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傳統上又是什麼節日?為什麼?

絳煙惠脂


每年中國的春節之後迎來的第一個節日就是元宵佳節。還有就是道家的三元節中的上元節。

元宵節一般民間的意義就是吃元宵。看燈籠,耍龍舟,猜燈謎,作對子。前幾年還可以看花展。晚上看放煙花。其實都是一些民間習俗,別有一番風味。

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須勞心。

人生有三樣東西無法挽留。生命,時間,和愛。你能做的就是珍惜。








周勇8796


元宵節。也可以叫上元節。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大叔小眼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因該日為道教三元日中上元之日,故又稱上元佳節。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大帝神誕為正月十五日,地官大帝神誕為七月十五日,水官大帝神誕為十月十五日。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天官大帝,道稱“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隸屬玉清境,居寶闕下上元覃恩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皇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

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亦是天官大帝聖誕。據《洞玄靈寶六齋十直聖紀經》記載,此日為天官大帝出巡,會同地官、水官大帝檢校人間罪福之日。最宜獻供、焚香、誦經、懺罪,為過去洗濯愆尤,為將來祈禱祥瑞。


河北承德道教九玄道長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因該日為道教三元日中上元之日,故又稱上元佳節。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大帝神誕為正月十五日,地官大帝神誕為七月十五日,水官大帝神誕為十月十五日。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天官大帝,道稱“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隸屬玉清境,居寶闕下上元覃恩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皇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

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亦是天官大帝聖誕。據《洞玄靈寶六齋十直聖紀經》記載,此日為天官大帝出巡,會同地官、水官大帝檢校人間罪福之日。最宜獻供、焚香、誦經、懺罪,為過去洗濯愆尤,為將來祈禱祥瑞


小小梓涵520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一方出品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也叫做 上元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釋會霖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來自道教的“三元說”。

根據《歲時雜記》記載,道教把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由這三個節日組成了道教的“三元說”。中元節則是鬼節,下元節是水官解除日,而上元節就是今天的元宵節。

漢末道教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這三位神仙都在自己生日這天完成自己的職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正所謂: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天官全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靈動易名館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直在努力的民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候鳥百靈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

  之所以有元宵節,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民俗傳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慢慢形成的。元宵節就是農曆每年的正月十五。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