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俄国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潜行者》,常被称为最重要的科幻电影之一,但它更像一部哲学片。

主要角色有三人,一同前往某个被政府控管封锁的神秘空间里的一个房间。其中一人是向导,他是潜行者(Aleksandr Kaydanovskiy),专门带人去那间据说能让人实现内心深处渴望的房间,他的妻子很不希望丈夫再去那儿,但潜行者执意前往。另外两位,一个是作家(Anatoliy Solonitsyn),另一个是教授(Nikolay Grinko),各有前去的理由,但越接近目标,一切又没那么笃定了。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在神秘空间里,有很多陷阱,直路不一定是路径最短的路,而且通道会不断改变、扭曲,平日在现实世界里的物理规则全都不适用,因此需要向导的带领。一行人躲过军方人员、顺利进入禁区之后,潜行者谨慎选择各种看似绕远路的方式来规避危险时,教授乖乖照做,作家却很不耐烦,不断质疑这些绕路选择。

他们尚未进去那个扭曲空间之时,摄影色调是脏兮兮的土黄色,正常世界被呈现得单调又无希望。直到进去神秘空间后才有了正常色彩,增添超自然、异世界的氛围,配上总是刻意有点不够的光线,以及几乎存在于每个场景的「水」,感觉这儿永远浸泡于回忆与过去。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虽然场景荒凉,但处处有人类待过的痕迹,强调了文明崩塌后的颓败感,仿佛大自然再度吞回了世界。许多长镜头,让观众深切体会「时间」,各种留白逼迫人去思考。这是内省的旅程,连祈祷时都是低头望着井里,而非朝向天空。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摄影机都给人感觉像是某种来自其他世界的生物,在开头进入这世界,在结尾退出。本片拍摄时间早于车诺比事件,但影片氛围以及主角那生长异常的女儿,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车诺比核能浩劫后的环境,简直冥冥之中像先知一样。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1979年的《潜行者》,是在俄国仍是苏联(USSR,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统治的时代拍摄,现实中面对的是美苏冷战,也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战,美苏太空竞赛各有输赢,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执行载人太空任务的国家,而在《潜行者》里面,则有违背地球上的物理概念、宛如外星球的奇异空间。以上背景隐然影响着《潜行者》,在片中看得见与外太空产生关联的焦虑感,对人类社会走向的焦虑感,对自己该何去何从的焦虑感,对未来无法预料与掌握的焦虑感。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潜行者》是无法用单一诠释去解释或定义的片,一如那神奇的房间,可以说它是空的,必须有人的愿望投射进去,里面才会有东西,而它像镜子一样,映射出人的想望。

但你真正的渴望,到底是什么?你真的知道吗?例如一个素食者,也许内心偷偷渴望吃肉,哪个才是他真正的渴望?他的意识决定的事情(吃素)?还是他的动物本能(吃荤)?

而将某种渴望完全满足之后,会如何改变许愿的人?或许产生了新的问题?新的渴望?甚至,我们最深的渴望,其实常常是可怕的、离谱的、野性的、不可言说的,那些愿望实现了,会否更痛苦?

在那房间外面,三位主角展开漫长而深刻的对话,走进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房间。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作家声称很在意艺术里的真诚,但他有自己的矛盾与虚伪。即使作家外表看来充满自信,却常感觉没有人需要自己;他认为教授的那些科技玩意只是想让人们消费更多罢了,但他自己也有空虚的欲望。作家想找寻灵感,但真正困住他的,是他的虚无、愤世、自厌。他潜意识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真想获得灵感、写出超棒作品?还是他想确定连这个神奇密室都无法给予他好灵感,让他可以真正地不抱希望,也就不用纠结于自己没写出旷世巨作的遗憾之中?或许他要追求的,是要让自己真正「失去希望」?

在来这儿的路上,作家曾说有个声音叫他不要进去,本以为是潜行者说的,但回头发现不是他。教授说那可能是作家自己的声音,只是想替自己的意志不坚找借口罢了。这段戏或许已经谕示作家内心一直想要的,其实是逃避。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而教授呢?他号称想追求知识,但他真正的意图、想进入这房间的意图,可不是这个,他早已抱着别的想法进来,而非虚心求知。然而到最后,他也无法确知自己的意图是否就是对的、良善的。

一直坚持不进那房间的潜行者,则是另一种对照。他认为冒险带其他人进去「房间」、让愿望成真,是好的、有正面意义的、值得的,但他自己却不愿意进去,这不就又令他的看法矛盾?或者,正是因为他不进去,因此他得以永保这个「希望」、让他的生命不断有意义?进去了,反而令人生真正「无望」,因为不再有其他希望?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越靠近这个房间,就越走进三人自己灵魂的深处,一旦走进房间,被实践的欲望将反映每个人的本质,而他们不一定敢面对那玩意。

三人之中唯一真正的「信者」,只有潜行者,他想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信念与希望,并点燃他人的。回顾电影前段,三人搭推车进入神秘区域时,作家与教授都会往来时路望,但潜行者只看前方,这更强调他内心的坚定不移。前面提过《潜行者》拍摄于苏联时期,在共产专制下,信仰不被允许,个人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只能与国家相连。但在片中,众人生活之处都是褐黄色的,毫无希望与满足,唯一彩色的区是那个神秘区域,一个被国家禁止进入的地区,似乎暗示着铁幕下的人民无法获得身心满足。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在教授说想炸掉房间时,潜行者用他不顺的口才与逻辑,请对方高抬贵手,说这地方替跟他一样不幸的人带来希望,他可以透过带那些可怜的人过来而帮助他们。这是以信念来对抗分析,以希望来对抗愤世。虽然潜行者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房间真能带给他人幸福,但信念让他得以继续前进,或许在苏联这样的极权国家里生活,这种信念在生存上是必须的。


如此力道强烈、无须证明的信念,已经很类似宗教带来的信仰强度了,若再深一层思考,如果宗教、神的概念是骗局,犹如进入那房间的后果并不一定好,那么「信心」是否也一无是处?或者,即使如此,保有信念仍是非常重要的呢?

《潜行者》:一部更像“哲学片”的科幻电影


这一切并不必然有答案。片中的男人们,不管信或不信,自始至终都有某种失落。而最后,潜行者的妻子倒是道出,或许平凡生活的思维就已经足够:爱、信念、忠诚。这些平凡必然伴随某些不满足、也得面对悲伤、难受,但这样,依然或许已经足够。她的丈夫用全然的信念在信仰着上帝、更高的力量,而他的妻子则全然接受这带来的所有快乐与悲伤。

或许我们只能尽力去爱眼前的东西,因为这是唯一能做的,或许比「让所有愿望皆实现」还重要。如今,未来即是当下,眼前即是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