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三思而後行,這裡面的三思是什麼?是思危思變思退麼?

沒dfhhcd


三思而行。這句話是教導我們說:人遇到事情或是做事時,首先要對事物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過程。比如待人、接物、處事等等。我們在行為發生前要從事件的多維度去考慮。權恆利弊得失。以及事後正能量的影響和負面作用。這樣權全恆量之後,就能把事辦得圓滿或是不留死角(落人話柄)。


孤獨裘敗


“三思而後行”原話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思是指做事小心謹慎,思考周全後再行動。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何謂三思?

“三思而後行”中的“三思”意思有很多,可以理解為讓人們從三個不同的緯度去思考問題。比如:你、我、他;過去、現在、將來;危險、變數、退路等。

在這句話中,“三”也可以作為虛數,理解為多次,表示考慮的次數多、範圍廣,慎之又慎。


二思還是四思?

“二思”還是“四思”的爭論,主要來自對孔子原話的理解不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一些人認為,孔夫子認為季文子三思還不夠,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動,也就是需要“四思”。也有一些人認為,“再”是第二次的意思,孔夫子是讓季文子第二次思考後,就可以行動了。

正確的“三思而後行”

對於以上兩種說法,個人更加傾向於第二種,也就是“二思”。據史料記載,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因為他做事情過分的小心、謹慎,孔子聽說後,才讓他不要想那麼多,把握機會。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一些事情需要你決斷的時候,往往是機會與危險並存的。機會稍縱即逝,考慮好事情並快速的把握時機才是我們正確的做法。所以我們需要全面的“一思”,分析利弊,然後在“二思”後作出決斷。

思慮太多、太過謹慎,往往會變得猶豫不決,進而演化成小器。並且機會也不會呆在這兒等你半天的。


若木語

謹慎本身不是壞事,太過謹慎就另當別論了。不是所有事情的決斷都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很多大事往往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提高“一思”的全面,而不是增多思考的次數。



若木小記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句話流傳極其廣泛,這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意思是:做事謹慎,小心穩妥,教我們做事前多思考、考慮周全。其中,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說起這句話,可謂是婦孺皆知,連小學生都知道。但是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雖然這句話知道的人極其少,但這句話才是關鍵。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句完整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原話出《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相當於後來的丞相,掌握著一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季文子雖然手握魯國軍政大權,但是卻十分清廉,達到了“妾不衣帛,馬不食粟”的程度,就是說自己的妻妾不穿絲綢衣服,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穿粗布衣服,自己的馬匹也不用粟米餵養,而用青草。當時有人勸他這樣很丟面子。但季文子卻說,人人都擁有非常高尚的品德,這才是我們整個國家的最寶貴的榮譽。正是因為季文子的廉潔奉公,一心為國,深受魯國國君信任和重用,一連三任魯國國君都拜為正卿,共幹了33年。

那為何會因為一句“三思而後行”引發爭議呢?這就應了那句古話,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季文子有點諸葛亮的勁頭,過於謹小慎微,不論大小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因此,引發了孔子的評價,在“三思而後行”後面有了——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個“再,斯可矣。”是什麼意思呢?“ 通常都有4種解釋:

第1種認為是再參考一下過去的經驗就行了。

第2種認為是考慮兩次就足夠了。

第3種則認為是再多思考幾次,才行啊。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此也做過一番分析和解釋,認為孔子針對季文子的不管大小事都“三思而後行”的行為是不贊同的,所謂“三思”,是指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可如果什麼事都“三思而後行”不僅不利於事情的順利進展,反而顯得磨磨唧唧,還耽誤事。

這裡孔子的感嘆顯然不是第1種的解釋借鑑以往經驗,也不是第3種解釋再多考慮幾次,他的意思是更接近第二種。

我們生活中的百分之九十的人,一生都在“三思而後行”中碌碌無為,庸碌一生,有的人甚至到死還在告誡自己的子孫要“三思而後行”,卻不知道世上的富貴都是險中求的。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秉承“三思而後行”卻一生庸碌無所作為,而“再,斯可矣”的人卻基本上都能取得不錯的人生和成績。

正是因為孔子看到了多數人慣於“三思而後行”這樣一種現象,所以才指出凡事不必三思,再思就可以了。我們常說古人僵化死板,但我們何嘗不是?不僅如此,還習慣於斷章取義。但是在面對這個朱熹所改造的儒學時,我們卻沒有了“三思而後行”的風度,直接就把帽子扣在了孔子頭上,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我是青鳥


三思,主要指思危,思退,思變。思危,思考之前做的事不對的地方,危險的地方;思退,知道危險的地方,就要退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機會;思變,一旦有機會,就要努力抓住去改變當前的處境。“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

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大冰段子手


木子答題:這裡面的三思是指反覆思考,意思是指我們每個人做事之前都要反覆思考,權衡利弊,即三思而後行(其中也包括思危、思變、思退,但不侷限於這三思),這裡內涵更廣,更周全。



木子5064112120410


關於“三思而後行”這個古訓,很多人都以為是大儒孔老夫子所提出。其實這是個錯誤認識。《論語》中是說季文子做事很有個性,一向是三思而後行。“三思”並非指幾個方面,更非思危思變思退,而是古時的虛數,比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這裡是說凡事多考慮幾次。作為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而聞名天下的大教育家孔子卻持否定的態度。他說辦事無需多思,二次足矣。我們知道孔子向來主張謹言慎行,但他更反對遇事猶豫寡斷。孔子的這種批評態度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依然有借鑑意義。遇到事情多思善思,統籌謀劃,發現規律,找準突破點,這是好事,值得稱道。但是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機遇稍縱即逝的改革發展洪流中,時間不允許,機會不等人。我們都想做好面面俱到,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那不可能的。再三思考,患得患失,錯失良機,用今天的話說屬於“慢作為”。當前的新時代新徵程要求我們思後力行,思後快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行進在希望的春天


每個人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去慢慢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成功的去完成!然而每個人的性格又有所不同!急躁!膽怯!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三思而後行!細節決定成敗!素質關乎安危!是人生品行!只有深思熟慮才能有可能很好的去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



山已幾cium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

(一)首先思考是什麼。 也就是對該事物進行定義、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該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時空掃描,就能夠對事物的結構、矛盾、聯繫、過程做出具體分析,進而對它的存在本質做出科學判斷。

(二)其次思考為什麼。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產生的背景、相對性條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真理結構,就能夠判斷其中的因果關係,理解它“為什麼”。

(三)然後思考做什麼。 也就是要從“我”的角度對它進行合理取捨——“我”是當事人應該怎麼做,怎麼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適度如何進“量”的把握。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應變思維方法論,就能夠在實踐判斷的意義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茶味兒


原話出自《論語.公冶長》

意思是指:經過反覆考慮之後再採取行動,不可粗心大意,莽撞行事。

原話中的“三”是指多次,好幾次的意思;

“思”是指考慮的意思;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出名的賢相。正是因為他的三思而後行,才使他在魯國執國政33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為穩定魯國政局,曾驅逐公孫歸父出境。他執掌著魯國朝政和財富,大權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史記·魯世家》記載:季文子當政時,“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國語·魯語》說:季文子身居位高權重的魯國上卿大夫,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很瞧不起季文子這種做法,於是就問季文子:“你身為魯國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飼養。難道你不怕國中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回答:“我當然也願意穿綢衣、騎良馬,可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我不能讓全國父老姐妹粗飯破衣,而我家裡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著飲食。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聞知,怒而將兒子仲孫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孫,改過前非,亦仿而學之。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併為後世所傳頌。


一夜韶華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論語·公冶長篇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如果非要列出三思的具體含義,除去你說的前兩條外,第三應該思考做這件事情對自己有何利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