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统是什么呢,各地都要干嘛呢?

清风醉落叶


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这些,小时候的记忆最深刻,尤其过年(春节),感觉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年就过完了。所以对于童年的我,从旧年的小年(腊月23)开始,到元宵节的结束是过年,是一年当中最满足的时刻:功课不用做,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玩得不亦乐乎。而元宵节过后,年味散尽,生活会回到日常,作为孩子的我们从这一天又开始盼望下一个年了。


我的老家是山东的,我记忆力里的元宵,有门前的大红灯笼,有手里的小灯笼,有哥哥甩出去的小响鞭炮,有姐姐和我手里的嘀嗒巾儿;还有碗里的汤圆,大街上的舞狮的,踩高跷的队伍;更有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热乎劲儿。

后来读书,广东工作,即使在家过年,过了元宵节启程的时候也不多。记忆里元宵节便成了小区里到处闪烁的花灯,大街上缀满的红灯笼,碗里的汤圆,身边的爱人和孩子,还有窗外不时腾空而起,绚丽绽放的烟花。

时间变了,地方变了,年龄变了,不变的是父母传到我们手里的一家子的热乎劲儿的那根接力棒。

然而,2020年的这个元宵节,是最不一样的元宵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同一种方式过这个元宵节:那就是待在家里。还有一些人,在这个元宵节,依然奋战在一线,争分夺秒的与冠状病毒做斗争,这些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暖心茶味人生


元宵节的这天是正月十五,过完这一天年就算过完了,我们地处江苏北部,古老的徐淮大地徐州府,徐州地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很多。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包大包子,滚元宵,扎花灯,舞狮子,猜灯谜,蒸面灯闹元宵。

过去日子过得苦家里穷,正月十五这一天呢,为了喜庆,为了孩子,家家差不多都是自己在家里来扎花灯、滚汤圆。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自己做花灯,找几根细竹坯子扎个圆框,糊上五颜六色颜色的纸,这就是简单的灯笼。晚上灯笼里点上一根蜡烛,一个古色古香简朴的红灯笼就让我挑着玩。

也有的家庭用面蒸,和好面做成各种造型,有兔子、莲花座,小老鼠等等。在锅里蒸熟,里面放上油和一根用棉花拧细的油捻子,点上火一个精致的,栩栩如生的,惟妙惟肖的面灯就诞生了。小时候我们徐州城里,蒸面灯很普遍。晚上大街小巷面灯最多,因为正月十五白天我们这地方家家要蒸大包子,和面的时候随便把面灯就做出来了;一到晚上满大街都是小火光。

还有这一天家家要吃汤圆。我小时候汤圆都是自己家做,买点山楂糕,白糖,芝麻等调成馅子包在用江米打成的面,滚成一个个元宵模样。

晚上呢街面上会有灯谜,有组织有计划,拉了很长很多细铁丝,上面挂上很多的谜语,让游玩挑灯笼的市民去猜,猜中有奖。还能看见很多民间组织跳的狮子舞,踩高跷,大秧歌,到处莺歌燕舞,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过完了这一晚,这一年的年就算是过完了,人们的生活又步入正轨,开启了又一年的生活模式。


金彬全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追溯元宵节的历史,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早在西汉时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始。而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则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风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此风俗更是盛极一时。

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习俗

一、观灯,猜灯谜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龙舞。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四、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十、走百病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活动。

放焰火,文艺踩街,是山西元宵节的必备。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河南一些地方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陕西也有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的习俗,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陇山出岫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灯节等,时间是元月十五,指的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在一开始,只是我们的祖先们,拿着火把在田野间驱除兽虫,祈祷丰收。

在唐朝,元宵节的时候,士官百姓们在这一天“燃灯供佛”,这一行为,从唐朝起,就成为既定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活动有这些: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等等,这是普遍习俗,也就是全国人民都会做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区有着自身的特色。

富阳龙门古镇:舞龙,在元宵节的那一天,组织起长长的舞龙队伍,舞龙人员身穿黄色服装,抬着一头大大的龙头,走到人群中央,热热闹闹地舞起来。

金华:村里人每人出一条板凳,在正月十五那天,将所有的板凳连接起来,排成一条长长的“龙”,从村尾到村头,此谓“长龙”。

广东:父母在闹花灯的时候,从龙灯上取下龙须,为家里的小孩系上,又或是把龙灯里面残存的蜡烛放在床下,以供照明,前者有无疾无灾之意,后者有保佑生字之意。

山西:山西的元宵节特色是挂花灯,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口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家家灯火通明,家人们携手走到大街上、广场上去,一起看烟火、看文艺汇演。

元宵佳节,你家乡的传统活动是什么吗?


有趣的文学D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节,到了清代直接称为"灯节"。是我国民间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它起源于2000多年的秦朝,兴盛于汉唐,解放后,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有元宵节这一称谓

呢?因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而且这一天所吃的食物为用糯米面做的元宵(或汤圆),所以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吃元宵和闹花灯。据说吃元宵这一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宋代,老百姓开始用糯米面,包裹白糖,芝麻,玫瑰,豆沙,栆泥,黄桂,果仁等食材,制成圆圆的一种食物,起初称为"浮圆子,用汤煮或油炸非常"软糯甜香",在锅中的开水浮起时非常象天空中的月亮,又象征着人间"团圆"。加之这种食物只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食用,故称其为"元宵"(或汤圆)。

闹花灯这一习俗起源于汉代。由于汉武帝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在皇宫中设坛祭祀太阳神,这种祭祀活动是夜以继日的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用灯火照明。后来慢慢地民间也效仿皇室,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晚,让灯火彻夜不熄,俗称"闹花灯"。直至现在,中国无论城市或农村,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开展以"灯”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南方,有耍獅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活动。在我国北方除了闹花灯外,还开展跑竹馬,赶旱船,耍社火,办灯展……等多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秦一农夫


元宵节的传统是什么呢?各地都要干嘛呢?回答:元宵节是历史悠久,传流下来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家乡除了今年有疫毒,没有办闹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我们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闹元宵,大红灯笼高高挂,放烟花爆竹,吃汤圆香又甜,观看舞龙舞狮表演,美女摇花船挑花担,演员身穿各种颜色的古装衣服,人们看了心情舒畅,开心快乐笑哈哈。


周三爷518


1、闹花灯

在元宵节,还有闹花灯的习俗。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张灯结彩,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会达到高潮,从街头到巷尾,到处花灯高挂,热闹非凡。

2、猜灯谜猜灯谜起源于宋朝,当时,宋朝人喜欢将谜语和元宵赏灯结合,增加节日的娱乐氛围。时至今日,元宵节猜灯谜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大习俗。 3、舞龙狮中国传统节日里,必然少不了舞龙舞狮表演来消灾、祈福,而且表演又很精彩有趣,热闹非凡。除了这些,部分地区还会有踩高跷、社火等民俗活动。

4、吃元宵

在元宵节这一天,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要吃汤圆,尽管做法和叫法不同,但外形都是小圆团子,名字里也都带圆,又逢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寓意团圆和美,祝福全家人都团团圆圆的。.踩高跷

5、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走百病

6、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7、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9、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馒馒小头


元宵节 点灯笼 猜灯谜 吃元宵




榆林古城别苑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吃元宵和闹花灯。据说吃元宵这一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宋代,老百姓开始用糯米面,包裹白糖,芝麻,玫瑰,豆沙,栆泥,黄桂,果仁等食材,制成圆圆的一种食物,起初称为"浮圆子,用汤煮或油炸非常"软糯甜香",在锅中的开水浮起时非常象天空中的月亮,又象征着人间"团圆"。加之这种食物只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食用,故称其为"元宵"(或汤圆)。

闹花灯这一习俗起源于汉代。由于汉武帝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在皇宫中设坛祭祀太阳神,这种祭祀活动是夜以继日的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用灯火照明。后来慢慢地民间也效仿皇室,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晚,让灯火彻夜不熄,俗称"闹花灯"。直至现在,中国无论城市或农村,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开展以"灯”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南方,有耍獅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活动。在我国北方除了闹花灯外,还开展跑竹馬,赶旱船,耍社火,办灯展……等多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张华东999


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做:三十晚的火,元宵夜的灯。三十晚一家人坐在柴火堆旁,晚辈要陪长辈叫守睡。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一年的收成,展望来年的计划,打算。边吃酒,还一定要吃罗卜炖的猪脚。边吃边谈,到火熄灭后再睡,这时长辈要拿押岁钱给晚辈。元宵晚以火为主,家里亮起灯,白天红灯笼晚上亮。比谁家灯光亮,镇上有玩火龙的,猜灯谜的也有。乡下有时比火光谁亮,村与村比,有的拿稻草成堆点燃,火光冲天,口里大声吆喝:烧起黄虫蚂蚁上天去,据说这样今年没虫灾。完了回家吃元宵。白天提几斤元宵去丈母娘家过节。过了元宵节叫出节了,就意味着春节期间就过了,其它的娱乐就要放下,从事田间劳动或外出打工挣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