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好,其實是智慧不夠

情緒不好,其實是智慧不夠

朋友:

從屢次來信看,你的心境近來似乎很不寧靜。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

你感覺煩惱,因為你的生機被抑鬱;你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洩。小孩子們偶爾不很樂意,便放聲大哭,哭過了氣就消去。成人們感覺煩惱時也還要拘禮節,哪能由你放聲大哭呢?黃連苦在心頭,所以愈覺其苦。

歌德少時因失戀而想自殺,幸而他的文機動了,埋頭兩禮拜著成一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書成了,他的氣也洩了,自殺的念頭也打消了。你發愁時並不一定要著書,你就讀幾篇哀歌,聽一幕悲劇,借酒澆愁,也可以大暢胸懷。從前我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其快意,近來才悟得這個洩與鬱的道理。總之,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從前儒家講心性的話,從近代心理學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的“儘性”一個主張,含義非常深廣。一切道德學說都不免膚淺,如果不從“儘性”的基點出發。如果把“儘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人性固然是複雜的,可是人是動物,基本性不外乎動。

從動的中間我們可以尋出無限快感。這個道理我可以拿兩種小事來印證:從前我住在家裡,自己的書房總歡喜自己打掃。每看到書籍零亂,灰塵滿地,你親自去灑掃一過,霎時間混濁的世界變成窗明几淨,此時悠然就座,遊目騁懷,乃覺有不可言喻的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歡喜打網球的,當你起勁打球時,你還記得天地間有所謂煩惱麼?

朋友,閒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意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