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为何被称为“八大怪”?

谜教主


陕西“八大怪”说的是:“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的像裤带、锅盔大的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戏吼起来、姑娘一般不对外。”

或者“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凳子不坐蹲起来。辣子一道菜,面条儿像裤带、锅盔馍赛锅盖、秦腔不唱吼起来。”

有的版本有“老碗小盆分不开”这一怪。意思是说过去的老碗比小盆子都大。



其实“八大怪”说怪也不怪,都有一定的道理。

陕西“八大怪”指的是陕西关中一带的民俗民情,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独特人文景观和风俗。下面我就解释一下“八大怪”:

一、“姑娘不对外”——是说古代陕西关中一带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民风淳朴,是个人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本地姑娘不舍离开,嫁的都是本地人。

大家看过冯小刚拍摄的电影《一九四二》吗?说的是河南闹饥荒,人们没办法都跑到陕西关中地区乞讨的故事。这就说明关中一带很富裕。

其实富裕地方的姑娘都有这种心理,谁愿意嫁到荒凉的地方去呢?



二、“帕帕头上戴”——关中黄土高原风大尘土多,烈日毒辣。婆娘们出门都是把手帕顶在头上,方便擦汗和遮挡阳光及尘土。

有时候还用帕帕当钱包用,我奶奶就经常用手帕包钱装在兜里。



三、“房子半边盖”——古代关中一带风沙多干旱,树少土多。为了节约成本,房子都是三面墙,后面一面墙就着土坡,房顶向自家院子倾斜,不是我们常见的“人”字顶,而是“人”字的一半,这样省工省钱。

再就是下雨雨水流到自家院子里,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四、“凳子不坐蹲起来”——这是关中老辈人的生活习惯,过去关中人喜欢串门。

这是真事,我原来去过西安农村,那里人们吃饭都端着碗到邻家去吃,农村的饭是把菜往锅里放一些,饭菜混在一起,不用另外盛菜,这样方便串门吃饭,端一碗饭就什么都有了。

最早没有凳子,凳子是唐朝时从外国传到我国的,有的地方把凳子叫“胡床”,“胡”指的就是外国。

到了邻家吃饭都喜欢蹲着吃,出现凳子后,由于之前习惯蹲着,有了凳子也不坐,而是蹲在凳子上。

五、“油泼辣子一道菜”——有人说四川人爱吃辣椒,我觉得陕西关中人不遑多让。

陕西人用秦椒碾碎制成辣椒粉,然后与花生、芝麻等调料搅拌均匀,用把加热的熟油泼入,马上用农家醋一激,所有香味都出来了,这就是一道“油泼辣子”菜。

西安羊肉泡馍离不开油泼辣子。据说常吃油泼辣子能降低血管硬化的发生率,预防心血管疾病。

六、“面条儿像裤带”——陕西面食很丰富,是小麦主产区。你看电视剧《白鹿原》中黑娃是麦客,就是专门为人割麦子的人。

陕西人一天三顿离不开馒头和面条。过去未出嫁的姑娘第一件事学会的不是绣花、纳鞋底,而是要会做又宽又长的面条。

这种面条吃着筋道,做得好才能嫁个好婆家,过门后婆家才能高看一眼,其实想想蛮有道理的,毕竟“民以食为天”,丈夫吃得饱才能为你多挣钱。

由于这种面条外形像裤腰带,由此有了这一怪。

七、“锅盔馍像锅盖”——锅盔又叫锅魁、干馍。这种饼又大又圆,和家里锅盖相仿。

据说它源于古代外婆给外孙满月送的礼品,还有人说是秦朝军队流传下来的一种干粮制作方法。

关中一带原是秦朝国都所辖的地方。军队打仗要带军粮,军队厨师想了一个办法,用白面加水和面烙成大饼,中间有个眼,两张饼用绳连在一起,像褡裢一样往肩上一搭。饿了就吃饼。

这种饼挂在前胸和后背,还能当护身铠甲,箭射在又厚又硬的饼上,士兵拔下箭射回敌人,所以起名为锅盔。

八、“秦腔不唱吼起来”——秦腔是陕西民间传统戏曲,又称“梆子腔”,国家非物质遗产之一。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由于秦腔高音大嗓,听起来就像吼一样。它不像京戏、越剧那样咿咿呀呀,百转柔肠,秦腔最适合演绎悲壮、苍凉的剧目。






秉烛读春秋


15岁那年我参军入伍,所服役的空军轰炸航空兵部队地处关中平原,所以知道陕西“八大怪”。我对关中农民的印象就是“懒洋洋”。在一次麦收季节的助民劳动中,我总算知道了,原来割麦子是可以坐在小板凳上慢慢割的……


草民879


中国地区广泛,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在别人看来十分搞笑,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来的。比较有名的像云南有十八怪,竹筒当锅煮饭卖。东北有四大怪,姑娘叼着大烟袋。而在陕西,也有八大怪,到底“怪”在哪里?

说出来您听听,也让那些想到陕西去旅游的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第一怪,叫姑娘不对外。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陕西的姑娘很少外嫁,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饶,很少出现饥荒年。只有外地的姑娘嫁到陕西来,少见姑娘外嫁。

第二怪,叫头上戴帕帕。陕西农村的婆姨出门时头上都戴着手帕,因为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长年干旱,太阳火辣,风也大,尘土也多。头上戴块手帕,挡风、挡沙、擦汗,一物多用。

第三怪,房子盖半边。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盖半边,而是盖三边,另外一边直接顶着土坡,又省钱又省力。

第四怪,凳子从不坐。到陕西农村家作客,很有意思的是,有凳子不坐,非要蹲在上面。这是关中地区老人的习惯了,因为以前这里是没有凳子的,家家户户又喜欢串个门了,吃个饭了。来到人家里,盛上一碗饭,就地蹲在那里吃,美滋滋。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有了凳子了,老人家却又不习惯了,于是把蹲地上改成蹲凳子上了。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南方人讲究吃细面,再宽不过小纸条,如果到陕西去能吓死你,面条宽得像裤带。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只有这种极宽的面条,吃起来才过瘾。《白鹿原》里的张嘉译吃的油泼面,就是典型的陕西宽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来。陕西的秦腔那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上过央视春晚表演的。那吼起来叫一个带劲,比起江南的越剧,听起来更有一种沧桑感。秦腔不是唱出来的,是靠吼出来的,所以唱秦腔的人必须有一副大嗓门。

第七怪,油泼辣子菜。怎么做的呢?当地特产秦椒被剁碎以后,加入芝麻香油调好,再加入适量花生,然后用熟油一淋,老醋一激。哇,顿时满屋都是香味,令人胃口大开。

第八怪,锅盔似锅盖。什么是锅盔,也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烧饼,陕西人能把烧饼做成像锅盖那么大。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古时这里基本上是秦国的地盘,秦军出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想出了做锅盔这么个主意。每个士兵两个大锅盔,中间拿绳子一穿,往肩上一搭,就可以出征了,可以管好几天呢。

一旦有士兵战死了,他留下的锅盔可以留给另外的士兵吃。秦人就是靠着这种后勤保障,一路从陕西出发,开启统一六国之路。陕西八大怪,其实都不怪,这是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正因为有这样的风土人情,所以每年才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陕西,体味这里不一样的风情。


参考文献:《陕西八大怪》、《陕西地方志》、《关中丛书》


小小嬴政


陕西方言中的“怪”是“奇特”“奇异”“特别”“不一样”的意思。比如陕西人说:“这个人怪得很”,意思就是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

陕西八大怪总结的是陕西人和全国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八种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是陕西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面条像裤带”:陕西关中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陕西小麦面粉光滑筋道、淀粉含量较高。陕西人以小麦面粉为主要食材,可以制作200多种面食。尤其以手工制作“陕西扯面”最为著名。扯出的宽面条跟裤带一样,所以有了“面条像裤带”的说法。

“锅盔像锅盖”:陕西人烙锅盔时用的是大生铁锅,讲究文火细工。烙出来的锅盔形圆底凹,焦黄爽口,和锅盖大小差不多。

“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盛产辣椒,加上以前蔬菜较少。陕西人给油泼辣子调上盐醋,就可以就着饭吃。所以,在陕西,吃辣子是非常普遍的饮食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在陕西乡下,“圪蹴”着吃饭是一道景观,每到饭口,男人们总把饭端到自己大门外面去吃,利用这个功夫交流家长里短、农事耕种。这时候,大家都不坐板凳,圪蹴着说东道西。像下棋、开会、谝闲传时不坐板凳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有了板凳,大家也习惯于蹲在上面。

“手帕头上带”:从前乡下人穷,总把手织布作成的手巾戴在头上,可防尘、可擦汗,更是一道装饰。

“房子半边盖”:陕西关中雨水丰沛,关中人建房一般建成斜坡偏厦子房,这种建筑样式即隔热保暖,又有利于雨水流淌。

“姑娘不对外”:关中物阜民丰,生活富足,自古就是宜居之地。所以,陕西人一般不愿意把姑娘嫁到外地。

“秦腔不唱吼起来”:秦地土高塬厚,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环境养成了陕西人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发源于陕西的秦腔正合了秦地气候特点和人的性格,唱腔苍凉、高亢、豪迈,所以,有秦腔“吼起来”的说法。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陕西八大怪”真是很有魅力,很有味道。


文踪旅迹


陕西省,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地区,是早期中国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在老陕西人的生活习惯中至今保留了太多具有年代历史的印记。而陕西八大怪则指的是陕西人与其他地区的人生活习惯上显著不同的八大特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在老陕西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前并不常见凳子这种日常用品,平时无论是吃饭聊天,还是会见客人。大家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或者屋里面蹲着,就这样面对面的聊天说话!尽管后来生活条件变好有了凳子等日常物件,许多老陕西人也不习惯去坐着聊天吃饭。还是保持着蹲着说话吃饭的习惯。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省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位于我国的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偏少,土质坚硬结实。因此在陕西高原地区便催生了一种特殊的建筑物。那便是我们常常听说的窑洞。而窑洞就是依坡而建。因此只需要掏空山坡,然后将窑洞的前方进行砖砌即可。后边则是利用原有的山坡土体。因此被称为房子半边盖。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陕西省由于具有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陕西民俗。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受制于交通不便。陕西的姑娘一般不会远嫁他乡。而是选择在当地与本省的男子结婚生子。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以前的社会,每个省份都是如此。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陕西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处于黄土高坡,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因此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会刮起大风,扬起灰尘。因此老陕西人在日常生活中便习惯在头顶戴一块帕帕。用来防止头发中不要藏那太多的灰尘和污垢。


第五怪,面条似裤带。陕西省是我国的面食王国。因为在陕西主要的粮食作物便是小麦。而勤劳的陕西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的发明并掌握了一系列制作各类面食的技法。而陕西人豪放大气的性格使得当地人在制作面条之时并不喜欢精细的面条,而是喜欢粗犷带劲。因此陕西的面条尤其是裤带面宽大厚实。吞进一口,满嘴留香。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所谓的锅盔实际上是北方人口中所说的烧饼。南方人喜欢把锅盔做的又薄又酥脆,个头也小。但是北方人则喜欢将烧饼制作的又大又圆又厚实。而陕西人制作锅盔则发挥到了极致。将锅盔制作的犹如锅盖一般,又大又圆。相传这是因为老秦人曾经行军打仗之时,便将这种大如锅盖的锅盔串起来背在身上作为行军打仗的干粮。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陕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耐存储的面食。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如果你去陕西人的家中做客,或者在陕西的街头巷尾吃一碗面。你会发现可能这碗面并不需要什么上等的佳肴作为配菜,而陕西人会为你准备一份秘制的油泼辣子浇在面条的上面。伴随着热油倒入辣椒粉之中,火辣辣的油泼辣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根本不需要再配菜就可以吃下一碗面,甚至吃上几碗都没问题!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在黄土高坡生活的老陕西人们。在日常的劳作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陕西人特色的秦腔。而秦腔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戏曲或者小调。秦腔并非是唱出来的。而是凭借着强大的肺活量吼出来的。这是因为黄土高坡之上沟壑纵横。为了能够让秦腔的声音传播的更远。因此都是演唱秦腔之时都是憋足了气力吼出来。方显秦人的大气磅礴!

以上便是陕西的八大怪。这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沉淀的陕西人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风俗。但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承载着历史和一代人记忆的文化风俗不要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中,而是能够在一代代陕西人的生活中继续保留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珞珈山的猫


我国疆域广阔,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化。每个地区都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陕西。都知道陕西不仅是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大省,也是一个美食大省。陕西最有名的莫过于“八大怪”,那这“八大怪”究竟是哪“八大怪”呢?

其实这“八大怪”一点也不怪,这“八大怪”都是受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

第一怪,姑娘不对外。陕西地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风调雨顺,物产也较为丰富,很少出现饥荒之年。在那个追求饱腹的年代,留在关中,而不是外嫁他乡,自然是多数女子所希望的。再加上十里内外都是乡里乡亲的,也能互相帮衬。

第二怪,帕帕头上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见的陕西农民,大都头上披着一块黑色或者白色的手帕。都知道陕西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这里风尘多,太阳毒。并且这里盛产棉花,当地人把这些棉花做成手帕,即可以防尘防晒防雨,还能用来包扎东西和擦汗,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头上戴着帕帕在他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第三怪,锅盔像锅盖。顾名思义,这种“锅盔”饼做的像家里的锅盖一样大,据说是秦朝军队流传下来的一种干粮制造方法,打仗的时候,把水和面烙成大饼,中间有个眼,两张饼一连,往肩上一搭,饿了就吃两口,而一旦战死,他的粮食则可以提供给后来的士兵。

第四怪,房子半边盖。并不是所谓的盖房就盖半边,他们住房只需要盖三边,毕竟在窑洞之中,土坡就直接充当了另外一面墙壁,也是相当方便。陕西降雨量不大,土坡极少发生塌方事件,也位这种传统提供了气象学依据。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面条在南方一般都是细面,可是一到陕西,那面条必须得宽。北方人爱吃面食,在他们看来南方的细面吃起来没有意思,必须得是大碗宽面吃起来才有味道,油泼面,biangbiang面都是正宗的陕西宽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来。陕西的秦腔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和其它唱腔不一样,他是输出全靠吼,又称“梆子腔”只有这样才是正宗的秦腔,吼起来的秦腔虽然没有越剧、京剧的婉转温润,可是却多了一种天然的沧桑感。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虽然四川、湖南能吃辣。但是老陕西比起他们也不遑多让。他们拿辣椒直接当菜吃,将当地特产秦椒剁碎以后,加入芝麻油调好,再配上熟油、老醋,一道油泼辣子就这样出锅了。在以前陕西缺乏蔬菜的时候,辣子拌饭是常有的事,没啥都不能没有辣子。

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为啥有凳子不坐,非要蹲起来?这是关中地区老人的习惯了。

因为以前家家户户又爱串门,经常端着一碗饭就到处串门,而人们就喜欢一起蹲在大门口乘着吃饭这点时间家长里短的开始唠起来,到了后来即使有了凳子,他们也不愿意坐着。另外,蹲着吃饭更容易有种饱腹感,“蹲下吃饱,站起刚好”这一说法在中医中也有印证。


历来现实


陕西八大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陕西独有的地域特色,总结出的八条民俗习惯,也曾有陕西十大怪之说,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现代人经过整理加工并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拟出了八条,其中有近乎一半已经脱离了陕西人的习惯,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保留了下来。一般指“房子半边盖”,这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陕西农村房屋建筑的厦房,包括四合院,倒撅口厦房等,现在都住进了楼房几乎看不到了。“帕帕头上戴”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老太太的一种穿着习惯,现在已经绝迹了。“锅盔像锅盖”,说的是陕西的锅盔是一种发面锅盔,不光大而且厚实,俗称挣眼锅盔,比较出名的“乾县锅盔”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姑娘不对外”的后半句是“隔壁对门搞恋爱”,曾被不友好地称为“猪娃不离圈”,只是这个观念也在悄然转变。“碗盆分不开”同样是赞扬陕西人豪爽的性格习惯。“板凳不坐蹲门外”,还有个后半句“随手垫个砖头块”,主要指陕西人习惯于蹲下,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蹲下这个动作也几近消亡,很难见到了。“面条像裤带”这个优秀的文化将继续保留下来,且大有发扬光大的势头。“唱戏吼起来”是最后一怪,也有可能是挤掉了别的“怪”,现在看戏的人少了,不过陕西出了不少摇滚歌手也算是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辣子一道菜”,是最容易被篡改和讹传的一怪,大多数人认定是“油泼辣子一道菜”,实际上辣子一道菜才是正解,辣子是用油泼辣子和盐醋和的汁水,讲究人会给里面加入蒜泥或者葱花蒜苗,滴几滴香油,除了平常可以就煎饼,蘸馍吃以外,过去本身就出现在农村红白喜事的餐桌上,只不过过去用的是水菜碟子(小盘子小碗),现在的席面上基本不用,并且被“炒六(绿)辣子”所代替。陕西八怪也称“秦风”八怪,主要集中在八百里秦川这一块,不包括陕北和陕南地区,并且这个说法也接近于官方的说法,也许以后会有升级版的陕西八怪。


王伟2361


这里的“怪”,可以理解为“独特”之意,其他地方没有或很少有,在陕西却很普遍。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关中平原盛产小麦,人们爱吃面,尤其是油泼面、粘面,擀薄、切宽,或扯面,形状像裤带,用大老碗盛,吃起来筋道、络口、耐饥,也是陕西代表美食。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过去人们生活清苦,一锅多用,用大锅烙锅盔,烧麦秸火,锅盔个儿大,中间微凹,翻过来活脱脱一个锅盖模样。

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陕西冬季寒冷,应季蔬菜少,人们钟爱辣椒,无论就馍、调面,少不了油泼辣子。

第四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人们业余生活少,饮食简单,喜欢端着碗上“老碗会”,边吃边谝。“老碗会”缺少凳子,只有圪蹴着,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即使有板凳也习惯蹲着。

第五怪,帕帕头上带。黄土高原多尘缺水,妇女头上顶上手帕,既可防晒、防尘,也可擦汗,一举多得。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安间房(或四椽)前面对住面盖四间厦子房,标准的三合院,既紧琛,且利于排水。厦房就像安间房的一半。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雄踞四关,沃野千里,旱涝保收,极少受自然、兵患侵扰,生活安宁、富足,人们思想保守,不想将闺女嫁到外地冒险。

第八怪,秦腔吼起来。秦腔是西北地区的地方戏,粗犷、豪迈、原生态,深受基层人民喜爱,听戏、吼戏为一大乐事。


北大屠夫陆步轩


其实陕西“八大怪”的“怪”是因为受到当地风土民情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所谓的陕西“八大怪”其实就是在陕西的经济、环境和文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慢慢养成的一些风俗习惯。由于陕西“八大怪”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习俗,所以外地人看起来就会认为很奇怪,其实这些“怪”说来也不“怪”。

第一怪就是陕西当地的女孩儿在找婆家的时候不会找外地人,她们都会嫁给本地人,因为陕西的百姓都很纯朴,所以他们认为嫁给这些人才可以过得踏实,如果嫁给外地人就会比较有风险。所以陕西的姑娘会更加留恋故土,也不愿意嫁到外地去。第二怪就是陕西妇女都会在头顶上放一个手帕,其实这个手帕并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用来擦汗和遮阳用的,陕西的温度较高,而且经常会刮黄土,用手帕放在头顶好处自然很多,想要用来擦汗也很方便,对于勤劳的陕西人来说,这种习惯能解决大问题。

第三怪就是盖房子的时候只有三面墙,一般陕西人在盖房子的过程中会故意留下一面墙空着,当然这样做自然可以节省很多钱,而没有墙的那一面就对着土坡。虽然这样的建筑方式在到了雨季时会有很多雨水灌进来,但是对于陕西人来说,这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反而是好事。第四怪是陕西人不坐凳子,反而会蹲在凳子上,这是因为原本陕西保留着中国的老传统,中国古代并没有凳子,是后来从国外引进的凳子,但是由于陕西人已经习惯了过去蹲坐的方式,所以即便有了凳子依然还是蹲在上面。第五怪就是陕西的油泼辣子,油泼辣子的制作方法很独特,而且也是陕西人都钟爱的口味。

第六怪就是陕西人都会将面条做成像裤带那么宽,对于陕西女孩儿来说,她们在学习家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这种面条的制作方法,按照陕西风俗,只有将面条做的越好,才能嫁的越好,所以当地的姑娘们都会仔细学习这门烹饪技术。第七怪就是陕西人都会做干馍,干馍的制作是从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算是一种传统美食。第八怪就是陕西人喜欢唱秦腔,秦腔其实不是唱出来的,是吼出来的,秦腔十分有特色,也是陕西当地的风俗之一。


历史课课代表


帕帕头上戴,这个是跟关中地区传统的农耕有关平常劳作的人不管男女,都喜欢把毛巾之类的物品裹在头上,作用有二,1,可以挡灰。2,可以在劳作的间隙擦汗。锅盔像锅盖,这个是跟关中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将面团擀成锅盖大小的面饼,烙熟后可以长期保存,也方便携带。辣子是道菜,也指的是关中人的饮食中喜欢吃辣椒的这一习惯。至今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最后上的菜品里一定会有炒辣椒这类的菜品。房子半边盖,指的是关中传统的民居样式。这也是千百年来祖辈生活在这片地域里先民们的智慧积累。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建筑风格。面条像裤带,这指的是关中地区人的饮食,面条擀成与裤带大小长宽,这也跟关中地区自古盛产小麦有关,是陕西面食文化的代表。姑娘不对外,说的是关中地区的地域婚俗文化,因为关中地区很少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所以在农业社会里能不能吃饱饭就成了决定人们婚嫁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吃饱饭,嫁到关中以外地区的陕西女子就比较少。凳子不坐蹲起来,指的是关中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据说这种方式是因为古代亦兵亦民的战争需要。但我更相信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蹲下吃饱站起刚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蹲下的时候我们的脏器尤其是胃部是被挤压的,所以在进食的时候我们会很快有饱腹感,这样在我们站起来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吃撑而引起胃部不适,这是一种古人生活的智慧。这一说法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也是有所印证的。秦腔不唱吼起来,这个不用解释了吧!?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据说是由高渐离而传承来的,而且作为戏曲的种形式,只有这个戏曲被称为腔而不是曲或剧,这个可是有很大差别的。另外这样的戏曲形式也符合陕西人的性格。说话大声,直接不做作。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虽说有理不在声高,但陕西人说话大声不代表不讲道理。当然全国各地都有混不吝的存在陕西也不例外,但大多数陕西人都是讲道理的这也是刻进陕西人骨子里文化的东西。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