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

第一军情


三国时期,魏与吴交界线上的合肥是一座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城池。曹操在这里据守,孙权则是数次向合肥发起进攻。其中,第二次合肥之战最为著名,在这次战争中,张辽一战成名,“威震逍遥津”,甚至传说东吴的小孩听见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了。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的背景: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南征孙权没有斩获,于是撤军,临行前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率领七千人马驻守重镇合肥,班师回朝。孙权这边,见曹操已走,又看重合肥的补给能力和战略意义,便伺机重整旗鼓,率大军反攻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就荆州归还问题做出让步,刘备将荆州东部先行归还给了孙权,这样,孙权暂时解决了荆州的领土归属问题,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向北谋划。而这时曹操刚刚拿下汉中,无暇东顾,孙权见时机成熟,便在八月率领十万大军出陆口,进攻合肥。

孙权拥十万之众,而曹军只有区区七千人,这场战争在曹军看来,是凶多吉少,不过曹操早在攻打孙权无果班师之前,就留下密信,并嘱咐:“贼至乃发”。眼见孙权将至,守城的张辽、乐进、李典三人连忙打开密函,上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如果孙权到来,那么就让张辽、李典二人出战,乐进在后方驻守,护军薛悌不要和孙权交战。众人十分不解: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曹公反而要求出击,这样安排是有什么谋划呢?这个时候,注定是此战主角的张辽看懂了曹操的意图,便对大家说: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strong>

曹公远征在汉中,如果等待他的援军,我们一定早已被孙权击破了。所以曹公让我们趁孙权不备反客为主,先打击敌方的斗志,安抚我方将士,然后再据守才能守住合肥,成败在此一举,大家还迟疑什么呢?李典也支持张辽,于是二人开始了作战的准备。

张辽、李典二人在突袭敌军的前夜,招纳了骁勇善战的战士八百人,为他们杀牛壮行,然后养精蓄锐等待第二天的黎明。《三国志》中记载:“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清晨发起的突袭中,张辽宛如天神下凡,先是冲入孙权的大军中杀掉士兵数十人,将领二人,再是大喊着自己的名号,直接抵达了孙权的帅帐。

到了孙权帐前,“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张辽不但杀出重围,在手下士兵被围困时又杀返回去,救出将士,这样的表现,就算是和《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七进七出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后来,张辽所带的八百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从白天战到正午,吴军的士气被大大挫败,合肥的将士们则个个斗志昂扬,对张辽心服口服。孙权带着几乎被吓破胆的大军围困合肥十几天没有丝毫进展,便率兵返回,这时张辽抓准时机,追赶撤退的孙军,竟然差点就要把孙权生擒。

这一战,孙权无功而返,十万大军空耗粮草不说,连自己的命都差点丢了,而张辽奠定了自己的威名,用七千人马抵御住十万大军的攻击和围困,居功至伟。东晋史学家孙盛在总结这场战争中时,提出:

“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他认为,张辽先出奇兵挫孙军锐气,再固守城池的战略思想非常正确:先战胜敌军再守城,失去斗志的敌军心理上已经处于下风,再加上连日的攻城无果,厌战情绪便会扩散,再加上十万大军所需钱粮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敌方将领为防止损失过大,一定会选择撤兵,曹操留下锦囊妙计,张辽神勇突袭敌阵,二者的配合无间造就了合肥之战,曹军的大获全胜。


邓海春


合肥地处南北要塞,在乱世中原军队南下,或是江南军队北上,合肥是各家必争之地。不止是三国时,曹魏与孙吴对合肥进行了激烈争夺。后来的南北朝,五代十国战乱时,合肥也一直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大城。

<strong>合肥为什么易守难攻呢?

第一是地形上,这里以丘陵和洼地为主。第二是河流、湖泊众多。淮河和长江水系的支流,在这里汇集。能叫得上名的河流、湖泊就有20多个。

丘陵地形和众多河流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利于大兵团的集结。

当然了,曹魏与孙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带兵号称10万。而曹魏这边并不是800人,而是7000人。且不说孙权方面的10万军队是否有水分。古代攻占城池,本来就是需要攻方的兵力超过守方的几倍才行。

合肥城守方:张辽7000人,合肥城攻方:孙权十万人。合肥的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情况,加上合肥城一直以城池坚固著称。其实,面对10万人攻城,合肥有7000精兵悍将只是要坚守几个月的话已经足够。君不见,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4万人硬抗陈友谅60万大军两个多月。可见,在古代,守城要比攻城轻松好多。

魏吴第二次合肥之战,孙军的10万大军被众多河流分割成多个部分,虽然兵围合肥城,但是兵力分散,形不成合力。

攻城开始几次,孙权军久攻不下,开始士气低落。而张辽就是利用了孙权军被河流分割成多部,互相难以策应、到处是漏洞的情况。张辽精选800敢死队对孙权的帅营进行了突击,孙权在其他队伍救援不及的情况下,孙权为了保命后撤逃命。导致张辽和800勇士几进几出,孙权大军出现溃乱。

等到孙权大军重新集结攻城,合肥陈泽城池坚固,物资充足,强攻多次,都没办法。攻打这座大城,势必会演化为长期围困的持久战。

孙权本来意图是趁曹军主力在汉中,通过速战速决偷袭占据合肥。眼见偷袭仗演变为攻坚战和持久战,战争意图无法实现,只好撤军回家。没想到张辽再次利用了孙权军兵力分散的弱点,张辽率几千魏军对位置靠后的孙权进行截击。这就是运动战中,找准敌方弱点,在局部形成了兵力优势。这一战,张辽大发神威,差点留下孙权小命。

而此战孙权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成了张辽的成名之战——威震逍遥津。合肥之战,固然有张辽个人勇武的关系,但也离不开合肥城的地利人和。


尔朱少帅


所以张辽以八百人战胜孙权十万大军,乃是夸张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孙权以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合肥的魏军人数是七千人。张辽带了八百名敢死队出击,这是事实,但这八百人并没有把孙权的十万大军打败,只是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后来孙权没能攻下合肥,撤军南返时,在逍遥津遭到魏军的反戈一击,孙权差一点阴沟里翻船。

实际上,不管张辽有没有出击,孙权都是要撤走的,只是这一击,让孙权颇为难堪罢了。

下面我就把这段历史略述一下:

第一,孙权以十万之众攻合肥,张辽慨然应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大举西征张鲁。中央军都调往汉中,东部守备力量自然不足。孙权觑准机会,以十万之众,气势汹汹直杀奔合肥城下。此时合肥守军仅有七千人,不到吴军的十分之一,合肥能守得住吗?

对于孙权的偷袭,曹操有所预料,他事先留了一封信给合肥护军薛悌,大致内容是:倘若孙权前来,由张辽、李典领兵出战,乐进守城,护军不要出战。

想必护军薛悌只是长于行政,攻城野战非其所长,故而曹操留下嘱咐,把作战任务交给久经沙场的张辽、李典、乐进等将领。然而,多数将领认为不可行,寡不敌众,以区区七千人如何对抗十万大军?

张辽慨然道:“曹公远征张鲁,若我们坐等援兵,恐怕援兵未至,已被敌人击破了。曹公的指示是让我们在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主动出击,挫敌锋锐,以固人心,如此才能坚守城池。”此言一出,诸将都不吭声,张辽怒道:“成败在此一战,各位倘若心有疑虑,我张辽自个出战,与敌人一决胜负。”

这一番慷慨陈辞打动了一个人,此人便是李典。李典与张辽有矛盾,关系不好,但是大敌当前,他抛弃个人恩怨,力挺张辽:“此乃国家大事,我岂可因私人恩怨而置大义于不顾呢?请让我随您出战。”

第二,张辽以八百敢死队袭击东吴兵营

张辽连夜招募一支敢死队,共计八百人。次日,八百敢死队发动出其不料的进攻,孙权真被打懵了,他如何也想不到魏军竟然敢主动出击,面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他竟有点手足无措。

张辽手持长戟,冲锋陷阵,勇不可挡,一口气杀了数十人,包括两名东吴将领。他大喝道:“我乃张辽,谁敢来受死。”闻者莫不胆寒。张辽一口气竟然杀到孙权的帐营,孙权大惊失色,一时间竟慌了手脚,只得匆匆向一座高丘逃去,手里也拎着一把长戟当自卫的武器。

张辽大喝道:“孙权,下来与我交手。”孙权吓得一动都不敢动。幸得东吴人多势众,左右赶来相救。孙权见得张辽只有几百人马,稍稍心安,便命令手下将其团团围困。张辽左冲右突,杀开一条血路,闯出重围。这时,敢死队尚有数百人被吴师包围,队员们见张辽突围,大呼道:“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二话没说,调转马头,再次杀入重围。东吴将士看呆了,几曾见过如此剽悍之战将,没有敢拦张辽,纷纷后撤。张辽勇冠三军,救出余众,撤回城去了。

这就是所谓“八百破十万”传说的由来。但实际上,八百敢死队只是出来壮壮胆,哪里真的打败了十万大军,不可能的事。

第三,孙权撤退时,遭遇险情

张辽的出击,从杀伤吴军的数量上说,不足为道。但是,这种气势真的把吴军给震慑住了,可以说,吴军被张辽一番冲杀搞得自信全无,士气凋零,而曹军则精神抖擞,士气百倍。返回城池后,张辽关闭城门,加强戒备,巩固城防,合肥惊慌的氛围才得以平息下来。

孙权一方毕竟优势在手,很快便投入反攻。攻城十余日,没能取得进展,孙权有些心灰意冷,便撤军而还。

当吴军撤到逍遥津北岸,正渡河时,张辽率步骑兵尾随而至,发起猛攻。当时吴军大部队已过了河,孙权亲自断后,被张辽打个措手不及。幸吕蒙与甘宁奋力抵挡,且战且退,凌统带领亲兵护送孙权突围,而后又回来与张辽死战。凌统手下的亲兵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多处受伤,估摸着孙权已经过了河,便主动撤离战场。

不料孙权过河时却发生了意外。

原来吴军在逍遥津搭设有浮桥,浮桥的桥板已撤去一部分。为什么统帅还没过河,东吴士兵会撤掉桥板呢?我的猜测是这样的:吴军过河时,一部分是以船运,一部分走浮桥。估计孙权原本是要走水路过河的,只是被张辽杀得措手不及,只得临时改走浮桥。孙权骑着马,到了桥中央一看傻了眼,竟然有一丈多宽没桥板。侍卫官谷利急中生智,要孙权抓紧马鞍,放松缰绳,他用鞭子一抽马屁股,马一声嘶叫,拔腿向前奔,借着狂奔的惯性,跃起一丈多,稳稳落在对面的桥板上。这一幕,非但孙权吓坏了,南岸的将士们也看得冷汗直流。所幸孙权的骑术不错,总算有惊无险。

这就是合肥之战的真相。尽管真相并非张辽以八百击破十万,但他以七千之众守城,顶住吴军的进攻,并在吴军撤退时,袭其断后部队,让孙权吓破胆,也足以称得上一代名将了。


君山话史


三国时期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比如曹操打赢的官渡之战,孙刘打赢的赤壁之战,但是这两场战役兵力相差还不算悬殊,最悬殊的还是合肥之战。当时曹操手下将领张辽仅仅率领800精兵,就把孙吴的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

汉献帝建安20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孙权趁着曹操讨伐张鲁的时候,钻了一个空子,亲自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合肥城。但时负责防御城池的将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曹操在临走之前给这三个人留下了命令,如果孙权来攻击,张辽和李典就主动出击,乐进守城。不过这三位对于曹操的命令存有质疑,因为合肥城池中只有数千军队,主动出击岂不是找死行为。

虽然有意见,但是领导发话了,作为手下不得不从。特别是张辽非常支持曹操的命令,他对众人说,老大的大军远在四川,根本来不及救援合肥,只有趁着孙权大军立足未稳,远道而来,挫败他们的士气,才能守住合肥城,众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说干就干,第二天张辽从数千人马当中挑选了800勇士组成骑兵队伍,猛攻孙权营地,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连杀孙权两员大将,一路直杀孙权中军大营。吓得孙权连续后退到一座高地上,张辽乘势呼唤孙权下来应战,孙权不敢答应。但是看到张辽人少,他指挥大军将其团团包围。张辽也不恋战,率领骑兵部队四处冲击,突围而出。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马,但张辽的“斩首行动”开始奏效,回到合肥城之后全军士气大振,接下来在几次攻城战中,孙权大军士气低落,攻城敷衍了事,最后不得不撤军。一年之后曹操亲临合肥,对张辽称赞不已。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士气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人海战术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一军情


我就是合肥人,在合肥有座逍遥津公园,就是为了纪念此战而建立的,里面有逍遥津遗址和张辽墓。

历史上兵力悬殊最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莫过于逍遥津之战,此战张辽率800将士击败了孙权的10万大军,张辽因此威震逍遥津,名声大振,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自己也备受曹老板重视,步入了三国名将行列。

仔细分析下,张辽能以八百破十万?这个人数上就有夸张的嫌疑。“八百破十万”这个说法是出自曹丕的诏书:“合肥之役,辽丶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很明显是曹魏的官方宣传,有意夸大,以此来衬托魏军的勇猛和孙权的无能。实际上的人数差距可能没这么大。

首先张辽的成功要归功于人和,曹老板知人善用。比较了解自己部下的性格,张辽勇猛适合冲锋陷阵,而乐进稳重适合防守,所以曹老板特地写信告知:敌人来攻时,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有效得发挥了各人的优势。最为难得的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素来不和,但在大敌当前时,却能不计前嫌团结一致,为此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是地利,张辽军据守合肥,十分熟悉周围的地势,知道敌军会在哪边安营扎寨,能了解到敌军的准确动向,最为难得的是能够摸清楚孙权的指挥中心在哪,为之后的奇袭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然后还是因为吴军给了机会。首先就是孙权的麻痹大意,他一直以为敌我力量悬殊,张辽肯定会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因此放松了戒备,再次就是吴军的指挥紊乱,调度不灵,十万大军不是小数目,要想指挥的井井有条如臂指使,必须要求统帅具有高超的军事素养,很明显孙权还差些火候。最为主要的是吴军立足未稳,军心未定,安营扎寨等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妥当,这才给了张辽偷袭的机会。

在凌晨时分,张辽早有准备率八百勇士袭击孙权的指挥所,此时的孙权有点懵,竟然在自己家的军营中被敌人包围了。吴军将士由于缺少了指挥中枢,乱成了一锅粥,张辽趁机奋力冲杀,连斩两员大将,将吴军冲得七零八落。待到孙权反应过来,发现张辽兵力不足时,才开始指挥军队合围,但张辽的目的已经达成,有效地杀伤了吴军士气。在包围圈还未完成时,便率众军及时撤退。张辽的突袭行动使得全军士气大震,而反观孙权一方士气遭到打击。在接下来的几次攻城战中接连失利,不得不撤军。合肥之战就此以张辽的胜利而告终。


平家灬boy


为啥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八百人能打败十万大军?

提问所说合肥之战,演义中称逍遥津之战。张辽传中也有记述,但传记记载比较简单,这里试结合演义描述,史料记载,编者理解,综合加以分析。逍遥津之战,张辽以少胜多,是三国著名战例之一。此战张辽在战略部署上,与当年宛城之战的张绣有类似之处。就是中心开花,打烂敌军首脑机关,孙权大军回调不及,敌军最高领导被动,牵动全局,导致失败。这与曹操被张绣击败十分相似。但两次战斗也有不同,宛城之战曹操在城内是驻军。逍遥津之战敌军在运动中,是野战。张辽根据地形, 安排此战至少在三个战场展开:第一战场,张辽自领八百突击队(演义中是二千),目标敌遒孙权指挥部。 第二战场,令李典埋伏于逍遥津



北,待孙权前队大军过河之后,立即截断小师桥,把敌军主力隔断在河南。孙权军力虽然雄厚,但张辽局部优势明显,当时孙权随身所带兵力,只有凌统部三百人。凌统的武力和张辽,乐进,太史慈是同一级别。(张辽战太史慈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凌统战乐进战张辽都是五十合不分胜负)但三百人对张辽,不论是八百还是二千,都处于绝对劣势。张辽军势如



山倒,猛不可挡。凌统独立难支,加上最高领导被困,众军惊慌失措,打起来自然放不开,而且各军原计划全被打乱,孙权的前军是吕蒙甘宁,按说也是狠角色,但因孙权危在旦夕,一切都乱了套,顾不上了。第三战场,就是乐进引部分兵力,前去诱敌深入,也就是吸引吕蒙甘宁大部队。不难看出,提问说八百人打败十万大军,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实际八百人只是突击敢死队,李典乐进的部队也在配合作战,甚至是很重要的诱敌,阻敌打援,如果在张辽军中说八百打胜,李典乐进部下绝对不答应。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这说明当时张辽指挥的军队,总额是七千人。至于八百,只能说是张辽通过挑选,组织的突击队,是主要进攻力量。看张辽传: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在这样一场七千对十万的大恶战中,张辽军已经是极端劣势,不可能其他部队只看热闹,孙权也不是十万人全投入战场。这提问就像赤壁之战,曹操实际兵力十五,六万,但号称八十三万,这只是一种从气势上恐吓对方,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应该说,七千人打败十万大军已经非常了不起,没必要再额外拔高。(10:45)


流誉后


直截了当的说,“八百破十万”,有夸张的嫌疑。那场战役可概括为:孙权会大军围合肥,张辽募集八百勇士,天亮突击,吓的孙权躲了起来。张辽回城,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回家。张辽追击,差点搞死孙权。

张辽突击人马八百人,并不是意味着总兵力就是八百,而孙权那边是否有十万,也很有嫌疑。赤壁之时吴国的兵力能摆出来的也就三万多人。夷陵之战公认的吴军不会超过五万。所以十万这个数字要打点折。

而八百破十万的说法,是来自曹丕诏书: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这种说法有点带有官方宣传性质,不能全部当真。如果按此逻辑来算,关羽单骑突击河北万军之中,斩了颜良,那就算“关羽以一己之力破贼万人”了。当然,张辽此战,依然算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战例。

张辽的胆大

张辽的此战能胜,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胆量。历史上张辽的性格跟关羽、李典乐一样,略傲、作战骁勇且胆子大的逆天,看以下举例:

他只身前去劝降肠昌豨,曹操都为他担心不已。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在遭遇异族时,他敢于攻击:

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张辽作战的性格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他作战时动不动就是亲自突击,所以他的作风必然不是老成持重。而他面对的孙权,就是三国最大的经验包。孙权动不动就被人刷经验,满宠刷、张辽刷。何况东吴是私军制,一群土匪军阀扎在一起,杂乱不堪,所以东吴防御战无所能及,大家齐心合力,但进攻的话就糟糕了。

东吴被魏人突阵也不是新鲜事了,曹仁和牛金也曾用三百人把吴国突的乱七八糟过。

李典的风度

曹操的信其实很简单,让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大家不明白,张辽解释到:这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士气。

而这时关键的细节出现了: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是被张辽杀的,这时候他能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表现。

于是,张辽召集八百勇士,吃肉、喝酒、突击。这八百精挑细选的勇士,吃饱喝足、加上突然袭击、再加张辽的勇猛和东吴的凌乱,于是突击就这样成功了。这里的战斗就能完全体现出张辽的指挥魅力: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落单,冲杀回去再救回来,这是个人勇武、爱兵如子的体现。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经过张辽这么左杀右突,东吴士气溃败,之后久围不下,撤退。

综合言之,张辽能以八百破孙权十万军队的壮举,离不开三个条件:

  • 李典的风度、乐进的配合

  • 自身的勇武和凶猛不惧

  •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


大国布衣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5次较大型的冲突,题主所说的应该是第二次。

一、战役简述:

215年8月,孙权趁曹操讨伐张鲁时,率10万大军出征合肥。此时合肥有张辽、李典、乐进与7000多士兵守防,双方军力相差悬殊。

张辽按曹操事先来信所定,亲率精兵800冲进敌营,斩二员大将,杀死数十人,直达孙权中军帐。孙权慌乱逃至山顶,以长戟自守。,孙权欺曹军人少令吴军围困。张辽奋力拼杀,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战斗从日出直至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大胜,人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10多天,攻城不下又遇上疫疾被迫撤军,孙权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张辽见孙军撤退乘机追杀,并将孙军撤退的桥毁坏,众将合力孙权才侥幸逃脱。此战是张辽一生的巅峰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便是从此战而来,《三国志·张辽传》之用了九个字概括逍遥津之战:“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张辽创下了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传说(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二、原因简析:

1、一、孙权麻痹大意,认为曹操都败已是他手下败将,张辽更不在话下。他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张辽定不敢出城一战。况且孙权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张辽才偷袭成功。

2、孙坚、孙策父子都是锐于决战、轻于犯险的猛将,这个传统也延续到孙权身上,作为统帅应居阵中或阵后,大将在前后左右保护主帅,但孙权自持勇力于阵前,差点被张辽阵斩,军心定会倍受影响。

3、张辽据守合肥,熟悉周围地形,对敌军安营扎寨位置、敌军准确动向及孙权指挥中心方位已了然于胸,为之后的奇袭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张辽是当时著名的骑兵指挥官,此战中张辽800全是骑兵。孙权多为步兵。孙权有兵力优势,但张辽有兵种优势。战斗打响后,孙权兵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只能被张辽军像打猎一样屠杀。

5、孙权军采用诸将分部领兵的制度。诸大将都有自己的部兵,步兵来源广泛,作战能力参差不齐,此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应对敌军突袭,特别是骑兵突袭。

6、“八百破十万”说法出自曹丕的诏书:“合肥之役,辽丶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很明显是曹魏的官方宣传,有意夸大,以此来衬托魏军的勇猛和孙权的无能。实际上的人数差距可能没这么大。


美丽青春您真痘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r\r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r\r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r\r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r\r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r\r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r\r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r\r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r\r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r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易寒爱音乐


1.孙权不会打仗

张辽八百人破孙权十万大军的战斗,发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战。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给张辽留下信函,写到“贼至乃发(贼兵到时才能打开看)”与此同时,在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过程中,两方以平分荆州作为条件,两军撤退。不过,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决定攻打合肥。八月,孙权带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甘宁、吕蒙、蒋钦、贺齐、谷利、董袭、周泰、陆逊还有十万大军北至陆口,浩浩荡荡的出征合肥。于是张辽便打开信函一看:孙权军来攻,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于是张辽和李典募集勇士八百人发起进攻,吴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直接就被曹军击溃并斩杀了不少,竟没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吴军锐气尽失,士气低落,只得撤退进行防守,守城曹军士气大振。


2.孙权不会撤退

孙权打合肥耗了十几天都打不下来,士兵又生病了很多,便决定不打了,回家。重点来了,孙权撤退的时候都搞得不对。兵过一万无边无沿,兵到十万彻地连天。十万人的部队其实是非常的多的,不进退有序就会造成混乱。

孙权撤退的不对,他让大量的士兵先坐船先走,自己带一千多虎士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殿后。张辽看见孙权这样撤退的样子,马上带骑兵部队追击孙权,很快再次击溃了吴军,孙权身边能控制的兵少,陷入险境,多亏了身边的几个将领拼死保护,孙权才逃出来和率领三千兵的贺齐会和,成功脱险。贺齐的三千军马本来是准备埋伏防备张辽的,结果张辽直接冲出来打了孙权,这三千兵的作用没发挥出来。所以说孙权这次撤退没安排好。从此以后,东吴就有了张辽止啼的典故,孙权也有了孙十万的称号。总的来说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东吴这样的将领阵容和兵力都打不赢,和孙权的指挥能力是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就是攻城战是很难打的,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周瑜打南郡带几万人打了两年才打下来,自己还受了伤,导致英年早逝。刘备打益州也是打了三年才打下来的。像孙权这样打了十几天就撤,肯定是取得不了什么成果的,欲速则不达,还成就了张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