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李仲琪:續寫 17 年前的戰“疫”故事

這個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醫務人員義無反顧,衝向一線。

2020年1月20日,臘月二十六,市人民醫院隔離病區臨時成立。當天晚上22:00,重症醫學科一病區主治醫師李仲琪成為第一個進入隔離病區的醫生。 他告訴記者,醫院在1月19日決定抽調醫務人員建立第一梯隊進入隔離病房時,他便第一個主動請纓來到“戰區”。

是工作要求?還是責任驅使?在李仲琪的講述中,記者驚訝地發現,除了責任與使命之外,這背後還隱藏著一段塵封17年的戰“疫”故事。

李仲琪父親曾是一名參加抗擊非典的鄉村醫生。那一年李仲琪只有20歲,父親義無反顧的忙碌身影印在了他的心裡。李仲琪對父親說,我以後也要上最前線。

17年後的2020年,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李仲琪沒有忘記當初在父親面前許下的承諾,第一時間報名進入隔離病區。“我一直夢想成為父親那樣的醫生。”李仲琪感慨,“我是黨員,學的重症醫學專業,沒有人比我更合適進隔離病區。”

對於他的主動請戰,妻子白璐記得,“說是要去隔離病房,簡單收拾了一下就走了。”同為黨員的她送行時只說了句:“你是黨員,不要辜負了組織的安排。”曾經參與抗擊非典的父親囑咐他:“一定要注意自我防護!”

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隔離病房最初的籌備真的就是一場“攻堅戰”。臨危受命,李仲琪和普外科二病區副護士長李發娟連續36個小時未曾閤眼。當隔離病房開始運轉,緊張、忙碌的節奏中,醫護人員每天只能睡上3到4個小時,即使這樣,也要隨時待命。

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連走路都很笨重;戴上護目鏡,時間稍一久,裡面全是霧氣,視野很差,還要不斷地從厚厚的口罩裡費力地喘著氣。儘管如此,測體溫、抽血、打針輸液,還要用高流量溼化器和呼吸機給患者做治療,這種對患者的24小時貼身守護,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不容許一絲馬虎。

分秒必爭!這是李仲琪最大的感受。為了打贏這場戰“疫”,自從進入隔離病房,李仲琪和他的戰友們廢寢忘食,甚至連水都沒有時間喝。不僅每天需要為患者診治,還要反覆地為地面、房間消毒,清理感染性垃圾。

“我們和患者建立了一對一的答疑服務群,每一名患者的信息都是保密的,可以和醫生進行私密的交流,避免有心理壓力。”李仲琪告訴記者,比起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所以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安慰、鼓勵患者要加油,這是祛病的另一劑“良方”。

從隔離病區成立至今,第一梯隊所有醫護人員從未離開一步。他們中的大多數上有老、下有小,親屬對他們也是無比的惦念。李仲琪已經14天沒有出過隔離病房,沒有見過妻子和兩個女兒,偶爾閒那幾分鐘,翻看一下手機上的照片,看著看著,自己會忍不住就笑,一會兒眼睛卻溼了,他愧疚地說:“疫情結束就帶孩子們去遊樂場!”

白璐給丈夫打電話的次數屈指可數,“總是先發個信息,問有沒有空,有空才敢電話視頻。”白璐說,大女兒總是問爸爸什麼時候能回來?李仲琪也說不明白,只好安慰孩子,“妹妹2月中旬就整一歲了,到時候爸爸一定陪你們過生日。”

十幾天連續奮戰,會不會太勞累?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李仲琪想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當時覺得累嗎?父親也害怕過嗎?李仲琪說:“我們肩負的是一份很光榮的使命,我覺得自己的職業很有價值,越是這樣的時刻,就只想著往前衝就對了。”

激烈的戰“疫”前線,離不開堅強的後盾。在隔離病房,患者和醫護人員吃的是一樣的飯菜,大家是同心協力對抗疾病的“戰友”,為了保障患者,醫護人員寧可一堆人擠在值班室裡,也不肯分佔病房的床位。

李仲琪坦言:“隔離防護的設施第一時間配備到位,所需藥品、醫療設備也迅速到位,還有來自後方源源不斷的支持,我們滿懷信心打贏這場戰‘疫’!”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向陽 馬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