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不是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

一德格天1


关于“亲王尹京”算不算储君这个问题,一直一来就是存在争议的,或者说皇帝们要的恰恰就是这种“争议”!以五代时期的周世宗郭荣为例,他本姓柴,是周太祖郭威原配圣穆皇后柴氏的亲侄子、与周太祖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儿子皆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不得已周太祖只能将自幼养在身边的内侄柴荣过继为了嗣子并改为了郭姓。广顺元年,“黄袍加身”的周太祖正式称帝,是年郭荣便以皇子身份出现在了公众面前。但是,直到广顺三年,郭荣的身份一直只是皇子而非皇太子,甚至连王爵都没有!广顺三年,郭荣被周太祖正式册封为晋王并兼任开封府尹,这是“亲王尹京”即为事实皇储的重要证据,但这恰恰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

既然郭荣是周太祖彼时唯一的“儿子”,他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那么,周太祖为何不索性册立其为皇太子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彼时的周太祖并不完全放心。一旦郭荣成为皇太子,那他就真的成了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了。可万一周太祖的小妾们要是生出了儿子来,如何处置这位前皇太子?这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旦储位已定,群臣重新站队几乎是必然的,加之郭荣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万一他急不可耐、玩一手逼宫篡位,周太祖又该如何应对?

只有“亲王尹京”才是最好的选择,五代时期在后周政权建立之前已经有先例,这基本就是约定俗称“无冕皇太子”,但他又不是正式的皇太子,一切皆在皇帝上下嘴唇相碰之间!说白了,皇帝认可“亲王尹京”是事实皇储,那他就是;如果皇帝不认可,他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亲王而已……宋太宗赵匡义在位期间,其四弟赵廷美也曾经以亲王身份兼任过开封府尹,可结果又如何呢?宋太宗不认可他是皇储,他就什么也不是!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能看明白了,所谓“亲王尹京”,说白了就是一个“备胎”,如果皇帝没有其他选择了,他就是皇储;如果皇帝认为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该干嘛还干嘛去……

宋太祖的无奈

后周显德六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周世宗郭荣驾崩,他年幼的儿子郭宗训成为了新皇帝,史称周恭帝。趁着“主少国疑”,禁军将领赵匡胤悍然发动了“陈桥兵变”,学着当年的周太祖玩起了“黄袍加身”!在成为皇帝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面临着于周世宗同样的问题——儿子太小!虽然宋太祖彼时正值壮年,但周世宗去世时也才三十八岁,宋太祖根本无法保证自己肯定不会像周世宗一样,不是吗?宋王朝后来虽然成为了延续数百年的王朝,但在彼时那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刚刚建立的宋王朝与五代十国的其他政权并没有本质区别。一旦宋太祖出现意外,其他人会不会有样学样呢?

开国帝王从来都是如此,自己怎么当上的皇帝,就最怕下面人学什么!宋太祖也不例外。利用人家“主少国疑”、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宋太祖自然害怕自家江山也被别人有样学样抢走!可建隆元年时自己活着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才一岁……怎么办?只能先找一个“备胎”,其胞弟赵匡义自然是这个“备胎”的不二人选。建隆元年,在平定李重进叛乱之后不久,赵匡义便被套上了“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加兼中书令”的行头!但彼时的宋太祖显然并没有真正打算让这位弟弟接班,因此一直也没有给他封王……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彼时的赵匡义只能一个“备胎”!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周世宗……

宋太宗“备胎”逆袭

赵匡义最初或许只是一个“备胎”,但他并不甘心当这个备胎!在成为“备胎”之后,经过多年发展,赵匡义身边已经聚集起了一帮自己的死党。等到乾德年间,宋太祖的事实嫡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六七岁“堪大用”时,宋太祖忽然发现,自己这位胞弟早已经“尾大不掉”了!开宝年间是宋太祖、宋太宗兄弟矛盾比较多发的一个时期,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彼时的宋太祖或许已经有换掉“备胎”的打算了。

如果是明太祖朱元璋,或许就直接动刀子解决问题了!但偏偏宋太祖是一个不喜欢用刀子说话的人。加之彼时宋太祖的年纪并算不大、还算是处于壮年的尾巴,他有大把时间解决问题,因此并没有操之过急。开宝六年,宋太祖干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正式册封赵匡义为晋王!“晋王兼开封府尹”,恰恰就是当年周世宗的那套行头。很多人也就此认定宋太祖有意传位于宋太宗。

不过,本人倒是有另外的看法。从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来看,无非就是用高位虚衔加真金白银换取武将手中的兵权。给赵匡义封王,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杯酒释兵权”的一种变体呢?如果是这样,后面的事情或许就好理解一些了。但是,彼时的赵匡义似乎没有交权隐退的打算,兄弟之间矛盾增多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烛影斧声”的谜团

如果是先前宋太祖还能等得起,开宝后期宋太祖身体每况愈下,已然是等不起了。他急需解决这个问题,但又不想动刀子,那么就只能是逐步削弱宋太宗的势力了。这个时候,赵匡义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封不封王意义实际上已经不大了。宋太祖在这个当口给他封王,无非安抚而已,不是吗?再就是开宝九年发生的迁都事件,很可能也是宋太祖的一种试探,但最终在赵匡义的反对下不了了之。换言之,彼时宋太宗的势力已经相当惊人了!鉴于这样的现实,宋太祖进行了最后的尝试——约赵匡义饮宴,企图再来一出“杯酒释兵权”。

兄弟之间似乎谈得很不愉快,席间甚至还发生了争执。而这,正是所谓“烛影斧声”的出处。可二人毕竟是曾经二十年的布衣兄弟,私下没有外人时发生点争执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也可以理解,“当初让我当备胎,这会儿又让我自己主动退休!二哥,你玩我呀?!”宋太祖最后的和平努力付诸东流……那句“好为之”很可能就是宋太祖最后无奈的回复,有人理解为“好好干”,但个人认为理解为“好自为之”似乎更贴切一些。或许这个时候的宋太祖已经打算来日用刀子解决问题了!那句“好为之”不过就是一句安抚、敷衍之辞罢了。可老天爷并没有给宋太祖机会!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之酒精的催动,很可能诱发了原本就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宋太祖就这样丢掉了性命……一切戛然而止,面对尾大不掉的叔叔,宋太祖的两个儿子也只能是接受既成事实了。

试想,宋太祖武将出身,虽然病了、但还没到病入膏肓,呼救的能力还是有的吧?且不说宋太宗能不能杀得了他,只要宋太祖一声“救命”,周围的侍卫就会立马赶来要了宋太宗的小命!宋太祖篡位出身,贴身警卫恐怕无论如何也是不敢假手他人呢,宋太宗手再长恐怕也控制不了禁宫宿卫!再就是第二天开宝皇后宋氏的反应,如果宋太祖是他杀,她大可以以此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宋太宗弑君,以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并没有!宋氏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迎赵德芳入宫、制造赵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实,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否定了宋太宗弑君的可能性。无论是被利器还是毒药所杀,宋太祖的遗体不可能没有任何征兆,不是吗?

综上所述,宋太祖有没有将宋太祖视为过皇储呢?应该说有的,但那只是权宜之计,宋太宗仅仅是“备胎”而已。等到宋太祖想要换下“备胎”时,忽然发现,这个“备胎”的势力早已尾大不掉。面对这样的情况,宋太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动刀子解决问题,要么再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只可惜,皇位不是兵权、诱惑太大,宋太宗也不是石守信等人、他根本不打算“隐退”!最终,宋太祖的和平努力付诸东流……或许宋太祖已经打算来日用刀子说话了,但老天爷却没有给他机会,在“烛影斧声”的谜团之中,宋太祖离开了人世。面对尾大不掉的叔叔,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回天乏术,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农民工歪说历史


导读: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晋王赵光义迅速即位为帝。由于“斧声烛影”一案疑窦重重,加之太祖尚有子嗣在世,因此围绕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争议一直不断。为了证明自身即位的合法性,宋太宗赵光义也是煞费苦心的抛出一系列论据加以证实,而五代以来“亲王尹京”作为皇储标配之职的说法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自我证明的论证之一。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是否有意立赵光义为皇储,还是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下面涨知史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宋太宗赵光义的晋升之路

首先我们根据题主所提及的官职,简单介绍一下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前的晋升之路。

1.宋朝开国之前:

宋太宗赵光义出生于后晋天福四年,即公元939年,至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之时,赵光义也年仅二十有一。另外,据史籍记载,赵光义在后周时期担任内殿袛侯官职,并非实权官属。因此后周时期的赵光义,只是不甚起眼的小角色。

2.陈桥兵变之后:

我们暂且不论陈桥兵变时赵光义的贡献如何,因为史学界对此也是争议不断。赵匡胤陈桥兵变,胁迫后周幼主禅位后,着即对拥立之功的近臣加官进爵,而胞弟赵光义也在其中。

宋太祖即位后,赵光义自是平步青云,而由于赵匡胤深知五代时期武将掌权的弊端,因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对一众武将威逼利诱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但是也造成了太祖皇帝过分倚重自家之人,由此导致赵光义逐渐大权在握。

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

通过《宋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任可谓至极,而赵光义的晋升也是火速。更重要的是,太祖皇帝亲征之时,赵光义一般都是被委以重任镇守后方,甚至曾担任点检之职。之所以明确此官职,是因为赵匡胤曾是后周的殿前督点检,其兵变之前曾有“点检为天子”的传闻,因此可见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赖。

无论行开封尹,还是加晋王爵,赵光义都占据了天时之利。宋朝初立,政权不稳,加上五代时期武将专权废立的现象,赵匡胤只能依靠赵光义帮其稳定政权,而作为肱股之臣,手足胞弟的赵光义自然而然位极人臣。

“亲王尹京”之说的考证

宋太祖赵匡胤前期对赵光义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赵匡胤是否以“亲王尹京”官职有意立赵光义为皇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分析。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五代时期“亲王尹京”作为皇储标配的说法是否成立,我们不妨简要统计一下五代十四帝的即位。

  • 后梁传3帝,仅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前以均王爵兼任开封府尹,但其并非皇储即位,而是政变自立。


  • 后唐传4帝,但无一人以“亲王尹京”身份即位。

  • 后晋传2帝,晋出帝石重贵曾担任开封府尹职并领郑王爵,但属于大臣合谋拥立,不是事实上的皇储。

  • 后汉传2帝,无一人为“亲王尹京”身份即位。

  • 后周传3帝,周世宗柴荣曾以晋王爵任开封府尹,属于真正的皇储。

通过对五代时期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以“亲王尹京”官职作为皇储标配的仅后周世宗柴荣1人,因此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即为皇储”的说法并不准确。所以我们不能单纯通过宋太祖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加官进爵来默认为其有意立胞弟为皇储,毕竟太祖皇帝还有赵德芳、赵德昭两子在世,而且太祖皇帝逝世时,二人已非幼童。

宋太祖赵匡胤的曲线策略

以上分析中,我们基本可以否定宋太祖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意味着让赵光义作为皇储的说法。那么我们再从侧面分析一下,宋太祖赵匡胤是否采取措施来阻止赵光义即位的可能。

如果宋太祖赵匡无意让赵光义即位,那么他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剪除赵光义盘根错杂的权力网络,以保证太祖血脉的顺利继位。

同样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当年,赵匡胤谋划已久的迁都计划正式提上日程。但是此次迁都计划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赵光义及太祖身边近臣极力反对。

太祖皇帝为何迁都,晋王赵光义为何极力反对,根本原因在于赵光义深耕开封府多年,早已在京城内形成了自己的关系网络,而太祖皇帝自然不会与之刀枪相向,必然采取釜底抽薪的迁都方式,一举消灭赵光义关系网络对皇权的抗衡,从而名正言顺的剪除赵光义的潜在威胁。但是迁都失败后的宋太祖赵匡胤还未来得及采取其他措施便匆匆去世,而“斧声烛影”引发的争议,也让后世猜测是赵光义察觉赵匡胤削权计划后的谋逆行为。

赵光义权力的集聚必定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威胁皇权的存在,甚至影响皇权的顺利过渡,因此经历过五代乱世的赵匡胤深知政权稳定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削权臣之权,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有了宋太祖迁都的计划。

结语

综上所述,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亲王尹京”的官职,并不意味着把赵光义当做皇储的人选,而是政权过渡初期为了稳定局面才迫不得已格外倚重自家人。待政权稳定之后,赵匡胤也采取迁都等方式削赵光义之实权,但是奈何迁都失败之后,赵匡胤便匆匆撒手人寰,且未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才让赵光义捷足先登。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涨知史


亲王尹京,就是以亲王身份任首都市长。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亲王尹京”是五代以来的一种皇储默认制度,即以担任首都市长的亲王,继承皇位。也就是说“尹京”的亲王,名义上虽然不是皇储,但已经演变为事实上的皇储。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任命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即大宋首都开封市市长。那么按照默认的惯例,开封市长赵光义,就应该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五代担任过首都市长的都有谁

五代梁唐晋汉周,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市长的并不多,只有四位,即后梁太祖任命的魏王张全义、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的秦王李从荣、后晋太祖石敬瑭任命的郑王石重贵、后周太祖郭威任命的晋王柴荣。

四人中,最后当上皇帝只有石重贵和柴荣。不过细细分析一下,四人的情况又不相同。

  • 张全义是朱温的心腹大臣,都不是朱家人,所以,他不可能是朱温相中的未来接班人;

  • 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因长子去世,李从荣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李嗣源曾经有计划立李从荣为太子,不过因为父子猜忌,始终未立,反而演变成父子相残,李从荣反叛被杀;

  •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石敬瑭临终前向冯道托孤,让他辅佐幼子石重睿。可是冯道没有遵从石敬瑭的遗旨,却立了石重贵为新皇帝;

  • 柴荣是四人中最符合“亲王尹京”标准的一个。太祖郭威驾崩前一年,册封柴荣为晋王,出任开封府尹,第二年又判内外兵马事。郭威驾崩前,令李重进等大臣,在他的床前,提前向柴荣行君臣大礼,确立了柴荣的储君身份。

“亲王尹京”即皇储的说法难成立

从上面的史料情况来看,所谓“亲王尹京”,就是皇储身份确立的说法很难成立,真正以“亲王尹京”身份登临皇位的数量太少,跟“惯例”二字挂不上钩!

石重贵虽然是“亲王尹京”,但肯定不是石敬瑭心目中的皇储。石敬瑭之所以让石重贵“亲王尹京”是因为他的儿子太小,首都市长地位又非常重要,只能让血缘关系最亲近的石重贵担此重任。

李从荣虽然最接近皇储,但李嗣源一直没确立他的身份,说明李嗣源其实也在犹豫。究竟立谁当太子,李从荣只是备选方案之一,而不是唯一。即便柴荣这个“亲王尹京”,郭威临终前,还特地正式做了一次确认,而不是单靠“亲王尹京”做依据。

柴荣的个案,显然不能作为赵光义“亲王尹京”,就是获得了皇储身份的直接证据。

“亲王尹京”的赵光义,不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赵匡胤为何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其实他所面临的环境,跟当初石敬瑭一样,儿子太小。赵匡胤建立大宋的时候,他的长子赵德秀早夭,次子赵德昭才九岁,显然不能承担起新生帝国的首都市长重任。

这种情况下,赵光义恐怕是赵匡胤唯一的选择,并不代表赵光义就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事实上,赵匡胤曾经准备迁都洛阳,在赵光义等人的反对下,失败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分析很多,一般认为,迁都计划其实就是赵匡胤剪除赵光义势力的一次尝试。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悄悄地做大了势力,赵匡胤已经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威胁。迁都其实就是想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很显然赵匡胤心目中的储君人选,不是赵光义。

谁制造了“亲王尹京”即皇储的谎言

赵光义到底是即位还是篡位,因为史料缺失,史学界争议颇大。不过主流观点认为,赵光义篡位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由此可见,“亲王尹京”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了说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而编造的谎言!这种情况不止一处,比如金匮之盟,比如夸大他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等等,都给人留下一种欲盖弥彰的印象。

为了加深“亲王尹京”的合法性,赵光义登基后,宣布按金匮之盟的约定,未来的皇储是三弟赵廷美,所以他封赵廷美为齐王,领开封府尹。这是第一次以公开的方式承认,“亲王尹京”即皇储。

如此就看得很清楚了,赵光义就是玩了混淆概念的把戏,以后面的结果,强行改变前面的事件真相,其实就是一个骗局而已!即便他明确了“亲王尹京”,不能说明在他之前就有这个惯例。

不过他的这个把戏很有迷惑性,不光可以迷惑后人,即便当时的人也会产生似是而非的印象,毕竟前任皇帝柴荣就是按“亲王尹京”登基的呀!

赵光义为了强化“亲王尹京”,拿赵廷美说事,差点因此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赵廷美只是说明他皇位合法性的道具,用完了必须扔掉,不可能真的让他“亲王尹京”。怎么扔?直接扔了就是否认了“亲王尹京”,怎么办?

赵光义用了最简单的方法:调任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将空下来的开封府尹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元佑。这个办法虽然粗暴,但很“攻心”,等于再次强化了“亲王尹京”的说法。赵光义这个家伙,政治才能真的不简单!

综上所述,“亲王尹京”即获得皇储身份的说法,其实是赵光义的个人作品,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得位不正,而编造的政治谎言。他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将一个本是很普通的官职任命,硬是贴上了皇位继承惯例的标签!


寻根拜祖


謝邀




开宝六年八月,“兄终弟即”的最大阻力赵普被罢,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九月

[己已,皇弟开封尹光义封晋王(案:宋史作“封晋王兼侍中”);壬申,诏晋王位居宰相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开宝六年九月

赵匡胤驾崩前三年零一个月,赵光义就正式以“亲王+京尹+侍中”的身份正式成为以五代惯例默认的大宋王朝的接班人。相比之下,赵匡胤的上上任皇帝周世宗柴荣直到周太祖死的当月才以“开封尹、晋王”的身份“兼待中,判内外兵马事”成为正式皇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柴荣比赵光义多了一个差遣——“判内外兵马事”。但是这并不是问题,在赵匡胤出征时,赵光义比柴荣也要多一个临时差遣——“大内都部署”。也就是说,赵匡胤不在京师时,就由赵光义代行皇帝职责,并且明确了赵光义的班序在宰相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光义的合法性比合法的柴荣更合法



《宋史》对赵光义的合法性有大段说明:

[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本纪四:太宗一

北汉第二任皇帝刘继恩继位前也做过“大内都点检”。而赵匡胤即位的当年,赵光义就已经拥有了这个身份






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封爵、官职、差遣,无一不是在说明[赵光义就是皇储],但是从开宝中起,朝中就不乏反对的声音。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赵普

赵普是赵匡胤霸府掌书记,作为幕僚之首,他全程参与、策划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先南后北”等重大行功和决策,他留下来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典故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的成功不是靠读书多,而是脑子好使。在赵匡胤的建议下,赵普才开始真正作起了学问,他后半生刻苦研究的经典就是《论语》。而儒家最讲究“有序”

赵普用事实证明,读书可以让一个“正常人”读“傻”、读“轴”。我在问题[赵普为何受到赵光义重用?]下写过,开宝六年赵普被罢相有两大原因,明因是他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了儿女亲家,暗因就是因为反对“兄终弟即”,他认为“兄终弟即”只是五代时期的权宜之计,大宋作为一个正通往“大一统”王朝的政权,应该回到“父死子继”的正常状态

赵普被罢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上书赵匡胤

[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长编》卷14

大意是:有人说我非议赵光义,实际上不是我对赵光义本人有什么意见,赵光义这个人本性不坏,这一点陛下应该比我更清楚,怎么可能会因为我的“非议”就影响到你们的兄弟之情呢?况且杜太后去世之时我也亲耳听到过她的遗言,知道陛下把赵光义当作皇储是在履行当时的承诺。我这个人陛下也是了解的,但愿陛下能理解我“非议”赵光义的苦心

赵普一边解释自己反对立赵光义为皇储并非私人恩怨,也不是要离间赵匡胤、赵光义的兄弟感情,一边坚持认为杜太后的遗言(金匮之盟)并不适合继续执行

赵光义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与赵普的确不存在私人恩怨,他即位四个月后就召回赵普任命为“奉朝请”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

太平兴国四年,曾被军队拥立过、又在高梁河惨败后替将士讨太原赏而遭到赵光义痛斥后,长子赵德昭回府后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太平兴国六年,次子赵德芳病死

赵光义开始认真思考起皇位传承问题,于是他向赵普咨询意见。赵普仍然坚持了当初导致他罢相的意见——“兄终弟即”不可取,他耿直地说: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长编》卷22

此时“金匮之盟”的第三顺位继承人皇弟赵廷美正受弹劾,赵光义向赵普询问处理意见时,赵普主动承担起了整治赵廷美的任务,[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后来赵廷美谪居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

从此北宋皇位便顺理成章地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





赵光义没有刻意要弄死两个侄子,严格来说[忧悸而卒]的赵廷美也不是他杀死的。他只是与赵普配合让赵廷美翻不了身,给“金匮之盟”来了个釜底抽薪

实际上“金匮之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如果按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传完一轮,赵德昭死后怎么办?即使把赵德芳推上台,赵德芳死后又怎么办?而这个时候,俺爸做过皇帝的人一大堆,大家组织一场不死不休的决斗还是砸金蛋比运气?所以,恶人必须有人做,赵光义就是那个恶人



为国钓鱼


其实赵匡胤跟赵光义的皇位传承在历史上是有例可仿的,那就是兄終弟及。为啥哥哥的皇位要传给兄弟,原因很简单,怕落到外人手里。哪怕兄弟篡位了,也是肉烂在了锅里。



兄終弟及有个规矩,那就是还政。比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了之后,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样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政权也就能平稳交接了。

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里夺来的,所以也怕被别人照葫芦画瓢夺走,所以赵光义上位也是各方面权衡的结果。并不是后来抹黑赵光义的纯粹篡位夺权。



其实赵匡胤的本意也不是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即托孤制,或曰摄政王制,后来的多尔衮和顺治就是这种情况,最早的周公辅政周成王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赵匡胤死的蹊跷或者说着急,没来得及留下遗嘱,这就让赵光义钻了空子。当时赵匡胤的儿子们都已经成人,再怎么说,也得这些儿子们继位才对,很显然赵光义从中做了手脚。


唐风宋月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是对赵光义的信任和重用,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判定赵匡胤就是想要指定赵光义为继承人。

第一个理由很简单,李渊曾经也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尚书令是什么官职?相当于首席宰相,这级别不比开封府尹高?难道这就说明李渊想让李世民做继承人了?所以单凭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无法推出赵匡胤想让他做继承人。

第二个理由是,开国之初,赵匡胤需要一个有能力,他信得过的人掌握京师的全局。《宋史》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壬申,宋太祖以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赵光美行兴元尹。这一年,赵光义23岁,赵光美14岁。

我们注意到,赵光义和赵光美都是宋太祖的弟弟,而此时宋太祖的儿子多大呢?他最大的次子赵德昭,在公元961年只有10岁,这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托以重任的,特别是赵匡胤自己就是篡了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的位,他更加会注意让年长的宗室掌握权力。所以,赵光义就当仁不让成了皇位替补,说实话,这时候如果赵匡胤出了意外,是很有可能留下遗命让赵光义直接继承皇位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宋太祖自始至终没有给赵光义一个明确的皇储名分,这个名分就是皇太弟。从960年登基到975年灭南唐,宋太祖一直忙于统一事业南征北战,连皇太子都没有立,更别说皇太弟了。

随着宋太祖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年龄渐长,宋太祖对皇位继承人的态度开始暧昧起来。到公元976年他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完全到了可以明辨是非、裁决朝政的年龄,而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表面化。

这时,赵匡胤逐步开始了一系列打压赵光义的行动,最著名的一个就是计划迁都洛阳。直到他去世前最后一年的开宝九年三月,他还去了洛阳,祭扫了父亲的陵寝,并乘机提出要呆在洛阳不走了。

为什么赵匡胤执着于迁都?根据后人分析,赵光义担任开封尹十多年,京师内外遍布他的势力,可谓是树大根深,赵匡胤正是感觉到了这种威胁,才急于迁都。明清之际的史学大家王夫之分析说:“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

于是,赵匡胤借着巡行洛阳的机会,提出要迁都,群臣劝谏他都不听,最后是赵光义自己跳出来反对:

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续资治通鉴》

是什么因素导致赵光义这么急迫地反对迁都计划?很有可能是他已经感受到了赵匡胤不再完全信任自己,尽管这一次宋太祖勉强同意回开封,但下一次可就不一定了!一旦宋太祖迁都洛阳,那么自己在开封十多年的惨淡经营都要付诸流水,更可怕的是脱离掌控的宋太祖可能会为了保障赵德昭或者赵德芳顺利继位而对自己下手,那就不是他做不做开封尹的问题了。

也许就是这种忧虑和对皇位的渴望,推动赵光义迫不及待地向哥哥下手,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暴卒,赵光义仓促继位,是为宋太宗,当年即改元太平兴国,只给后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谜团。

至于可能威胁宋太宗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几个人,赵德昭死于979年,赵德芳死于981年,赵光美死于984年,他们都因为各种非正常原因死在宋太宗之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光义不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更不是指定继承人的事实真相。


每日一段历史


“亲王尹京”是个很重要的官职。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政权交替频繁。赵匡胤兵不血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深知藩镇割据丶宦官干政的危害,“杯酒释兵权”丶“强干弱枝”、重文抑武的政策加强了皇权统治,解除了武将对朝廷政权的威胁,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又是宋朝建立的功臣,宋代异姓不封王,亲王尹京是亲王担任京城的最高首长,官职高于宰相。宋太祖此时已有两子赵德昭丶赵德芳,还有另一弟弟赵廷美。但并未封王。“斧声烛影”后,太祖暴毙,至令疑案重重。成为千古谜案。

至于“亲王尹京”,自五代以来,就有被看作立于皇储的象征。太祖曾主张迁都长安或洛阳,以避开封无险而据之劣势。众臣多有不满之音,赵光义言道:“在德而不在险。”太祖之意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同时意欲削减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但最后五个月后,太祖暴毙,光义遵“金匮之盟”兄终弟及,顺利登基。赵廷美遂被封王,后谪居房州惊惧成疾而死。赵德昭因为灭北汉,替兵士讨赏,此时宋、辽交兵,宋军惨败遭赵光义呵斥,回府自杀而亡。赵德芳不久亦病故。

后坚决反对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力主废除《金匮之盟》,从此父死子承的皇位继承就在北宋传承下去。直至南宋高宗皇帝越构无子,传言梦太祖传话,只有皇位传于太祖一脉,宋室江山才能传承。后高宗从宋太祖一脉挑一子嗣继位,是为宋孝宗。故南宋皇帝自高宗后皆太祖一脉。


赵永志67


“亲王尹京”基本上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皇储的代名词,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加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但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以及另外一个弟弟赵廷美却根本就没有被封王。这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赵匡胤生前就是准备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只不过当他摆脱了赵普的束缚之后,还没来得及官宣,就突然驾崩了,再说了,这么明显的事,还需要官宣吗?文武大臣以及天下百姓心里还没点数吗?

但是后世不信啊,非得找出各种理由,证明赵光义是弑兄篡位的,但是理由都比较牵强,没有铁证。所以就以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三人的“不得其死”以及开宝皇后(赵匡胤的宋皇后)的凄惨下场作为佐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因为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的儿子,所以赵光义杀了赵匡胤?

但是赵光义就不一样了,混乱的局面总要结束,所以他临终册立了皇太子,当时天下人欢呼,我们终于见到“太平天子”了,为什么啊——因为此前的天下已经有接近一百年没有出现过“太子”了。


国史通论


  “亲王尹京”是五代以来的一个不成文传统,即以亲王来担任首都的长官,担任京城的府尹(府尹是个特殊官名,唐代以来多设于京城府及陪都府。宋代设府尹于京城开封府、临安府及陪都河南、应天、大名府等。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所以叫亲王尹京。而且“尹京”亲王一般被视为是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其实事实上这是五代不稳定政治局势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北宋建国初期,很多制度还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旧俗,包括初“亲王尹京”。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是在赵匡胤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匡胤夺取了柴氏江山后,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起兵抗议,不久兵败。此时赵匡胤的儿子尚幼,以弟弟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赵氏江山的需要。在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宋代的亲王只有赵光义做晋王时位在宰相之上)。其实这就是为赵宋王朝搞了个临时备份。

  之所以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并非名正言顺的传统,我们来看。后梁废帝朱友珪曾经任命弟弟均王朱友贞为东京留守,行开封府尹、检校司徒,但他并不想把朱友贞立为皇位继承人。后唐明宗李嗣源曾经封长子李从荣为秦王、任河南尹,但李嗣源内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小儿子李从厚。后晋高祖石敬瑭曾经封侄子石重贵为郑王,并担任开封尹,但他内定的皇位继承人也是小儿子石重睿。

  事实上以“亲王尹京”身份成为储君的只有后周世宗柴荣,柴荣即是以晋王、开封府尹的身份继位,这其实是五代唯一的一个例子,之所以说是惯例,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一个年长有经验者担任这么一个重要职务。

  赵匡胤之所以让赵光义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主要也是基于政治考虑。但等局势稳定,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亲王尹京”者完全可以更换为自己儿子。

  比如赵光义就是这么干的。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是封自己的四弟赵廷美为齐王(后改为魏王),并任命为开封尹。但在雍熙三年,他就撤换赵廷美,之后任命次子陈王赵元僖为开封尹(后赵元僖死于任上)。淳化五年,他又封第三个儿子赵元侃为寿王,加开封府尹。至道元年,立赵元侃为太子(此时改名赵恒,即以后的宋真宗),仍让其兼任开封府尹。

  赵匡胤在后来也是试图通过加封儿子赵德昭的官职,迁都洛阳等让赵德昭逐渐取代赵光义的地位。如以洛阳取代开封成为京城,赵光义“亲王尹京”的政治意义和实际权利就大大减弱。

  所以只有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或者“皇太弟”才具备法理上的储君地位。

  所以到宋真宗时,有大臣上书:国朝故事,以亲王判开封府,地尊势重,疑隙易生,非保亲全爱之道。于是 “亲王尹京”宣告结束。

  但开封府不能没负责的。因为历史渊源,“开封府尹”一职在北宋极其有政治象征意义。所以实际上得负责人常以权知府事或知府事为长官。权即暂时主持负责某项工作的意思。

  如包拯做开封知府时候的官衔就是“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吏部郎中就是本官品级为正六品,龙图阁学士则是荣誉职表示很有地位,最后权知开封府事才是差遣他的正式工作。


赵燕云


当然不是!

赵匡胤是马上天子,靠枪杆子里出的政权,同时对帝王权术运用娴熟,牢牢把控权利。

用赵光义,原因有三:

其一、赵匡胤对自己的把控全局的能力很自信,他轻松的解决掉武将的威胁,自然能驾驭群臣。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年纪很轻,三十多岁,正当年,他同时需要一个绝对信得过的亲信去掌握国都,帮自己看家护院,赵光义作为自己的兄弟当然是不二人选。

其二、当时赵光义年龄小,资格浅,且是一名文臣,不足以掀起风浪。

其三、赵光义在黄袍加身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赵匡胤需要任功行赏。

关于赵光义上位肯定不是赵匡胤的意思,所谓烛影斧声,其实是后人的猜想!

个人以为,赵匡胤从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思。他很自信自己的掌控全局的能力,一个五十岁的武将出身的皇帝,自然有精力,有能力控制朝局。

不过赵匡胤好喝酒吃肉,身体肥胖,典型的三高人群。我以为赵匡胤死于心脑血管猝死,赵光义平时对宫中的人际关系很重视,得以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