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大集市的消費品?

王洪鑫


農村大集挺好的,我們村就逢集,每隔5天一個,我們村是每月1號6號11號16號以此類推,農村趕集是買生活用品蔬菜水果的主要途徑,比那些城市的超市價格便宜,蔬菜也新鮮,都是周圍村莊的農民自己種植的!


大劉聊聊


大家好,我是農村何姐.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小就對農村大集不陌生,小的時候最盼望趕集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那麼方便,到處是超市啊,菜店什麼的,以前只有到集的時候各種東西才齊全,想買的東西就會全一點,人們都集中在這個時候買所需的東西,現在的集雖然人也不少,但是沒有以前熱鬧,現在的人生活節奏都很快,沒有大把的時間去集市上慢慢挑選,超市都很方便了,所以現在的集估計以後就慢慢消失了…


農村何姐


第一,交通越來越發達。

現在村村通公路,進城比較方便使得進入更高級的商業中心可能性增大,也就是進城消費成為可能,這就給集市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比如,以前我媽和鄰居阿姨就在場上的小雜貨鋪買日用消費品,或是逢場天在小攤販那裡買,現在常常選擇坐半個多小時車去市裡大超市。據她們說,在大超市買東西不僅質量有保證,而且還可以買到便宜的促銷品。相比之下,集市上的雜貨鋪都是一些不知名的雜牌子,而且經常過期了都還沒賣出。這就使得集市雜貨鋪經營困難,到最後甚至不得不關閉。

第二,大規模年輕勞動力外流出使得生產以及消費不足。

如今,很多家庭都有外出務工人員,有的還是一家幾個外出,家裡就剩下老小,這對集市經濟帶來極大影響。

從生產者方面來說,老小生產力不足,致使我們鎮大面積土地淪為荒地,家裡面都是種植少許作物,有的乾脆什麼都不種。那麼自然就沒有剩餘產品到集市上賣。以前場上常常有農戶自家種的蔬菜瓜果拿來賣,現在菜市、果市只是零星的一些商販賣,農戶買。

另外,在年輕子女在外面掙了錢寄回家,可以貼補家用,農戶不再必須靠賣農產品來買日用消費品等。記得以前家裡面養了好多母雞,生的蛋奶奶都拿去賣了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品,現在母雞生的蛋都是自家吃。

從消費者方面談。以前,年輕人趕場交朋會友是極為重要的娛樂活動。現在老人不像年輕人那麼有活力,不會經常到集市上逛逛。而且老年群體大多本著“勤儉節約”的生活原則,就算到了集市,消費願望一般也低。

第三,農村中的消費者消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集市經濟越來越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農村收入水平提高,農戶們的消費能力提高,消費的檔次要求也提高了,對低檔物品的消費逐漸減少。

集市往往又是抵擋物品居多,質量低,也幾乎沒有什麼品牌,這在十幾年前來說是適應市場。而現在外出工作的年輕人,在外面見了市面,也掙了錢,對生活自然講究了。 過年時,外出打工年輕人掙了錢老家,集市本應消費旺盛才是,但是據商販們說消費率並不會提高很多。原來見過“市面”的年輕人買衣服鞋子,或是給家裡添置家電、傢俱等往往願意到市裡面去。就像前面提到的,市裡面品牌多,質量有保證,這樣就流失了大量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消費者。





三農專欄


這個問題很接地氣,我也經常趕大集。我是農家阿杜,很高興能回答你的提問。在我看來,農村大集市上的消費品,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待。

一、農村大集是指中國鄉村在固定地點、固定時間進行集中的初級商品交易。這種交易的參加者主要是以農村集市所在地及其附近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鄉村居民為主,他們之間的買賣活動是生產者向消費者的直接出售,是最簡單的商品流通。當然還包括一些外地小商販以及流動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二、農村大集上的消費品,隨著鄉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群眾消費能力的提升而變得品類繁多,琳琅滿目。蔬菜水果、家禽水產、家居用品、服飾鞋帽、各式美食、特色商品、兒童玩具、生產工具等等不計其數。

三、農村大集雖然有固定的場所和固定的營業時間,但是趕集人員流動性特別大,再加上鄉村群眾的文化水平有限,防範意識不強,緊惕性不高,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機,在大集上兜售假冒偽劣商品,農民朋友稍不注意就會上當受騙,蒙受損失。這就需要當地的管理部門加強監管,群眾提高警惕不貪小便宜。當然,大集上大多數消費品還是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

綜上所述,鄉村大集市上的消費品要一分為二來看,群眾在趕大集買消費品時,要擦亮眼睛,儘量到有營業執照的或者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商家那裡去購買,遇到從沒見過、不熟悉或者陌生的商販要多留心眼。

以上就是我對農村大集上的消費品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是阿杜,一個專注三農的新時代青年,喜歡的加我一起探討學習。








農家阿杜


大家好,我是王小乖。我也是農村的,四川一個比較偏遠的小村,以前採集物資只能去趕集市,生活的必需品必須去集市上採購,現在稍微方便些了,因為有了電商。但是還是離不開集市,因為方便快捷。雖然農村自己種植蔬菜糧食,但是隻能種植當季的,也有很多農民工返鄉必須靠集市採集。集市上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價格較貴,品類較少等。

先從消費者角度說

1.價格

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農村物價比較低,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便宜的一般都是當地農產品,其他地方的產品都是很貴的,比較偏遠,運輸成本高,導致成本高,賣價自然也高。

2.品類

第二就是產品種類少,不像城裡面那麼方便,什麼都能買到,很多東西買不到,因為不好存儲。或者是價格可能更高,農村人消費能力不足,在農村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捨不得購買比較貴的東西。

從生意人角度來說

1.上班時間

農村集市不像城市裡,從早上到晚上都有賣,除了超市和一些固定賣水果的門面,到了中午都收攤了,因為都是些流動攤位,大家很早,凌晨幾點就要趕往集市佔位置。

2.價格問題

農村人都喜歡講價,如果喊價太高,一般沒人願意買,因為在農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老人的消費水平都是很低的。對於生意人來說就會少賺很多。


芴憶兒


一、消費崇尚節儉 購物偏好低價

農民的消費具有很顯著的低價偏好性。一般消費者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與商品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價格越低,需求是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農民消費更是遵循這個規律。並且在其消費能力內,價格彈性和交叉價格彈性都非常高。尤其是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他們購買東西時,"分角必爭",力爭節省更多的辛苦錢,最大程度地獲取消費者剩餘。同樣的商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價格稍有差別,農民便會相互轉告,紛紛去購買低價商品。哪怕一臺彩電便宜十元錢,一支蠟燭減價二分錢,都會對一些農民產生一定的吸引力,讓農民不惜花費整場甚至整天的時間遠距離求購。我們姑且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農民的低價偏好或就低效應。

為什麼農民的消費會有這樣的特點呢?這是因為,中國農民具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這實際上是我國農民長期生活在貧窮的生活環境中磨練而成的一種"節儉美德"。雖然,今天,農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善,但農民掙錢不易還仍是現實。即使是手中寬餘的農民,花錢時也總是習慣性地想買個低價,買便宜點的東西。這幾乎已成為大部分農民的一種本能。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節儉還會作為一種美德在農村保留下去,因此,農民的低價偏好也就會相當長時間地保留下去,至少在當前是如此。

針對農民消費的這一特點,有意開拓農村市場的各廠商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成本,降低價格,保持一個較好的價格優勢來吸引農民的購買力,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其實,那些在農村市場上沾盡風光的企業,都是在價格上打了許多折扣的。這叫"薄利多銷"。理論上講,只有富有彈性的商品才適宜於使用薄利多銷的價格策略,而實際上農民的大多數消費品在某些價格區域內,是具有較高的價格彈性的。在農村使用低價策略,實踐上可行的,理論上是靠的。

二、貨幣收入不高 消費講究實用

農民人均貨幣收入很少,持久性貨幣收入更少。這對農民的消費有重要的影響。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農民人均收入中至少有1/3是實物折價,貨幣收入大都來自副業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農村中有固定貨幣收入者也僅限於農村教師、鄉村幹部和一些小企業主、個體戶。這就導致大多數農民的謹慎性貨幣需求特別強烈,大都以零存整用,集中錢財辦大事的心理去支配自己的純收入。對貨幣性支付特別強調"好鋼用刀刃上"。非到非買不可的時候不買,不是非買不可的商品不買。實用型必需品消費佔較大比例,奢侈品的消費支出較少,貨比三家的購物心態典型,衝動型消費少。因此,開拓農村市場,首先要著眼於滿足農民最迫切的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需要。這是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的一個重大差異。

在城市市場上,消費以城市人為主,而城市人的收入相對穩定,基本生活也已較早的穩定地得到了滿足,所以,非必需品的消費在城市人的消費中佔了較大的比例。而非必需品的消費帶有衝動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一些並不實用的商品只要能在某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如包裝、設計創意、商品名稱、廣告等對消費者的影響都比較大。但這些對農民的影響相對來說就小多了。農民買東西,最講究的還是實用。物有其用是農民購物的最基本標準。

農村定點定期的集市也是農村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商品交換的重要場所。我國農村每若干個村莊有一個固定的傳統集市,定期舉行集會,屆時附近幾十個村莊的農民會成群結隊地湧向集市,買其所買,賣其所賣,非常繁華熱鬧,輔射範圍很廣。這種傳統集市經過現代市場經濟的洗禮,已成為農村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市上不僅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而且市場氣氛非常熱烈,即使在整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仍然表現出城市市場少有的喧鬧和繁華。這種定期定點的集市多有多年的歷史,信息傳播和商品流轉的路徑穩定清晰,為企業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方便。據1997年統計資料表明,全國鄉村共64753個集市,如果企業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集市,農村市場的開拓將會非常成功。



雖然咱們這裡有句老話叫“集上無好貨”但是集上都賣一些農村常用的東西!特別有些農村上了年紀的人,買東西的時候不怎麼在意它的質量,關鍵是看它的價格!

但是話也說回來了,現在很多城裡人也喜歡到農村大集來買東西了,現在大集上也有很多城裡買不到的東西,比如蔬菜和水果,都是咱老百姓自己家種的,有些吃不完,或者不捨得吃的,就會來大集上賣!

還有就是家裡養的家禽,自己吃又不捨得,也會拿到大集上出售!所以只要碰巧或者識貨,大集上也會買到城裡買不到的東西的!








東營聚鑫生態


一、消費崇尚節儉 購物偏好低價

農民的消費具有很顯著的低價偏好性。一般消費者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與商品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價格越低,需求是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農民消費更是遵循這個規律。並且在其消費能力內,價格彈性和交叉價格彈性都非常高。尤其是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他們購買東西時,"分角必爭",力爭節省更多的辛苦錢,最大程度地獲取消費者剩餘。同樣的商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價格稍有差別,農民便會相互轉告,紛紛去購買低價商品。哪怕一臺彩電便宜十元錢,一支蠟燭減價二分錢,都會對一些農民產生一定的吸引力,讓農民不惜花費整場甚至整天的時間遠距離求購。我們姑且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農民的低價偏好或就低效應。

為什麼農民的消費會有這樣的特點呢?這是因為,中國農民具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這實際上是我國農民長期生活在貧窮的生活環境中磨練而成的一種"節儉美德"。雖然,今天,農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善,但農民掙錢不易還仍是現實。即使是手中寬餘的農民,花錢時也總是習慣性地想買個低價,買便宜點的東西。這幾乎已成為大部分農民的一種本能。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節儉還會作為一種美德在農村保留下去,因此,農民的低價偏好也就會相當長時間地保留下去,至少在當前是如此。

針對農民消費的這一特點,有意開拓農村市場的各廠商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成本,降低價格,保持一個較好的價格優勢來吸引農民的購買力,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其實,那些在農村市場上沾盡風光的企業,都是在價格上打了許多折扣的。這叫"薄利多銷"。理論上講,只有富有彈性的商品才適宜於使用薄利多銷的價格策略,而實際上農民的大多數消費品在某些價格區域內,是具有較高的價格彈性的。在農村使用低價策略,實踐上可行的,理論上是靠的。

二、貨幣收入不高 消費講究實用

農民人均貨幣收入很少,持久性貨幣收入更少。這對農民的消費有重要的影響。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農民人均收入中至少有1/3是實物折價,貨幣收入大都來自副業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農村中有固定貨幣收入者也僅限於農村教師、鄉村幹部和一些小企業主、個體戶。這就導致大多數農民的謹慎性貨幣需求特別強烈,大都以零存整用,集中錢財辦大事的心理去支配自己的純收入。對貨幣性支付特別強調"好鋼用刀刃上"。非到非買不可的時候不買,不是非買不可的商品不買。實用型必需品消費佔較大比例,奢侈品的消費支出較少,貨比三家的購物心態典型,衝動型消費少。因此,開拓農村市場,首先要著眼於滿足農民最迫切的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需要。這是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的一個重大差異。

在城市市場上,消費以城市人為主,而城市人的收入相對穩定,基本生活也已較早的穩定地得到了滿足,所以,非必需品的消費在城市人的消費中佔了較大的比例。而非必需品的消費帶有衝動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一些並不實用的商品只要能在某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如包裝、設計創意、商品名稱、廣告等對消費者的影響都比較大。但這些對農民的影響相對來說就小多了。農民買東西,最講究的還是實用。物有其用是農民購物的最基本標準。

農村定點定期的集市也是農村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商品交換的重要場所。我國農村每若干個村莊有一個固定的傳統集市,定期舉行集會,屆時附近幾十個村莊的農民會成群結隊地湧向集市,買其所買,賣其所賣,非常繁華熱鬧,輔射範圍很廣。這種傳統集市經過現代市場經濟的洗禮,已成為農村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市上不僅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而且市場氣氛非常熱烈,即使在整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仍然表現出城市市場少有的喧鬧和繁華。這種定期定點的集市多有多年的歷史,信息傳播和商品流轉的路徑穩定清晰,為企業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方便。據1997年統計資料表明,全國鄉村共64753個集市,如果企業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集市,農村市場的開拓將會非常成功。


鄉下仔啊輝


雖然現在我們買東西都是比較方便的,尤其是近幾年網購,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了,但是趕大集市,已經在農村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已經成為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了,在老百姓心目中 已經根深蒂固了,況且趕集費用低,相對人流也比較密集,而且農村趕集,都是銷售一些比較便宜的物品,更加貼近農村生活的消費品,大到牛馬豬羊,小到油鹽醬醋,只有你想不到的 沒有你買不到的。

農村趕集基本在家,沒有什麼手頭放不下的要緊事,都會成群結夥,姐妹成伴,一群群,鬧哄哄的出去趕集的。

無論是大集市的銷售力,購買力,都是比較不錯的。

我相信無論社會經濟發展到達怎麼樣的一個程度,農村趕集肯定還是有它的一席之地,因為它是幾百年,幾十年,老百姓自發傳承下來的,有它存在的價值,有它發展的歷史,是老百姓認可的的一種消費途徑。




指間一壺酒


農村集市一般是在固定地點進行的,這種貿易的參與者主要是農村集市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村民,手工業勞動者和其他臨近鄉村居民。他們之間的買賣一般是直接交易,是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是一種簡單的交易流通。這種集市貿易在以前得社會生產中佔有主導地位,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集市中的固定商品有所改變,再一個隨著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集市經濟是否還能繼續滿足消費需求,這也是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