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扔下45秒后爆炸,死亡半径45公里,轰6轰炸机是如何逃脱的?

chunqiuu


上世纪冷战期间,美苏为了扩充自己的核力量,疯狂地进行核试验。



中国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也展开了本国的核武器研究。经过几年的攻关,中国终于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没过几年,又试爆成功了第一颗氢弹。

第一颗原子弹是地面试爆的,因此没有波及到有人的地区。而第一颗氢弹却是用轰6轰炸机投掷的,相比原子弹的杀伤半径,这颗氢弹的杀伤范围显著更广,其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

那时投掷这颗氢弹的轰6时速只有800多公里,按理说在投掷之后过了一分多钟,氢弹就爆炸了。

爆炸波及的半径45公里,轰6在氢弹爆炸时似乎还处于爆炸范围内,为何它却相安无事地逃脱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氢弹爆炸的高度和轰6飞行高度之间的关系。

那时轰6是在一万多米的高空投下这颗氢弹的,而氢弹在距离地面两千多米的地方爆炸,这样来看两者之间垂直高度相差七千多米。

氢弹在投掷后过了45秒爆炸,算上冲击波扩散波及到轰6所在处的时间,轰6有一分多钟的时间逃脱。以它800多公里的时速来看,一分多钟能飞出去近20公里距离。

这样来看实际上氢弹爆炸处和轰6所在处相距有20多公里。虽说氢弹的杀伤半径45公里,然而这只是以冲击波能达到的距离来算。


轰6能够承受住一定的冲击波,氢弹爆炸时虽然轰6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波,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飞行。

而且这颗氢弹在爆炸前就考虑到了波及范围的问题,为了延长爆炸时间,氢弹上还加装了降落伞。

这样一来,轰6就有更多的时间逃脱了。作为一次准备充分的核试验,研究人员自然事先就考虑到了各种因素,轰6的安全回归问题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看似氢弹的杀伤范围很大,然而这只是相对于地面而言。


冲击波覆盖地面的时候,能够贴近地面传播,扩散的范围相比空中自然更远一些。第一颗原子弹投掷实验,因为原子弹的威力更小,投掷的战机想要逃脱想要逃脱就更加容易了。

一般用于这种投掷的氢弹,威力都不会很大。因为还要顾及战机的安全撤离问题,如果氢弹威力过大,波及到了投掷的战机,显然就得不偿失了。

那些威力很大的核弹试验,一般都是地面进行的,这样更容易控制核试验带来的危害。

到了后来,战机的飞行速度有了进一步提升,投掷一颗氢弹就更加容易了。不过如今很多国家的核弹头都是原子弹类型。


从威力来看,原子弹显然比不上氢弹,但用于核威慑还是足够了。而且氢弹还不易长期保存,像美国俄罗斯这些曾经拥有氢弹的国家,过了这么多年,它们所拥有的氢弹都已经失效了。

即使爆发核战,可能也是用核武器进行战略打击。而不会是用氢弹进行大规模破坏。


策神历史


原子弹的当量在1万~30万吨TNT炸药之间,攻击半径充其量也就二十公里,其实根本是达不到死亡半径45公里的。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它的爆炸当量相当于1.5万吨TNT炸药,杀伤半径不到十公里,安全半径是12公里。当时美国派出了三架B-29轰炸机执行了这次投弹任务。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在9600米的巡航高度到达预定投弹地点后,自动投弹装置打开,一顶小型降落伞挂着原子弹落入空中,轰炸机随即掉头返航。当原子弹到达大约600米高度引爆,从被投下到引爆整个过程大约43秒。而执行投弹任务的B-29轰炸机巡航速度虽然只有560公里/时,如果光算水平距离的话,轰炸机是逃不出12公里的安全半径的。但是你要知道,垂直距离上轰炸机和原子弹爆心也有将近10公里,外加上投弹时原子弹被赋予了和飞机飞行方向相同水平初速,投弹后飞机立马掉头返航,因此这时原子弹和飞机的水平相对速度其实要远大于560公里/小时。所以,原子弹引爆时,爆炸中心距离轰炸机的距离其实早就超过12公里了。这个原子弹导致了整个广岛8.8万人的死亡,巨大的冲击波将方圆10公里夷为平地,场面十分悲惨。

(B-29轰炸机)

三天后,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了另一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爆炸当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连遭重创的日本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年在日本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那架B-29轰炸机“恩诺拉.盖伊” 号,目前被陈列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如下图)。

后来,人们又研发出了氢弹,氢弹的威力可要比原子弹大多了。氢弹爆炸当量从50万吨到300万吨TNT不等,威力是原子弹的许多倍。前苏联曾经在1961年试爆过一枚5000万吨当量的氢弹“沙皇炸弹”,杀伤半径接近300公里,试验地点位于北极圈内的新地岛,那里荒无人烟。“沙皇炸弹”也是人类历史上制造的最强的爆炸装置。

当时苏联派出执行投弹任务的是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这是当时飞得最快的轰炸机之一而且航程远。试爆当天,飞机从距离试验场1000公里以外的机场起飞,投下氢弹后飞机以最快的速度返航。为了能给飞机足够的时间“逃生”,“沙皇炸弹”携带了一顶巨大降落伞以延缓降落时间。最终“沙皇炸弹”在大约4000米的高度被引爆,而图-95轰炸机此时已经飞出了将近250公里。尽管如此,氢弹爆炸产生的剧烈的冲击波很快就追上轰炸机,巨大气流使得这架轰炸机在空中失控翻滚,不过飞行员最终控制住了飞机,安全返回了基地。

(图95轰炸机)

“沙皇炸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高度达到了64公里,爆炸产生的亮光即便远在1000公里的地方都还能够被看得到,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的雷达、飞机、导弹、无线电、通讯等设备全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爆炸当量虽不及“沙皇炸弹”,但也有300万吨TNT当量。当时这颗氢弹是用用“轰6甲”轰炸机投掷的。为了能满足投掷氢弹的要求,还专门对执行任务的“轰6甲”轰炸机进行了改装,比如改造弹仓以能装下重达8吨的氢弹;在飞机外表面涂上隔热漆;给机舱增加加温和保温装置等。另外还给机组配发了专用护目镜和防护帘等个人防护设施。试爆当天,飞机到达预定投掷点后,飞行打开按动开关,氢弹迅即脱离飞机降落伞很快打开,吊着氢弹缓缓下降。飞机投下氢弹后,立即转弯飞行,远离爆炸试验区域。中国这枚氢弹在空中爆炸成功,标志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轰6轰炸机)


熊猫爱飞行


先纠正题目中出现的两点错误,首先是原子弹爆炸后的死亡半径,45公里这个数据明显是错的,别说是原子弹,就是寻常的氢弹,杀伤半径都没有45公里。其次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轰-6轰炸机,轰-6空投的是3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而不是原子弹,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首次空投氢弹实验使用的就是轰-6甲轰炸机。


▲300万吨氢弹保证

然后是关于投弹后氢弹的运动轨迹,因为有惯性的存在,氢弹在脱离飞机后并不是垂直下落的,而是会往前继续飞一段距离,类似于一个“平抛运动”,即如果从水平方向上看,着弹点(或者说起爆点)的位置在投弹点的前面,大概如下图所示:

▲核弹运动轨迹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核弹脱离飞机后,从水平方向上看,核弹是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的,起爆点并不是在投弹点的正下方,所以,假如当轰炸机在投弹点投弹后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尽全力往远离起爆点的方向逃离的话,只要掌握了恰当的起爆时间和飞行速度,是完全可以脱离核弹的杀伤半径的,而且别忘了当核弹下落后,飞机跟核弹之间的直线距离是远大于水平距离的,即相当于一个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飞机与核弹起爆点的直线距离

而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知道,当起爆高度(其中一条直角边)一定,飞机距离核弹起爆点的水平距离(另一条直角边)越远时,飞机与核弹起爆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就就越远,而且,当轰炸机投弹后,为了保证飞机有足够的逃离时间,是需要对核弹的下落速度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要等飞机飞到安全距离后再引爆核弹,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加个降落伞就行了,如下图所示:

▲氢弹尾部有减速伞

图中的就是我国轰-6甲轰炸机空投的3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从图中可以看到,氢弹的后面就有一个减速伞,这个减速伞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氢弹的下落速度,从而给轰炸机留出足够的逃离时间。而且当时的轰-6甲空投氢弹时的飞行高度超过了10000米,氢弹的起爆高度距离地面有2960多米,轰-6甲的最高时速又超过800公里/小时(即每秒钟可以飞222.2米),所以在减速伞的作用下,以及核弹本身会往前运动一段距离,当氢弹下降到起爆点的高度时,轰炸机与核弹的直线距离应该也有10几公里了吧,而300万吨氢弹空爆时的杀伤半径,大家看图吧;

▲300万吨氢弹的杀伤半径

从图中可以看到,300万吨氢弹爆炸时,火球半径才1.5公里,20psi的冲击波超压半径也只有3.82公里,5psi冲击波超压半径9.39公里,对无防护目标可以造成3级烧伤的热辐射杀伤半径只有19.9公里,不过对于轰炸机来说,这个热辐射应该影响不大,然后考虑冲击波,同样不会对轰炸机产生太大的影响,首先是影响半径太小了,飞机早就飞出了这个距离,其次,冲击波也不是立刻就能追上飞机的,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对飞机产生影响(飞机一直在运动,冲击波也不是光速),即可能在核弹爆炸后的几十秒后冲击波才可能追上飞机,此时能量早就衰减的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轰炸机投送氢弹后,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就不用担心飞不出氢弹的杀伤半径。


哨兵ZH


轰6轰炸机在1967年6月投掷了我国第一颗氢弹,而且这颗氢弹是直接以航弹的完整形式出现,试爆就意味着具备了实战能力,他的爆炸当量为330万吨TNT当量,威力还是很大的,当时他在飞机投掷出舱后45秒引爆,冲击波的影响范围是45公里。

图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画面。

但是这45公里并不是死亡距离,这颗氢弹爆炸后产生的核辐射都不会影响那么大范围,他是核弹爆炸后能够感应到强烈冲击波和一定毁坏能力的范围,这个范围是针对地面而言。另外,这颗核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和毁坏影响也不是在爆炸的瞬间就能波及到45公里外的,也需要经过10多秒的时间,对于一小时800多公里的轰6轰炸机而言,1分钟时间就足够飞出去近20公里距离。

图为轰炸机和氢弹起爆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示意图。

在20公里距离上,飞机能够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及气流的扰动,但是这和应对大风是一样的,并不会对飞机的飞行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连这个都无法应对,那飞机被炮弹击中岂不是要直接坠毁?况且,投掷的氢弹在爆炸时已经下落了一定距离,和飞机的距离不能简单以水平距离计算,实际上是一条斜线距离,这个距离远大于飞机和氢弹的水平距离。

图为在3000米高度爆炸的300万吨当量氢弹的影响范围,根本不到45公里。

当时,投掷氢弹的轰6甲轰炸机飞行在10000多米的高空,而氢弹是在2900多米的高度爆炸,他们之间的高度差都有7公里,实际上距离飞机的斜线距离有将近30多公里,在这个距离上影响已经很小了。当时,为了延迟氢弹的爆炸时间,我国还给这颗氢弹配备了减速伞,延迟了爆炸的时间,因此轰6甲是非常安全的。


海事先锋


当年,我国为了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核讹诈,在一没技术,二没经验的情况下,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用了2年8个月研制出了我国的首每枚核弹,创造了帝国主义不敢相信的奇迹,又用了2年时间研制出了氢弹,并且由轰6执行投爆任务,据研究核弹爆炸后冲击波可达10公里,光辐射可达18公里远,划出的死亡半径为45公里,

1967年6月17日,轰-6甲4251号轰炸机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我国轰-6轰炸机的雪白涂装,我们知道,核武器发生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其中光辐射占到了35%,这种强光比我们平时照射的阳光强烈上千倍,投放核武器的飞机也会被灼伤,为了避免被这种强光照射,投掷核武器的轰-6被涂装成了白色,因为白色可以反射所有光源,并且机身进行了加固,为了防辐射覆盖了铝板,另外还给机组配发了专用护目镜和防护帘等个人防护设施。试爆当天,飞机到达预定投掷点后,飞行打开按动开关,氢弹迅即脱离飞机降落伞很快打开,吊着氢弹缓缓下降。飞机投下氢弹后,立即转弯飞行,远离爆炸试验区域。中国这枚氢弹在空中爆炸成功,标志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逍遥的肖678


当时的轰炸机(轰六)扔的是氢弹,根本就不是原子弹,为什么使用轰炸机做平台实验投放氢弹呢!主要考虑的是空中实爆更安全,还有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办法。当时实验的氢弹爆炸当量很低,就几百万吨级别的氢弹,不足以造成轰炸机的安全,后来中国有了东风系列远程导弹,也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地下核实验和电脑模拟实验,中国取消轰炸机投放氢弹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核武爆炸量都是千万级别的,轰炸机根本就没有逃逸时间,考虑飞行员的安全,以后也不可能使用轰炸机投放核武,进行科学实验。大家肯定问,现在的核武杀伤力范围有多大?我可以告诉朋友们,核爆炸产生的威力足可以毁灭美国三个纽约大城市,核污染足可以达到上千公里地域。如果爆发核战争,人类不是打到石器时代了,而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谢谢大家!



燕赵人士向宏哥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为使日本帝国主义尽快投降,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枚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美国人最先动心思的是广岛这个城市,有着日军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对其进行核打击可以给日本军国主义以及人民带来最大创伤和影响。据美国人称,小男孩原子弹是在投掷后45秒钟后,在距离广岛相生桥地面1800英尺(550米)处爆炸的。以原子弹的威力,不仅能够对地面造成极大杀伤,而且也可以对负责投掷的飞机产生威胁。在飞机没有以最短时间逃离爆炸范围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或者损伤是在所难免的。

首枚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时间是1945年8月16日8时15分,爆炸前的45秒,这枚重4000千克的原子弹被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艾诺拉盖”号从31000英尺高度扔下。为什么要用轰炸机去人工投掷而不是选择用导弹,因为在核武器刚研发初期并不具备合适的能够用来运载原子弹并且做到准确投掷打击的导弹。所以要想将原子弹准确投掷在日本本土就必须采用轰炸机,于是有超级堡垒之称的B-29轰炸机就被选择执行这次任务。

为了顺利执行这次任务,美国人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509小组”。当天实际投入战斗的总共是6架B-29型轰炸机,两架负责侦察任务,三架负责天气,一架负责投掷原子弹。负责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能否安全返航其实最担心的大概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了,因为那时候美国国内人权至上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了极致,尤其厌恶类似日本那样的“自杀式”军事行为。所以一旦这些轰炸机不能安全返航,即使广岛已被原子弹夷为平地,这次行动也称不上完美。幸好最后美军所有人员都几乎毫发无损的回来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画上了完满句号。

那么,当时这架负责投掷“小男孩”的B-29型轰炸机到底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通过推算可以得出,原子弹被投掷出后将在爆炸前的45秒钟时间内与投弹点拉开6公里左右。而在成功投弹之后这架B-29型轰炸机也以56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向相反方向飞了大约6公里多,两者距离加起来至少有13公里多。当时小男孩的爆炸安全距离在12公里左右,所以美军飞机成功逃脱了。即使如此,据后来负责投掷的美军飞行员称,当时还是感觉到了明显的像冲击波一样的狂风从飞机后方吹来。幸好已经飞远,否则飞机都可能被巨大冲击波肢解。

要说历史上最危险的核弹投掷工作,还是要数1961年10月30日苏联人在北冰洋新地岛群岛西岸投掷的威力达到5000万吨TNT的试验核弹“核弹沙皇”,其投掷工作危险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人当年投掷小男孩。为了保护投弹的图-95战略轰炸机,苏联人特地在飞机表面涂抹上了白色反光材料。另外为了试爆人员的安全考量,沙皇核弹还特别加装一副重达800公斤的减速伞,以延迟炸弹释放坠落后的时间与速度(释放后到起爆时差为188秒),好让任务机与观测机能够撤到距离原爆点45km以外的安全范围。就是这样做,飞机还是差点被解体了,机体结构遭到破坏,不过还算幸运,这架图-95轰炸机最终平安降落了。历史上将这次苏联人引爆“核弹沙皇”产生的威力排列在已知爆炸事件中第二位置,仅次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事件。

1967年6月17日,轰-6甲4251号轰炸机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我国轰-6轰炸机的雪白涂装,也正是为了投掷氢弹设计的。我们知道,核武器发生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其中光辐射占到了35%,这种强光比我们平时照射的阳光强烈上千倍,投放核武器的飞机也会被灼伤,为了避免被这种强光照射,投掷核武器的轰-6被涂装成了白色,因为白色可以反射所有光源。


江中游老师


事实上,这个问题问的是有问题的。我国轰6轰炸机没有投过原子弹,只投过氢弹。


原子弹扔下45秒后爆炸,应该来自于二战期间美国向广岛投放原子弹,并没有数据表明我国轰六轰炸机投放氢弹后45秒爆炸。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空投氢弹试验为例,结合二战美军核轰炸广岛来分析一下飞机在投下核武器后是如何逃脱的。

1967年6月17日,以徐克江为机长的轰六甲型轰炸机带着我国第一颗氢弹飞上云霄。

19时40分,轰6甲抵达靶区上空。在绕飞靶区三圈后,飞机在1.1万米的高空投下了氢弹。

20时40分,氢弹在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起爆,试验圆满成功,轰6甲也在投下氢弹后顺利脱身。轰6能从氢弹爆炸范围顺利脱身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飞机本身性能过硬。从核试验开始前很长一段时间,负责项目的人员就开始了对投放氢弹飞机性能、各项参数的研究,最终敲定由轰六来执行这项任务。


1963年,西安飞机制造厂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在1959年用苏联配件拼凑装成的一架轰-6,并着手将这架飞机改装用做空投核弹试验。

这架飞机于1964年改装完成。可以说,在投下氢弹后,飞机能全身而退很大层面上都归功于此次改装所获得的经验。

到了轰六甲型定型投产,飞机被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更强的防护系统。

用来进行核试验的飞机为了适应核爆炸的需要还加装了辐射防护装置和临时的试验性设备。

执行投下氢弹弹任务的轰六甲轰炸机巡航速度达到0.75马赫,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已经满足在投弹后快速离开的要求,是轰六甲全身而退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二点,飞行员操作得当。在投下氢弹后,飞行员要一些特定操作来避开氢弹的杀伤范围。由于氢弹实验有较高的保密性,笔者没有找到较为准确关于飞机在投弹后如何机动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结合较为典型的美国核轰炸广岛时的例子来分析。

原子弹爆炸杀伤范围是立体的,冲击波高度可以高达万米以上,所以仅仅靠拉升飞机躲避是不合适的。

二战期间美军轰炸机在投下原子弹后,立刻向右急转,改向切角方向飞行,进行了大角度的俯冲来增加速度,尽快离开原子弹的杀伤区域。

而在我国进行核试验时用的轰6甲轰炸机无论是平飞速度还是俯冲、爬升速度都较美军当年的B29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所以尽管轰6甲投下的氢弹当量远远超过原子弹“小男孩”(我国第一颗氢弹当量

330万吨,小男孩当量仅为1.5万吨),只要操作得当,顺利脱身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在轰6甲投下的氢弹上绑有一个巨大的降落伞,这张降落伞提高了氢弹在坠落的过程中的阻力,延长了氢弹坠落的时间。


正如我文章开头所说,并没有证据表明我国氢弹试验中从投弹到爆炸时间为45秒,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没有这张降落伞,轰6甲就算多张一对翅膀也未必跑的了。

相信说了那么多,大家对轰6投弹后如何脱身的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在每次试验,科学家都会尽量准确地计算各项数据,所以大家担心的飞机投弹后回不来的现象,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史之策


首枚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时间是1945年8月16日8时15分,爆炸前的45秒,这枚重4000千克的原子弹被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艾诺拉盖”号从31000英尺高度扔下。为什么要用轰炸机去人工投掷而不是选择用导弹,因为在核武器刚研发初期并不具备合适的能够用来运载原子弹并且做到准确投掷打击的导弹。所以要想将原子弹准确投掷在日本本土就必须采用轰炸机,于是有超级堡垒之称的B-29轰炸机就被选择执行这次任务。

为了顺利执行这次任务,美国人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509小组”。当天实际投入战斗的总共是6架B-29型轰炸机,两架负责侦察任务,三架负责天气,一架负责投掷原子弹。负责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能否安全返航其实最担心的大概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了,因为那时候美国国内人权至上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了极致,尤其厌恶类似日本那样的“自杀式”军事行为。所以一旦这些轰炸机不能安全返航,即使广岛已被原子弹夷为平地,这次行动也称不上完美。幸好最后美军所有人员都几乎毫发无损的回来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画上了完满句号。

那么,当时这架负责投掷“小男孩”的B-29型轰炸机到底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通过推算可以得出,原子弹被投掷出后将在爆炸前的45秒钟时间内与投弹点拉开6公里左右。而在成功投弹之后这架B-29型轰炸机也以56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向相反方向飞了大约6公里多,两者距离加起来至少有13公里多。当时小男孩的爆炸安全距离在12公里左右,所以美军飞机成功逃脱了。即使如此,据后来负责投掷的美军飞行员称,当时还是感觉到了明显的像冲击波一样的狂风从飞机后方吹来。幸好已经飞远,否则飞机都可能被巨大冲击波肢解。

要说历史上最危险的核弹投掷工作,还是要数1961年10月30日苏联人在北冰洋新地岛群岛西岸投掷的威力达到5000万吨TNT的试验核弹“核弹沙皇”,其投掷工作危险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人当年投掷小男孩。为了保护投弹的图-95战略轰炸机,苏联人特地在飞机表面涂抹上了白色反光材料。另外为了试爆人员的安全考量,沙皇核弹还特别加装一副重达800公斤的减速伞,以延迟炸弹释放坠落后的时间与速度(释放后到起爆时差为188秒),好让任务机与观测机能够撤到距离原爆点45km以外的安全范围。就是这样做,飞机还是差点被解体了,机体结构遭到破坏,不过还算幸运,这架图-95轰炸机最终平安降落了。历史上将这次苏联人引爆“核弹沙皇”产生的威力排列在已知爆炸事件中第二位置,仅次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事件。

1967年6月17日,轰-6甲4251号轰炸机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我国轰-6轰炸机的雪白涂装,也正是为了投掷氢弹设计的。我们知道,核武器发生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其中光辐射占到了35%,这种强光比我们平时照射的阳光强烈上千倍,投放核武器的飞机也会被灼伤,为了避免被这种强光照射,投掷核武器的轰-6被涂装成了白色,因为白色可以反射所有光源。


用户85865172513


在导弹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之前,各国都是使用轰炸机来投放原子弹。因为原子弹从投放到爆炸的时间间隙非常短,原子弹爆炸后的轰炸半径非常大,因此轰炸机在投放原子弹后,都需要加大油门才能逃走。美国投放广岛原子弹的时候,采用的是B29空中堡垒轰炸机,广岛原子弹的危险距离为12.8公里,B29轰炸机的最大速度为574公里每小时。


如果按照B29轰炸机的最高飞行速度计算,B29轰炸机每分钟最多航行9.57公里,在45秒的时间内只能飞出7.17公里。然而在实际投弹的过程中,B29轰炸机在45秒的时间内,飞出了18.5公里的距离,远高于预定的12.8公里。B29轰炸机能够超出正常飞行速度一倍飞行,主要是因为飞机在紧急状体下的飞行速度,要远高于飞机在平常的巡航时速。

我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国内的轰炸机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放置在一百多米高的铁塔上引爆的,并不是使用轰6轰炸机投放的。我国第一次空投原子弹使用的是图16轰炸机,我国试爆第一枚氢弹使用的是轰6甲轰炸机。(图16战斗机是轰6的前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通过从苏联进口的原件组装了图16轰炸机,同时又通过仿造图16轰炸机,研制出了轰6轰炸机)



图16轰炸机是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服役的主力轰炸机,图16轰炸机的飞行速度能够达到0.86马赫(1050千米每小时),在投弹后撤离的速度要比B29轰炸机快得多。我国第一枚空投原子弹和第一枚空投氢弹的当量都比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试验核裂变的成功与否,轰6轰炸机(图16轰炸机)在加速撤离的情况下,完全能够轻松地躲过这个距离。因此在投放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我国的轰6轰炸机都有惊无险的顺利完成了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