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結合”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全民居民動員齊上陣,共共同抗疫

面對疫情疫情來勢洶洶,經歷過安置房改造工程的邢家橋社區,湧動著強大格外的“戰鬥力”。社區幹部、網格員、志願者120多人,居民10533人,要確保每位居民的工作都做到位,對每個人都是不小的壓力。但在身患癌症仍堅守一線的社區書記謝蘭帶領下,防疫期間,邢家橋的群眾工作經驗正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聯防聯控、全面防疫打下了良好基礎。

“土洋结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全民居民动员齐上阵,共共同抗疫

有底:社區有本關於居民的“臺賬”

邢家橋社區是兩江新區直管區域內最早建成的安置房小區,約40%的居住人口為老年人。此外,這裡還居住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困難群眾。“我們社區還有個特殊情況,就是沒有物業的單體樓多,一共有48棟單體樓,其中,最小的單體樓只有6戶人家。“謝蘭說,這就給社區的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但在此之前,邢家橋社區綜合整治工程正式進入了外環境改造階段,包括管網下地、綠化等內容。在做這項工作之前,謝蘭帶領著工作人員家家戶戶走訪,對居民做需求調查,“所以我們掌握了社區的基礎數據。”謝蘭說,這個“底數”給社區的防疫工作幫了不少忙。

1月22日,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社區書記謝蘭第一時間組織工作人員召開緊急工作會議,實行“六包一”(駐居幹部、社區民警、社區醫生、社區工作人員、黨員代表、網格員)管控措施,全面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帶領社區工作人員14人,連續奮戰14天,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通過入戶排查、電話詢問、線索提供等方式排查4307戶次,11293人次,及時掌握轄區動態情況。

土洋結合:讓防疫知識進到每個居民心中

“去年一整年都很忙,本來想好好休息一下。”謝蘭短暫地感嘆了一下,又投入到入戶宣傳中。她告訴記者,針對社區的現狀,她想到了一個“土洋結合”的辦法。

社區被劃分為十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一個微信群,在群裡會及時發佈疫情信息以及各類健康知識。“但線上活躍的大都是年輕人,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很多沒有微信。”

“土洋结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全民居民动员齐上阵,共共同抗疫

那這一部分人怎麼辦?“土辦法!挨個上門宣傳。”謝蘭說,社區幹部、網格員、志願者120多人,幾乎每天上門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社區在樓棟、出入口等地安置了二十幾個登記點,工作人員會對來往居民測體溫,對外來人員進行登記。

“妹兒,你還是要把口罩戴起喲!”一個年輕的女孩匆匆下樓準備去附近買東西,登記點的工作人員立即攔下了她,讓她回去戴好口罩。

“除了提醒居民,我們還要隨時觀察外來人員。”謝蘭說,如果看到有人大包小包提著行李過來,一定要仔細詢問。

針對社區被隔離的家庭,社區採取了“七包一”措施,即1名街道領導、1名街道幹部、2名社區工作人員、1名網格員、1名社區民警加1名社區醫生,一同對這4戶人家跟進服務。除了送菜上門等生活保障之外,7位負責人還時常打電話去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態,擺擺龍門陣,讓他們放寬心。

工作方法隨時變:“讓居民不嫌棄我們”

時間一長,不少居民也開始了厭煩的情緒。謝蘭說,有時工作人員去敲門,居民不願意開門了,隔著門抱怨“曉得了、曉得了,不得出門、不得出門!”還有的居民覺得他們是“移動的病源體”。

為了讓居民放心,謝蘭想到一個方法,她要求工作人員將自己每天的工作歷程拍下來。早上起來,給自己消毒、戴口罩,拍下來;去社區工作,入戶摸排,拍下來;在登記點測體溫,也要拍下來。

“把這些照片發在微信群裡,讓老百姓看到我們在做事。”謝蘭說,這個方法很奏效,一張張照片發到群裡後,支持的聲音多了起來,還有不少人私下給她發微信,讓她注意身體。

方法隨時變,這個思路也用在了其他工作上。為了讓防疫工作更細緻,社區制定了調查問卷,上門發放。

“但現在居民的防護意識都很強,外面的單子都不願意接。”社區居委會主任許光靜也想到一個辦法,制定線上調查問卷,發到群裡,讓大家填。居民家庭基本信息、春節假期情況、外出情況等內容一應俱全。

許光靜說,2月6日晚,邢家橋社區基於此前摸排的情況製作了在線問卷。並通過網格員,在社區多個居民微信群發放。一夜過去,截至2月7日下午5點,已回收316份有效問卷。

“土洋结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全民居民动员齐上阵,共共同抗疫

共同戰疫:居民主動配合社區工作

謝蘭說,由於之前老舊小區改造中,社區給群眾帶來了實惠,大家對社區的工作,從不信任到支持,給這次防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嘉興社區的一位居民在聊天中,聽說同一樓棟的業主要從湖北迴來,立即打電話給社區反饋。社區工作人員瞭解後,發現該業主是從湖南婁底回來,才解除了誤會,“儘管是個烏龍,但群眾真的發揮了不小的力量。”

不久前,一個物管反映,有業主30號要從湖北返程。接到消息的謝蘭,立即進行勸阻,“最後他同意留在湖北,暫不回來。”

還有一戶居民,發現對面窗戶十幾天沒亮燈,有一天晚上突然開燈了,他立即向社區反映情況。經工作人員瞭解後,該戶是從湖北迴來的租戶,並在工作人員的耐心勸導下,該租戶開始了居家隔離。

群眾是社區工作的一大助力,黨員們也在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

“書記你好!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隨時聽從召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黨員志願者孟吉倫發來的微信。

“土洋结合”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全民居民动员齐上阵,共共同抗疫

“我是一名黨員,在這個時候不能退縮,如果黨組織需要,或有任何工作安排,我定當全力以赴!”這是慄道勇發來的微信。

這樣的微信,在謝蘭的手機裡數不勝數,隨著大家紛紛“請戰”,迅速凝聚起了一支有力的隊伍。

疫情宣傳、情況摸排……志願者們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緊緊盯住自己負責的片區,每天將發現的情況隨時隨地彙報上來。“他們幾乎是在用腳步丈量著社區每一寸土地。”謝蘭說。

邢家橋社區是基層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的成功典型,在身患癌症仍堅守一線的謝蘭帶領下,邢家橋安置房小區年前才完成了整治,居民全部遷入“新居”。如今在防疫期間,通過“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相信群眾”,從而實現了其對社會面的管理成效。(江亞蔓 圖片 邢家橋社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