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正面迎敌,能否扭转甲午战局?

小生谈历史


如果晚清没有奢侈腐败,强大的晚清海军北洋水师加了晚清名将,只要指挥得当运筹得力正面迎敌,而有可能会扭转甲午战局,还能一举重挫入侵强敌,重振清朝昔日荣光。


小龙女5505


即使正面迎敌,也无法扭转败局,其原因有四点:

一是政治的腐败。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百孔千疮,根本没有建设海军,加强海防的国家战略,更没有应对日本海军的具体行动预案。战事一起,高层首先便方寸大乱,缺乏国家层面的强有力的统筹谋划和组织指挥。以慌乱之态迎接日本的精心谋划,怎能不败!

二是用人的腐败。当时的北洋水师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地盘,于是在用人上便多用重用李鸿章的亲信,旧部和老乡,而不是真正根据能力水平来用人。

有的根本不懂海军,不知道海上作战为何物的官员都被用到了关键岗位,重要位置。比如丁汝昌,仅因为是李的亲信旧部,就由淮军将领直接转为北洋水师提督,对海上作战基本不太懂行。

其他还有只知当官发财,中饱私囊的将领都得到了重用。用人的腐败是最致命的腐败,必将导致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以一帮无能之辈,贪婪之辈去指挥作战,怎能不败!

三是训练的缺乏。再好的装备,也只有在懂装备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性能和作用。平时不训练,战时怎能不挨打,平时不流汗,战时怎能不流血。尤其是舰队作战,指挥协同,战法技法非常重要,平时既不研究战法,又不组织协同训练演习,怎么能发挥出舰队的威力来,只能守着好装备当对方的靶子。

四是纪律的松弛。北洋水师纪律之松弛令人难以想象,炮塔上晒裤衩,炮膛内锈蚀斑斑,甚至连炮弹,弹药都准备不充分,谈何战斗力?一支现代装备的军队,必须要有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明的作风纪律,否则难以形成战斗力。

综上四点,战败不可避免。



Just慕一


甲午之败并非完全是军事之败,即便北洋水师正面迎敌,恐怕也难以扭转最终的败局。

一是军备差距。虽然北洋水师的纸面实力强于日本,但实际上在北洋水师后期,军费被大量挪用,舰队装备配备并不到位,炮弹数量不足,而且很多都是粗制滥造,甚至有的不合规格,在实战时根本无法使用。北洋水师空有最强舰队之名,但战力无法施展。

二是军心涣散。甲午之战中,有很多战役清军都是未战先逃,甚至将领带着士兵一起逃跑,日军并未受到真正的抵抗。将士贪生怕死,军心涣散。而且北洋水师后期,大部分军队军纪松弛,训练不足,毫无战斗力。尽管有部分将士既有气节也有实力,怎奈在大战面前,犹如螳臂当车。

三是大势所趋。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急于向外扩张获取更多资源。对中国的觊觎也非一日,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做了充分准备。反观大清,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腐朽不堪,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已然落后于世界,内忧外患之下却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一场战局的胜败,已经无法阻挡整个政权的衰败。大势之所趋,也非北洋水师所能挽救。

基于此,甲午之战早已注定了败局,即使北洋水师正面迎战也难以扭转。


老刘杂学馆


北洋水师正面迎敌,亦不能扭转败局。

因为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并未参战,北方水师以一已之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无论从吨位上、射速与航速和弹药质量上,全面落后于日方,纵然将士们英勇杀敌,也不能改变结局。

但是清廷不知道,只有李鸿章明白,所以李鸿章不建议对日开战。而光绪刚刚亲政,急需立威,想拿日本开刀,并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

从1891年开始,北洋水师不再新添一舰,李鸿章建议装备速射炮也被搁置,北洋水师逐渐被日方赶上并超过。

甲午战争中,清朝海军能战,而陆军不能战。日军占领威海卫之后,用岸炮炮击北洋水师,使其全军覆没,罪不在海军而在陆军。

除非是清廷迁都抗战,或者是在李鸿章在日本被刺客枪伤后愤而回国再战,此时列强纷纷转而支持清朝,或有打赢日本的希望。



当代曹植


甲午海战后期,李鸿章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使北洋海军不能正面迎敌,只能坚守威海卫军港之中,任凭日本海军进攻,结果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如果北洋海军正面迎敌,能否扭转甲午战局?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根本原因: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清政府局限于传统军事制度的理念

表现在清政府不追求军队的战斗力,而是考虑军队如何听命和效忠皇上。晚清时期,这一传统的军事制度仍然是当时盛行的主流文化。

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只引“装”不引 “制",使军事改革基本限定在军事器物这一层面上。对于国家的安全体制,因触及到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宗法思想,甚至关系到封建官吏的切身利益,而无法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海军而言,清政府缺乏对高层军事领导体制的彻底改革,致使海军建设分散、规划短且弊端丛生,逐渐使海军变为大臣的私家军队。

2. 北洋海军炮弹老化,日本海军多为新式速射炮 北洋海军的方速射炮为0门(也有说3门的),而日本舰队速射炮为97门。北洋很早就打报告要求购买速射炮,结果了无音讯,只能使用老式的架退炮。

3. 北洋海军物资供应质量极差

北洋舰队的煤,都是那种次品,燃烧值不高,而且烟雾极大,导致日本舰队提前1个小时发现北洋舰队。

弹药方面,中国户部禁止进口外国的东西,而国内,比如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那种无法爆炸的实心弹,使海战中无法造成大的威力。


鉴看历史文社


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作为失败者,中国继续陷于衰落内乱;作为胜利者,日本昂首走向崛起富强。以至于百多年过去,这场战争依然成为历史学者和爱好者热衷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我们回头来盘点这场战争,发现在众多的失败原因里,李鸿章的战略指挥失误要占据很大的因素。

战前:犹豫不决,错失先机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难以抵挡,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随即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分两批从朝鲜牙山登陆。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获悉清军登陆的消息,如获至宝,决议利用这次机会挑起中日战争。当年6月,日本以《济物浦条约》《中日天津条约》等为借口,不断向朝鲜增兵。到6月28日,日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已经达到8000余人。而清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只有2465人。相比之下,日军占据了绝对优势,清军形势很危急。

当朝鲜半岛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犹豫和迟钝。牙山清军不断向李鸿章求援时,李鸿章却一会儿要他们“要坚贞,勿怯退”,一会儿搪塞“静守勿动也”,一会儿安慰他们“英、法现已出场也”,总之,就是拒绝向朝鲜半岛继续增加兵力。

7月10日,聂士成向李鸿章提出,建议清军先撤兵,以利于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迫使朝鲜日军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在各国干涉下也会自动撤兵。然而,李鸿章没有采纳。

于是,在李鸿章的犹豫不决之下,驻守朝鲜的清军就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打又打不赢,退又不能退。这为后来平壤战役中,清军一溃千里埋下了一道伏笔。

战中:贪生怕死,一再避战

尽管李鸿章打心底不愿与日本开战,但战争是你不愿打就不打的吗?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终于引发。

奇怪的是,当战争打响后,李鸿章仍然幻想用外交手段解决战争,希望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进行干预。为此,他命令驻守牙山的清军不要主动攻击日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要他们遵守万国公约,避免在各国舆论声中丧失主动。

正因为此,日军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四路包围,打响了平壤之战。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不战而溃,连夜撤出平壤,在5天之内狂奔500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由于清军的全面败退,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朝鲜全境……其实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点滴见证


窃以为北洋水师即使正面迎战,几乎也无胜算。原因如下:

第一,装备差距。由于清廷挪用军费,北洋水师装备数年未有更新,也未购买最先进的战舰。在黄海海战中,日方发挥重大优势的吉野舰,英国在最初造成此舰时,李鸿章本欲购买,但因经费不足而作罢。另外,由于洋务企业的衙门式管理,腐败问题极其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炮弹质量尤劣。

第二,体制差距。日本在倒幕运动、西南战争后,明治政府实现了对全国的控制,明治天皇全力支持维新并积极筹备侵略行动。而中国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动力不足,朝廷之中清流派与洋务派斗争激烈,李鸿章等人在四方掣肘中难以放手经营,更不敢作大胆的尝试。

第三,观念差距。在甲午战前,日方已开始搜集情报、四处测绘,并在战后有效引导囯际舆论。而清政府对此全然不知,战前未作防备,战中未有反制。


渔人文史


北洋水师的失利个人感觉不在刘步蟾的指挥上,这就好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跟一个年轻小伙子打架一样,当时的清王朝贪污腐败,为了给慈禧修个养老的花园克扣军费,内斗不断的农业国。反过来再看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工业国,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节省开支,壮大军队,当时的日本可以说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不是当时清王朝可以抗衡的,就算指挥的再完美,也是无济于事。


说历史的小白


甲午打不赢了日军,是慈禧大后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