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時,為什麼要從古人的碑帖開始?

光頭阿亮


學習書法必須從古代法帖學起,方可登堂入室,若隨心所欲,則浪費時間,與書法藝術背道而馳!書法藝術必須從傳統臨摹做起!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方可進入創作,才是王道!!


麻東文書法篆刻工作室


學習書法時先從古人入手,是學書法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書法藝術有它本身特有的法則和規律,學習書法應首先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用筆、結構、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在評判作品的好壞時,往往法則是評判的標準 。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有很大的繼承性,借鑑前人的成果,才能有所發展。古人學書法也有著學前人的良好傳統。如唐歐陽詢行路時遇見漢代索靖寫的古碑,先駐馬觀之,再去而復返,又下馬佇立,最後乾脆席地坐觀,夜宿碑下,三日乃去。蘇東坡先學徐浩,後學柳公權、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我們現代人更 應該如此,通過 學古一是去掉自身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不良習氣,二是熟練掌握書法藝術所要求的發則、技巧。要做到二者,還要鋪下身子同學音樂一樣,對著樂譜(碑帖)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熟了下筆就合轍就範。
古人遺留下的碑帖,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到了今天成了不朽經典,今人要學 會拿來主義,很好的繼承,以節約時間,少走彎路。
取法乎上,方得其中。一卷《蘭亭序》,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當代一些成就很大並負有盛名的書家,也都臨習不輟,甚至終生堅持不懈,吸取營養,寫出新意,那何況我們呢?


看法膚淺,敬請書友雅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5b0004574ae6c467d3\

藍天雲一朵


硬筆書法有所不同。其實硬筆書法也講究臨摹,道理和毛筆一個樣,不同之處在於硬筆作為當今實用書寫工具,受眾極廣,而且大都具有書寫的技能基礎,因此即便臨摹也是先從硬筆字帖開始,而非古人的碑帖。實際上,純粹只為了把字寫好看的,不必臨碑帖;如果是要當成藝術長期學習研究的,最終還是要學習古人。軟筆硬筆雖有差別,但書理略同,硬筆的歷史還太年輕太單薄,需要從厚重的毛筆書法中找靈感、找方法。

對於毛筆來說,從這些碑帖入手,就是“取法乎上”。這不是厚古博今、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今人只代表當今的數個時代,即便是今天的一流書法家,放在兩千年書法歷史中,也會黯然失色泯乎眾矣。即便不考慮古人的文化氛圍差異、人文修養差別,按概率也比不過古人啊。因此,學古人碑帖是書法學養千古不易的正道,對初學者來說,更是正確的選擇。

抱庸淺談。圖為抱庸習作。


抱庸詩書


很榮幸收到您的問題邀請! 針對於“學習書法時,為什麼要從古人的碑帖開始?”這個問題,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一、書法學習從追隨前人開始

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們都知道,書法問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探討書法時,先問師承。師二王?師顏柳?師蘇黃?師趙董?……“師法前人”成為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

每一個人書法學習開始時,都會找一本字貼或碑文進行模仿和聯繫。崇仰古風、追尋古風是在書法學習中的規矩和方法。我們每個人對書法的理解和走向,都是從追隨前人開始。

如果有一個人在開始學習書法時,不師古碑古帖,從他的墨跡中看不出任何師從跡象,而是就憑藉自己的感覺和想像來聯繫,也許字寫的不算難看,但在書法這條路上不是越走越窄,就是走向歧途。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書法

書法學習,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如果沒有航標,此時想要不走彎路是不可能的。荀子就認為,人是善於藉助外物的,一個人登上高處,他就可以望遠;一個人登高而呼,他的聲響就會進入更為廣大的空間。

古代書法家們已經如煙雲飛散,但他們留下來的作品卻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個性和審美見解;尤其是不同的技巧,在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各逞其能,妙不可言。

當一個人在學習書法之初,以古為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學的內容盡為精粹,有幸接受這樣的引導,不但縮短了自己摸索的過程和時間,而且,學習書法之路就像走在一條通衢大道上。


三、書法學習脫離不五種書體

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和變化,使書法已經變得十分恆穩,任何一種新變都脫離不了楷、行、草、隸、篆這五種書體。

今天的人們,比古人更熱衷於創新,無論你是想在書法的風格空間上變化,還是書法的創新形式的提升,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足夠認真和真誠的研磨古人,品咂古法。

一個當代書家的背後,站著許多的古代書家,在古代書家的引導下,許多虛妄、浮華得以摒棄。 做為一個書法的學習者和傳承者,我們首先必須要有認同感,對古人的碑帖進行摹寫、臨寫,力求點畫純正如帖,之後,才能談及創新。

好了,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裡,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趙明創作室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臨、堅持臨、長期臨。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文徵明此幅行書作品,就“六法”展開論述, “六法”指:“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對於書法學習,臨習古人經典法帖是唯一的路徑或者說是最好的選擇,只有從古人字帖中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有句話說嗎?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參考別人成功的經驗嗎?

對於學習書法,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1、 堅決不當不臨古不學帖的自由家

學習書法,若不臨古帖,那寫出的字將是自由體、江湖體,是俗不可耐的,沒有的雅緻味道和觀賞性。歷史上的書家就好比山之高峰,是經過漫長曆史檢驗了的,何不以他們為標杆、取法經典呢?古代的書法名家們學習書法,也是先師法古人,之後再 在古人的基礎上獨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2、堅決不當不學理論而傻練的蠻幹家

書法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它不僅要求學書者長期有效的艱苦練習,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學養水平,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書寫者通過作品反映出的學識素養也是感染讀者重要的因素。中國曆代書家都主張"字內功夫,字外求”,理論不明,實踐不靈,適當的理論學習能讓我們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事倍功半。

3、堅決不當不安心不靜心的速成家

掌握書法技法,需要不斷地練習,掌握了不同的技法之後,還需要不斷地練習,能夠熟練運用之後,才能進行創作,才能算學會了書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學習書法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正確的心態,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堅決摒棄那些招搖過市的速成班。

可以說,學書法的唯捷徑就是臨帖、臨帖、再臨帖。

以上圖片是我個人學習書法一年時間的經歷


俊文書法


學習書法必須臨帖,臨帖必須要選古代先賢的經典名碑帖。要明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選帖很重要,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最忌選那些當今的所謂“國展精英”,“蘭亭獎得主”的以獲取名利為主的、於傳統書法相勃的東西。如果目的是弄個會員證那就另當別論了。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人,只有選擇古代名帖反覆臨讀,因為那些經典名帖已經得到了驗證。是通過大浪淘沙留下的精華。唯有此路,別無選擇!











於明暉書苑


第一,刻碑上的字雖是照著書家的原稿拓印上去再刻的,但是已經加入刻碑者自己的因素,這裡面融入了刻碑者自己對書法的一些理解。雖然很多刻碑者是力求完完整整地反映書家的原字的,但是手寫和碑刻在工具上的差別是無法忽視的,刻刀的鋒比較銳利,所以往往刻碑上的露鋒筆畫或者方筆會比較多,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在臨習時也應加以注意。

第二,手帖的字,基本都是書家的原稿,而且能保存至今,經過歲月的淘洗,往往都是精品。直接讀手帖,往往更能夠感受到書家當時的情志,也更方便觀察到筆畫細微的變化。

第三,碑和帖可以結合著臨,一是因為往往手帖的內容會比較少,往往都是手札或者書信,而碑刻上的內容往往都比較多,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借鑑;二是碑刻常常樸拙,手帖常常更細膩,二者結合臨習,筆下生出的字往往俊逸又不失力量,如君子謙謙,剛柔並濟。

其次,為何一定要讀碑帖?能夠流傳至今的碑帖,無不是經過歷史和群眾檢驗過的,是值得仔細挖掘的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寶藏。臨習碑帖,能夠體會古人筆法,能夠學習古人結字,更能夠在臨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體會書家個人的情志和精神品質。

總之,臨習碑帖是書法學習的必修課,碑帖是最好的老師!





穆若淸風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說題主的問題並不是很嚴謹。學習書法,是應該從古碑帖開始臨摹和學習,但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並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適合我們學習的,也並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最優秀的。

所以應該這麼說,學習書法,我們應該從優秀的古碑,開始臨摹和學習。

那麼,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國家,內蘊豐厚,博大精深。書法,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之一,更是浩如煙海,絢麗多姿。從古至今,也是大浪淘沙,鋒芒盡展。“二王”、“楷書四大家”、“宋四家”……不勝枚舉,這些得到歷代書法肯定、承認、推崇甚至是膜拜的頂級書家,無疑是我們今人學習書的的不二選擇。

至於為什麼不建議從當今書家的範本去學習,一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是學習古碑帖受益者;二是他們的書法成就雖然我們現在看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不乏有爭議之聲,像郭沫若、康生、尉天池、舒同……即便是這些當代頂級書法大家,也沒有哪一個人能擺脫這些雜音,他仍需要時間的沉澱和藝術的進一步檢驗。


鷹擊長空5348


我們先從漢字的起源談起,漢字起源於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叫甲骨文,到周朝發展為大篆,秦朝將文字統一,形成小篆,到漢代出現了隸書,在隸書的基礎上構成了新的筆型,誕生了楷書。確定了橫、豎、撒、捺、點、折等基本筆劃。古人在發明文字的過程中,也同時造就了書法。出現了真、行、草、隸、篆等書體,真書居首,成為漢字的楷模,所以,後人稱為‘’楷書‘’至今。

在幾千年的文字長河中,古人留下了大量的碑帖,這些碑帖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情感和技巧,尤其是晉朝王羲之,他把書法推向了頂峰,所書‘’蘭亭序‘’成了千古名篇,直到現在無人超越。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古人的各種碑帖,印刷發行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電腦、手機裡的書法軟件,也能隨時可查,各種碑帖的形象,已經深深札根於人們的心中,樹立了牢固的以古人書體為標準的‘’審美觀‘’。在這一形勢下,湧現出幾千萬人學習書法的熱潮,不管是教書法的,還是學書法的,都以古碑帖為基礎,這就是學書法為什麼要從古碑帖開始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不按古人碑帖去寫,另闢蹊徑,所寫出來的字,人家認為你寫的是‘’醜書‘’,至少它不是書法,異想天開,貽笑大方。

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古法終不可失‘’,也充分說明了學習古碑帖的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要把這一經驗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下一代學好書法,把我們祖宗傳下來的千年瑰寶,發揚光大,推廣開來。

(下圖是本文作者幾幅書法作品)





藝翁426


啟功先生說過:“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傳統與現代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傳統的碑帖精彩紛呈,經典佳作不勝枚舉。學書法就要從傳統中來,師傳統、師造化,歷史上任何一個書法大家,都有一個先浸淫傳統,然後再緊跟時代、張揚個性的過程。強調傳統,就是強調基本功,傳統的東西愈多,基本功就愈紮實。就像砌房子一樣,基石牢固,再在上面雕樑畫棟,就給人以穩健、耐看的感覺;基石若不牢固,雕得再好,畫得再好,也給人搖搖欲墜的視象。有的人忽視傳統,甚至拋開傳統而信手塗鴉,把他們古怪的隨手的筆法視為現代,這是一種揠苗助長的做法,也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行為。

繼承與創新學習書法的過程是一個練的過程,練的過程就是繼承,繼承古代大家的好的東西,然後為我所用,並在創作中充分展示。繼承和創新是一種因果關係,有繼承才有創新。繼承得充分,創新也就有了足夠的資本與動力。只有繼承,沒有創新,就會墨守陳規,缺乏朝氣,也就沒有生命力。離開繼承談創新,創新也就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是空中樓閣。有的人練不了幾天字就要創新,這種創新是創而不新,是與書法的本質規律相違背的,也不可能得到業界和社會的認可。只有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創新,才能夠由量變到質變。就像人走路一樣,還未走穩就想跑步,那註定是要摔跤的。摔壞了腿,恐怕以後連路也走不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