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了,从小爷爷奶奶带的,现在任性,脾气不好,怎么办?

农家庞哥


一个家庭自从孩子降临人世间,可谓是全家人手心里的宝。加上隔辈亲孩子,爷爷奶奶对孩子那肯定是百依百顺。回到父母身边后,孩子肯定会任性不听话,脾气不好。不管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首先父母得有耐心,一点点的去引导,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好习惯,只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要心急。相信自己,好孩子都是父母教育出来的,相信您的孩子一定错不了。加油!




青岛麻辣凤姐


《孩子任性怎么办》

防止孩子任性,摆脱自我中心是关键。

一、孩子在3岁之前,就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情绪体验,这是自我存在的意识本能,并以不同的情绪予以表达。在7岁之前,孩子的情绪体验是以自我中心为主要特征的,这是一种生物本能,无异于小鸡小狗。

二、帮助(引导)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生物本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经路径。

三、2~7岁(或说3~6岁)的孩子,是摆脱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四、方法

(一)善于引导:例如,妈妈可有意识地问孩子,“宝宝,今天奶奶来我们家好像不大开心呀,你说是为什么呀?”如果孩子说“奶奶身体不舒服了,你没带她去看病呀……”,这就是孩子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应当予以肯定、表扬。

(二)榜样影响:有意安排已摆脱自我中心的同龄伙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懂事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

(三)果断说不: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对3~6岁的孩子,要大胆地说不,这十分重要,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径。

(四)培养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摆脱依赖家长的习惯,尤其是隔代培养的孩子,更要及早引导。

(五)民主意识:有事适当听取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存在感。

五、以身作则:家长自身的行为教育很重要,要尽早学会撒手,最好在孩子面前变得少言寡语,要少讲大理论,该做的事默默地做就是了。要培养孩子对家长的敬畏感,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很重要,也很有生命力。要避免与孩子发生的逆反冲突。





伊水缘


孩子在刚脱离爷爷奶奶的怀抱,肯定是有些不习惯的,还有就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慢慢让孩子适应,给孩子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陪伴过程中就可以改掉孩子自己不好的毛病,保留良好的习惯。以下给出几条具体建议:

一,要懂孩子的心,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话,往往是因为大人不懂小孩的心。要从孩子的立场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少一些失误。

第二,不要迁就,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心软,迁就,百依百顺,孩子一旦发现任性哭闹可以要挟大人,便会继续恶性发展下去。

第三,应当适当满足需求,对孩子合理的需求以合理的方式予以满足,不要等孩子任性发脾气,再答应孩子要求,对于不能和不该满足的,一定要坚守原则,不能妥协。

第四,创作集体生活的机会,集体生活是破除自我中心的一个好途径,集体生活有其规范、规则,而孩子的天性而不喜欢孤独,让孩子在伙伴当中,在集体当中克服任性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五,就是任性的时候要不予理睬,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恰恰不予理睬,恰恰不攻自破。


爱生活每日一文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任性、脾气不好这可能跟老人的娇惯宠爱有关,和你们撒手不管也有很大关系,遗传因素也不能排除,总之,孩子六岁了不是很大呢,纠正起来应该有很大空间,首先先接到你们身边,制定严格的计划,尽量减少与爷爷奶奶的长时间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彻底切断来往,要不老人和孩子在情感上都接受不了),然后在日常起居方面开始,因为六岁马上要上小学了,这是一个绝好的契机,孩子有了全新的学生生活,正好生活方面,脾气秉性也一同跟进,孩子的认知会觉得上学了,啥都要有所改变,所以效果应该会有的,但是也不能太乐观,因为孩子一旦形成习惯的东西,改变起来总要反反复复,要坚持,更要有耐心,才会有大的改观。



小依1612


六岁这个时间点有些晚,所幸比7岁还早一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的教训。

爷爷奶奶带到现在6岁,也是挺好的,老一辈人性格里有很多美德,会在生活的潜移墨化中教会孩子,不可能爷爷奶奶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要真是这种人养大的儿子也够呛。

所以孩子现在的性格或者不讨爸爸或妈妈喜欢,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合你们的胃口,但是人是没有对错的,没有一种性格是有罪的,任性也有好处有优点的,脾气不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发脾气,肯定是一件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看事情的角度,怎么就认定孩子是脾气不好?

孩子已经6岁,现在已经长大了,他已经明白很多事情,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成形,和谁带到6岁没有太大的绝对关系,因为现在的成长环境不可能是两老和孩子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6年,那么孩子现在的样子和爷爷奶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强调这么多只是想说,孩子的任何问题和爷爷奶奶没有关系的,当然孩子可能没有问题。

生活中对待孩子,先认可大家是同样的一个人,个子高一点和小一点的区别,每个人都有性格,每天都有心情好坏,多宽容多沟通,哪里有问题就哪里解决掉,比如任性的源头是冬天一定要吃冰,那就解决掉,家里所有人一起遵守,每年6月到9月可以吃冰,其他时间不能吃,大家都要遵守规矩。讲明白为什么要守这个规矩,6岁很好沟通了,该明白的都能听懂,多表扬多欣赏,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真的。西游记很早就告诉我们天上的神仙都各有不同,不是只有玉皇大帝王母女娘娘才是神仙。

给孩子最好的爱,每个人都各有不同,用心才能做得更好。


花度余生266998451


在父母眼里可能孩子是任性脾气差,但在爷爷奶奶那里孩子可能是可爱迷人的,我这样说不是想表达孩子是被老人溺爱了,而是想说明一个本质问题:孩子的行为准则不符合你的要求。

任性、脾气不好,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很多人看到爷爷奶奶带大、隔代教育就会开启默认模式,认为这是老人惯得。但其实,任性、脾气不好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即便是老人或者父母的溺爱,也仅仅是一个放大器的作用不是根本。

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回忆一下,孩子在婴儿时期就是任性脾气暴躁的,饿了就哭,尿湿了哭,不舒服也哭;再长大一点,摔倒了发脾气,拿不到东西发脾气,不买玩具发脾气--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销售自己情绪的高手。相反,我们成人则会某程度上控制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任性、脾气暴躁是对的,旨在指明这种状态是一种自然状态,不必要有埋怨老人、怪责自己的心理,这对接下来解决孩子的问题非常重要--心态决定一切。

孩子缺乏的是规则

既然任性和脾气暴躁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我们可以让他们率性而为吗?毫无疑问,率性而为只会让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

1. 明白孩子缺什么

搞清楚孩子缺什么,而不是把任性、脾气躁当成孩子的缺陷。

他们只是缺乏规则的认知,缺乏分辨能力(分辨“我想要”和“我应该”的能力),缺乏发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2.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坚定且温和

孩子在老人那边有那边的规则,那是孩子的舒适区,到了新环境、父母身边,孩子需要明白他需要遵守什么新的规则。

一句“任性”“不听话”对孩子来说实在太含糊了,到底要听什么话?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我们要帮孩子具体化。

举个例子,吃饭问题。在老人那孩子可能是随时有吃的,被追着喂等等,但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和孩子设立新的规则:到点吃饭,过时不候,饿了必须等下一顿。

当然每一个规则的设定都需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尤其是对于长期陪伴不了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长期缺乏陪伴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总是心软而违反设定的规则;

第二点是需要用温和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设定规则,一方面需要遵守,另一方面则是当违反规则的时候,惩罚孩子的是规则。

同样以吃饭为例,不吃就会饿这是自然规律,而选择不吃是孩子的权利,因此而产生的饿是孩子需要自己负担的责任。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威胁孩子“再不吃就没得吃了!”,“不吃我就打你!”,这样一来就会被孩子视为是我们在惩罚他,只会激起他的抗拒心理,让他更胡闹。

3. 教会孩子发泄情绪-让旧有方式失效,让新方式给孩子带来舒适感。

即便孩子脾气再爆再不好,我们也需要明白一点:有情绪是正常的。伤心就哭,不高兴就怒,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

当他生气的时候,他可以怎么做?这才是孩子需要的重点。过往的生活让他只会单一的情绪发泄技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遵循两个原则:让旧有方式失效,让新方式给孩子带来舒适感。

任性、脾气不好,这就是孩子宣泄情绪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必然在过往生活中被孩子无数次实践并得逞--孩子对这样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让这种方式失效的方法很简单:坚定不移且温和的不妥协。当他再一次因为某事而胡闹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他到安静、安全的地方(例如房间),随他发泄个够,但坚决不满足他的要求。

当他安静下来后,我们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你想要XXX对吗?你刚刚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不会妥协。下次你可以好好和我说,尝试说服我”

这样一来,我们就让他的旧有方式失效,同时也指引他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经过几次的实践之后,孩子就会体会到旧有方式失效,并尝试父母家建议的新的方式,而新方式让他达到目的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舒适,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我是淅爸,育儿经验丰富的二胎宝爸一枚,熟悉儿童心理。如果你觉得本文能为身边有需要的人带来帮助,动动手指进行转发吧!


淅爸育儿记


爷爷奶奶只会疼爱,不会教育,既然父母已经意识到孩子有问题了,那就自己带吧,如果带不了,那就好好跟父母沟通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既然养了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任点,好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的教育缺失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虚情vs假意25747029


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试着从生活和社会中揣摩到的点滴,移植一下育儿办法,如认为说的不对请勿学之。

第一,学会“顺从”。就是大人要先学会顺从孩子。孩子年幼无知,来在世上首先见到的是他的亲人,成长过程中也是在亲人呵护的环境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学着身边人的言行,因此有着自己模式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孩子离开他生活的环境到了另一个环境中,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家中,相对熟悉的原来生活的地方,他并认为有多好或者适合自己,他还没有适应这新的环境,这时父母就要先学会顺从孩子,让他一点一点,逐渐学会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一点一点修正孩子在新的环境的生活规则。

第二,学会“适应”。不光孩子要学会适应家长,父母也要学会适应孩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他已经习惯了一定生活方式,到了新的环境中需要改变,也需要时间,也需要心理调整,这时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一蹴而就,对孩子的一些习惯也要学会适应,用自己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学会“表达”。生活中的孩子不是不听话,和父母之间只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规范、生活标准不同,孩子适应了原来生活环境,习惯了那里人的表达方式,什么该做,怎么做,什么不该做,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在新的环境中还是这样要求自己。在父母看来,孩子任性不好管理。其实,父母这时应学会表达,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说话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给孩子一个他想知道的父母想要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轮廓,给孩子一个消化和理解的过程,让他自觉纠正自己。

第四,学会“要求”。就是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告诉孩子父母的想法和对他的标准,不是简单的禁止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是符合父母要求的,才是对的。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总之,父母要有耐心,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还要自己做的够好。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你没有做出样子,他就不会有形。


贰零贰零111


孩子任性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下子就让他全改过来。坚持自己的原则,让他先做出一点点好的改变,其他不好的地方先容忍一下,这样慢慢来。孩子改好的地方,不管多小都要鼓励一下,主要是言语上的鼓励。另外还要有耐心,孩子会出现反复,改过的坏习惯还会重复出现,但大人千万不要灰心,要耐心的重新来。


zw21centu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