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國藩打出驅除韃虜口號再爭取到列強支持,能否和清廷抗衡?

獨自行走s


曾國藩是一個儒家思想深厚並知道審時度勢的智者,後世之人如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其推崇,可見此人非同一般。平定太平天國的內亂長達13年,多年的內戰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需要休養生息,此時提出驅逐韃虜之口號,必再生戰亂。故曾國藩解甲歸甲,不生戰事,給深受戰亂的人民提供一個長達30年(從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休養生息的機會,這30年中,給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人物引進西方工業技術,走實業救國的道路,給左宗棠收復新疆創造條件。如果不是日本於1894---1895年發動甲午戰爭打碎實業救國的美夢,那麼,中國的歷史進程必是另外的模樣。故,曾國藩,智者也。


青山不敗2


如果曾國藩打出驅除韃虜口號再爭取列強支持,能否和清庭抗衡?

在曾國藩一生中,特別是攻下金陵後,前前後後不下四次有人慫恿曾國藩上演“陳橋兵變”,就是他的弟弟九帥曾國薈也曾提議過。但是曾國藩每次都是嚴詞呵斥!因為在他的思想腦子裡幾乎沒有過這樣的“雜念”,他是一心一意做一個忠君的賢臣。

那麼,正如題主所說,來個假設打出驅除韃虜的口號爭取列強支持,還是無法和清廷抗衡!

為什麼呢?



一,單靠湘軍孤掌難鳴!

大家都知道,湘軍的鼎盛時期就是攻下金陵的時候!但是,朝廷知道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打下金陵後已無仗可打,也擔心他擁兵自重,立即下旨讓他裁軍。

這明顯就是擔心他坐大後,做出對抗朝庭之事。

為了消除朝廷的疑慮,經過一番權衡,曾國藩還是立即響應朝廷旨意,裁軍。

如果,曾國藩不裁湘軍,擁有20萬人馬,喊出韃虜口號可以自立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

放眼看去:當時湘軍的文士有哪些?能戰將帥有哪些?

其實寥寥無幾。就拿指揮作戰的帥才,彭玉粼擅於水戰,曾國薈的軍事才能相比於左宗棠,那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單憑湘軍的實力,如果要與清廷抗衡那是自不量力。



二,就算喊出韃虜的口號,支持響應者幾乎無人。

就算曾國藩喊出韃虜的口號,響應和支持他的人可以說是很少,甚至是沒有!

為什麼呢?我們逐一分析。

1,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大家都知道,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之所以李鴻章官運青雲直上,跟曾國藩鼎立推薦分不開。可是,李鴻章做大後就跟曾國藩反目了。他當然不會響應支持了。

2,左宗棠!左宗棠的軍事才能眾所皆知,也自詡真亮,也是忠君賢臣,別看他跟曾國藩是同鄉,如果曾國藩要反,他也不會支持!

3,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更加不會支持曾國藩!

更重要的是:在湘軍攻下金陵時,朝廷也擔心曾國藩生反意,在其周邊都駐紮軍隊。一旦曾國藩有異常,朝廷一聲令下,周邊呈合圍之勢,就是一個大口袋!



由此可見:就算湘軍攻下金陵後,朝廷也時時提防著曾國藩和湘軍的。所以湘軍根本沒有跟清朝抗衡的機會和條件!


媚之夭夭


既然你誠心誠意地發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這根本不可能。

驅除韃虜的口號會讓曾國藩站在整個滿清民族的對立面。

驅除韃虜是孫中山等革命先輩提出來的,其中“韃虜”是指滿清政府。

但在後來,孫中山先生不再提起驅除韃虜的口號,而是專講民族主義。

原因是革命目的是推翻滿清政府統治,而不是激化滿漢民族矛盾。

因此,孫中山先生將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即漢、滿、蒙、藏、回五族平等,團結統一。

曾國藩作為滿清臣子,如果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一為不忠,二則引起滿清人民不滿。

而當時滿清政府雖然腐敗,但大勢依舊掌握在滿清人手裡,而且有不少人對滿清政府忠心耿耿。即使是孫中山也不得不拜訪原清朝攝政王載灃,來安撫滿清遺族。

曾國藩曾大肆屠殺太平天國義軍,無法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

曾國藩想要驅除韃虜,就必須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否則他勢單力薄,難以成功。

但曾國藩偏偏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肆無忌憚地殺害了不少普通民眾,人送外號“曾剃頭”。

曾國藩曾在攻破南京後,實施三光政策,分段搜捕太平天國民眾,然後殘忍殺害,人數竟多達十萬。

如此殘忍行徑,即便曾國藩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也不會有多少民眾肯支持他。

無論曾國藩能否得到列強的支持,都是一個死局。

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確實可以有能力與滿清政府抗衡,但西方列強最喜歡的就是利益。

滿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紛紛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白銀,又怎麼會輕易為曾國藩將自己的錢袋子給捅漏呢?

除非,曾國藩能讓西方列強得到更多的好處。可這樣做,曾國藩與滿清政府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抗衡變成了謀取一己私利,只怕到時候,曾國藩更不如歷史上原本的曾國藩了。

【自己的一點小小的看法,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暖暖的三眼君


能,藉此滅了清朝也可能,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西藏就會分離,滿人會退到東北來個北清,曾國藩充其量能弄到明朝末期的模樣,然後在日本等因素下日子過得更艱難。


用戶8251667240991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文而勝以文而敗

以愛君而聚兵,兵氣已散,用不了了

整個士大夫也不支持,沒有道德高地,當事人比我們看的明楚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不能,實力差距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