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时期大名地位仅次于将军,明治维新后这一阶层为何不见了?

四十五度历史


明治以后,废藩置县。藩都没了,大名自然没了。明治维新类似中国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社会都是世卿世禄制度,就是世代相传的领主与农奴,大领主与小领主。变法之后将秦国的原有贵族废除,秦王通过郡县的流官直接管理百姓。明治政府也是如此,废除将军大名等原有固定世代相传的贵族。将部民解放成自由民,由中央政府通过县直接管理。


范阳节度使


幕藩体系是德川幕府存在的基础,有着众多大名为将军效劳,这就确保了幕府统治能够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雨而不倒。

然而,当时间跨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种体系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敲打、撞击,已经摇摇欲坠,分崩离析。

1867年11月,走投无路的幕府最末一任将军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只好“大政奉还”,将以往属于天皇的权力“完璧归赵”。

一些忠于天皇的有志之士,趁机打着天皇的名号进行维新变革,以便通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实现国家的强大,从而将西方“蛮夷”逐出国境。

经过几年的改革,昔日地位仅次于将军的大名,竟然如将军一般不见了,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

新政府巧设官职,大名成为“议定”官员

幕藩体系阻碍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天皇排挤在外,严重影响天皇的权威。这也是幕末勤王志士假借天皇的名义“尊王攘夷”、武装倒幕的原因所在。

1868年初,在萨长联军的促请下,天皇不失时机地实行维新,宣布废除幕府,设立包括“议定”在内的三项职务,允许各大名与朝廷公卿、武士一起担任此职。有了中央政府的职位,大名的政治权利就有了保障。

新政府废藩置县,大名与领地脱节

本来将军高高在上,大名相当于地方的行政首脑,权与利都是一般人无人能及的。1869年,在新政府的软硬兼施下,诸如萨摩、土佐等这些昔日的强藩不得不实行“版籍奉还”。

按照政府的说法,领地奉还天皇后,不但地位不受影响,在政府中还有一定的话语权,更难得的是,收入不会减少。以实际效果而言,政府并没有食言,而是确实履行了承诺,全国其他大名由此深受鼓动,用不了多久,各藩纷纷将藩地交给政府。

政府见状,趁机于1871年以天皇的名义“废藩置县”,除掉原来280个藩的名号,代之以72县,禁止大名兼任县知事,铲除其领地藩堡,并规定任何大名都要住在东京。

到了这年8月,各大名都得到了补偿,并规定每年都将获得高额报酬,其他费用开支也不用负担,都由政府解决,对于这样的好事,这些大名何乐而不为?

不过,要是有大名斗胆不从,必然吃不了兜着。这其中就有北海道北部的大名与新政府对着干,结果1869年的会津之战死亡数千人。

1871年4月,政府更是组建“天皇亲兵队”,其力量之强大超过任何一藩,即便若干雄藩实力加在一起也相形见绌,这就颇显政府军的巨大威慑力。

既然与政府对抗自讨没趣,而配合政府却地位不变,两相比较,没有一个大名是傻子,他们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而不识时务只有出局,被历史淘汰。

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随着维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过去的将军、武士都逐渐沉入了历史,烟消云散。


害羞鬼鬼


在日本幕府时代,天皇是不可废除的,将军可以风水轮流转,将军才是全国最主要的掌权者,而大名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的诸侯,有本国内的生杀大权。明治维新后,不需要这样的封建统治者,日本建立了完整的西方社会制度,连武士也废除了。这是由国家的发展决定的。


A周安斌PMC


1869年版籍奉还之后,原来的公卿、大名都改成了“华族”,日本社会形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个阶层,华族的地位仅次于皇族,地位尊贵,拥有很多特权,1884年又给华族封成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二战结束后,美国改造日本,废除了华族。


泰溪散人


明治维新时消灭了幕府将军,大名到东京居住,废藩镇,直接设立县,中央管理。


梦随风1949


倒幕运动,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集权统一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