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蜂窩煤"出現在西漢時期的河南

蜂窩煤,這個讓我們倍感親切,卻又極其普通的家用燃料,來去匆匆,只有半個多世紀的生命。然而,就是如此簡易、平常的產品,卻與北斗導航衛星、虹橋交通樞紐、南京長江大橋、手扶拖拉機一起,榮獲2016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經典設計榮譽提名獎。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燃燒的蜂窩煤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蜂窩煤的前身可追溯到漢代煤餅,也就是說,第一塊蜂窩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

蜂窩煤:居家百姓曾經的溫暖記憶

蜂窩煤, 學名叫型煤,很多地方稱其為煤球、煤餅、藕煤。它是用煤末、碳化鋸木屑、石灰、紅(黃)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經模具加工而成的,外形呈圓柱體狀,上面如蜂窩般均勻佈局了12~19個通孔。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蜂窩煤,家家戶戶必備的日用燃料(資料圖片)

這十多個通孔,就是蜂窩煤最為關鍵的設計,被譽為"創造性思維"的經典案例。這些個看似隨意的通孔,不僅可以增加通風量,還可以增大煤的表面積,使火燒得更旺,更能節省燃煤。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蜂窩煤,居家百姓溫暖的記憶(資料圖片)

蜂窩煤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製作簡單、節能省時,加之著火快、火力猛、無煙無味、燃燒完全,深受人們喜愛,是一段時期家家戶戶必備的日用燃料,更是居家百姓難以忘懷的溫暖記憶。

蜂窩煤,這一名稱是北京人首先叫出來的,卻不是北京人最先發明出來的。蜂窩煤究竟由誰最早發明的,今天無從具體考證。有人說是山東德州一位名叫王月山的伙伕,在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也有人說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職工郭文德,在上世紀50年代發明的,但由於缺乏可靠的史料證明,這些說法的可信度普遍存疑。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蜂窩煤,是“老北京”難以忘懷的回憶(資料圖片)

現代有孔的生活用型煤,目前可查到的最早記載,是日本學者大島義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商務印書館1940年出版)一書,書中說,明治維新(19世紀60~80年代)之前,一個叫榎本武揚的人從荷蘭學到了這種型煤加工技術,回到日本後,開始製作帶有孔洞的煤餅,這就是普遍談到的日本"蜂窩煤",不過現代日語不叫蜂窩煤,而是叫"練炭"。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由此可以看到,製作有孔的民用生活燃料型煤,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研究,並根據本國的使用條件和需求不斷加以完善。

漢代煤餅:世界上最早的"蜂窩煤"

蜂窩煤製作,其實就是煤炭成型加工。人們自從發現了煤炭、開始使用這種化石燃料,也就開始研究用煤粉製作煤餅、煤球。據考古資料,我國型煤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把煤炭廣泛應用於生活和生產當中,然而早期的冶鐵,所用燃料一直是以木炭為主。直到漢朝,煤炭才開始用作冶鐵燃料。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漢武帝時期,國家實行冶鐵官營制度,有效節制資本,使得生鐵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由於生鐵產量漸增,導致木炭消耗量急劇增長。以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一號高爐為例,根據漢代冶鐵的高爐物料平衡推算,每煉1000公斤鐵,需要7850公斤木炭、1995公斤礦石、130公斤石灰石。也就是說礦石、燃料比高達1:3.5,如此驚人的消耗,不但造成了冶煉成本高昂,而且對精耕細作的中國農業區來說,顯然意味著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對森林植被的嚴重破壞。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據《漢書·禹貢傳》載:"攻山取銅鐵……斬伐林木,亡存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說明漢代大量伐木燒炭,用以冶煉銅鐵,致水土流失,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西漢時期,煤在冶鐵上的廣泛應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促成的。煤炭成為冶鐵的重要燃料,這在煤炭開採利用史和冶金工業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重大意義。

由於煤炭比木材更具有體積小、火力大、燃燒持久等特點,用煤炭冶鐵溫度高、熔鍊快、效率高、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冶鐵的產量和質量。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鍊鐵爐想象復原(資料圖片)

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漢代冶鐵遺址,共發現30餘處,地點遍及今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江蘇、河南、陝西、新疆等省區,其中,河南省的鞏縣鐵生溝遺址、鄭州古滎鎮遺址、南陽瓦房莊遺址、溫縣招賢村遺址是具有代表性的4處遺址。

這些冶鐵遺址幾乎無一例外,都處於煤炭資源蘊藏豐富的地區。在這些遺址中,大都發現了煤灰、原煤塊等遺物,以及與鐵塊燒結在一起的原煤和多座煉爐、熔爐、鍛爐。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出土的冶鐵煤餅(資料圖片)

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和鄭州市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中,出土了數量更多的煤餅。這些煤餅為圓柱形,直徑18~19cm,厚7~8cm,有些已經燃燒成渣,有的僅燒及表層。特別引人注意的是,這些煤餅使用了黃土作為粘合劑,形狀很規範,整齊劃一,顯然不是手工團制而成,而是用專用模具特意成型加工,且成批大量製造。

這些煤餅,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蜂窩煤"。

以煤冶鐵:讓"蜂窩煤"得以誕生

煤餅、煤球等型煤加工技術的應用,最初是為了適應不斷進步的金屬冶煉技術的需要。

由於有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作基礎,我國古代冶鐵技術從一開始就是高起點、大發展階段,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早在漢代就廣泛使用高爐冶鐵。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一號鍊鐵爐遺蹟(資料圖片)

鄭州古滎鎮一號高爐,是當時最先進的鍊鐵設備,經過復原,橢圓形爐體高6米,兩側各設置二個鼓風口。這種結構的高爐,能夠容納50立方米的鐵礦石料,每天生產生鐵達1噸之多,鍊鐵效率之高,在當時屬於世界第一。

隨著高爐的不斷擴大、加高,用橐鼓風,風力顯得不足。較小的煤炭和煤粉不僅燃燒時間短,而且極易造成爐內料層凝結堵塞,成為燃燒的阻力,破壞爐料的透氣性,從而影響正常冶煉。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設想的鼓風機(資料圖片)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經過長期實踐和反覆探索,開始把小的煤炭和煤粉,用黃土作粘結劑,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煤餅、煤磚、煤團、煤丸和煤球等,作為冶鑄的燃料。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煤末,避免浪費,而且煤餅、煤球在煉爐中可產生較大的縫隙,便於通風,不僅方便調節火力,更可使煤炭充分燃燒,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益。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生鐵塊(資料圖片)

今天我們常見的蜂窩煤,正是運用這一設計思路,而開發出的滿足廣大百姓生活中對燃料需求的優秀產品

獸炭香餅:型煤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兩漢以後的文人墨客筆下,經常會出現"獸炭""香餅""香獸""金獸"之類的描寫,其實,這些都是在漢代煤餅成型加工技術的新發展。

晉代,人們將煤炭研碎後加工成獸形,名為"獸炭",用來溫酒或取暖。《晉書·外戚傳·羊琇》:(羊琇)以"屑炭和作獸形以溫酒,火爇(燃),猛獸皆開口向人,赫赫然",北周庾信在《謝趙王賚絲布啟》中,更明確地提到:"覆鳥毛而不暖,然獸炭而逾寒。"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到了唐代,人們又把這種獸炭玩出了新花樣:把煤炭碾壓成粉屑,和以香料,捏塑成各種小動物樣式,故獸炭也稱"香獸"。白居易《青氈帳二十韻》:"獸炭休親近,狐裘可棄捐。"高適《效古贈崔二》:"金爐陳獸炭,談笑正得意。"李中《臘中作》:"豪家應不覺,獸炭滿爐紅。"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種別具風格的型煤加工製品——香煤餅。南朝詩人徐陵《春情》詩:"奇香分細霧,石炭搗輕紈。"說的就是這種香煤餅,其製作方法是將煤炭搗成粉末,用輕紈(輕薄的絹紗)細細篩之,摻和梨、棗汁等香料,製成梅花、鳳鳥等各種形狀,放在薰香爐中,燃用時能發出陣陣清香。

這種香煤餅,到了宋代更為普遍,歐陽修《歸田錄》:"香餅,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餅之火,可終日不滅。"石炭,就是煤炭。

到了明朝,宮廷內務衙門設有專門的"香廠",由"香匠"把精煤磨成屑,攙入沉香、麝香、冰片等各種香料,再和以糯米糊,按入獸形模子壓成香餅、獸炭,以供皇帝妃嬪們享用。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宋元以後,煤磚、煤球、煤餅等多種形狀和不同規格的型煤相繼出現。在元代大都遺址中,曾發現了專門燒煤球的火爐子。到了明代,甚至有直徑一尺五寸的煤餅。

小小煤餅:關係國計民生

在古代,煤餅不僅僅出現在百姓生活的煤爐、香爐中,在手工業生產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天工開物》載,用煤餅可以"冶鐵、熔銅、化石、升朱","燔石為灰與礬、硫""燒磚"等等。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鹽鐵論·水旱篇》雲:"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使得,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古滎冶鐵遺址出土鐵器318件,其中有犁、犁鏵、鏟、錛、钁、臿等農具206件,還有圓鐵夯、釜、燈盤、釘、鉤等生活用器。

從古滎遺址出土大量農具產品看,由於型煤加工技術日漸成熟和普遍採用高爐鍊鐵,漢代鋼鐵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鐵器推廣普及到社會各領域中及日常生產生活,對漢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值得注意的是,古滎冶鐵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鐵矛兵器,採用熟鐵鍛打,質地堅硬,刃部鋒利,延展性能比銅器更加優越,擴大了士兵的攻防範圍。

由於漢代的冶鐵業發展,我國成為最早進入鋼鐵時代的古代國家,為漢武帝時代鑄就了雄霸天下的"鐵骨漢風"。

趣話煤炭(十五):世界上第一塊

“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漢朝軍隊(資料圖片)

如此看來,漢代雄厚強大的國力,就是在煤炭成型加工等一系列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發達的冶鐵業基礎上昂揚崛起的。(張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