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專家王鳴:做好這四步,即便氣溶膠傳播,也能預防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於疾病的傳播途徑的描述,被修改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但8日下午2點,在上海防控疫情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專家通報了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其中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做好这四步,即便气溶胶传播,也能预防

資深公共衛生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鳴告訴南都記者,“如果說飛沫傳播是眾多直接傳播的方式之一的話,那麼氣溶膠傳播可以理解為一種升級版的飛沫傳播,但這類傳播也是可以防護的,並不代表著空氣中就一定有病毒,人們連呼吸都變得高危了。”

越小的顆粒,空氣的粘性作用就越明顯。微米級的顆粒在空氣中幾乎不下沉。定量來說,靜止空氣中同一高度的小顆粒停留時間跟其表面積成反比。對於1微米的顆粒,在靜止空氣中沉降時間為1小時以上。而環境中總有風吹草動,於是這些顆粒幾乎永遠不會沉降,始終停留在空氣中。這也是為什麼抽菸的人可能早已經消失不見,但餘味還久久不散。

人們對氣溶膠傳播途徑的擔心,和17年前非典流行時發生在我國香港特區淘大花園的社區內傳播有著一定的關聯。

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做好这四步,即便气溶胶传播,也能预防

網絡圖片。

公共衛生專家隨後通過對淘大花園的流行病學調查、追溯發現,該社區較大範圍的傳播中,糞口、接觸、氣溶膠傳播等多種方式融合在了一起。

其實,從傳染病防控的角度而言,只要是已知、明確的傳播途徑,而單一的傳播途徑,更容易被切斷。

王鳴表示,噴嚏和咳嗽都是人們呼吸活動的最劇烈形式。相比之下,說話屬於不那麼劇烈的呼吸活動,但仍然會產生飛沫(唾沫星)和飛沫核。這種在氣體中穩定分散懸浮的液態或固體小顆粒叫做氣溶膠。之所以翻譯為“膠”,是因為它的形態已經非常粘稠,類似膠狀。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氣溶膠傳播並非不能防,只是要將預防的舉措做得更全面、細緻些。”王鳴表示,比如在一些密閉、不通風的場所裡,一定要帶好口罩,不能用有被汙染的雙手揉眼睛。再比如,一定要做好通風、透氣。因為越小的顆粒,越容易隨著通風而流動帶走。已有的研究證明,新冠病毒最為害怕的東西中,就包含紫外線,日光中就有最為廉價的紫外線,為我們提供消毒。還是那句話,已知的、明確的傳播途徑都可切斷,不可怕。氣溶膠傳播並不是所有的空氣中都帶病毒,更何況現在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氣溶膠傳播。

預防的關鍵:

第一,避免出現在眾人聚集的場所,或在人多的密閉空間帶好口罩、做好防護(護目鏡可選戴);

第二,勤洗手,幹掉最多見的觸摸感染源;

第三,有條件衣物用75%酒精消毒,殺滅可能存在的病毒微粒;

第四,室內通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