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GDP从增长8%突然降至5%以下,说明了什么呢?

幸福地带2


前两年“烈火烹油”的印度经济,怎么会出现突然哑火呢?自莫迪开启新的总理任期以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严重下滑的趋势,至2019年第三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速降到了4.5%,是近6年来的最低水平。整个2019年印度的GDP,实际增长率大概就是在5%左右。

前几年的8%,突然跳水到5%。印度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他还有可能回到以前8%的增速吗?

企业投资放缓,内需不稳、出口受阻、外加贸易战的影响,是印度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最近几个月,印度失业率走高,这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出现下降,比如印度乘用车销量连续11个月出现下滑。失业率走高的同时,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也在上升。2019年其通胀率超过了7%。这已经算是一个恶性的通胀水平了。

印度的产业结构是存在巨大的缺陷的。一般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因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对制造品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使制造业发展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的。

正常来说工业进程中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在20%以上,有的达到30%。但是印度很奇怪,到目前为止其制造业增加只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制造业的比重太低,容易使得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正是因为印度的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因此其经济发展速度老是容易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从长期来看,印度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潜力的。但这个潜力要想释放出来,印度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有两个方面我认为是比较急的,这是推动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个就是改善营商环境。这一点印度应该多向中国学习。以上两点改善了,投资才能活跃起来。


财经知识局


个人认为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发展有周期性,不可能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过去几年,印度经济保持着7%以上的高速增长,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如今则是经济回调,当然它并不是突然就从8%下降到5%以下,其实印度经济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放缓,比如2019年一季度是5.8%,二季度为5%,三季度则下滑至4.5%。



第二,印度过去几年GDP有注水的嫌疑,现在是回归正常。在莫迪2014年修改GDP统计方法之前,印度的经济增速不过维持在4%~5%之间,但修改统计方法后是几年,印度经济一下子就跳到7%以上,这几年经济学家们本来就不断质疑印度经济数据存在造假,而如今印度经济增长已经崩溃,这虚假的GDP数据也将暴露无疑。

当然,也不可否认,印度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凭借它的的体量,未来其GDP进入世界前三还是有可能的。


锦绣中源


按照印度人的说法,从2020年1月1日起印度已经成为超级大国,但让印度人被打脸的是,印度的GDP从增长8%已经下降到5%以下,与印度的超级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事实上,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经济增速不升反降,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几个季度下降,2019年第二季经济增长率只有5%,现在已经下降到5%以下。

不得不说,印度经济确实出问题了,汽车没人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石油进口受阻,以至于国际投资者不敢往印度投钱,这些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首先,莫迪的改革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很多批评者认为,莫迪的改革令人失望。比如2017年他的废钞令,导致印度经济增长放缓。2017年他推行的商品税改革又太过复杂,他简化土地与劳动法令的努力也遭到了民众和政敌的反对,这些改革并没有什么成果,造成印度经济减缓的局面。可以说,莫迪这种急于求成的改革,治标不治本,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

其次,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依靠着13亿多人创造的生产价值,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体量足以媲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这个经济体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就人均GDP来说跟西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印度奉行精英教育,大部分连初中都没读完的青年们,要么找到工作,因为不适应企业文化失业了,要么干脆不找工作,结果使得很多国际投资者因为招聘不到适合的工人而撤资。

第三,印度过于重视国防,忽略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然而印度却将钱用来购买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大量的先进武器,这种花钱速度,无疑拖累了印度经济。

此外,莫迪政府只关心城市发展而忽略了农村。别的不说,印度42%的土地干旱严重,却只有4%的淡水资源,一到高温天气就会陷入缺水危机,而莫迪政府让印度人在2024年喝上自来水的承诺,却因为政治斗争而迟迟无法落实。莫迪更喜欢发展城市,大搞工业化,结果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这对于一个基础设施不足的国家来说,是很要命的。

综上所述,印度的确出现了一连串经济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印度经济增长势头可能会戛然而止,搞不好所谓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金字招牌也要摘下了。印度2020年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也越来越像自娱自乐的笑话,这对于还没有从登月失败痛苦中缓过劲来的莫迪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厚德载物49847


印度的GDp增长和下降和人有关系,就像一个懒人,突然挣了钱,他就不再工作了,等把钱花光了再去工作,所以说他的GDP短暂的增高,长时间的拉低GDP的增长,再说印度的人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他没有凝聚力,一个国家没有凝聚力,是悲哀的,没有团结,没有凝聚力,谈河经济,谈何人权?怎么会有国家的发展?


小白兔279022603


这个问题让印度非常不爽:

什么叫“突然”下降?明明是好几个季度每况愈下的好伐?再说了,作为一个在2020年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印度早已无比强大,所以请不要在意GDP增长率的高低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但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以GDP论英雄啊,而且印度从来都是最注重GDP数据的国家啊,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过,经过印度上下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排查,终于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恒水老白干的口感上,也不是出在印度人民的咖喱饭上,而是出在印度牛类的消极怠工上。

古往今来,虽然人类是社会的主宰,但社会的发展从来不只是人类在贡献。以印度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国家,印度经济的发展除了人的努力,还需要各种动植物的无私奉献。

作为印度教中湿婆神的坐骑,牛在印度一直是圣物一般的存在,尤其是印度白牛,可以随便上街转悠,不仅走哪吃哪,而且边吃边拉。

虽然很不注重个牛为生,但印度人从来都是趋之若鹜,因为这些走哪拉哪的印度牛,正在为印度经济疯狂贡献着GDP,而它们贡献的方式,就是拉出更多粪便。

因为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肥料的需求量相当大,但建国70多年光顾着民主了,工业体系几乎没有,只能高价从外国进口,被别国当成冤大头。

为了避免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印度决定在肥料问题上“受制于牛”。自古以来,牛粪在印度除了能沐浴、驱邪、做饭外,最本质的作用一直是作为绿色肥料出现。于是环保先行的印度人在印度迅速推行牛粪绿色肥,并将其计入了印度的GDP。

虽然这些牛粪自产自销并没有产生价值,但“莫迪经济学”完全忽视外界质疑,说什么也要将牛粪算在GDP中,不要你觉得,而要我觉得。

在GDP注水的东风下,羊粪、鸡粪等所谓的肥料也被计算进来。再把临时搭建的牛羊窝棚算进来,印度经济一下子就成了印度奇迹,下一个东方大国触手可及。

莫迪作为印度人民党的领袖,素有“经济改革家”的威名,自2014年上台后,他的施政纲领之一,就是要提升印度的GDP。而印度的问题明显要比他发迹的古吉拉特邦要复杂得多,所以莫迪效仿日本首相安培晋三的“安倍经济学”,抛出所谓的“莫迪经济学”。

这些经济学的共同点就是:口号通俗、易懂、好记,让哪怕目不识丁的群众,也能听了就兴奋,听了就发疯;至于具体的内容,走一步看一步。

而从莫迪的一系列操作来看,他明显比安倍更加大胆勇敢,因为修改GDP算法,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当这种欺骗被无情戳破后,结果势必更加惨烈。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印度人民也纳闷为啥印度经济突然就牛气哄哄时,印度经济从2018年开始明显疲软,其GDP增速也从高出东方大国的7%以上迅速跌落至4.5%以下。这时的印度人民才发现,所谓的经济奇迹就是狗屁,自己被莫迪卖了还在帮着他捡牛粪。

面对印度人民的愤怒,莫迪再度搬出屡试不爽的三板斧:

一是在宣扬“大印度教”主义,在印度国内煽动种族对立,对非印度教的种族尤其是穆斯林进行疯狂的打压,其高潮是2019年12月12日推出的《公民身份法案》,直接引发了印度2亿多穆斯林的大规模骚乱;

二是宣扬“巴基斯坦威胁论”,在印巴边境频繁挑衅,以图转移国内视线,缓和国内矛盾,最典型事件在2019年8月5日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并派出数万大军进入克什米尔,招致巴基斯坦的强烈愤慨,印巴对峙再度剑拔弩张;

三是宣扬“印度大国论”,在国际社会频繁露脸,猛刷印度存在感,增强印度教民众的蜜汁自信,最典型事件在于2019年8月24日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以非成员国身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G7峰会,并贴心地为法国送上了丰厚的军火大单。

可以说,莫迪为了印度的发展,尤其是GDP的发展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奈何印度神牛太不给力。

作为印度吉祥物,这些神牛习惯了被10多亿印度教徒顶礼膜拜,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作风。按理说印度最需要牛粪支撑GDP的时刻,印度神牛应该多吃多拉才是,但印度神牛完全没有跟得上印度经济的需要,没有随着印度经济体量的膨胀拉出更多牛粪,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懈怠,这使得印度GDP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缩水,也让莫迪不得不祭出三板斧才稳固了统治。

所以,印度经济增速的下滑,印度神牛乃至整个牛类难辞其咎。本来按照莫迪的计划,印度GDP要在2025年超过5万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2032年达到10万亿,成为真正的三哥。

但就因为牛粪的不足,不仅这一宏伟的计划泡汤,莫迪还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笑柄,实在是令莫迪愤怒而又无可奈何。

但在这个没有经历过工业化打底的所谓大国,想要所谓的东方大国奇迹何其多艰?即便印度神牛暴走,牛粪填满恒河,印度的经济也还是老样子,所谓的经济潜力更是难以谈起。

印度奇迹,从多拉一坨牛粪开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跌至5%的六年来新低,是莫迪在总理任上遭遇的最低经济增速。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对印度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在19年曾报道称,高盛集团和花旗集团将印度2020财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左右下调至6%,牛津经济研究院则认为印度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莫迪一直将印度经济增长视作主要政绩之一,在2014至2018年间印度经济平均增长率达7.7%,在18年4月之6月间曾创出8%的峰值。

多领域经济表现低迷

印度《商业标准报》认为,如果考虑通胀等因素影响,印度上季度的经济增速其实还不足5%。同时,投资、就业、消费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行态势,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主要经济领域也持续低迷。此间媒体披露的一份私营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的52.5下降至51.4,创下15个月以来最低,并且正不断逼近50的荣枯线。

“印度经济已经在数月前陷入挣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截至19年7月,印度乘用车销量已连续9个月下滑,一些汽车制造商的销量近几个月同比降幅超过30%。在日常消费领域,由于需求不振,联合利华等企业不得不令产品降价刺激销售。而食品价格下跌和建筑行业工资下降也令印度广大农村地区人口承受经济压力。印度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已经导致印度最大消费者金融提供商倒闭,令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更加困难。

前总理指责莫迪政策失误

据印度财经媒体MINT评论称,印度私人消费支出增速降到18个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认为,造成印度当前经济低迷的原因之一是“印度尚未从匆忙实施的商品及服务税(GST)税改中恢复过来”。辛格批评说,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大规模失业,“仅汽车行业就失去了超过35万个工作岗位”。

莫迪政府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推行废钞和旨在统一全国税制的GST税改。有分析认为此举“用力过猛”,此后印度经济短暂增长后一路下行,反映市场对政策的负面情绪仍在消化。莫迪政府在公布的本财年预算案中并没有像市场预期的一样采取广泛的减税措施,导致投资“畏缩不前”。印度News18新闻网援引研究机构分析师的话说,“鉴于税收收入不稳定,政府可能无力提供有力的财政刺激措施”。

除了印度自身的问题,外部经济环境不佳也是印度此轮经济下滑的原因。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苏布拉马尼亚上周对媒体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整体放缓、中美贸易战僵持不下,对印度经济增长也造成了很大压力。

呼唤结构性改革

印度经济增长下滑是莫迪自当选印度总理以来在经济领域遭遇的最大打击。CNN称,再次赢得大选后,莫迪一直试图提振经济。印度宣布对初创企业减税、降低房贷车贷等政策,并对国有银行注资98亿美元。随后,印度政府又宣布在煤炭等领域扩大对外资开放,并放宽对苹果和一些国际零售巨头在印度的开店限制。

印度财长西塔拉曼曾紧急宣布推出合并商业银行等一系列稳经济、促增长的举措。但印度评级机构报告显示,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是造成印度经济放缓的原因,政府需要提出兼顾长、中、短期不同阶段的提振经济举措。但截至目前看,政府宣布的措施仍停留在中长期层面,报告呼吁印度央行年内至少再降息一次。

彭博社的一篇报道指出,尽管印度政府试图挽救因消费疲软和全球经济环境恶化而急剧放缓的印度经济,但由于西塔拉曼宣布的政策中几乎没有特别的财政支持,恐怕效果有限。彭博社还援引经济学家、行业高管的话说,对包括取消对外资征税等措施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认为“治标不治本”,只有进行结构性改革,才有望将印度经济增长重新引领至7%以上的高位。

印度正在削减所得税并增加开支,希望让经济恢复增长。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2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的政府在1日公布国家预算时说,政府将推迟实施旨在控制财政赤字的计划,这样就可以增加开支,因为经济需获得政府帮助以便为13亿人创造就业岗位。

今年1日,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长串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措施。它降低了所得税和一些企业税,并承诺在基础设施、农村发展、教育和医疗方面增加投资。为了适应这种开支状况,印度决定提高预算赤字。政府说,它将试图通过出售国有企业(包括该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份来增加收入。


阿豪918


印度的GDp数据水分很大。从百分之八突降到百分之五是有原因的。印度GDp的增长点的行业主要依靠欧美国家,为这些国家代工赚钱。可是这几年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因此印度相应的GDP也急速下降。再一个是最近的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冲突。还制定了一些民粹主义政策,导致了国内动荡不止。影响了经济发展。从历史和长远来看,印度最恶心的种姓制度,还有不伦不类的社会制度,以及国民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归属感等。一盘散沙。因此印度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能让它存活的条件,是它优越的地理环境罢了。


老文110


说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印度政府在数据统计方面开始严谨了起来,把其中一些水分挤掉了如牛粪(注:印度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奇葩国家之一,能把🐮牛粪记入货币单位,好奇的是这种不为人知换算的公式是怎么样的?)。二:莫迪政府采取了强硬偏极端的外交政策,对巴基斯坦竭尽打压,意欲吞并。对美国时强时弱,让特朗普政府感觉难以驾驭。对华敌视,一直以中国为敌并作为竞争对手,错失了很多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合作机会。三: 以穷兵黩武的方式拼命发展军备,而不是在其它方面投入比如民生和基础建设方面,过重的投入比例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经济增长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综上所述,莫迪政府为加强其所谓的大国形象,狂刷存在感,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排除会以巴基斯坦为直接对手而发动进一步侵略的可能,由于投鼠忌器不一定会演变成全面战争,但局部的,短促的,不间断的冲突会时有发生。


庸然自足


没有工业化呗!本来印度就是半工业化的国家,把牛粪算进gdp里面也是世界独一份的,印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种姓制度,女人没有社会地位,高种姓的人可以不干什么活!把重体力、繁琐的活儿给低种姓的人,加上印度人口音南腔北调,有百种语言,环境污染严重,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已经完成工业化,他们很多人还在大街上睡觉,印度的恒河是污染严重的河流。

说明他们经济有水分,工业化还没建立起来,种姓问题也没有解决,基础建设也不够,更何况强奸案比例最高的也是印度,说明印度并没有他自己认为是一个大国。


闲来写就青山在


印度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问题,金融市场存在巨大隐患,外汇储备低下,国外投资衰弱,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危机,印度将无法自保。莫迪政府现在最害怕的是欧美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通过金融手段收割印度这样的貌似经济发展有余地的国家,那时印度就完蛋了。感觉印度政府不断在周边主动挑事,制造紧张局势,让议会批准巨额军购,讨好欧美大国,就是为了避免欧美政府选择印度下手收割金融。同时挑衅中巴经济走廊,达到自己的地区政治经济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