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一般被称之为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的父亲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母亲是康照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康熙朝的封号是德妃。爱新觉罗·胤禛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皇帝,围绕在他继位真相上的历史迷雾久久不散。


虽然关于继位的问题始终纠缠不清,但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是,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一位在政治上极有作为的皇帝胤禛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地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美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
<strong>因此,历史上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某旅日华人学者也曾说过:“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这样的话,对于雍正皇帝胤禛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康熙六十一年,一代雄君康熙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根据遗诏,7天后,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但遗诏公布之后,在朝廷内部、诸子之间却引起轩然大波,对其真假产生了严重质疑。一种观点认为胤禛是康熙钦定的接班人,是通过合法的程序继承了皇位,不容质疑;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胤禛是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这场篡位阴谋,夺取了皇位。究竟胤禛是合法继位还是阴谋篡位?令世人扑朔迷离、难辨真假,这个涉及胤禛继位的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是怎么回事?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爱新觉罗·胤禛的父亲康熙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封建帝王之一。

他在位61年,东征西讨,武功无数,但却没有犯下像汉武帝那样因穷兵武而导致国力大幅下滑的错误。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在晚年却被几位皇子争夺继承权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事实上,皇子争位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是因为,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位是要传给本家的子孙后代的。这样一来,盾就产生了。传长还是传贤?要是独生子就好说了。但那时没有独生子女政策,皇帝的后妃又多,结果子女一大堆,兄弟之间往往就会为了争夺继承权而拼个你死我活。康熙皇帝不仅在文治武功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他在生儿子方面成绩也十分突出。康熙皇帝长大成人的皇子有35个之多,在他逝世的时候,光20岁以上的皇子就十几个。这么多皇子,他们之间对于皇位争夺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康熙早年是立过太子的,他立的太子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自己的第一个嫡子胤礽。胤礽被立为太子后,康请了大学士张英、顾八代、熊赐履、徐元梦、尹泰等人为太子及诸位皇子的老师。但为示区别,特请康熙朝的名臣李光地专门教导。在名臣大儒们的悉心调教下,胤礽8岁就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康熙很高兴,对于胤礽的表现也很满意。因此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逐渐让他参与了一部分政务。比如康熙亲征尔丹时,令皇太子坐镇京师;太子代皇帝批阅部分奏折并给出处理意见等。进而,时间一长,在太子胤礽周围就逐渐聚集起了一批王公大臣,形成了“太子党”,其中主要有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四阿哥、十三阿哥胤详等人。


但是,在朝廷当中形成“太子党”的同时,在大阿哥胤褆的周围也集合了一批,这些人把赌注压在了的身上,想方设法谋求扳倒太子胤礽这一派以另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为首,还包括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等人,后世称为“大阿哥党。两派之间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自然不会对这样大规模的党争置之不理。因此,康熙在公元1688年斥了明珠,打压了“大阿哥党”,暂时制了党争的局面。
但是,失去了竞争对手的初却变得任性妄为再加上康熙皇帝始终身体健壮,已经当了几十年太子的有些感到不耐烦了,甚至开始产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想法。而封建帝王最怕的就是皇权旁落康熙也不例外。胤礽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康熙的警觉。再加之自小就有太子之位,长期处在一种
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久而久之,他变得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这也与康熙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宽仁”的治国理念相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康熙皇帝最终下决心打击“太子党。他先是处死索额图,禁十三阿哥胤祥,以此来剪除太子周围的羽翼,希望能给胤礽提个醒。
可是康的这番苦心却全然白费了功夫。胤初非但没有痛改前非,他反而变本加厉,开始打听起康熙的起居饮食来,其狼子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终于,在公元1708年,康熙下旨废了初的太子之位,并将圈禁起来。
令本想借着打击”太子党而清静一阵的康熙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番行动非但没能起到好的效果,却反而让其他皇子们看到了继承皇位的希望,激起了他们当皇帝的野心。


第一个站出来争夺皇位的是原本在与胤礽的皇位争夺战中落败的大阿哥直郡王胤褆。在胤初被废后,胤褆向康熙暗示:自己可以杀掉胤礽。可惜,胤褆太不了解他的父皇了,康熙最讨厌的就是自己的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继承权而骨肉相残。因此,胤褆这次正好撞到了枪口上,被康熙一顿怒斥,并且下令革去胤的爵位,交给宗人府终生圈禁。
胤褆的这番举动让康熙皇帝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初鲁莽地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因此,在1709年冬天把胤礽放了出来,重新立为太子。实际上,这也是康熙为制止党争而作出的无奈决定。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康熙为避免重蹈覆辙,要分散太子的权力,同时也可以让别的阿哥受到政治锻炼,在复立胤礽为太子之后,很快便封胤祉为诚亲王,胤禛为雍亲王,胤祺为恒亲王。可是,被复立为太子的胤礽又一次让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失望了。复位之后,胤初仍旧不知悔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建了“太子党重新获得了权力的胤礽变得更加疯狂,他不仅又开始索取金银美女,甚至还真的在谋划兵变,向康熙皇帝逼宫。与此同时,胤礽的复立也使得其他的皇子们十分不满,联起手来对付他。不仅如此,康熙皇帝也渐渐感觉到自己是在错上加错。当初废太子是个错误,现在复立太子则是个更大的错误。于是,熙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彻底纠正这一系列的错误。公元1711年,康熙第二次废黜了胤初的太子之位,并将他永远圈禁。
胤礽的二度被废不出意料地引起了更大规模的储位之争。而康熙皇帝却再也不准备立太子了。
在大阿哥和二阿哥先后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遭到终身圈禁之后,朝中的政治形势进行了大洗牌,朝臣们重新围绕在两位最有机会争夺皇位的皇子身边,又一次形成了两大党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的局面。
其中一党以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为核心,因此被称为“四爷党”。“四爷党”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例如:军事上有年羹尧,他当年曾做过胤禛的包衣奴才,后来得到康熙皇帝重用,历任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等职,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集四川、陕西等地重权于一身。地方上有戴铎,历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与年羹尧一文一武。朝中有隆科多,他的职务是九门提督,全权负责北京城的治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十三阿哥胤祥。胤祥早年在古北口练兵,所率部下,后多升任京城防卫部队中各级指挥官,诸如丰台大营、绿营等京师卫戌部队的统兵将领都是胤祥的老部下。虽然胤祥在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受到牵连,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但是,军中恰恰是最讲究隶属关系的地方,只要胤祥还活着一天,他的那些老部下就对胤祥和胤忠心耿耿。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与“四爷党”争得不可开交的是“八爷党。“八爷党”的核心人物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实力更在“四爷党”之上。胤禩人称“八贤王”在朝野上下素有“乐善好施的美名。不过,胤禩所谓的“乐善好施”只是一个假象,两面三刀才是真的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却结党营私,拼命打击跟他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皇子。


然而,胤禩的自作聪明并没能瞒过明察秋毫的康熙皇帝。尽管康熙并没有直接拿“八爷党开刀,可在他的心目中,早已把胤禩、胤禟等“八爷党”中的阿哥们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了,除了一个人十四阿哥胤禵之所以没跟胤禩、胤禟等人一起被康熙皇帝打入另册,是因为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朝中,而是在外统兵,并且屡建战功,被当时的人称为“大将军王。事实上,在康熙皇帝在世的最后几年,皇位争夺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胤禛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胤禩,而是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禵。不过,在康熙皇帝的心中仅有武功却缺乏政绩的胤禵毕竟还是没有常年在朝中,但却能在无数的政治风波当中如履平地的胤禛有分量。因此,康熙皇帝在临死之前,还是立下遗诏,把皇帝之位传给了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胤禛在奋斗了几十年之后,终于在十几位皇子的夹击之下涉险胜出了。

但是,后世的人却在质疑他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并有不少人提出胤禛的皇位是通过篡改康熙皇帝遗诏的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而康熙皇帝原是准备把帝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的。
<strong>质疑雍正皇帝皇位合法性的声音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康熙皇帝弥留之际,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便叫隆科多传旨,召回皇十四子。但因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说话不便,当说到“十”字时,停了一会儿,方说出“四子”二字。这样一来,便被身为“四爷党重要成员的隆科多钻了空子。隆科多故意大声喊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皇四子见驾。”就这样,在隆科多的帮助下,胤禛违背了康熙皇帝的旨意,非法地窃取了皇位。
第二种说法是:康熙皇帝本意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所以诏书里写了“传位十四子”的字样。但是,当隆科多接过康熙皇帝遗诏的时候,却偷偷把“十字改写成“于”字。于是诏书里“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所以胤禛才就此成了皇帝。


第三种说法是:康熙遗诏的内容是康熙皇帝死后第七天才被雍正皇帝胤禛公之于众的,胤禛之所以耽搁了这么久才公布遗诏内容,就是在疏通关系,以便矫诏继位。
以上几种说法是世人质疑雍正皇帝皇位的法性的几种最主要的说辞。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胤禛是非法继位的,相信胤禛是清白的人也同样为数不少。这两派的意见和看法完全相反,严重对立就好像当年的“四爷党和“八爷党一样争执不休。雍正皇帝胤禛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皇帝之一。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关于雍正皇帝是否是合法继位的问题,近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相信雍正皇帝是正常继位的。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专著和文章有力地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包括198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教授出版的雍正传》、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韦庆远教授发表了《论封建皇权和皇位继承问题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张书才合著的《实说雍正2000年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撰写的《揭开雍正帝隐秘的面纱》等。
至于那几种质疑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说法,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1000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而且,最重要的是,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变“十为“于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揭开雍正即位之谜的最好办法便是核对传世的康熙遗诏《康熙皇帝遗诏》共有4份,其中两份在大陆,两份在台湾地区。按照清朝宫廷中的惯例,皇帝的圣旨一般都有专人起草,等皇帝提了建议后再正式盖章颁布。因此,其中有两份是底稿,另两份则是正式的版本。只有将这4份《康熙皇帝遗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接近答案。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空想。


与此同时,史学界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在康熙皇帝的遗诏,胤禛才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在有实力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中,皇太子胤礽因求皇位过急而遭贬,皇八子胤禩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十四子胤禵地位虽显赫,但从种种迹象看并未被康熙定位继承人。而胤禛狡猾无比,与诸兄弟表面关系很好,并且深得康熙的好感。康熙晚年多次命他代行祭天,也表明康熙皇帝的确对他特别信任。另外,在诸多皇孙中,康熙特别喜爱雍正之子弘历(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这也是证明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的有力证明。

令世人扑朔迷离,涉及胤禛继位合法性和历史定位,到底怎么回事?

胤禛是在人们的严重质疑中登上皇位的,这对他继位的合法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来自朝廷内部和诸位兄弟之间审视的目光,更让胤禛有一种不寒而栗的压力。他知道,任何一点疏忽,不但会导致他帝位的崩溃,还会带来一场血腥的、骨肉相残的家庭悲剧。
胤禛知道,朝野内外,之所以对他的执政地位提出质疑,就是因为兄弟之间对权力失落的一种阴谋。但唯一能够让自己摆脱政治困局的办法,就是用能力来证实自己驾驭全局的水平,并通过政绩来展现自己的帝王风采,从而为大清江山的稳固创设条件。也只有在赢得广泛民意支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削减来自朝臣和兄弟的肘与抗衡的合力。
胤禛在广泛汲取父皇康熙治国理政经验的同时,还逐渐推广改革措施,并对一些政敌采取了有效的收拢和打压手段,使他很快就步入了独立执政的崭新时代,为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