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桥139090297


猪肉当时每斤是6~7角钱,青菜等蔬菜价格只有1~3角,冰棒是3分钱一根后来涨到5分左右一元钱,在60年代,可以供给一家人2天的全部饮食。如果比较节省的,人也比较少的家庭,一天有3角钱肉,1角钱蔬菜,1角~2角钱米即可,1元多一点完全能够供应2天伙食。另外,在饭店吃饭(需要粮票),3两的面条是1角7分钱左右。


奇思怪谈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买一斤半左右的猪肉,保重量,保质量,保食品安全,所有食品放心吃。生活在毛泽东时代让中国人民自豪!


贻生


六十年代,我们这里娶媳妇,女方的聘金只要九十九元,表示长长久久之意。这九十九元哪里来呢?大部分的家庭除了平时稍微一些积储外,会从年初开始合计:买一只二到三斤左右的猪仔五元,养一整年后,成了二百余斤的大猪,市面的猪肉是每斤五到七角钱左右(肥贵,瘦便宜,带骨最便宜。),批发给职业杀猪师傅,就是每斤四角五分,那就有差不多九十元,请亲戚朋友的,会送来的红包是一个是一到二角。

买金首饰:一克八元,

做衣服等用布料:一元一尺;

买水果:一元四斤,

糖果:一元三斤。

大米:一元六到七斤,

蔬菜:一元五十斤;

二房一卫一厨租金:一元可缴二十天左右房租,

学费:一年级一元,五年级:一元八角。

娶媳妇,邻里邻居借、亲戚朋友借一元二元不等,来年几乎可以还清。

没娶媳妇的家庭,用于平时买肉,逢年过节零用,大部分略有结余。


水木之沐


我是1951年生人,60年代已经十多岁了,有些事还有点印象。

那时候的普通工人月收入也就是二三十块钱一个月,超过四十块的极少,我周围的双职工家庭不多,单职工家庭比较多,每家每户孩子都比较多,我家加上姐和哥三个孩子,算是孩子少的家庭,邻居家的孩子排行到了老十,死了几个,活着的有一半,五个。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都是叫小名,就是姓加上家里的排行,比如:郑五、陈六、李八等等,这些同学现在都是快到古稀之年了,但是我们同学聚会,大家还是这么叫小名,感觉很亲切。

六十年代初期,属于三年自然灾害,大家生活过得很苦,特别是农村,那个惨状就不细说了,问问健在的老人就什么都明白了。我记得当时有一种叫“高级饼”的饼子卖,不收粮票,一元钱一个,为何叫“高级”?因为饼中间有一点点猪肉,大约有指头那么大一点。饼子也比现在的月饼大不了多少,我们小孩也能吃下两三个吧。不过,高级饼并不好卖,挂高级的名卖高价之实,想想收入,有几个人吃得起?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班上成立了“小银行”,鼓励同学们存钱储蓄,我记得最富有的那个同学也就是有一块多钱。我有一段时间在餐馆吃午饭,米饭加上凉粉,一毛钱一顿。

到了1965年,我上中学以后,形势有很大的好转。我所在的城市标一米0.142元一斤,标粉价好像是0.17元,带骨猪肉0.72元,菜油0.70元,都是凭票供应。

当时我在学校住读,每月生活费10元(包括零花钱)。学校食堂是八个人一桌,标准是事先就定了的,没有肉和荤菜,都是素菜,一个月伙食费大约是六元左右(星期天除外)。

WG开始以后,特别是开始WD以后,大约是1967年到1969年,农产品凭票供应还有保障,工业品就惨了,肥皂牙膏干电池电灯泡等等都缺货断货,有钱也买不到。后来按人头发给工业购买票,缓解供需矛盾。

我有一张50多年以前跟几个同学的合影,我的同学都是工人家庭的,照片上穿的都是补丁衣服,鞋也很破旧。五十年以后,我们几个同学又聚在一起,我提议按照五十年前的同样位置又照了一张,虽然大家都老了,但是现在过得都还不错,回忆过去,大家都是一声叹息。

为了保护同学隐私,照片就不上传了。


顺其自然天命不可违9


六十年代基本工资很低,以工人来讲平均只有三四十元,那时讲地区差,各省市乃至地区都有差别,我舅63年参加工作学徒只有16元工资,还是在省城,那时干部按行政级别,行政15级正县团级才116元工资,那时我母亲是小学校长属行政22级是54元工资。

六十年代整个物价是很低的,四十元工资足够供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生活,当然,物资生活水平那会儿还比较低,什么都要凭票供应,钱的购买力还是可以的,一元钱足够一家吃一天有余,那时大米是1毛1分5一1毛2分8买一斤,早上吃早餐1角钱2根油条,豆桨2分钱一碗,买猪肉0,67元一斤,5分钱一大堆青菜,商店里买桃酥餅0,48元一斤,1毛钱能买12个水果糖,牛奶糖贵一点要3分钱一颗,菠萝冰棒3分钱一支,绿豆4分,牛奶的5分钱。

那会儿我舅16元学徒工资是在单位买饭票吃饭,每月一日三餐还能交几块钱给他妈我外婆,到了我,我是七十年代参加工作,也很早还末滿十六岁,学业都是工作后完成的,七十年代学徒工资就有了19元,在食堂吃饭一月需13一15元,买一份份量不低的红烧肉是0,25元,2分钱可以打一大碗肉汤。因此上说,1元钱无论在六十年代还是七十年代都较值钱,这个差不多二十年的物价与收入比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wang_H


一块钱能买三十三个笔记本,能买五十支铅笔,能买二十张窗户白纸,进城能吃五顿饭,能买酱油十二斤半,能买食盐七斤半,能买大金星钢笔二支,能割猪肉一斤半,能买白布三尺三寸等等。


十三香47


无法比对。这得从工资收入说起。

我是上海出身长大的。六十年代还是个小屁孩,在學校上学。

记得那时候,一个刚进单位的學徒,每月工资是17.84元。三年满师,每个月工资是36元。

我父亲的退休工资很吓人。每个月可以领到95元。如果按照基本食品價格推算至今。得万元以上了。

言归正传,那时必须具有上海市户籍,才能凭购粮卡在米店买到定量的大米。早稻米11.5元一百斤。大米15.5元一百斤。(每人每月只供应三斤大米。早稻米则不限量,只是不能超出每人的月定量标准。)

每人每月有各一斤二两的鱼、肉票,菜市场里,正宗野生大黄鱼🐟0.48元一斤。(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上好的、猪大排骨0.96一斤。活鸡也差不多吧,不过得等到过年凭票购买。

说实在话,那时的鸡鸭鱼肉比现在要鲜美的多,难得吃上也许是主要原因吧。

至于蔬菜,甚至西瓜都是以分,角来计算的。南方远路的水果较贵,一般来说都舍不得买。

假如同女朋友逛南京路,请吃一碗肉丝汤面便是将女友万分的娇纵了。王家沙的肉丝汤面,名闻遐迩,得0.45元一碗哪。凭良心话,那面真是美味佳肴。

上下班通勤,单位会替你买一张六元的月票。另售车票,有軌电车🚃全程九分,无軌电车全程一毛三分,汽车全程一毛五分。

会算计的小年轻,凭票买一辆永久、鳯凰自行车,大概170元左右吧,每月单位补贴三元。可以用这补贴的钱给自行车折旧,精打细算,过几年换一辆,永远骑新车,很自豪。车把上装上那会旋转的双铃,那神气,不亚于今天的后生开着一辆AMG.G~63.上街的。

家里我是最小的。父亲每天给我一毛钱吃早点,三分钱的烧饼两个,加一根四分钱的油条。或者是一毛钱一碗的馄饨。或者是一毛钱四个生煎馒头。任选!是不是很奢侈?

因为喜欢吹口琴,那时的(国光口琴)得2.95元一把。我时常从早点钱里省下几分几分的。大概五六个月可以够买一把的。便去福州路西藏路口的国光口琴厂门市部挑选自己的心爱。ABCDEFG七种调都配齐,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现在的年轻人,问那时的一元钱能派多大用?这么跟你说。即使是在上海,如、果、是、你、自、己、家、的、房、子、够、住!花三百五六十元钱买一套通用家具。而女方会将被褥等等办齐。再花三四百元摆场酒席。老婆就娶进家了!

因为上海那时极少建房。(但真有了来处,倒也是国家分配!每月只需付几元钱的房租。)世面上流传着一句话~姑娘家如果运气好,就是嫁个婆家有新式的六层公房。

想不到这都是五六十年前啦,有时还真怀念那年月时光。生活俭朴,但欲望非常简单。是否那样更好些?阿诺诺。


手机用户崔永方


六七十年代,我记得有一家九口人,男的正式工作工资是29.50元,女的临时工39.90元。夫妻俩养了七个孩子,三个上学的,剩余的四个孩子在家,一个看着一个。上学的学费每个学生一年是150元,三个学生共计是4.50元。家里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和一些纯木制家具等。养了三个猪🐷和鸡🐔鸭鹅等。烧的是玉米扬子和玉米干及高粱干子。每月供应的粮食初中生是35斤,其他的每月是28斤。供应的有大米每月每人是2斤,价格是每斤0.185元,面粉每人每月是5斤,每斤是0.175元,其它的粮食都不超过0.10元。凭票猪肉每斤是0.60元左右,羊肉每斤是0.70元左右,牛肉每斤是0.52元,供应的豆油每人每月是0.5斤。买的猪肉越肥越好,买的多些,羊肉、牛肉基本是吃的少些,羊和牛的内脏一般是每人要,要也不花钱。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基本上都自己杀猪,请左邻右舍的吃猪肉炖粉条子和血肠。蔬菜基本上几分钱一斤,大白菜每斤一分钱一斤。每家秋季开始腌制两大缸酸菜吃一冬。在饭店5元钱可以请十多个人吃,还吃得很好。那时的肉蛋菜吃起来特别的香,回味无穷。


隐形的翅膀256142117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7一8斤米,一块钱能买50斤白菜,一块钱可以买1斤半猪肉,一块钱可以买近40只鸡蛋……。


龙泉西路皖蜀春酒坊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我刚上小学,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缴一年两学期的学费,鸡蛋是二分伍历一个可以买四十个蛋,可买一百只铅笔,写字本是伍分一本,粮是八分钱一斤,肉是四角伍分一斤,可以自己算一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