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叢林中的忌諱》——文


世間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人性叢林中有許多忌諱,一不小心便會使人跌入失敗的陷阱。

南懷謹先生在講解《莊子》時,強調了其中一句話,“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就愛好那一點、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都無法改變他。所以,明知道你是為了他,介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南先生最後總結: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無論夫妻、父母、兄弟還是朋友,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一隻老山羊在小河邊碰到一隻小鳥在飲水,便說:“你只顧在這裡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過來,你的小命兒就會丟掉了。”然後,又嚴肅地講了許多道理。小鳥笑著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開,小鳥就對身邊的螞蟻說:“依仗鬍子長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還不是在這裡讓狼給吃了嗎?”

老山羊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某些時候,不管你出於什麼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就犯了人性叢林中的忌諱。

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並經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我堅固的程度。你若不瞭解此點,揭露了別人的錯誤,他就會明顯地感覺自我受到了侵犯,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採取不友善的態度。

莊子曾經看看著圍著茅屋飛進飛出的燕子,說道:鳥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樹以免受到傷害。但燕子特別,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樑上,卻沒人去害它,這便是處世的大智慧。人類見著鳥舉槍便射,卻對身邊縈繞的燕子視而不見。燕子的叫聲可謂婉轉,卻沒有一個人將燕子放到籠子裡,以聽它的叫聲取樂。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距離。

人類是一種你不能離他太遠、又不能離他太近的動物。比如珍禽猛獸害怕人,躲得遠遠的,人便去深山獵捕它們,這是因為它們離人類太遠。家畜因完全被人豢養和左右,人便可隨意殺戮,這是因為它們離人類太近。只有燕子看懂了人類,摸透了人類的脾氣,既親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著自己精神的獨立。於是人便像敬神一樣敬著燕子。

或許有人以為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只會讓人變得奸詐狡猾,其實不然,人心難測,要想自在做人,必須瞭解人性與現實。

即便身邊的人知道你是在為他好,也會在一時衝動下傷害你。正如一心直言進諫、忠心社稷的魏徵,即便被後世稱為一代良臣名相,被李世民引為“得失銅鏡”,最終還是難逃晚年唐太宗的積恨爆發,致墓碑被砸,一段君臣佳話以此告終。

在人性叢林中要小心行走,不要無意中得罪了他人卻不自知,要學會像外交家一樣為人處世。這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與人心。

交友之道與豪豬哲學

交友之道與豪豬哲學有什麼關係?簡而言之,南先生曾藉助孔子的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距離。“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孔子這句話。南先生說,其實,孔子說的不僅僅是女人,還包括小人,而世界上的男人,夠得上資格免於“小人”之名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聖賢這一句話,雖然表面上罵盡了女人,但又有幾個男人不在被罵之列呢?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離。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時期的晏子交朋友的態度。晏子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善始善終。南先生進而點明,對於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有朋友,但善始善終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卻在流失,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南先生指出,晏子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就在於“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關係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但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於“久而敬之”。

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壞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不然,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復存在。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朋友之間過於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衝突,造成隔閡。待友不敬,或許只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已埋下了破壞性的種子。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長地久。

孔子還曾告誡弟子子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南先生結合實際對這句話做了通俗的解釋。以上下級為例,當上司有不了不對的地方,你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對於一個問題,你說的次數多了,雖說是對公司與上級有益,有時也會招致上司的反感。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有不對的地方,但若他聽不進你的建議,你勸告的次數過多,朋友反而會與你慢慢疏遠,甚至與你變成冤家。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過錯要及時指出,“忠告而善道之”,盡心勸勉他,讓他改正錯誤。但實在沒有辦法時,“不可則止”,就不要再勉強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諫過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

豪豬生長在非洲,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它們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體取暖。但是當它們靠近時,身上的毛尖會刺痛對方,它們立刻分開,分開後因為寒冷它們又聚在一起,因為被刺痛又分開。這樣反覆數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彼此間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其實,豪豬的距離對於友情同樣適用,過於親近,有時會被刺傷,過於疏遠,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溫暖,只有把握好相處的距離,才能讓友誼之樹常青。

遷令勸成,人最常犯的兩個錯誤

  人生在世,有兩種錯誤在所難免,一為遷令,一為勸成。

  南先生說,遷令與勸成是人生必須規避的兩個常犯的錯誤。何謂“遷令”,南先生舉了身邊的小事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說,他讓人幫他拿一本書,這只是區區小事,舉手之勞而已,結果對方卻吩咐第三者去做:某某人,老師讓你幫他拿一本書。推脫責任,推託一切,就叫“遷令”,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做人要做到“不遷令”,就不要推託一切,該自己去做的就去完成,不能讓別人代勞。

  “勸成”,是指勉強別人成功,對別人過度地要求,雖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往往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南先生說,自己當主管不能“勸成”,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時做得到的。如果弄錯的話,想改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做人做事都需要慎重地考慮。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讓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 “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把自己當成別人(無我),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便不會將自己應做的事推到他人的身上;把別人當成自己(慈悲),就能夠真正理解他人所求所想,不會勉強他人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把別人當成別人(智慧),就會尊重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把自己當成自己(圓滿),則是將自己放在一個獨立的天地中,做一個大寫的人。

用一生的經歷去體味這四句話的深意,時刻提醒自己莫犯遷令勸成的錯誤。


《人性叢林中的忌諱》——文/劉清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