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到很遠地方赴任都有什麼憑據?如果有人偽造委任狀和冒充官員怎麼辦?

老羅講歷史


在我國古代,朝廷有許多官員的任命。當然,如果任命京城的官員沒有問題。然而,如果一個官員被任命到另一個很遠的地方,情況就比較複雜。那麼他們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呢?


古代的官員沒有完整的人事檔案。只有簡單的文件被保存在京城的吏部,要想核實詳細的身份極為困難。因此,古代的官員在任命時主要依靠這兩個東西:一個是委任狀,另一個是身份證明。


古代官員身份證明是怎麼樣的?

委任狀在每個朝代都差不多,就是蓋了委任官印、記錄了官員身份信息的證書。然而身份證明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為了防止他人偽造官方身份證明,古代人是怎麼做的呢?


在宋代,官員的身份證明不僅是記錄著官員本人的信息,而且還記錄了其祖先、父親、加上自己共三代人的籍貫和出身。最後上任的官員和承辦人都必須簽字蓋章。整個過程很複雜。即使古代官員休病在家,他仍然可以享受所有應有的待遇。

從我國五代開始,委任官員的身份證明都要描述官員的年齡、外貌等,會把官員大概的畫像繪製進去。

(馮國璋簽發的委任狀)


半路冒名頂替上任的官員,這種可能性大嗎?

可能性很不大。因為:

1、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關係非常複雜的國度。古代官員和官場的關係錯綜複雜。每個官員背後都有自己的人脈關係網。在官員上任之前,他把上下官員都已經打通好關係了。如果你是冒名頂替者,雖然你可能會瞞得住一段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自然會被你的同事發現。


2、其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很適合形容古代初入仕途的官員。一旦上任,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必然會前來祝賀,鄉親們也會前來賀喜。這時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知道你當官了。如果你去冒名頂替,給你接風洗塵的同事隨便一問:“你哪哪哪的親戚是誰?”這時候你自己都答不上來,很快就會露餡了。(強盜)


明朝就有強盜冒名頂替官員,最終還是被發現,鋃鐺入獄

明朝崇禎年間,有個官員被派到雷州當縣令,在他和家人一起在任職的途中,突然遇到一夥來路不明的強盜。這名官員和他的家人被強盜所殺。


奇怪的是,這群強盜拿走了委任狀,來到雷州,和原來的縣令做了交接工作後,正式成為雷州縣令。


這個假縣令竟然還在雷州當了兩年,期間沒有人發現,令人搞笑的是,他在雷州的名聲非常好。兩年後才被人發現是冒充的。被上報到了上級政府,最後,上級官員安排了一場宴會,他們埋伏在宴會的附近,等到冒充的雷州縣令赴宴後,立馬將他捉拿歸案。


《聊齋志異》裡也有強盜殺死上任途中的官員

《聊齋志異》裡有一篇文章。有一位官員要去金陵上任。在路途中被強盜殺害,強盜自己拿著委任狀去金陵的一個縣赴任。而且他把這個縣治理得很好。不過這位假縣令下發了一道指令:嚴禁外地人再來此縣!(其實他是害怕被他殺害的官員家人來這個縣城)


過了一段時間,被殺官員的兒子來金陵看望他的父親。當他到達這個縣時,他發現金陵城門守衛不讓他進城。他覺得很不對勁,於是他暗中調查。


等到有一天,他看到這位假縣令出城,遠遠一看,發現縣令竟然不是自己的父親,嚇得他當即跑到當地鄉紳那裡告狀,鄉紳得知後立馬就包圍了縣衙。



搞史人


崇禎年間,一個南京人帶著家眷前去雷州擔任知府,只不過半道上遭到一夥山賊打劫,官員和家人們都被殺害,隨後山賊的首領無意中發現了官員被委任的文牒,居然就帶著手下來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的位置,做起了雷州知府。

這個知府上任不久,就下了一道奇怪的 命令:禁止南京人進入雷州地界,也不允許百姓接待。

可能天高皇帝遠,這個首領居然在雷州連續幹了一年多的知府,還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間評價也很不錯。“甚廉幹,有治狀,雷人相慶得賢太守”,雷州百姓都慶幸得到了一個好官。

但這個官員還有個兒子,當時未隨行,因為父親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慮,就千里迢迢來雷州找父親,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裡就更奇怪了,最後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結果發現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報告了當地的錦衣衛。

錦衣衛聞訊大驚,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鴻門宴”,把這夥山賊騙到一個地點赴宴,隨後一網打盡,首領被俘後,交代了事情經過,這些人後來都被押到南京斬首示眾。

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較為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不過也只限於在太平盛世時管用,一到天災人禍,天下大亂,亂民四起,戶籍制度也形同虛設了。

古代官員外出赴任,在沒有照片沒有即時通訊的年代,傳個消息來回恨不得要個把月,給了作假充足的時間空間機會,而歷代朝廷也有相應的法子來應對,雖然不能百分百保證萬無一失,但還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發生。

對於即將赴任的官員,朝廷一般給予他們2個必帶的東西,一個是敕牒,一個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頒發的委任狀,蓋著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難。官員到任後,首先交出敕牒作為憑證,並將這個敕牒質押在報道的衙門裡備案。

告身相當於朝廷出具的身份證明,類似於“茲證明……”,上面寫著這個人的身份信息、體貌特徵之類,為防止作假和仿製,朝廷安排專門機構進行定製,一般外人不可能仿製。

在唐代,朝廷為官員還配備了“魚符”,三品及以上官員用黃金製作,三品以下則用銀或銅製作。魚符上刻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品級等,用以證明身份。

而對於山賊,他們如果想實現“截殺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巔峰”的夢想,他們只要克服以下幾個困難,就能實現這個偉大夢想了。

當然,這個夢想即使實現了,也最多隻能娛樂個幾個月,時間一長早晚露餡。

首先山賊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找到朝廷命官”?

山賊一般都是窮苦人家出身,為了生計,不得不呼嘯山林,為了避免政府的打擊,他們一般活動在各個府縣的結合部,“三不管”真空地帶。

古代一般正常情況下,全國有上千個縣,最基層的朝廷命官就是縣令,一級級往上,正常情況下,三年一屆任期,需進京述職,朝廷根據你的表現來決定是否升遷、調任、留任等。

理論上,山賊即使一年到頭等在路邊,10年20年也碰不到幾個赴任的官員。

然後山賊們得知道遇到的是朝廷命官。

山賊們一般窮苦出身,目不識丁,更不可能瞭解官員身上帶的那些憑證,如果他們能看懂,也不至於淪落為山賊了。

那我們姑且假設一個山賊在打劫之餘,還勤奮讀書,也恰巧殺了一個朝廷命官,然後就去做官了。

然後你就得學會如何做的像個朝廷命官。

讀書人嘛,即使貧寒出身,多少都有家國情懷,舉止風雅,無論吟詩作對還是品茶論道都還不錯。

這個素養對於山林裡的山賊來說實在太難裝了,分分鐘就被人懷疑,即使當面不說,各種舉報的摺子已經飛到朝廷或者上級官員那裡去了。

作為官員,他的社會關係往往是很複雜的,有同鄉的官員、同年的官員、還有老師、同僚等等,日常往來各種書信是不斷的,這個關係網,山賊很難應付。

不回書信也就罷了,如果上級官員或者老師來訪,你見還是不見?

還有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來拜訪,如何搞定?

還是過過幾個月的官癮,見好就收,趕緊跑路,不然可就人頭不保了。

但即使跑路了,這種事情也早晚被朝廷得知,朝廷一旦下決心把這個醜事給整肅,全國追緝,那山賊也很難逃多久。


雲中史記


在崇禎年間,明帝國發生了一件非常戲劇化的故事,在通往廣東雷州的道路上,一名即將赴任縣官的官員被一夥劫匪給攔住了。

當時官員身邊帶的人並不多,只有幾個他的隨從手下,都不是善武的料,所以很快就被劫匪們給拿下了。

這群劫匪在翻找官員的隨身物品時,無意中看到了他帶著的各種身份憑證,一個憑證中寫有這個官員的大概信息,其中就包括了這個官員長相、身高的敘述。


在看到這個憑證的敘述時,他們不由看向了自己隊伍中的一人,因為關於這名官員的長相體貌敘述實在和自己這位同伴太相似了。

在這個巧合下,他們決定要豁出去幹下一件大事,那就是用自己這位和官員身高體貌極為相似的同伴頂替這位官員去上任。

想法產生出來後,他們絲毫也沒有手軟,當即就把官員和他的隨從們給通通殺掉了。

接下來他們就對自己這位同伴進行了改造,給他穿上官員身上所穿的衣服,讓他收斂起了以往當土匪時的兇惡,開始裝作起了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然後其餘土匪則假扮成了官員原本的隨從,就這樣簇擁著假扮的縣官趕往雷州上任了。

在他們來到目的地後,他們憑藉著極為高超的演技以及那位官員隨身所帶的各種真實憑證瞞過了當地官衙裡面的人,成功當上了當地的縣令。

這位土匪在當地假冒官員期間,他很是熱心腸地為當地做下了一系列為民著想的事,他所做出的事情百姓們是看在眼裡的,因此他在當地很受百姓們的愛戴。



如果不是那位官員的兒子在不告而來的情況下發現了縣令假冒者的身份,並上報給了上頭,可能他們還能一直在當地風光下去。

在他們被上頭派人拿下之後,當地的百姓們甚至還為他們求過情,可見他們在假冒期間所做出的事情有多麼受人愛戴了。

在上面這個歷史事件中,雖然那些土匪們假冒官員是帶著真實憑證去假冒頂替的,但是從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審查以及監管力度有多麼之低。

如果真有人能接觸瞭解到正規官員的憑證並把它們偽造出來的話,那他們就距離假冒成功接近了一步。

以古代信息傳遞的緩慢,人們還真不一定能分辨出高仿憑證的真假,不過普通人根本無法接觸到這種憑證。

明朝另一個假冒官員的案例

除此之外,明朝還有另一個關於假冒的案例,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名叫楊春的人給自己偽造了一系列的頭銜以及憑證。

在這些身份中,最重要的頭銜是戚繼光手下的“招兵主任”頭銜,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參軍把總”、“崔都司委官”等種種一大串的頭銜。

他憑藉著這些頭銜直接來到了一個地方,以徵兵的名義在當地徵了幾百名想要參軍的人。


接下來,他對這些人進行了訓練,同時也展開了他的勒索,在他各種威脅以及畫大餅的誘惑下,那幾百人給他奉獻了不少的金錢。

不過他最終還是被人們給識破了,在被發現身份後,他趕緊捲款逃跑。

他的事情對朝廷的震動很大,朝廷在得知此事後,當即派人去追拿他,追拿成功後,很快把他的頭給砍了。

在以上這種情況中,這個名叫楊春的人並不能製造出與真實憑證相似度很高的憑證,但是他有演技。

他知道自己的憑證會很輕易地被那些相關官員給識破,所以他就儘量避開那些跟官員有關的地方,來到了一些普通百姓中。


憑藉著自己精湛的演技以及那些被他下三濫製造出來的憑證,矇騙了那些什麼都不懂的百姓。

在這種普通人無法辨別憑證真假的情況下,演技是唯一的考量。

普通人無法辨認憑證的真假

從上面兩個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古代相關人員對於官員憑證是有一套相關辨認方法的。

如果想騙過這些人員,除非他們拿真的來頂替,或者把這些憑證偽造得跟真的一模一樣,要不然休想騙過其他的官員。

當然除了這些能辨認的人員之外,其他更多的人根本區分不出真和假之間的區別。

古代官員們身上的憑證

瞭解以上這些後,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官員都有什麼憑證,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做“符”的憑證,這種符一般分為虎符、龜符或者魚符。

在隋唐時期就非常流行使用魚符。

隋朝時期的魚符是木材製造的,而發展到唐朝的時候,魚符則開始採用起了金屬鑄造。

魚符一共有兩半,合起來就是一條完整的魚,其中一半會保留著朝廷內部,另外一半則頒發給即將擔任某項官職的官員,以供他們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以及調動各項相關權力。

唐朝時期的魚符橫截面上有個字,這個字就是“同”。

一半魚符上有一個凸起來的“同”,在另一半則有一個凹下去的“同”,如果這兩個魚符能合起來,那就證明這個魚符是真實無誤的。

不過這些魚符更多時候是權力的象徵,並不是身份的象徵。

一般赴任的時候,他們還要攜帶等同於委任狀的敕牒以及另外一種名叫做告身的書面憑證。

這個告身並不是用紙寫的,因為用紙寫的非常容易破損,所以古代就採用了異常珍貴的綾羅書寫了告身。

一般的告身中會寫下這個官員的相關長相特徵以及各種個人資料,我們上面所說第一個案例中的土匪,就是通過告身中的體貌特徵描寫產生出讓與這個描述類似的同夥假扮縣令的。

所以說這就是古代官員赴任所需要帶的憑據,如果古代有人偽造這些委任狀以及憑證去假冒官員的話,除非他們偽造得特別真實,要不然他們是很難騙得到當地官員的,只能騙一些辨認不了真假的普羅百姓。


孤客生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九月,此時大背景是戊戌變法失敗,慈禧一怒之下把光緒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瀛臺,光緒成了“囚徒天子”。

就在九月二十日這天,在武漢南昌“悅來”客棧入住了主僕二人,但見這少主30來歲的年紀,長得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身邊跟著的僕人嘴上無須,說話娘娘腔。

當時店主有點納悶,但並沒太在意,於是讓二人住下了。



到了晚上店主去送開水,走到門前,聽到緊閉房門的屋內有說話聲:“皇上早點安歇吧,明天還有事情要做”。

店主心頭一驚,躡手躡腳走到窗前,弄破窗紙往裡偷看,只見僕人跪著幫主人脫鞋,床上錦緞龍鳳圖案的被子已經鋪開,少主手中把玩著一方大印……

店家不敢再往下看了,嚇得哆哆嗦嗦幾乎不能站立,少主手中把玩的肯定是皇上的玉璽,這東西沒人敢冒用,僭越皇家之物要被砍頭的。

難道是皇上微服私訪?店主仗著膽子進屋放下熱水就退了出來。

店主一夜忐忑不安沒睡好覺,一大早上報了官府,縣令大吃了一驚,“皇上到來沒迎接,這要是怪罪下來……



轉而一想,“別慌,我找個光緒皇上的畫像偷偷比較一下再說”。縣令長了個心眼。

到了晚上,縣令在店主的帶領下偷偷把真人和畫像比較了一下,確實很像光緒,然後在廁所裡偷看僕人解手,發現僕人果然是個太監。

這下縣令心中有數了,到了白天急忙帶金銀財寶覲見“皇上”。“奴才見駕來遲萬望皇上贖罪,”只見皇上不屑的說道:“你退下吧,叫你們的巡撫張之洞速來見朕”。

皇上的意思是說,“小小的縣令沒資格和我說話,叫張之洞前來覲見”。

縣令馬上傳達了皇上的“聖旨”。張之洞聽了先是一愣,心想,光緒被囚禁在瀛臺,難道有人幫他逃出來了?”



張之洞果然是個老江湖,經多見廣,寵辱不驚。他並沒有著急去見光緒。而是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

很快傳回了信息,光緒帝仍然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張之洞很快明白了,這個光緒是假冒的。

主僕二人被捉了起來,經過審問,果然是假冒的光緒。

原來假冒光緒的這個年輕人是個戲子,由於長得和光緒相像,經常在戲中飾演光緒皇帝。

有一天他萌生了冒充光緒行騙地方官員的念頭。於是出錢僱了宮中一個太監幫他行騙,誰知道第一站就碰上了張之洞?假皇上和太監雙雙被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皇上都敢有人假冒,官員到很遠的地方上任有何憑證證明其身份呢?如果有人冒充或者偽造憑證怎麼辦呢?

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了狀元后,帶著懷孕的妻子去遠方上任,在中途船上被賊人劉洪所害。

然後劉洪拿著陳光蕊的一些證件上任做了巡撫。還有電影《讓子彈飛一會》中有這樣的情節,匪首在半路殺了上任的官員,然後自己冒充上任,難道古代冒充官員這麼容易嗎?

我們來看看古代官員上任都有哪些證件?古代官員上任就憑三樣東西——敕牒、告身和官印

【敕牒】就是官府發的委任書,上面蓋有吏部的印章,有簡單的個人的資料(如圖)



【告身】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用來證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如圖)



【官印】是證明你的官職,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就更大。每個朝代的官印形狀都不同,造型不一,各有特色。(如圖)



到了隋唐時,朝廷還頒發了一種叫魚符的證件,也就是用木頭或銅刻成魚形,上面刻有個人的資料,一分為二,官府保存一半,個人持有一半,上任時兩者合對一起則證明是真的,否則是假的。(如圖)



武則天稱帝后,一度將魚符改為了龜符,三品以上高官佩戴金龜袋(裝龜符所用)於是後人將條件優越的新郎稱為金龜婿,其典故便出自於此。(如圖)



從以上憑證可以看出,古代冒充官員上任其實並不難,因為憑證上沒有照片。這也是為什麼賊人劉洪,殺了唐僧的父親冒充上任,多年為官沒被識破的原因。

為了防止冒充官員上任,從五代開始,敕牒上出現了描述官員的歲數、相貌等,但這終究不是照片,且符合描述的人也很多,終究作用不大。朝廷一旦發現有假冒的官員,一經查實,斬立決。


秉燭讀春秋


大概是電視劇和文學作品看得太多了,又或者對古人的智慧過於低估,使得我們許多人竟然認為半路攔截一個走馬上任的官員,然後拿著他的信物就可以直奔上任,從此開啟完美開掛的香車寶馬,三妻四妾,作威作福的官老爺人生。要是更牛逼的,直接冒充狀元榜眼探花,走到哪都風光無限,直接走上人生的巔峰。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麼?真的這麼簡單,一搶劫,一冒充就可以了?小夥子,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以你的智商能想到的,朝廷這些精英們早就想到了,早就製作了防火牆,隨時準備防偷官冒名頂替的賊。


他們設置的第一個防火牆就是委任狀,上面蓋了吏部的章,說明了你過去要做什麼樣的官,寫了各種關於這位官員的詳細信息,還有各種防偽設計,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檔,吏部也有一模一樣的檔案,在這位官員走馬上任之前,也早已經有通知發到地方,將各種信息給予了詳細的交待。偽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搶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對,對不上,那就別說當官,還會有殺頭大罪。

接下來,還會有個符,有魚符,虎符等等依舊不同的官員級別和官員屬性而製作的符,這個符上也有許多重要的信息,設置有防火牆。此外,官員還有自己的印信,也就是印章啥的,都是在官方做了備案,到了任上也需要進行驗證。


當然,不同的時代,還有不同的具體細節,這個吏部都會進行詳細的設計,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搶劫的土匪強盜,根本搞不懂那麼許多彎彎繞繞。即使用了強,矇混了一時,到了任上也得露餡,即使任上也通過各種方法搞定了,那麼三年一次的進京述職,和對官員信息瞭如指掌的吏部一對上,那也得露餡,一旦露餡,就可能得面對殺頭滅族之罪了。一般人真不敢冒這個險。


李藝泓


從理論上來說冒充官員短期還是可行的,老舍的父親當時在紫禁城當禁軍,出入皇宮的憑證就一個腰牌上面寫著“面黃無須”,這腰牌上面沒有任何姓名、戶籍、職位,只有一個特徵。

你說皇宮作為世界上最森嚴的地方都這樣,到民間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還能嚴格到哪裡去。

古代官員的身份憑證不算嚴格,很容易被冒充。

古代的官員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職,所謂走馬上任就是這個意思,並且當時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人事檔案。

而能證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傳遞信息基本靠馬,來回走一次快則一個月,慢則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這東西驗證起來極為不易。

而古代官員到地方任職也就兩樣東西,委任狀和身份證明,這合起來叫“官憑”。

委任狀其實就是古代朝廷用來人事變動,身份證明就是身份證,用來證明我就是即將上任的官員。按朝廷正常手續,委任狀是由吏部頒發,官員自己一份,吏部存檔一份,上面註明了委任者的資料。

這些東西以後就是自己保存,沒有有效期限,除非你被罷官了,官印給下一任官員即刻,而你的委任資料就會被吏部註銷,你也不在是官場中人。

那麼,官憑會被比人冒充走嗎?

會的,並且這也不是一兩次的事。

崇禎年間,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擔任知府的官員,在帶著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賊打劫,官員和他的家人都被殺。

而離奇的是,這批山賊的首領竟然想當官了,然後他就用官員的官憑來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樣的上任了。

這個山賊慢慢還當上癮了,一直當了兩年的知府,沒想到百姓對其評價還不錯。直到有天,被殺的官員的兒子來找父親,發現了這夥山賊的身份。

他到錦衣衛保安,最後錦衣衛安排了宴席,把這夥山賊騙到埋伏好的地點一舉抓獲,而山賊們也如實交掉了事情的所有經過。

假冒官員需要什麼條件。

第一、天下府縣雖然很多,但能搶劫官員的地方只能是周邊的縣,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分的不同,估摸也就1500個縣左右。所以,就算山賊的山寨對著城門口,一年估計也劫不了幾個官員,如果天天估計要餓死。

第二、說是劫官,但並不簡單,古代上任的官員在正式接任前都不是八抬大轎送走的,基本都是起碼車,簡單點的騎驢帶著書童,到地方了再把家眷接過來。因此,正常來講很多人並不知道馬上面的人是什麼身份,古人也知道即使走官道也會遇到匪徒,所以都不會鮮衣怒馬打扮,如果是這樣就等著被搶吧。

第三、做官員起碼得識字吧,並且還要對本朝的官制、律法有所瞭解。你殺掉的那個官員,他要去哪裡赴任,是個什麼官等等。話說如果有這般能力的劫匪,何必去犯殺頭的大罪?

第四、既然冒充了官員,那麼再怎麼不像也要裝。古代官員都是讀書人,這些讀書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團體。偶爾吟詩作賦、品茶論道什麼的都是信手拈來。但一般的山賊哪裡懂的這個,一旦有人請你參加飯局立馬就露餡。

為什麼沒法長期冒充。

你就變再怎麼冒充也無法完全掌握被殺官員的全部信息。上面說過,官員都有自己的社會關係、宗族關係以及利益群體。

官員金榜題名後為官上任前都有自己的老師,也有同僚等,還有一些宗族親人投靠你,這是一個非常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靠一個臨時被殺而冒充的山賊頂替,怎麼可能把原來主人的身份全部摸清?

如果有人問你的恩師是誰?

有親戚投靠?

家人寫信往來?

等等這些問題就沒法解決,一旦出現任何紕漏錦衣衛那邊就會得到消息。要知道古代的錦衣衛遍佈天下,除了刺探周邊國家軍情外,剩下的都在監控天下官員,他們可不是吃素的。

所以說,古代冒充官員做一陣子跑路是可行的,如果做久了就回露出馬腳。有人說唐僧的父親不就是被殺後,被人冒充還當了很久的地方官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那個殺唐僧親生父親的人並非一般的水賊,其中原因大家可看我另一篇問答,有詳細解釋。


大國布衣




在西遊記中有這樣的橋段,唐僧的父親陳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劉洪劫殺,劉洪代替陳光蕊擔任了江州知府。18年後才沉冤得雪,母親殷溫嬌自殺身亡。

實際上像這樣的情節,在歷史上是很難發生的。從唐朝開始,官員上任除了官印外,還要帶上一個魚狀的物品,稱之為魚符。上邊記載了一個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簡介,官品。


同時還要有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告身。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推行這個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統一製作,採用綾羅作為材質。上邊主要記載姓名、籍貫、年齡、體貌特徵。這個東西是需要交給當地官府確認無誤後,才算正式上任。

其實像冒充官員身份上任的事,在歷史上很早以前肯定發生過,因此吏部早就設計了相關的防範措施,儘量杜絕類似事件發生。



官員上任的另外一個憑證叫敕牒,類似於現在所說的委任狀。上邊加蓋有吏部的印章,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說明政府委派官員事宜,需要報呈官府備案審查。

上邊所說的魚符,類似的還有虎符、龜符、龍符和兔符,它們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員證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證,上邊刻有官員的姓名和官職等重要信息。

在歷史上想驗證一個人的身份,還有其他的很多特徵。比如衣服的材質和飾品,不是可以隨便亂用的,反映了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魚符,它也有好多種。三品官員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銀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員是用銅材質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這些細節,如果偽造的話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歷史上,和現在的345線城市一樣,被稱為熟人型社會。不管是在外做官還是經商,都流行以地域為特徵建立一些社團,由同在異鄉的同鄉人組成。口音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同鄉人還有其他共同的習慣,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識別出來。

官員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職,去上任以前同樣如此。吏部官員對委派出去的官員的相關情況非常熟悉,並且有自己的檔案。像陳光蕊被假冒頂替18年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純粹是沒有當過官的人,胡編亂造出來的。


在姜文的《讓子彈飛》中,土匪張牧之代替官員去上任,就是電影最大的敗筆。張牧之曾經擔任過孫中山的衛隊軍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員上任要帶些什麼東西。如果果真像電影中說的那樣,就算有十條命也不夠死的。

在古代歷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官員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敢假冒官員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連九族也不為過。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錢去買個官,這樣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當假冒偽劣產品呢?


新知傳習閣


在古代檢驗官員的真假,在沒相片,電子通訊的情況下,很難。至少在短時間還難看出。但這種假冒很少,甚至是個別現象。原因四方面:一,嚴刑,因朝庭命官是代朝庭任職服務的,多朝有令,向朝報假都是罪,假官更是欺君之罪、舉薦官員弄假,與欺君相同,最少都判死刑,有朝代施行連坐,滅門的後果。二,雙證制,或多證。在春秋戰國時,就有旨,賜兵權的符(多用虎形),到漢就多了杖(或是尚方劍),令箭等,發展至唐宋,就很全面了,軍官上任有虎符,號旗,令箭,加敕諜。離遠的加告身(身份詳情),文官也有敕諜,和告身兩種文件,都加蓋史部印,如是皇帝親命的,稱欽賜諜,加蓋皇上御寶。而且到任的地方機構,多要向史部回執。以上是證明文件方面。三,監督檢查:軍官簡單,有皇派人員經聯絡。而地方文官多是派欽差大臣或官員定期撿查。互相監督的有唐宋稱巡案的,後耒在明和清叫巡府(固定機構),巡視檢查,雖不及欽差,但屬見官大一級,後定為管幾府固定下耒。四,在清發展到文書另人送,至少一種不同時到達。尙有親友,同學之間官員的互相看望與走動,和任期越放越短,從先秦多為世襲制,到秦漢晉的保舉任命制,進到隨的科舉制,再加唐宋的增加考核,直到清未。其文化程度越耒越高,極不易冒充,特別到明代,已是進士普遍為官。任期從世襲到有期的十年,五年,最後多為三年了。


黃親國旗


看過讓子彈飛的朋友可能對於這個情節更熟悉,古時候由於沒有人臉識別以及指紋驗證的方法,所以對於某些膽子大的人攔截遠赴邊區的新上任官員也不是不可能的。那麼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些上任官員又會攜帶什麼物件呢?

其實古人的上任和科舉考試時的身份驗證很相似,因為古代沒有相片,所以只能靠畫師作畫來證明自己長相,而官員在走馬上任的時候就會帶著魚符,官員也是當時的吏部任免的,所以吏部也會給出上任的憑證。這兩樣東西可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首先在魚符上會有你家族人員的畫像,以便於對比是否面貌一致,而且如果你是作為官員,那身份和普通人就有了區別,這個時候你會有官方的大印。



所以想要頂替新官上任,你需要了解好他家的一切,以及複製他手中的大印,很多官職高的上任的時候鳴鑼開道,一大隊人馬,想要讓這些人都不知道真情有點難吧。所以這些頂替的繁雜程序是很難做好的,並且吏部還會不定時的去審查下面的官員,一經發現會嚴懲。所以有賊心的頂多會去頂替官位極低,不受皇帝重視的官,不過這種官做了也沒多大油水,所以還不如好好活著,不給自己惹麻煩事呢。


另外如果真是出現頂替的問題,也多是發生於動盪年代,因為只有這個時候國家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查被殺的官員,所以那些偽造委任狀的也就這種情況下勝算比較大,不過總的來說可能性還是很低的。


曉峰來介紹


官員上任,肯定會有憑據。今天,一個官員上任上級會出一個文件,還會在報刊及網站上公示,還未到任,當地的官場就已經認識這個人了。古代雖然沒有這麼發達,但也有一些難以偽造憑據以及完善的防偽手段,不是隨便來個人,搶了委任狀等憑據就能上任的。

首先來說下古代官員上任的憑據,也就是所謂的官憑。

官憑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委任狀,以及官員隨身攜帶魚符等身份證明物。

委任狀其實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任命文件。古代一般是用特殊的材質製成,上面會印上非常精美而繁複的圖案,這種材料只有官方才能製作,民間一般是難以仿製的。比如,唐代就是用金花五色綾約做成。

委任狀上面會註明官員的姓名、年齡、籍貫等重要信息,同時還會用文字描述這個官員的身高、外形等體貌特徵。委任狀是管理官員人等的吏部製作,蓋有吏部的大印。一式兩份,吏部存一份,官員隨身帶一份。

除了委任狀之外,官員還會隨身攜帶魚符一類的身份證明物。所謂魚符,就是魚狀的一種牌子,上面刻得有這個人的名字、官職等信息,就相當於今天的身份證。當然,實際製作中還有形似虎、兔等的虎符、兔符等。

魚符是一分為二的,官員自己持一半,另一半交給上級官府。兩半合在一起完全吻合,就證明這是同一對,也就證明了官員的身份。

這些官憑雖然難以偽造,但怎麼證明持有人就是本人呢?

我們很多人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官員就是自己帶幾個隨從就上任去了,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一方面,官員被任命後,朝廷(或上級)是會提前安排人前往上任地點作通知,並且做好前期工作,以方便官員到任後能更好地起居生活,更快地開展工作。這些提前到達的人會等到官員上任完成後才會離開。並且這些人顯然是認識將要到任的官員的,如果其他人拿了官憑去上任,會被他們認出來的。

另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官場尤其如此。一個官員將要到任,地方上的人都想盡早巴結上他,所以,會有人提前就去接將要到任的官員,並陪同到上任地。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人能搶了官憑偷樑換柱了。

當然,也可能,想要冒充的人可以把這些人都買通了。其實,這也不行。因為每個官員過一段時間都會到上級去述職,假官員見到上司肯定就露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