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送窮日”你知道多少?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六“送窮日”你知道多少?

據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考證,我國唐代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朝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

正月初六“送窮日”你知道多少?

以正月初六為送窮日。《歲時廣記·人日》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窮鬼的風俗。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到了正月初六,經商做買賣的人們的生活也就恢復了正常。商家們所準備的鞭炮數量之多不亞於除夕夜的盛況,鞭炮聲長久不謝。開市時燃放鞭炮,一是告訴四鄰和路人商家們已經營業了,歡迎光顧;二來鞭炮炸出的一地碎紅是商家期望自己的生意能紅紅火火,也讓進門光顧的人們踏著碎紅沾上點喜氣。

正月初六“送窮日”你知道多少?

有的人家在初六開市前,找一個“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婦人)來到各屋轉一下,嘴裡說吉慶話,如“開市大吉、吉慶有餘、事事平安,多賺銀子多賺錢,金子銀子賺一炕”等。開市前忌諱外姓婦女到家裡串門,等到“開市”以後,所有春節禁忌即告結束,一切恢復如常,鄰里也可恢復串門交往。

檔口門前擺上一盆或多盆大橘子,橘子一定要多,否則就會空多橘少(廣州話諧音“凶多吉少”)“意頭”不好。另外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俗,大年初六應到公園等場所遊玩,在遊玩時如果有意識地把行走線路定為一個圓周,據聞可為實現在新一年“行大運”拿個好彩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