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清代最大的桥,见证历史沧桑的扒瓦大桥

水城境内众多清代的石拱桥中,扒瓦大桥,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工艺之高,又是重要的通商之道和战略要道而闻名。

扒瓦大桥为单拱石桥,是水城厅通往大定府的要道、盐道。

水城清代最大的桥,见证历史沧桑的扒瓦大桥

扒瓦大桥一共有三次修建。

第一次,据《贵州通志实地调查》记载:“扒瓦古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石彻拱形,横跨南北。如长虹卧波,距今200多年。据传为原大定府员外郎梅百万独家捐资修建,有碑为记”。可惜毁于清朝末年的一次洪灾。

第二次修建,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突发一场洪灾。《重修扒瓦石桥记》载:“道光二十年,岁辛丑,夏涨奔腾扒瓦河,桥将记”的简要记载。在150多年前的夏天,扒瓦河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桥虽然没有被冲垮,但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当年即重修,这足见扒瓦桥的重要性,可惜重建碑记在1991年7月3日被百年难遇的洪水冲毁。据桥的北面西侧有四棱桥记碑记载:“桥长54.63米,宽7.5粒,桥孔跨度16.63米。南桥堍26级,北桥堍24级”,堍,桥两边的平地。

第三次,现在的扒瓦大桥是1991年11月修建的一座现代公路大桥。桥长47米,宽9.5米,高16.6米,大孔跨度35米,大孔之上左右各有三个小孔对称。

水城清代最大的桥,见证历史沧桑的扒瓦大桥

没有想到我们经常路过的扒瓦大桥,就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渊源。在过去的时候从水城去毕节、大方,继而北上四川,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铁路、省道、国道可走,而是从现在的水钢到发箐过扒瓦大桥到保华、南开这个方向走。直到解放初期,水城县的干部要去毕节开会都步行、或骑马从扒瓦大桥走过。

水城不产盐,要从四川运盐南下,别的如人员往来,部队行军 就必须要从扒瓦河上经过,扒瓦河就是乌江的南源三岔河,要过河就得有桥,于是扒瓦大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水城清代最大的桥,见证历史沧桑的扒瓦大桥

几百年前的以勒河、扒瓦河,森林遮天蔽日,虎狼成群,山高谷深,令人望而生畏。于是水西彝族地方政权就安排了以勒,扑瓦等土目于此地坚守西南之要冲,足见这里就当时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在水西地方政权统治的1400多年的历史里,不少事件都和扒瓦大桥有关,其中最有名的是清平西王吴三桂,借口平叛水西,就在扒瓦大桥区域发生了数十次的战斗。

1950年解放大西南、解放水城时,二野的部队就是从扒瓦大桥上来到水城的。

水城第一次解放后,由于遭受土匪、叛军的围攻,解放军141团和水城县的干部也是从扒瓦大桥往毕节方向撤退的。

俱往矣,站在扒瓦大桥上,忆往今昔。水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古迹就不甚太多,我们只有去寻觅古寺、古庙、古桥、古驿道,去一览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事、去一览这片热土上的沧桑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