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大宋熙宁八年的一个夏天,越州发生了起严重的旱灾,黎民百姓颗粒无收,很可能即将要导致饥荒。

当时的地方官是资政殿大学士赵抃(音同变),这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而且脑子又灵活的负责人。

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在旱灾爆发初期,饥荒还未到来之前,他就列了七个问题,也为接下来要做的防护措施,做好了充分的考虑:

1、越州下属的县城,遭遇旱灾的有几个地方,具体到乡——灾情在哪里;

2、有多少户百姓有储存粮食能养活自己——多少人是安定的;

3、统计需要官府救济的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人要吃粮;

4、需要雇佣民工修复的公共设施有几处——提高生产力,以工代赈;

5、官府里能动的钱、粮食总共有多少——有多少存粮;

6、能从储存粮食较多的富人手中,征集到多少物资——怎么找存粮;

7、寺庙、道观和学校的库房里,有多少余粮——多种途径找存粮;

这七个问题,就像打蛇七寸一样,精准地将灾情围住。

所谓谋定而后动,古人之言,切身力行。

很快,底下的官吏统计出了数据:

家里没有余粮的难民一共有21900多户。

赵抃能从官库、富人和寺庙、道观以及学校一共征集到的粮食是48000多石,按计算,足够让难民们熬过旱灾。

那么,又有问题来了,这些物资,该怎么调配发放,又要在什么地方发放,才能避免哄抢,避免浪费,能将物资送到最需要人的手里?

接下来,赵抃做了一个堪称惊艳的排队领粮规则——

男女分开领,一天男人,一天女人。

如此,拥堵减半。

但是,赵抃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不粗暴地执行这些条例,因为如果男女隔日领取,那一个人就能领到两天的粮食,就会有一天的存粮,不会今天的粮食今日就吃完了。

一想到这个层面,大家都自觉遵守隔日领取的规定。

百姓心里安定了,那社会也就稳定了。

其实,这个隔日分开排队的意义,还在于它令女性在灾难面前有活下去的更大可能,想想,如果她给这个家庭领回来一份口粮,便不至于被贩卖。

要知道,在古代,当发生灾难时,女性往往是最先被抛弃、贩卖的。


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好了,接下来是设置发放网点。

在古代,十里八乡分布广,人密度小,要想集中分发,物流就是个问题。一旦老百姓没粮食,就会逃跑到附近的城市,到时候流离失所,就会形成难民潮。

所以,赵抃在城镇郊外一共设置了五十七个发粮点,这是他根据前期统计地点合理规划出来的,保证每个受灾乡村都能领到粮食,如此,本乡人只能在本乡领取,离开了,就没得粮食。

百姓立马不跑了,安安稳稳地在家呆着。

百姓的心安,是因为地方官做得靠谱,能真的拿到粮食,不然,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跑了。

那这些事,都由谁来执行呢?

不能你发一个文件,不指定人干吧,那大家只意会到精神,却没落到实处呀。

而且这个计划,光靠手里的现任官吏是不够补充一线人力的,所以,赵抃预算好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然后用粮食代替俸禄,把闲着没工作,却有办公经验的官吏都调动起来,他们识文断字,最适合不过。


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接下来,还有一种情况的人——有钱无粮。

于是,赵抃调拨了官府五万两千余石粮食,设置了十八个售粮处,低价出售以稳定物价,另一方面,要求大家不要屯粮,官府会确保供应充足的。

在宋代,规定遇到灾年,就给穷人发三个月的补贴,但越州情况特殊,赵抃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又能扛事,直接给百姓发了五个月的救济款。

此外,赵抃还发起了以工代赈,闲着又没钱的人,不能让他们呆在家里没事干呀,刚好有公共设施要修建,就让难民们来吧,通过努力获取的银钱,可比靠施舍补贴的要舒坦。

最后,赵抃还有一招,就是由官府出面替难民担保,向有钱人借钱,以尽快恢复生产,等接下来庄稼熟了,官府再督促他们还钱。

在赵抃的安排和多方位考虑下,整个越州救灾计划进展得井然有序,没有恐慌,没有暴乱,大家都在努力活下去,把日子过起来。

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旱灾引发了瘟疫,在古代经常是因为医疗条件的简陋,防护措施没做好,加上对细菌病毒的无认知,往往会在灾情后引发疫情。

不过,赵抃早就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设置好了诊所,请郎中和有岐黄之术的道士僧人给百姓治病,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施行救灾,是智慧,也是担当。

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赵抃的这个事迹,被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写在了《越州赵公救灾记》里,全篇没有辞藻,没有渲染,也没有情绪升华,有的,是一个前人希望后人能以此为鉴,如是良方,便是大功一件的期望。

“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上学的时候,我们背过许多诗词文章,记得范仲淹说的那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处在高位,心系百姓,处在低位,心虑君上。是当官还是隐退,都有得愁。

那什么时候能快乐啊?

他说,是比百姓早思虑多点,比人民晚快乐半分。

范仲淹这个答案,奠定了宋代乃至后世所有文人士官的精神底气,长大之后,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句古文,一段历史,渐渐在回顾之中发现——是什么塑造了我们。

有多少像赵公这样的人?

我们看过云梦睡虎的秦简,那一根根竹简上面,是2000多年前秦国的一个小法官“喜”写下的工作笔记,工工整整地在筷子粗细的竹简上记录了几十年,他一写就是四万多字。

这些竹简,就是他所有的陪葬品。

也是他,勾勒出了大秦帝国曾经的气象——严谨,为民。

其实,他只是做了自己工作中的本分,但谁也没想到,这个“本分”,正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

灾疫当前,看一个古代地方官的自我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