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

dddust


清朝的贪腐弊案并非始于乾隆,其实,早在康熙晚年,官场的贪腐之风就已经愈演愈烈了,及至雍正即位后,不仅对贪污舞弊现象深恶痛绝,还接连出重手惩治了一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一肃,贪腐之风有所减弱。由于雍正帝对贪腐之事惩处严厉,所以整个雍正时期,官场之上的贪腐之风明显收敛。乾隆帝在即位之初,在其父雍正反腐的基础上更加强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尽管清朝还存在腐败官员,但也都是凤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获。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经过励精图治的乾隆王朝国力达到顶峰志得意满的乾隆开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终导致整个大清王朝的腐化。乾隆后期的贪腐弊案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其实就是皇帝。

愈演愈烈的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纵览整个清朝历史,也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现象,这并非源于乾隆,当然也不会终于乾隆。卖官鬻爵最早在康熙雍正时期即存在。雍正皇帝的的宠臣李卫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乾隆后期,卖官鬻爵开始成为腐败的根源,各级别的官员都明码标价,一个县令多少银子,一个巡抚花费多少,一个总督所用几何,都是明码实价的,一些有钱的富绅或是下级官员为了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官微,不惜出重金购买,上任之后,为了能捞回自己之前买官所花的银子,这些人便加紧盘剥百姓,但是之后为了获得更高职位的官,他们依旧继续盘剥百姓,当然掌握权力之后,他们也会卖官来获取更多的银钱。对于各地的这种现象,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乾隆中期以后,由于频繁的对外用兵以及各地灾荒不断,以至于朝廷经常出现银钱短缺的情况,所以乾隆帝对此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过问更不阻止。卖官鬻爵虽然导致腐败但这只是最表层的腐败,最深层的腐败在于皇帝本身。

名目繁多的各地进贡:

乾隆早年对于纳贡送礼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抵触的,他曾一度认为进攻这种事情只要心意到就行了。然而乾隆到了晚年却因为好大喜功而热衷于精致器物,对于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物质享受达到极点,乾隆晚年时的一些大臣,如国泰、李侍尧、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而这些进贡能手都无一意外地卷入贪腐弊案,这些办贡的官员都无不打着为皇帝办贡的旗号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乾隆皇帝不仅要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机向官员索要贡品。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为皇帝搜刮各种奇巧珍宝。这种风气在乾隆中期之后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吏治废弛,纲纪败坏,日甚一日。

臭名昭著的议罪银制:

乾隆时期另一个饱受诟病的制度就是议罪银制度。提出这个臭名昭著制度的不是别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所谓的议罪银制度本身就是以权谋私的做法。国家法令权力本来属于国家并不属于皇帝个人,但是和珅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公然将国家法律作为出售,而且出售后的钱并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皇帝个人,这实际上将贪官收钱办事的个人行为上升成了国家行为。国家机器成为和珅机器幕后支持者乾隆的个人发财的工具,而最终受益者还是乾隆皇帝。议罪银制度最终演变成了官员公开行贿制度。根据清朝史料的记载,所谓的议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绝大多数根本够不上罪行,很多都是官员“自首”的目的无非就是变相的送钱给皇帝,比如说奏折中有错别字自行交上十万两银子,奏折中字迹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万两,其实都是变相向皇帝行贿,因此所谓的议罪银议罪目的并非议罪,而是交钱。

乾隆罚来的钱并没有归入国库,而是全部放进了皇宫的小金库,可见乾隆本身也是一个贪婪的人,官员难免上行下效。在被乾隆的反复盘剥之后,官员们为了依旧维持体面的生活,贪污腐化、敲诈勒索,也就逐渐成了官场风气了。


历史课课代表


清中期官员贪腐十分严重,之所以如此。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

首先,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清代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末期。这个时候,传统社会已经进入了衰亡阶段,制度上出现了严重的衰败迹象,腐败正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修修补补,就能使社会风气彻底扭转。雍正时期通过皇帝本人的努力做了一些反腐工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短时期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随着雍正去世,情况就迅速恶化。

其次,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贪腐情况较为严重的一个王朝,这和清代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关。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早期的吏治情况都是比较好的,贪腐情况不会特别严重。但清代较为特殊。满清入关以后,为了尽快平定南方地区,所以推行了一个特殊的政策。凡是明代官员只要向清政府投降,就可以继续担任原有的官职。这就使得明代晚期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了清代的官员。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有贪腐的问题。也就是从清代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吏治问题。顺治时期一直没有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康熙时期,为了稳定局势,对于当时的贪腐现象,采取了较为包容的政策。直到雍正时期情况才有所收敛。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清王朝的吏治一直不是很好。

最后,是乾隆本人的问题。乾隆是一个个人能力平庸,但是又特别好大喜功的人。这就使得乾隆朝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乾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了议罪银制度。也就是允许官员以罚金代替惩罚。这就刺激了官员贪腐。此外,乾隆还经营个人产业,在北京开设皇家当铺等之类的商业性机构。利用这类机构公开接受官员的间接贿赂。因为皇帝本人自己也成了贪腐的一员,所以自然对大臣的贪腐,就非常放纵。于是就自然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的产生。


用户4325101516


亨廷顿说过“腐化是握有新资源的新集团的崛起和这些集团为使自己在政治领域内产生影响所做的努力的产物”。

简单的来说:如果要出人头地,那就银钱开路。

其实中国古代的腐败和今天社会的腐败不是一个概念。简单来说过去天下都是皇家的,所有老百姓包括官员身家性命都不受自己支配,何况金银乎。过去的腐败就好比是小偷,而所有小偷只偷一家。所以,腐败这种时期,侵犯的权利只有一个受害者,那就是皇上。自然会形成一种怪异的社会风气,反正腐败是腐败皇家的,偷的也不是你家,所以参与者很容易结成团伙,官官相护,自成体系。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是讨论朝廷的腐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上梁是怎么歪的,也可以说明整个清王朝的腐败的真正原因。

腐败的榜样

清代内务府综理宫廷所有的吃喝拉撒睡,其中包括各种营造、工程大宗支出,还兼理榷关、盐政、织造等, 职权极其广泛, “ 所有京官当中,唯内务府为至优厚 。我们常说绝对的权力孕育绝对的腐败,因此, 内务府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极易滋生腐败。内务府管理的封闭性与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清代内务府是一个以处理宫廷事务为主、较为封闭的机构, 其所属人员的作为很少为外人知晓, “夫侵吞国帑, 例有刑章, 若辈恃以无恐者, 以内府之用款事备宫廷, 外臣不敢发其核也”,从而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内务府大臣的堂郎中贪污最多, 相传其一年的收入多达两百万金, “ 其婚嫁、宴会、衣服、车马穷及奢华, 为富豪所未有。每见开差任满回旗者, 或挟资数十万百万不等”

内务府广储司六库(银库、缎库、衣库、皮库、瓷库、茶库)掌握朝廷物资出入, 油水丰厚, 弄得这些掌门人到期都不愿离职,最后形成六库间相互调任之风,就是官员在各部门内调职,好吃好喝伺候着。可见清内务府大臣整体素质极低、而皇室对物质的奢靡需求与包庇加剧了腐败的发展。

内务府是为服务宫廷的专门机构,是身边人, 可以说是皇帝的手足延伸,它的腐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皇权的腐朽没落。

皇帝的欲望

乾隆到了晚年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意思就是说自己是个完人,所以滋生了好大喜功的性情,热衷天下各种奇珍异宝,对于各界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物质享受达到极点,乾隆晚年时的一些大臣,如国泰、李侍尧、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而这些进贡能手都无一意外地卷入贪腐弊案,这些办贡的官员都无不打着为皇帝办贡的旗号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乾隆皇帝不仅要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机向官员索要贡品。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次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为皇帝搜刮各种奇巧珍宝。这种风气在乾隆中期之后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吏治废弛,纲纪败坏,日甚一日。

然而,但对于清廷皇室而言, 保护满洲特权、维持皇权威严和完整的控制力是其最终目标。乾隆的所有所作所为无碍乎都是为了彰显其皇权的威严,而参与经理这些事务的人员、机构部过是皇帝的爪牙,内务府是为服务皇室而设立的, 从诞生伊始就是满洲皇权的附属物, 所以内务府和皇室二者始终是一体的。

在后来的时期,也有很多朝廷民意的呼声如何想让内务府改革,实际上那不可回避皇家的权益,都有裁定皇室经费的要求, 都会影响到君主利益, 触动了皇权专制制度的基石, 必然会招致内廷的极力反对,甚至是皇上本人的反对。改革就是改皇上。


天生残疾的吏治


内务府大臣选任、监督暴露了皇权专制制度的种种缺陷。作为清代内廷的高级官员,, 一方面,管理上具有相对封闭性; 另一方面, 人选皆来自八旗亲信或宗室贵胄, 与皇室交往密切, 地位尊崇且职权广泛, 从而决定了这一群体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腐朽。这种皇权专制模式下的典型人事制度必然导致自上而下的腐败。

当上司可以决定下级官员的命运,特别是大小官员和士绅的荣辱乃至生死都取决于皇帝的时候,各种对这些统治者及其周边人物表示忠诚的行动是绝对无法遏制的。物质上的送礼进贡(各种行贿受贿活动)不过是显示忠心的方式之一。

而这种以内务府为前导的腐败所导致的后果是是整个朝廷不能承受的,清王朝后期,涉及到朝廷改革的时候,就成为掣障,内务府的改革不彻底,从而成为社会各界的众矢之的, 人们通过抨击内务府以发泄对皇室的不满。皇室也因此在朝中失去了一大批臣子的支持, 在社会上受到舆论的一致攻击, 渐渐陷于孤立地位。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污,但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正如庄士敦所言:“ 内务府这一财务紊乱的宫中机构, 正是造成皇上威望下降, 许多忠君人士渐渐灰心丧气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终,皇权专制终于败给了自己,也将终究败给民意!

谢谢!


知行锵锵


乾隆25岁登基,经过他父皇雍正13年的励精图治,国库充盈,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了。

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学他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花钱极度铺张。到晚年为何贪官众多,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和珅。和珅是乾隆一朝的重臣,深受乾隆宠信,不仅大权在握,和珅的儿子还取了乾隆的女儿十公主,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和珅还当过朝廷的众多关键要职,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刑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数十个重要职务,随着权力的增加,和珅私欲日益膨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乾隆却不加阻止,任其发展。乾隆晚年,和珅已经权倾朝野,可以说朝廷的官员都是和珅的部下,那以下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了。

乾隆一死,和珅被抄家所得的财物是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可见当时的官员贪污到什么程度。





粤漂小二哥


乾隆一朝,为大清之鼎盛时期,大抵王朝过于盛旺之时经济民生就会走出一个倒V字形。这就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权臣,宠臣当道,吏治混软。如大汉之王莽,大唐之李林甫,杨国忠。大宋之元佑党争后出现的蔡京,童贯。大明之导致土木堡之变的权臣王振,嘉靖朝之严嵩父子,大清之王亶望,和珅。

屡禁不止的原因还在人为,乾隆太爱面子,十全老人,对自己的自我批评不到位。

一:两淮盐引案:

盐自古暴利,与陶朱公范蠡同名的漪顿就是靠煮盐发家。管仲通过制铁煮盐之策把齐桓公推到了春秋五霸。

清盐政方面有规定,盐商可以预提下一年的盐引。这个政策和现在的承兑汇票贴息差不多。

正常市价一两每引,如果预提就得加二两的利息,中间产生的差价没有上交,这个政策就为贪官提供了存在空间。

在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新任盐政把上两任告了个遍。高恒等官员秋决,此案牵涉资金千万两之巨。

二:甘肃冒赈灾

王亶(dan)望,进士出身,后来捐官买了个知县,一路升官从知县到甘肃布政使,之后调任浙江巡抚。1781年,甘肃回民作乱,在连番失利的情况下朝廷派出阿桂征剿,战报中描绘了甘肃大雨,此情况与王亶望任上所报旱灾情况不符,引起朝廷怀疑。经查后,王亶望贪没虚报赈灾银两,虚改捐银。抄王亶望家后竟有百万辆之巨另有珠宝玉器不计其数,王亶望被斩。其他涉案官员一百余人,涉案资金千万两。之后的大贪官和珅是此案的举报者。

三:山东巡抚案

涉案人员:国泰及三十余名,涉案资金二百万辆,国泰自己就涉案七八万两。在此案背后牵扯到的就有和珅。查办此案的有钱沣和刘墉,之后和珅被查的二十四条罪状就出自钱沣生前遗稿。

四:乾隆未查之案巨贪和珅

和珅满中堂,备受乾隆帝宠爱。被查之时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嘉公元1779年,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查办,赐死狱中。

抄没银两据传为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多年财政收入但无正史可考。


抱影无眠夜归人


乾隆后期贪污腐败主要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主要一下方面。

一、乾隆后期好大喜功,所谓的康乾盛世是自封的,又自封十年老人,日益奢靡成风,达官显贵互相攀比,官吏治理日渐减弱。

二、许多贪官污吏,被发现后没有进行铲除,反而制定了所谓宰肥羊,议罪银,就是靠交钱来减轻处罚。导致后期行成了以和珅为首的贪污网络,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边官吏都这样,下边官吏更无所顾忌。和珅一个人贪的钱财就是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算上他手下的官吏更无比庞大了。

三、督抚集权。据史料统计,凡事涉及大的贪污事件,都与总督和巡抚有关,当时的总督、巡抚是封疆大吏,是地方统治的最高长官,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当时的督察系统根本不好敢管这些封疆大吏。

总得来说其实就是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底下为所欲为。



路小猫咪


因为乾隆晚期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多了,他为了自己享受生活不断索取钱财贡品。底下的人自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说乾隆的腐败其根本根源在于乾隆本身的腐败。


乾隆时贪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卖官鬻爵,纳贡送礼。卖官鬻不仅存在乾隆时期,在康熙雍正时期也存在,卖官鬻爵成为腐败的根源,那些捐钱所得的官员开始无休止地搜刮百姓最终导致整个清朝吏治开始腐化。晚年乾隆热衷于精致器物,对于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在晚年如国泰、李侍尧、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最后乾隆将王亶望被抄家问斩,国泰被杀,李侍尧撤职。我们看一下乾隆三十九年的卖官鬻爵例子, 郎中五品官,9600两;主事六品官,4620两;道台四品官,16400两;知府四品官,13300两;同知五品官,6820两;知县七品官,4620两,县丞副八品,980两。
  2. 议罪银制度。和珅上位后,更加助长乾隆贪腐。作为中国第一贪官也是一个理财能手,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将内务府转亏为盈。但这所谓的议罪银制度本事就是以权谋私的做法。议罪银制度成了个乾隆个人发财的工具。本质上议罪银是官员做错事了罚一些银子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但是因为交完钱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态度。所以有些人为了靠拢皇帝,即使犯罪了他会多交钱,甚至就是没犯罪也要交钱给乾隆,久而久之,朝廷上下形成了这种风气,等到乾隆开始管的时候。已经很难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本人的意愿。晚期的乾隆无心管政治和风气了,只知道享受最后的时光了。


晓白读历史


一定要移民美国!!!!


本人已被拉黑从此退出


出于统治需要在财和权之间两者取其轻宁可让贪财不可让恋权。


涼城子


上梁不正下梁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