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和大炕有联系的待客礼节

我国东北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常常用冰天雪地来形容东北的冬天的景象。也有滴水成冰的说法,这倒也是实情。在东北严寒的冬季,还真是洒水就成冰。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最早的东北人也在实践中学会了用智慧来开启生活。大炕,便是东北的人们抵御寒冷的智慧性发明。


据说,朝鲜和韩国也在沿用。大炕,一般用土坯搭建而成。整个大炕由“炕腔”、“炕面”组成。“炕腔”也有土坯做支撑,上面平铺土坯。腔内形成“七拐十八弯”主要用来疏通从“锅灶台”里燃烧的柴草形成的烟雾,经过“炕腔”通过“烟囱”升腾到空气中。所以,农村有炊烟袅袅的景象!

“锅灶台”里燃烧的柴草等燃料形成的烟雾,一部分转化成热能自然就“烧”热了大炕。东北人有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叫“炕热屋子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和道理。东北大炕,烧热了,简直就是一排自然的“暖气片”!整个屋子都是热烘烘的。

东北人和大炕有联系的待客礼节


当然,最热乎的还是靠近锅灶台的“炕头儿”了!在就是大炕的里侧。正因为如此,在东北,一家人中谁睡“炕头”是有讲究的。那当然的是家中的长辈或者长辈不在身边的“户主”了。一般是男主人。平时,家里来了客人,请客人上炕,上炕里,坐炕头儿,成了约定俗成的待客之道。也可以说是一种礼遇。

请客人坐炕头儿,应该是“请上座”的礼遇了!总之,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是首先热情地招呼“快上炕、上炕里”。就是夏天,也是首先招呼“上炕”。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用语。根据来客人的亲疏远近程度和彼此的辈分,客人往往自己能把握自己是否“有资格”上炕。或自己应该不应该上炕。

一般远亲或辈分比较低的客人,往往选择只坐在炕沿边,不会坐炕里,当然更不可能坐炕头儿了。这种情况,客人一般也不会久留,基本是说明了来意就走。特别熟悉的近邻或近亲,往往稍微客气一下,上炕盘腿而坐,主人会立即沏上热茶,客人便和主人喝茶聊天说事情。

遇到谁家里有事情要宴请客人,如果是炕上和屋地下相对设酒桌,那谁坐炕上,谁坐屋子地下的酒桌也是有规律的。一般是长辈、德高望重者坐炕桌。晚辈,年轻者,帮忙的人员坐地桌。过去的“杀年猪”、盖房子上梁日,春季播种的“开犁”都是要宴请邻居亲戚朋友的。基本要遵循这样的礼节。热情腾腾的猪肉炖粉条,酸菜炒肉丝,小鸡炖蘑菇,家长里短的说东道西,凸现了一个和谐的气氛!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也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东北大炕”了,代替大炕的是现代气息的暖气和席梦思床。即使偶尔有大炕,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东北大炕了。电热和水暖代替了大炕的热源。

东北人和大炕有联系的待客礼节


这是时代的进步!盘腿坐在大炕上喝茶聊天,听评书讲故事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到是,那和大炕有联系的一系列待客之道和相关风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那东北大炕演绎出来的纯朴和豪爽,在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