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活動中心17653708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此語為古聖人名言被收錄在增廣賢文之中。

此語為提示做人處事的原則,也為道法。

水大清則無魚:水太清則為清澈見底。其意不在有沒有營養而是在於能不能藏身。因為水清而可看到底,那魚兒如何能夠藏身而生存呢?

人至察則無謀:人過分的聰明,智謀超群,能提前預知(猜透)洞察天下之事,能提前看透別人的心思和打算。能提前判斷出對方的目的或行動路線。這就說明你是一個可怕的人或對手。(如諸葛亮和周瑜一般)。

另外過於至察的人,因為你太聰明達思了。你的智謀別人往往不及,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有誰願意和你同謀共事呢?如是這樣,成就和智慧永遠都屬於你,別人還怎麼踉著你混,別人何時會有出頭之日呢?

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世界上本就有聰明和愚笨兩種人。沒有聰明顯不出愚笨。沒有愚笨怎會顯出他人的聰明。

世界上若是把聰明的人減去一半,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愚笨之人了。因為世上就一半聰明人,一半愚笨人。若一半聰明人也被減去,那就說明天下都是一樣的愚笨之人了。也就分不出賢愚和貴賤了。


福自福地來wjf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古人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藻類水草都沒有,食草魚類無法生存,那麼食肉魚類也就無法生存,再者極其容易被岸上捕獵者,諸如水鳥,狗熊,人……發現並捕殺;人太過於錙銖必究明察秋毫了就會招致禍端,被眾人孤立,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曾國藩早年剛正不阿,盡善盡美,力求做千古完人,眼睛裡容不下半點沙子,(曾經進入大清府庫清點銀兩為正視聽把自己衣服脫了個精光)今日彈劾這個官員徇私舞弊,明日舉報那個官員貪贓枉法,搞得大半個朝廷都風聲鶴唳雞犬不寧人人自危,以至於最後別人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被孤立了很久,及至不惑之年才慢慢悔悟……



楚襄蠻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一語出自於《漢書.東方朔傳》。它是古人們從長期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至今仍然顛覆不破的為人處世之道。比喻一些精明能幹的人,屁股頭上挎算盤,過分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會換位思考,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能幹,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而不能容人,小氣並且還吝嗇,小肚雞腸。一切事情唯我獨尊。


說實話,社會上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孔聖人活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則很難達到他那樣的境界。而人也是一樣的,俗話說得好,難得糊塗。做一個有方向有準則的人雖然是極好的,但有時過得太明白了也會讓自己感到累,在必要的時候放下身上那些所謂的原則對自己和他人或許都是一種好處,若是活的太精明,凡事都要算得特別清楚的話,也會讓周圍人覺得你活得太嚴肅,不好相處,這樣的人也很難相處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與其和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相處,實在是累。不如敬而遠之,不屑一顧。惹不起還不能躲起來嗎?

知足常樂於湖北鍾祥市2020.2.5日


知足常樂0724


“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全句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乾淨了,沒有水草,沒有水中的蟲子之類,魚就不能在此生存;人過於聰明瞭,就沒有朋友了。

這兩句話最早出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原文是“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後來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又有引用:“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帝王王冠前垂下的旒,就是為了遮擋視線,不要看得太清楚;塞上耳朵,就是為了不要聽得太明白。水太乾淨了就沒有魚生存了,人太聰明就沒有朋友了。原意是勸誡統治者對老百姓不能過於嚴苛,要有寬容之心。

現在這兩句話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精煉成了成語:水清無魚,人察無徒。凡事要辯證地看問題,同一句話,從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對立統一。

一、自作聰明的人無徒

我們身邊是不是常常有這種人,他們覺得自己很聰明,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在有便宜沾的時候衝在前面,不能獲得利益或有損利益的時候縮在人後。他們這樣的人耍盡心機,還自鳴得意,覺得自己聰明絕頂。但是誰又是傻子呢?厚道之人看破不說破,但也會保護自己,對這些“聰明人”敬而遠之。

我就是個比較“傻”的人。有個同事很精明,工作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工作量就像一塊蛋糕,你少吃一口,別人就要多吃一口,總量是不變的。大部分的工作我做,但獎金還要平分。他這個人佔不到便宜就是吃虧。要命的是他口才好,在領導跟前處處彰顯自己工作多麼勤勞,工作質量多麼高。我只想永遠避開他才好。

二、求全責備的人無徒

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對別人要求過高,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別人做事但凡有點小瑕疵就忍受不了。注意了,你的上司如果是這樣的人,就需要委婉地提醒他(她)人察無徒了。

還有一種人,他對別人的評判是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他過分要求別人的言行要符合或者滿足自己的標準,否則就覺得別人是錯誤的。需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人呢?百人百性,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而且某一個人的評判標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此時如果不能心懷寬容,那麼註定朋友會離你而去。特別是在這新世紀的時代,年輕人追求個性解放,更要求同存異才能相處長久。

作為家長或單位的領導,有時候更要“難得糊塗”,俗話說:不聾不痴,不做阿家翁。

三、但也不能姑息養奸

該“至察”的時候也要“至察”,凡事不能過於認真,但牽涉原則問題就一定要認真了。對於違反道德規範或觸犯法律的人或事,我們不能遮蔽雙眼,塞住雙耳。無原則的原諒,只會助長壞人作惡。

四、還要適可而止

凡事要把握“度”。水要清,但不能過清;人要察,但不能至察。留有餘地是最好的“度”,有句俗話,“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以上是我對“人至察則無徒”的理解。淡看雲起,靜觀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後女子淡看雲起,歡迎批評指正!


淡看雲起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禮記》,意思就是一個人過於追求完美,對別人太過嚴苛,就容易沒有朋友,甚至傷人傷己。

坦白說,很久以來,我更熟悉的是前一句“水至清則無魚”。只是偶爾的一次聽聞,方才真正理會到 “人至察則無徒”的深刻內涵。

1、看清一個人,只需一個小細節

聽說過這樣一個姑娘,為人熱情,做事也熱情,確是個好人,但太過精明,事事計較。所以她不是不願吃虧 ,而是壓根不吃虧。

比如,平日裡朋友一同出行或者聚會就餐,不管是誰先去結賬,她都會拿過小票看看,然後幾角幾分地算出來,甚至幫忙刷個公交卡也要報出費用。當然時下流行的AA制,大家在一起親兄弟明算賬,誰也不虧欠,總比一本糊塗賬好。

然而,有次別人幫著她從境外代購了一瓶化妝水,而她居然翻出購物小票,算出購買之日的時時價位折成人民幣給了對方,還另附了一句:我這樣算你不吃虧,我也不討巧。結果弄得對方很是尷尬。

其實,一瓶化妝水最貴能值多少錢?而信任和友情確是無價的。一瓶化妝水,看清一個人。

可見,做人不能太精明,否則怎樣深厚的情誼也會漸行漸遠的。要知道,用自己看上去的小聰明,來對待別人的寬厚,實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成就一件事,只需把握一個標準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值得用一生去學習。

但是,把握好一個標準,就不會有太大的落差。這便是:與人交往,不能太聰明,過於聰明的人會丟失朋友。和人相處,不能太“愚拙”,愚拙的人會被算計。

做人要懂得包容 ,要善於接納,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切不可太過主觀。畢竟,千人千面。一味地附和,就是缺乏主見,就是沒有原則。

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張幼儀和徐志摩。即便徐志摩為了愛情拋棄了原配張幼儀,但是張幼儀離婚後依舊能夠和徐家的二老和睦相處,甚至在關鍵時刻為徐家人助一臂之力。這看上去有點不能理解的行為,不是張幼儀的不計較,而是她的寬容和仁愛之心,彰顯出她骨子裡的堅韌和溫情,用胡適的話說:張幼儀是個奇女子。是絕對令人欣賞的,也值得欽佩的。

而徐志摩呢,為了林徽因而離婚;為了陸小曼這個花錢的主,使得自己的父母傷心失望,使得自己的生活一片散沙。一生追逐愛情,卻被愛情折磨得幾近失去了尊嚴,年紀輕輕地因愛而離去,是遺憾更叫人反思。

可見,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該聰明時絕對不可以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切不可擺出一副聰明的樣子。

寫在後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於刻意,就會得不償失。做人如此,做事已然。人,不能太精明,更不要把事情做絕,凡事都要留有餘地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何況,沒有人是傻子,有的人選擇緘默,是為了給對方留下餘地和臺階下,罷了;有的人選擇包容,那是因為他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如煙


這句話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則無魚”,從整個這句話來看,就是用一個類比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內涵。

這句話源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的記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察”在這裡有洞察、知曉的意思;至,極致;“徒”,可以簡單理解為徒弟,在這裡的意思比較寬泛,也包含同一個陣營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話就不會有魚;人看得太清、太計較就很難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鄭板橋有“難得糊塗”的名言,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深諳此道,他強調用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業。一次,孔子帶弟子云遊講學,路遇一個酒館,便要求弟子去酒館討要點吃的。酒館老闆聽說是孔子的學生,便在紙上寫了一個字來考他,允諾他通過考驗便可以隨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題沾沾自喜,毫不猶豫地說,這個字太簡單了是“真”字。老闆搖了搖頭,弟子不解地去請教孔子,孔子看後說,這個字念“直八”, 老闆大喜,不絕稱讚。

弟子不服,這個字明明是“真”字,為什麼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說:為人處世,無須事事較‘真’,你非要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這個觀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多有體現,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中庸之道”。無不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然,我們需要明白,“人至察則無徒”並不是是提倡毫無底線的和稀泥行為。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要秉持寬容之心,又要堅守底線思維;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則,又靈活運用完成任務;嚴格律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寬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則無徒”的本意就是規勸人們要有一顆寬容之心,無論是對於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還是組成團隊的個體同樣重要。

對於團隊的領導者者來說,秉持寬容的態度待人,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團隊的整體氛圍輕鬆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結果就是給團隊成員帶來巨大壓力和不適,終日的謹小慎微就會產生逃避心理與抗拒感。

對個人來說,如果眼睛只盯著別人的不足,斤斤計較於雞毛蒜皮的事,無疑是一種沒有朋友的行為。

恪守底線原則的至察

在保持寬容的心態同時,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要有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水至清。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水至清的原則和底線就是整個團隊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領導者個人領導力的體現。它能夠為團隊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堅實的基礎。

對個人來說,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別人不一定認同。

不斷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與生活中,除了對待他人的態度以外,還有對於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謂“自察”,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瞭解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貢獻自己的力量。嚴於律己,積極改正自己的短處,從而達到對修身立德的促進。所謂“修身齊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

博學多聞的智者,總是溫良謙遜;碩果累累的樹枝,永遠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滿必虧,澤滿則溢。

劉邦曾這樣評價自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的這段話,深刻的論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為他對自己有著客觀全面的認識,才能讓他看到團隊其他人的長處併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通過一個“至”字表達了其中的辯證關係,為我們指明方向。也就是什麼情況下會導致“無魚”、“無徒”,如何做才能“有魚”、“有徒”。雖然這句話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如今它依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燕子的濤寶


每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積累一些諺語、格言,特點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於流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引用這些句子,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這類格言、勸世文尤其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句。

《增廣賢文》中收錄了這句話,但是最早的出處有兩個,一個是班固的《漢書》,一個是《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這句話使用了詩經中的比興手法,重點在後一句“人至察則無徒”。


字面意思是說,水太清了,魚就沒法生存,人太精明瞭,就沒有朋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水太清,裡邊沒有營養,魚就生存不了。一個人太精明,斤斤計較,對人要求太苛刻,別人就不敢靠近他,不願跟他做朋友。

這只是字面的意思,那麼背後的涵義是什麼呢?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太認真,或者“難得糊塗”,我認為這完全是誤解。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人至察則無徒”呢?

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要讓我們裝糊塗,不要認真,而是勸告我們做人要寬容大度,要有容人之心,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大致來說,寬容有內外兩方面的好處:

1、 對內

古人有“心寬體胖”的說法,放寬心胸,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就沒必要跟人計較。

幸福主要依賴於身體的健康和內心的平和,心胸寬闊的人,內心也更容易保持平和,從而也就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 對外

李斯曾經說過:“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與缺陷,因而人與人之間存在分歧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能夠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不僅可以避免很多糾紛,還能交到許多朋友,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持。


叔本華哲學智慧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雖然說年輕人已經逐漸成為了職場中的主流力量,但還是會有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缺少一些東西,使自己在團隊中只能成為一個組成部分,而沒有辦法成為其中的領導者。

在下看來這部分大多數缺的都是經驗。而我們的老祖宗卻流傳下來過這樣一句話,用來幫助年輕人迅速適應職場的生活,當然,在當時的用處可能並不是這樣,流傳到今日,這句話的用處已經大大改變,這句話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首先是上半句: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很好理解,如果說是特別乾淨的水,都不會有魚生存。是為什麼呢?由於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們現在知道水中是有生存所需要的氧氣,腐殖質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水只是普通的水,魚沒有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以及氧氣,又怎麼能生存下去呢?但要知道在古代是無法搞清楚是一種到底有什麼的,即使如此,我們的先輩們還能總結出這樣的經驗,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然後是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這裡的察是指的對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嚴厲,而這裡的“徒”指的是朋友,而不是徒弟,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對別人太嚴厲,不允許別人有一點過失。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且在真正的職場中這樣的人是會被團隊中的其他人所孤立的。我們可以對於自己的事情嚴於律己,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干涉別人的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否則其他人只會一天一天的遠離你。

其實這句俗語,無論是要求水不能太清,人不能太嚴格,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要做到寬容待人,在嚴格與寬容間尋找一個相應的平衡,這樣在處人處事時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放下自己的執念,不要死鑽牛角尖。

這句俗語在如今看來,仍然具有十足的參考價值,可見我們的祖先們在總結出這樣的話時,腦海裡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鬥爭與斟酌,才能總結出如此精闢的話。

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我們都可以作為參考,也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寬容待人,做事嚴謹,這樣無論是在團隊中還是一個個體,都可以取得莫大的成功,不得不說做人還真的一門很深的藝術,還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不知道各位讀者又知道什麼關於為人處事的話呢,歡迎評論,並與各位看官分享一下。


靈璧時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事看破不說破,難得糊塗生存之道。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事練達皆文章。大智若愚,睿智人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揣著明白裝糊塗,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手機用戶6474252763


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此語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意思是說,做人明察秋毫,細緻入微,洞察一切,不知隱藏,就沒有朋友了,也沒法和你相處了,水如果要是清澈透明,魚沒處隱藏,也沒有食物,就不會有魚能生存下去了。

二、“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的現實意義。

1、為人處世時,不能“人至察”。如果人至察,啥都說透,啥都做透,就沒法相處了,做人要外圓內方,心裡有原則,有底線,表面上還要圓滑通透,通情達理,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也好日後相見,不能把事做死、做絕,那就真沒人敢和你相處了。

2、處理工作關係時,不能“人至察”。在工作中,人與人要相互配合,互幫互助,相互留面子,規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不違反原則,就當不知道,沒看見,睜一眼閉一眼就過去了,是人就不是傻子,你放過他,他心裡明白,你給他行了方便,他心裡自然有數,以後你做事也有個照應。

有時,說話做事,不能說透,要學會裝傻,這才是聰明人。裝傻,難得糊塗,才是真正的睿智。有些人,就怕別人覺得他傻,處處表現得聰明,不允許別人說他傻,或者,開玩笑也不行,都要表現得他很聰明,這就叫做賣弄聰明勁,實際上就是真傻!什麼時候你能明白這裡面的道理了,就說明你真的懂得難得糊塗和裝傻充愣的內涵了。

還有的人怕裝傻受欺負,怕吃虧,而且,覺得表現得聰明多好,處處佔便宜,別人也不敢欺負自己。多好!也不明白,人為什麼要揣著明白裝糊塗,那不是傻子嗎?其實,這就是沒有看透,沒有悟透,在生活的長河中,嗆得水少,還欠火候。其實,便宜只管讓他佔去,儘管讓他去佔,他能佔的都是小便宜,大便宜他佔不到。再說了,有些東西也不是你這個層面能染指的,真到了那個層面,自然就會有你的。

所以說,在工作中,不能“人至察”,要考慮各種關係,生產關係就是生產力!切記!

3、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人至察”。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在家裡“人至察”,天長地久的,誰都受不了,那就離離婚不遠了。在家裡更是要講難得糊塗,只要不牽扯到原則問題,一律得過且過,不爭!記住,爭贏,你就輸了,而且是輸得徹底!今天的大事,明天就是小事,沒什麼值得非要弄明白,要去至察的地方,在家裡以不傷感情為主!切記!切記!

三、怎麼才能做到不犯“人至察”的毛病呢?

培養自己的心性,韜光養晦,做人做事從大處著眼,不要計較小事,不要較真,懂得迂迴,有利益讓出一些給大家,學會吃虧,吃虧是福,這樣才能雙贏。懂得放下,捨去計較之心,自然會有所得,也就應了捨得的道理,也就不會再“人至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