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小势力,怎样做才能发展强大?

八零后爱做梦


五代十国的小势力如何发展强大?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我们先剖析困难有哪些然后在看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困难一,战乱频繁。五代时期起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止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五十三年的时间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吴越、闽、南唐、北汉……)共计十几个政权并立,还有大辽的虎视眈眈。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人民总是被迫参与战争,哪里有时间好好过日子呢?又何来太平强大呢?

困难二,开国之主有理想没品格,守成之主(第二代)没理想没品格,好不容易出来个优秀的后唐庄宗统治后期,没有把持住堕落了,周世宗柴荣又英年早逝。第一代君主坏一点没关系(好人也当不了皇帝)第二代慢慢补就好了,可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可不在灭亡的道路上走到黑吗?

困难三,时间普遍不够变得足够强大。秦灭六国,是从秦穆公时期就开始谋划的,经过六七代终于在秦始皇这里爆发了。汉武帝彻底接触匈奴隐患,是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之治一路积攒过来的。没个五六十年的和平发展,很难强盛。反观五代十国,五十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打仗,君王还普遍昏庸,你这让国家怎么发展。

困难四,大辽。石敬瑭为了灭掉后唐,请了辽个外援。请外援到没什么,关键是送过去了幽云十六州,北方门户打开,无险可受,一旦发兵,直接把主力塞到你家门口,这仗怎么打?

发现了问题我们现在就来一一解决,五代十国小势力如何发展强大,就得君主励精图治,勤于练兵,灭掉其他势力,不然在这片黑暗森林里,你不杀他,他就杀你,谁能力大,动手快谁赢得可能性大。前三个困难可以用建立统一政权来解决。所有的对手都去了另一个世界,活着的就是老大。从历史角度而言,五代十国这些国家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的。

最后一个困难也是最难得一个,大辽。这个怎么解决?其实也不难,北宋建立了,政局稳定了,百姓得到修养生息,经济迅速发展,在培养一批优秀将领,收回幽云十六州应该不成问题。可北宋是不会给将领太大权利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仍历历在目啊。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北宋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完整统一的北宋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存在感极低的小国呢?

弱小势力想要变强,人才是最重要的。好的领导与坏的领导做同样一件事是有本质不同的。对于五代十国中的弱小势力而言,君主注重一下家庭教育,教不成旷世英才,也不能是“何不食肉糜”啊。先改变自己,自己带动社会,社会征服社会(强大就正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从而就能改世界了。





wait文学之路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五代十国到底有哪些?

五代依次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依次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在这个时期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华夏大地政权频繁更迭,老百姓除了天灾人祸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苛捐杂税。军队打仗每到一处,便强抢粮草,无粮便吃人,继而出现百姓易子而食的状况,导致人性泯灭,令人发指。

虽然五代十国战乱不堪,但仍有一部分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十分关心自己地盘上民众的疾苦。比如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同时增加税收,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到后周世祖柴荣统治时期,建立了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使少地或无地的贫苦农民有了生存基础。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五代十国的弱小国家想要在纷乱的斗争中存活下来,第一要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减少税收,百姓稳定了,国家就有了温度的根基。第二,像柴荣一样建立均田制,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这样不仅地方政府有了粮食,而且贫苦百姓的数量也会减少,进一步团结了百姓,国家才会团结起来。第三,统治者要注重贸易的往来,这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有钱了,就会拥有更多的官兵,更多的兵器,就会建立更多的防御工事,这样才能抵抗大国的入侵。





说是谈非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粮食,人口。不管深处那个地盘,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其次,君主还要很有远见,在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是十分混乱的局面,各路诸侯割据数不胜数,需要灵活的连横合纵之术。小势力最好的决策是依附强者,联合弱者,在夹缝中生存。要想壮大或与大军阀一挣高低,有人才辅助,军队支撑。非一朝能定天下,需要长时间累积。这里先不提,先说框架。回到正题,在古代,粮食一直都是决定最终走向的主动权,所以广积粮才是真正的王道。有了粮食,不愁没有军队。但是,也会遭到其他军阀的眼红,想一口吃掉。这个时候,高筑墙就很重要,基地保障,不被外头打进来。最后就是缓称王,为什么这个也很重要,是因为要避免其他军阀合纵,在那个时代,真的需要斗志斗勇才行,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势力盯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变法花了十年时间,让秦国从一个贫穷国家走向强大,其实也是和这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路是离不开的,前期高筑墙,缓称王来迷惑魏国,后面广积粮了之后,军队也培养起来了,在击败魏国,从此就达到了魏国再也不敢忽视秦国一样的道理。



明小柒


朱全忠本身是一个虽然私德有亏但本身的能力非常强的人,他自立为王建立的王朝叫做梁,在他的手段下,颇能在乱世中安定一方天下,给百姓一方喘息的空间。只是梁太祖在篡位后六年就被刺身亡,他的儿子末帝是个相对来讲比较软弱的人,虽然继承了他的位置,却并没有在乱世中生存的能力,终于在公元923年,大梁被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打败,末帝也自杀身亡,梁国就这样结束了。李克用在唐朝被朱全忠篡夺后,一直以唐朝封的晋王为国号,到他儿子李存勖这里,将国号改成了唐,定都洛阳,这就是后唐,李存勖也就是后唐庄宗。庄宗定都洛阳后,中原之地就被沙陀所占据了。庄宗本来是个野蛮人,灭了梁国之后,自然志得意满。于是纵情声色,宠爱伶人,听信宦官,政治开始大乱


后来天雄军占据邺都作乱,庄宗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去征伐,结果李嗣源的军队却反了,而庄宗也被伶人所杀。于是李嗣源即位,被后来叫做明宗。明宗年纪较大,经验也比较多,所以政局还算安静。但是在公元933年,明宗去世后,他的养子闵帝李从厚即位,因为要对石敬瑭和明宗另一个养子李从珂进行军队调动,两人就都举兵造反了,后唐又开始动乱起来。李从珂造反后,闵帝被杀,李从珂于是即位。他继位后又要调动石敬瑭,石敬瑭又反了。但是李从珂鉴于闵帝的失败,已经预备了一个不倒戈的张敬达然后再发动的,就把石敬瑭围困了起来。石敬瑭派人到契丹去求救,许割燕、云十六州之地。此时契丹太祖已死,次子太宗在位,他举兵南下把张敬达围困起来,李从珂无法救援,最终自焚而死,后唐结束。石敬瑭于是定都大梁,是为晋高祖,称臣割地于契丹。晋高祖死后,出帝即位。他听了侍卫景延广的话,对契丹不再称臣,交涉也改强硬态度。这时候契丹已改国号为辽,辽兵南下,战事互有胜负。但晋国力疲敝,而且勾通外敌觊觎大位的先例已开,于是晋将杜重威降了辽国,辽人进入大梁抓走了出帝。


辽太宗是个粗人,并不怎么懂得政治。他入了大梁后,便派人到各地方搜括财帛,又多派他的亲信到各地方去做刺史,许多奸人依附他们虐待民众,于是反抗者四起。辽太宗无可奈何,只能放弃汴梁离开,还没有出中国国境就死了。梁太宗本来是太祖的次子,因为皇后述律氏的偏爱而立的。他的哥哥突欲封在渤海,被叫做东丹王。东丹王后来去了后唐,辽人就在军中拥戴了东丹王的儿子,是为辽世宗。世宗在位仅四年,太宗的儿子穆宗继立,沉湎于酒,政治大乱,于是北边的风云,暂时平静下来。


农村的阿旺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一个短暂却有残酷的时代。五十年间中原内部政权不断更替,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和朝代,简称五代。地方上节度使割据一方,形成许多小国,简称十国。

而在这十国中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北方割据政权,南方割据政权,巴蜀割据政权。下面我就一一介绍这四种小国如何发展强大。

一,北方割据政权

通常夹在中原王朝与契丹之间,典型例子为北汉,间于齐楚间便可以借力打力,在两大势力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二,南方割据政权

通常面对周围小国林立,典型例子为吴越,可以称臣于中原王朝来维护自己统治和平,有了稳定的环境以便在巩固自己统治同时,发展经济,发展强大。

三,巴蜀割据政权

顾名思义在今四川一带,凭借蜀道难的地利,防范外敌入侵,维护内部稳定,同时巴蜀乃天府之国,经济发达,从而可以谋求强大。而且从历史秦因得巴蜀之地而有了强大的军事后备力量,汉刘邦发家于此,可见其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要想谋求发展强大,首先要有稳定的内部环境,从而可以发展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新之助剪辑


可以参考钱镠创建吴越。他可以说十分努力,个人能力超强。但天下大势如何,不是由某一个人或者力量可以决定的。吴越偏处东南,土地局促,人口有限。但是吴越统治者能够很好的利用已有的条件,并协调好与中原中央政权的关系。和其他小政权比较,钱氏在大乱的时候能够保境安民,统一形势形成之后,归顺中央,而且很好的保持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这种生存能力使得钱氏保持了千年不衰。直到现代,钱氏人才仍然辈出。钱学森,钱伟长,金庸,穆旦……


范阳节度使


五代十国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


公元902年杨行密被朝廷封为吴王,治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

公元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灏、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

公元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并除掉想自立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江南扩张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直到公元919年吴改元立国,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翦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公元927年称帝,即吴睿帝。


公元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其权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公元937年徐知诰废吴睿帝,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

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和辽朝压制中朝,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马楚。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浙江省。

公元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 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南下控制福州一带,后为武威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


王审知执政后于公元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五代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公元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公元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公元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

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公元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


后周趁机于公元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本为储君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攻打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

公元961年唐元宗去世后,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中朝,只能保境安民。


六六随谈


小势力最重要的是给自己找个靠山。在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之前,还是夹着尾巴做人比较好。为了避免不被吞并,第一件事就是认个带头大哥比较好。

如果有可能得话,认了带头大哥之后就可以默默搞事了,挑唆一下带头大哥和其他势力的关系,坐收渔翁之力,暗中发展。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了


米奇妙妙菇


参考春秋战国,加强集权,内修政治,外结强援,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稳扎稳打,该妥协妥协,该发飙发飙,能屈能伸,脸皮厚一点,不丢人


历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抓住商业,整合人脉,暗中招兵买马,闷声发大财,抓住机会让别人为你做嫁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