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原始有多少防治瘟疫的方法?

手机用户50233228036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人们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古代瘟疫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亡。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0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00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为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滋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

如在公元612年,隋炀帝举兵东征高丽,但国内却遭逢罕见的大旱,随即引发瘟疫流行,染疫而死者众。

1331年,衡州多年大旱,元朝救灾乏力,导致瘟疫肆掠,“死者十九”。

由于古人对瘟疫束手无策,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好把瘟疫归咎于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也因此催生了一些对瘟疫的神话传说。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一个名叫魑魅的儿子,死后变成了疫鬼,经常出来害人,就像《释名》中所记载的一样:“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因此,只要有瘟疫发生时,人们就只能采取“取媚神祗”的方法,期望求得神灵的庇佑,早日驱走瘟疫。

在《周礼·夏官》中,就记载有专门负责驱疫的四个人,他们都身披兽皮,头戴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傩戏”。除了民间自发的驱疫者外,朝廷还有专职的巫祝官员,负责攘除疠疫。

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效,帝王们就会将瘟疫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发布一些类似“罪己诏”之类的诏令,然后亲自参加祭祀活动,在神灵面前声泪俱下地诵读“罪己诏”,寻求上天的原谅。

当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瘟疫的认识也不断进步,逐渐意识到光靠祭拜神灵是解决不了瘟疫的,开始寻找防治瘟疫的办法。

那么,古人们对付瘟疫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其一,隔离。

古人在和瘟疫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隔离是对付瘟疫的最好办法。最早记载隔离方法的是《汉书》:“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思是说,在瘟疫流行的地区空出一些住宅,作为患者的隔离病房,集中治疗,以防扩散,切断传染源。

晋朝时规定:“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隔离机构,如“疠人坊”等。

北宋时期,越州“春大疫,为病坊募僧二人,视医药饮食”。为了隔离染疫之人,地方官府不得不招募僧人来照顾病人,因为一般百姓不愿充当看护,只好求助于慈悲为怀的僧人了。

(孙思邈画像)

其二,改善公共卫生。

秦朝时,对乱扔垃圾,“弃灰于道者”实施惩罚,不但要罚钱,还会责令他服苦役。

古人还特别重视对水源和居住环境的消毒防疫,孙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这类防疫方法。地方官员们也对百姓的用水卫生逐渐重视起来,“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官府采取的办法,除了“差淘渠人通渠”外,还“疏浚河道,勿使积污,广凿井泉,勿使饮浊”,后期甚至才用了“驱蝇祛疫”的方法。

在个人卫生上,古人认为“疾病,内外皆扫,彻亵衣服,加新衣”。所谓“亵衣”,就是旧衣或者脏衣服。脏衣服藏污纳垢,很容易滋生细菌。同时提倡“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卧房宜开阔,窗户宜开爽,疫气自然消”。

在《疫诊一得》中,记载过一剂名叫“清瘟败毒散”的方药,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古人还用焚烧苍术、木香、降香等芳香药物,以达到避秽、健脾化湿的功效。《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剂名叫泽泻汤的药,也对瘟疫有抑制的作用。

其四,对染疫人群实施救助。

汉平帝刘衎时期,瘟疫流行,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于是他在元始二年下诏,凡是在瘟疫里一家死掉6 人的,赐给葬钱五千;一家死掉4人以上的,赐给葬钱三千;2人以上的赐二千。这些钱名义上是丧葬钱,其实就是对亲属们的一种经济救助。

如果在大疫之年,出现尸首无人掩埋,官府都会为这些人善后。如梁武帝时期郢城大疫,全城“死者十七八”,出现了大量被抛弃的尸首。朝廷遂命给死者赐棺器收殓,以防止疾疫传染。南宋嘉定元年,江淮一带瘟疫肆掠,导致尸积如山。官府出面招募志愿者,凡安葬200具尸首者奖励度牒一道。

不过,由于封建帝王固有的“家天下”思想,很难对染疫的老百姓实施实质性的帮助,除非疫情发展到了危害其统治的地步。所以,总体来讲,古人防治瘟疫的办法,大多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就是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

(参考资料:《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疫诊一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瘟疫数不胜数,各类瘟疫比如鼠疫、流感、霍乱、疟疾等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百里无人烟,古人面对瘟疫到来的时候,也不是坐以待毙,也采取了很多方式来应对!

各个时代都有名医出现,比如东汉的“医圣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其经典著作《伤寒论》留名于世,辨证施治法至今仍在使用,神医华佗擅长治疗疟疾,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等医学家是治疗瘟疫的高手。留下了很多中医药方来应对各类瘟疫。

面对瘟疫到来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也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应对,比如设立医馆、免费发放药品,设立疫区隔离等。官方还会免税减租降低百姓负担!


老百姓面对疫情,也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降低感染的概率,比如用生石灰泼洒灭菌,制作简易口罩,采食一些药材来治疗,讲染病的死者深埋或者火化等等。

毛主席的《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疫不可怕,人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尤其是当前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要相信政府,一定会在短期内将瘟神赶走!


小刘白话历史


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都不确实际,更多的则是劳命伤财。

1.

划出土地,重兵把守。

由于古代没有现在这些医疗措施,只能靠中医把脉确诊,往往只能靠中药。并不能准确地第一时间,发现其病症原因以及部位。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伤寒感冒,如果传染起来,那也是非常广泛的。古人并没有口罩这一说法,而他们唯一遮挡物就是面纱。薄薄的一层,只能挡住一般飞沱物,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衍生。

这叫造成了,很大规模的传染。长时间不能治愈,人传人物传物,很快一大片或者整个城池,相继都会被感染。引起人们的恐慌,等朝廷反应过来,已经有很多得病的患者跑出去了。这样更一步的加大了传播,使得疫情没有有效的快速压制下去。

而且只要是被确认为瘟疫传播区,朝廷会派下大批的中医。前去整治救济患病的百姓,但是如果实在压制不下去,或者是治疗不好。就会通过划出那一片区域,设立为隔离区。里面的所有人,哪怕是没有得病的普通人。都不得出城或者踏出那个范围以内,并且在四周派大量士兵把守。如果发现有强行冲过关卡的,直接就地格杀。有时为了防患大规模的传播瘟疫,会专门派一批精兵进去,直接格杀里面的患者。然后放火烧掉这些尸体,以达到消除瘟疫病毒的方法。

2.

大灾过后,必有大祸。

像古代自然灾害频繁,人们没有办法提前预知。这就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加上牲畜。

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瘟疫,这时候就会派大量的人员前去。把那些已经死亡的人员或者牲畜,挖上一个很深的大坑,进行深度掩埋,并且还会放火烧掉,死掉那些人生前的房屋。从而利用火的高温杀灭这些病菌,深度掩埋也是这个道理。使得那些带有瘟疫的病毒没有办法,突破地面,从而有效地避免瘟疫的传播。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中医药书上,都提出了如何解决瘟疫的方法以及治疗。

如《普济方》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极良。”

通过中药材的配比,达到药效的治疗。而且还会利用那些剧毒药材,研磨成粉末状配比。通过人工,撒在那些瘟疫横行的地区,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而且很多人家都会燃烧艾草,通过散发出来的烟雾,杀灭房屋内的病菌。而且驱虫效果也非常好,屋子里面还会长久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味。




伯乐说历史


首先古代的很多传染病也和“病从口入”有很大的关系的。比如说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陈登就是因为喜欢“食腥物”,所以导致“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从而出现“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症状,于是华佗在给陈登辨明证后,便给他服用了一升汤药,结果陈登喝下去后,立刻就吐出了三升“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形态的虫子,广陵太守陈登顿时感觉十分清爽,“所苦便愈”。虽然如此,但是华佗却断言说,陈登的病会在三年后重新发作,如果陈登在三年后再次感觉“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时候,没有“遇良医”为其“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的话,那么广陵太守陈登必死无疑,结果陈登果然在三年后再次发病而死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华佗这个草泽医生才被把持朝政的魏武帝曹操知道。从这件是就可以看出,古代的“大疫”很多时候也是和“病从口入”有关的。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卫生条件较差,以及频繁的“大旱”、“大水”、“大蝗”,加上战乱频繁,以及朝廷的横征暴敛而导致粮食减产,“阴阳差越,变异并见,万民饥流,羌貊叛戾”,于是乎饥肠辘辘的流民为了填饱肚子,就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比如说:“京师大饥,民相食”、“ (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袁术自称天子。三月,袁绍自为大将军。夏五月,蝗。秋九月,汉水溢。是岁饥,江淮间民相食。袁术杀陈王(刘)宠。孙策遣使奉贡。”等等的惨剧,而这样的做法肯定是最终让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更快的,同时流民四起,到处逃窜,必然把更多的病毒带到了全国各地去。又比如说,当许多人家里的家畜死了后,他们可能会把家畜直接扔到大江大河中,这样一来,当有人饮用了这种浸泡过家畜尸体的水以后,也是可能被疫病袭击的。

其次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碍于医疗条件落后的限制,所以当某地发生“大疫”后,朝廷能做的事情大概是两件事,第一件是派遣一些官吏带着一些医生到疫区去对灾民进行安抚工作,并且将病号隔离,比如说: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春正月,京师疾疫,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二月,九江、庐江大疫。甲午,河间王(刘)建薨。……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范晔《后汉书•孝桓帝刘志本纪》

【(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范晔《后汉书•孝灵帝刘宏本纪》

然而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又十分缺少预防疫病的经验,所以这些官吏和医生在当地勘察疫情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染病身亡的,这种事就和上战场打仗一样,可谓九死一生的。比如说在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的那场“大疫”当中,晋宣帝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就是因为在跟着大军征讨合肥,于军中查看疫情的时候,不幸染上疫病,所以他直接在这一年病逝于军中的。

除了派遣朝廷医官到疫区“巡行致医药”之外,古代朝廷还能做的事情恐怕就是由当朝天子下诏减免赋税,或者“亲录囚徒”,以及进行各种祷告,亦或者通过改元而“大赦天下”的方式来祈求好运了,比如说:【(东汉永建元年即公元126年)冬十月甲辰,诏以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伤害什四以上,勿收责;不满者,以实除之。……(东汉永建二年即公元127年春)二月,鲜卑寇辽东、玄菟。甲辰,诏禀贷荆、豫、兖、冀四州流冗贫人,所在安业之。疾病致医药。护乌桓校尉耿晔率南单于击鲜卑,破之。三月,旱,遣使者录囚徒。……(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春二月己丑,诏以久旱,京师诸狱无轻重皆且勿考竟,须得澍雨。】——范晔《后汉书•孝顺帝刘保本纪》、【(东汉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夏)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诏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京师蝗。东海朐山崩。】——范晔《后汉书•孝桓帝刘志本纪》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古代虽然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经常发生“大旱”、“大水”、“大蝗”等自然灾害,如东汉王朝的将近两百年时间中,就频繁的发生“京师大疫”、“三月,十州蝗”、“八月丙寅,京师大风,蝗虫飞过洛阳”,“ 是岁,九州蝗,郡国八雨水”,可谓“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但是由统治阶级的政策失误,或者横征暴敛,而导致的“人祸”是远远大过这些自然灾害本身对人民群众造成的伤害的。比如说,因为东汉王朝刚开国的时候,人口太过于稀少,所以以汉光武帝刘秀为首的东汉朝廷就下令将大量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地区,而这些经常接触老鼠的草原民族也可能会成为病毒的另一个传播途径,又因为东汉朝廷并没有处理好内迁胡人与本地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所以类似于“陇西钟羌叛”、“零羌叛乱”、“鲜卑寇幽、并二州”、“江夏蛮叛”、“巴郡板楯蛮叛”、“武陵蛮叛”、“蜀国蛮叛”之类的事件可谓贯穿了整个东汉王朝,而朝廷派遣将军镇压这些羌胡暴乱的时候,必然要向百姓收取更加沉重的赋税,再加上某些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而大肆在民间搜刮美女,以充实后宫,将大量百姓的血汗钱用于建造华丽的宫殿,以供其享乐,如:【是岁,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范晔《后汉书•孝灵帝刘宏本纪》,这样一来必然有更多人因为没有粮食,没钱治病而四处流亡,又会有很多贫民进入深山成为盗匪,去劫掠其他的人民,从而导致更多的饥民,更多的盗匪,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四处逃窜的流民就可能把疫病的感染源带到了全国各地,而这样的疫情不仅会影响到所有的人的生活,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历史进程。比如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因为当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经常爆发“大疫”、“大水”、“大蝗”等自然灾害,所以无论是北方胡人南征,还是东晋王朝的将军率领大军北伐,虽然可能取得一定的战绩,但是最终都是可能因缺粮,或者疫病的原因而退兵,同时,东晋朝廷为了稳定局势,也只能多次下诏,尽可能减少军费开支,以减轻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人民身上的负担,这可能也是两晋南北朝会形成上百年对峙局面的一个原因。再比如大明崇祯年间(公元1627年到公元1644年)的华北大鼠疫,也是肆虐了大明王朝的许多地区,包括大明首都北京,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明军的战斗力,又因为当时的大明朝廷在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情况下,仍旧继续横征暴敛,所以这也直接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乎闯王李自成的起兵也可谓是一呼百应了。


小白说文章


防治瘟疫,最核心的操作之一就是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大唐长安城,就修建有病坊,一些病坊专门收治得了瘟疫的人,将他们集中在一处统一治疗,这个措施很像今天的隔离。

病坊里还会有一些懂医术的大寺庙的僧人给病人治病。得了瘟疫,很大程度上需要病人靠自己的免疫力去战胜病毒,过于恐惧的心理会导致免疫力的降低。当时治病的僧人也会给病人讲经说法,这种行为减轻了病人的紧张感,降低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文史有意思


古代历史经验丰富!多采用中医治病救人,古时候有过许多神医和名医,孙思邈、扁鹊、张仲景等,尤其是在朝廷内部有许多医疗水平很高皇家御医,在发生瘟疫的时候,皇帝会派遣到疫区,帮助百姓治疗!采取的措施多为古代历朝传下来的医术和秘方,采取隔离和中药煎汤或中药喷洒等手段!对防治瘟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成成是成成


1.医者首当其冲,抗疫名医辈出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医生经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上,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为穷人提供免费服务。历史上医家就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很多名医佚事都是有关治疗瘟疫的故事,而通过抗防治瘟疫也同时造就了一代名医,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后来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2.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人痘接种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活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既在未发病之前“治疗”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疗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帝王承担责任,官方免费抗疫  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曾发出诏书诚坦执政失误,承担责任,以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恒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朝其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康熙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这是一个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广防疫方法的例证。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  4.设立隔离病坊,阻止疾病传播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242年,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谈到天花病时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战争中由俘虏带到中国,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国称为“虏疮”。由于其传染性,天花随后在中国逐渐流行。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5.建立防疫管理,设立边境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护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护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1688年,俄国是最早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 中国的种痘术还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邻国,通过国际交流,共同防治传染性性疾病。 6.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清洁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饮食的卫生,不食用变质的菜饭。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等劝告。明代人已十分讲究饮水卫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有一个水部,其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这种对水质量的判断和分级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如上海人的冬季进补,广东人的中药煲汤,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7.改善环境条件,药物预防消毒  通过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减少瘟疫的传播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相当的重视。秦汉时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饮水池的记载,还认识到患病的动物和牲畜可以传染疾病,切不可让其污染水源。秦国时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者”要被处以罚款。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这种装置已经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系统。汉代时已有专门装粪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厕所。当时城市里还设有公共厕所,称为“都厕”,供大家方便。唐宋时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种树以绿化环境,并设有严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损”。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间古代人还用药物消毒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防止瘟疫。  8.普及医学知识,加强教育书刊  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是预防瘟疫的重要环节,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唐朝的太医院相当于国立医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学科,另外还有地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医生和防疫人员。当时还把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放置于病坊、村坊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南宋时期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官立医科学校,培养各科医生。各朝代都对以前的医学药学书籍进行过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书时,医药书籍例外,保存了下来。元代政府机构中有专人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同时还以书坊、书院、私宅刻书等多种出版形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修典”,而医药书籍毫无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医药书籍都经过数代的再版和注释才能流传至今为今人所用。中医百科全书《医宗金鉴》记载了接种人痘的详细理论和方法,此书传到日本后对人痘预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9.官方免税减租,疫区施财赈灾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响民众的健康和生存,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抗击瘟疫决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治疾病。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在大疫之年免税减租,减轻民众负担,重振生产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后来还有官方规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补贴,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将赈灾粮款发到灾民手中。各个朝代都有过在发生大疫后,政府官员还到疫区巡视,安抚百姓,或开仓赈济,或派遣医生施药救之。地方官府办的“蕙民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妥善安葬亡者,救济抚养遗孤  历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致使妻离子家破人亡,出现“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悲惨状况。由于瘟疫的传染性,未经妥善安置的尸体将进一步传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环境。西汉时期,平帝曾下诏,按每家死于瘟疫的人数赐与不等的安葬费。唐朝时期对瘟疫时期掩埋尸体十分重视,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发现尸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间下令,死者尸体一定要家人掩埋,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置。唐文宗时规定,患瘟疫家庭留下来的遗孤,如不满是十二岁,一定要由亲属负责养育,官府提供两个月的口粮救济,孤儿名单要上报官府。这些措施和做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护生命,还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会的作用。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


永城锰哥


古代人,在饮水的井中放入治病的药。国家政府召集医生为老百姓治病。


文化长河中的历史


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拜神,问药,靠人多!


米格


宜补,宜散,宜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