”

換句話說,所有人都在這根叫做自性的藤上,你可以說它是佛性,說它是道,或者其它什麼都好……這個自性,是澄澄湛湛的,如果一定要打個比方,那就像是一片死寂的大海(明白莊子說的心如死灰是一個道理),它既不是 有,也不是 無,非語言可以貼切的形容,需要自己領會。

禪宗有參話頭“唸佛是誰”,這個誰,就是澄澄湛湛的自性,而參話頭的這個念頭,其實也只是澄澄湛湛自性中的一個突然浮現出來的泡沫(這就明白了佛經說妄念如大海之浮漚),道理一樣的。

用心回答你了!你的心在哪裡?


浮生無忌


簡單地說"明心見性",就是"徹見本來"。知心是妄,見性即真。除妄心丶見真性,才能得"真實受用"。所謂學佛修行,八萬四千法門,五宗八教,無非一個目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開顯自度度人丶普度眾生的覺悟丶能力,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路行在這條路上。

不論宗門(禪宗)丶還是教下(讀經研教),不論持咒(密宗)丶還是念佛(淨土法門)。說法名詞不同,實是一個事。明心見性也好,大開圓解也好,一心不亂也好,都是由一門深入而長時燻修達到"破迷開悟"而"徹見本來"。所謂"入道有多門丶歸元無二路″,佛教為"不二法門″。

打坐非禪,參禪也不棄打坐。打坐是共法,不論佛法與外道,都可坐而得定。久坐可生定,但開悟明心決非坐而可得。佛法修行自有與外道"不共″的大法。

禪是心法,不假方便,無法可說,教外別傳之法,如來拈花,迦葉一笑,便即明心見性。有佛之世,利根人多,聞法即悟的聲聞丶緣覺很普遍。末法後世,禪家祖師必須廣開方便,學人了道頗不容易。自六祖後,一花五葉,門派林立,主要是參禪悟道之方式方法須多樣,才能適應大眾開悟見性的修行。什麼德山棒丶臨濟喝丶雲門餅丶趙州茶,這都是祖師引導開悟的方便手段。

禪法修行,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其獨特。但非利根,絕難成就。即便後世祖師又利用"參話頭"的方便,仍然少有甚或絕無開悟明心見性的成就者。

實際上,淨土宗的唸佛法門,亦是禪法,而又有其獨特的勝異方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凡夫眾生皆可修。一句佛號深妙禪,即是大神咒丶大明咒丶無上咒丶無等等咒。持戒唸佛,禪丶淨丶律丶密,宗門教下,收括三乘。一句佛號,驀直念去,行住坐臥不間斷,日久功純,明心見性,即可當生成就,即是花開見佛。至此境界,不光了生脫死,直同八地菩薩的果位,可與觀音丶勢至丶文殊丶普賢諸大菩薩把臂同行。雖未至佛位,卻可不退成佛。

凡夫眾生,我執法執,貪嗔痴三毒纏縛,妄想丶分別丶執著,皆是妄想心造輪迴業,致無量劫苦海沉淪。不知本來是佛。佛法修行,不論從哪一門進去,禪丶淨丶律丶密,五宗八教,都是為了明心見性,迴歸本來,福丶慧具足,覺丶行圓滿。


真空妙有無量壽


明心可為人對身體,道德的修養

見性即是產生智慧

也是修練中的性命雙修。

我的淺釋。


心青似玉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個人什麼心,就是什麼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命是由自己的心性來決定的,即性格決定命運!

為什麼要明心見性?因為明心見性能讓一個人看透世界,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當看到一個人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就知道這個人的結果!比如有的高幹本來自已掙的錢一輩子都花不了,可是確因為貪心而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有的人認為生活很累,不願意多活年頭,結果真沒長壽。所以人生要明心見性,要有智慧,要有長遠目光,放遠未來。人生有捷經,只要尊守道德,尊重法律,借力發揮自已的才能,明心見性一步到位!


一生平安168168168168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禪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明瞭自心,見本性佛。

為何要明心見性?若不明心見性,就不能了脫生死!禪宗師德很多都有悟,卻沒見性,即未證實相,落入輪迴,因持戒得人天福報。

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以及在惠能大師會下四十多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師德,他們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已證實相,了脫生死。

所以禪宗非上根利智不能承擔。





如來藏001


說簡單點,不太嚴謹。

明心見性就是見法身,見實相,白話說就是見到世界、自我的本來面貌。注意這裡的見不是用眼睛看見。

具體的參考楞嚴經的八還辯見,七處徵心。

大概講得是,從八個角度分析眼睛看見東西這個現象中,是眼睛看見的嗎?結論是眼睛不能“見”是心“見”。其中邏輯非常複雜嚴謹,請自行參考研究體會。這就是講“見”的性質。七處徵心講,心在哪裡,哪個才是自己的真正的心。從七個方所展開辯論。也是邏輯複雜並嚴謹……只是其中的邏輯推理過程就很難捋清楚,其中都是顛覆日常認知的理論,能看懂不容易。

楞嚴經的前四卷,應該是明心見性這個詞的出處。

最後提醒一下,看懂了,不代表就明心見性了,文中講得好,理能頓悟,事需漸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