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书法初学


主要是与众不同。那时看惯了馆阁体,乍一看郑板桥体,就觉得新奇,受到欢迎。他是创了自己的新体,属于创新。

传说,这仅仅是传说:当初,郑板桥一心练字,随时都在接触到的物体上用手指划字。有一天睡在床上,就在夫人身体上划字。夫人对他说,你怎么不在自己身体上划?人各有体!郑板桥猛然悟到,要创自己的体。于是郑板桥就创出了乱石铺街的字体。

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郑板桥创了新体却是事实。

问题提出者,说他看不惯郑板桥的字体。这说明创新不一定都能得到好的结果。郑板桥的创新,打破馆阁体的束缚,这方面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建立起来的书法新体,有不完善,不高大尚的一面。在馆阁体的牢笼己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吸引人的,主要是缺乏美感。


笔翰颇好


郑燮,板桥,字,克柔,清代,江苏兴化人,

工诗文,工书画,善画竹石,花卉木,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

其画长于竹石,天下第一竹,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其书别致,隶楷行三体参间,古秀独绝,杂石铺街状,

《清史列传》云:“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

其书,楷隶参半,自称六分半体,隶为八分参于楷,于是六分半,是也。

笔貌,瘦硬之致,善用蹲笔,能够停驻,敛蓄之墨,

何绍基评析独有,“郑燮字仿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别趣。”此评新颖,吾侪辈未莹见。可谓水准也。

官,七品,人,品高,



狂喜淡墨a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郑板桥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合称“扬州八怪”,他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颇有趣味,他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被人称为“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粗看郑板桥的书法以为是小儿涂鸦,如果认真细品,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很多传统书法的影子。比如隶书藏锋和波磔、苏东坡行书的体势等等,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书法的审美不止只有飘逸流美,像郑板桥这种厚重不失灵动,严谨不失奇古也不失为审美的一种。

正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评价郑板桥的那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也曾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可见在当时他的书法也是颇有名气的。


书风法雨


诚如题中所言,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乱石铺街”,这反倒成了他的书法的独特的风格。严格说,郑板桥的书法不能算是上乘,但却很有艺术性,其之所以出名,也许有多方面原因。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这本身就是不小的名气

郑板桥,出生于1693年,逝于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年间考中秀才,雍正十年时中举人,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中进士,这时已经43岁。

进士及第之后,郑板桥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尤其是在潍县做官期间,政绩显著,留下了很多为官、为文、为画的佳话。后来,他在仕途上不顺,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也许他的字出名利益于画竹,就像现在的范曾,因为画名气大,其书法也随着身份倍增一样吧。

郑板桥的书法比较独特,从艺术性角度有可取之处

1、郑板桥的字是多体合集,独具一格。他的字被后人称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他的字以隶书为主,里边却搀杂了楷书、行书的东西,真如“乱石铺街”一般。也许是因为他的人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名气,导致他的这种字也就成为名人风格,自然也就有了不少效仿者,如果在今天,也许就会被冠以“郑体”或“板桥体”了。

2、郑板桥的书法讲究笔法。他的字在笔法上比较讲究,以中锋行笔为主,藏头护尾,提按有序,方圆结合,具有很深的师古功力。

3、郑板桥的书法讲究章法。他的字结体以扁平为主,以斜取势,大小穿插,扁方参差。从整篇布局上往往有行无列,有时甚至行列均不讲究,给人一种“乱洋洋”的感觉,但这却是讲究“艺术性”书法流派比较崇尚的风格。

4、郑板桥的书法讲究墨法。他的字用墨比较大胆,经常用浓墨写字,甚至有时出现墨疙瘩,从整篇上远看,就会出现斑斑点点的墨迹。


方圆居文化


郑板桥的书法确实比较怪,特别是在章法布局上面比较有个性,一幅作品中,他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起来确实有点像“乱石铺街”,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之下放纵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看来却给人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狐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友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就像康有为说的,郑板桥不是不能正正规规地写字,而是有意求变。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的一手很好的馆阁体小楷。

后来考中进士之后,才开始在书法上去寻求改变的,他一开始是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这二人的书法特征在他的作品当中还是显眼的,例如下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参照苏轼的字,但在某些字的主笔处理上,采用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用笔特征。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当前人们对郑板桥书法的欣赏和启功先生当初的推崇有一定关系。因此近些年来,在传统书画拍卖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屡有高价表现。


翰墨今香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郑板桥是何许人也?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曾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在艺术成就方面,书法第一,画竹虽也被人称道,但不及书法知名,他的难得糊涂四字作品,称道者,模仿者从来不绝。但是他的书法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不拘古法,六分半书

纵观历代古今风格确定成熟的书法大家,他们在写起字来,不论结体规律笔法,笔画特点都有规律可循。而郑板桥的书法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很多人可能不解何意。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他的字把隶书减去一部分换成了行楷书笔法,故而自我戏谑,郑板桥的不少隶书作品也可以体现出此特点。

结体夸张,乱石铺街

郑板桥的书法千变万化,东倒西歪,不合常规,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就像喝醉酒时书写的一样。

虽然如此,他的字出格但不乱套,而是生动活泼,自然和谐。比如在一幅作品中,他会让有的字夸大偏旁,有的字压缩形体,有的字则整体大幅度倾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怎么安排,其匠心独运之处,令人叹服。

竹兰笔法,独创一家

郑板桥在书法作品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

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评价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

总结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文|风尘君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顺便给小尘点一个小小的赞塞~( ̄▽ ̄~)~】


郸揽风尘


内在和谐。郑板桥的楷书功夫非常扎实。我们从其作品的点画线条即可以看出。

如这样的作品。一点一画用笔干净利落,笔沉墨实,沉筋入骨。

仅仅这种笔力就另许多人望尘莫及。点画坚实。是其优点之一。

郑板桥的书法表面上看确实有些另类,特别是整体上的取势。但如何我仔细品赏单字,就就会发现,虽然字的外在势欹险,但字非常静穆沉稳,且具有一种文人气息格调。

郑板桥的书法在沉稳静穆棣基础上,往往会夸张其中的一些笔画。所以字形处理疏密得宜,大大方方,即便字形呈扁形,与仍然不见萎靡不振之气。

郑板桥的书法从表面上看,与传统经典书法比较,确实有些“怪”,不过郑板桥的怪,是一种法度之内的怪,不是乱头粗发的乖戾癫狂。字字怪,有字字中正和穆。这是其二。

郑板桥的书法的形成与当时的流弊的反叛有关,但也与其绘画艺术有关,也就是说书法与绘画作品的融洽和谐统一。



所以,郑板桥的书法中有画法,画中有毛笔书法之法,又能够统一和谐。作为文人画家的书法和其绘画艺术一样,充满了创新意识和敢于突破前贤的文人精神。

郑板桥的书法怪在外表,而从本质上说,是非常传统的,法度森严,笔笔铁画银钩,且完全以心发力,故笔墨见一种人文力量和精神。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仅郑板桥内心情感的流漏,也是对其书法绘画艺术的解读。


翰墨书道


乱石铺阶的板桥字可不是丑书,而是真正入了险绝的朴拙,美不胜收,余味无穷。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郑板桥,是地地道道的国学大师,因为他极擅画竹,其画之名盖过了书法之名。



郑板桥书法意韵十分宽博,楷、草、行诸体皆有很深的造诣,尤负盛名的是他自创了“六分半书”,对后世书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其传世的作品看,他的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更是风声风起、迭宕风流。


郑板桥的楷书传世者不多,但足可深见其功力深厚,后世多有好评。《清史列传》称其“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学者叶衍兰在《清代学者像传》中说:“板桥楷书尤精,惟不多作”。元代之后,追古之声渐微,书法多入险绝拙朴,正工谨严不再流行,我想这也是板桥书法楷书之作极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分半书(乱石铺街体)成型于郑板桥的晚年时期,书风取自宋人意,把东坡的肥宽和黄山谷长枪大戟的特点,融塑于隶,并吸纳篆楷行草诸书体特点,最终独创出“六分半”书,即“板桥体”。

板桥体的形成与其个人心性情怀因素密不可分。其人清高傲世不入俗流,尤为厌恶官场的明争暗斗,后自辞官场,回姑苏老家卖画为生,并以“难得糊涂”省以自嘲。板桥体的“新奇”书风,与其文化涵养、性情修为密不可分,书如其人,我们从中可以直接领略他心性直率、不流世俗的人格魅力。


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提起郑板桥我们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他的书法也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这个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到了知天命之间。

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而他把这些不快、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到了书法上,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果然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悲惨的人生经历。

晚年的他孑然一生,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扬州卖画为生,再也不用去写规定的标准楷书了。开始尝试着创新。

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六分半书的基础上,他有融合了画兰花的笔法,所以看起来大小不一。

但这正是是他的艺术风格的体现,他的书法是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书法艺术关,他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是平民书法的成功。

历史上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王铎无不是达官贵人,郑板桥的崛起代表着平民书法的兴起。

同时他的“怪”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谈资。


不二斋


谢谢你的提问。郑板桥出名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他是老百姓喜欢的一个清官。郑板桥生活在乾隆盛世,但是,在这盛世的表面是严重的官场腐败。

郑板桥秉持做官为民的理想,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就是这样一个清官,却不符合官场的黑暗环境,郑板桥实在无法忍心做这种不能为民做主的官,于是只好辞官以示自己的一点抗议。


标准的郑板桥书法。

据说,听说郑板桥辞官,他任职的山东潍县老百姓纷纷赶来挽留、送他,这就是民意。

但是没有办法,老百姓挽留不了郑板桥为他们服务。因此,郑板桥作为一个非常少见的清官,就会传名天下。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来到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开始了自己的书画家的自由职业生涯。

扬州是清代内陆河运中心,也是运河的重要码头,所以,经济经常发达,这些条件是画家可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没有官就没有社会地位,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条件决定的。

但是,郑板桥不一样,他有一个清官为民的大名,所以,不少商人会慕名而来,求郑板桥的字画。

事实上,郑板桥的书法,真不是那个时代非常欣赏的风格。


郑板桥的传统书法,怎么样?挺规矩的吧?

但是,郑板桥是异类,他辞官以后,就成为一个名士了,名士就要有名士的风度,所以,郑板桥的书法越有个性特点,就越受民间社会的欢迎。

那么,郑板桥的书法真的是随意乱写吗?

不是,郑板桥的书法有深厚的传统书法传统。


真正的“乱石铺地”书法。

但是,清代乾隆时代的在野书法家学者,兴起了一股研究金石学的复古风气,这股风气以汉代隶书,北朝魏碑为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无论官方民间,都对隶书和南北朝书法重新重视起来了。


郑板桥的行书,大气潇洒,里面有黄庭坚的味道。诗人的气质,名士的风度,这就是郑板桥。

这是一个新风气。因为,宋代以来,几乎没有人学习隶书了,加上明清两代的书法,也日益萎靡不振,馆阁体书法,走到尽头,没有什么生气了,所以,郑板桥他们在书法上的革新,也是很新鲜的事情。

在到处都是馆阁体书法,死气沉沉的环境下,郑板桥把隶书和行书结合起来,自己戏称“六分半”,当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民间。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民间”就是经济上的“民间”,而是政治上的“民间”,这个民间,其实是没有官方色彩的什么知识分子群体,包括一些儒商阶层。

虽然郑板桥书法的章法比较特别,不是规规矩矩,而是如“乱石铺地”一样参差错落的,但是潇洒自由的名士风度在里面。

这就是郑板桥,换了别人也没有也不敢这样汪洋恣肆!


从来不重复自己,这就是郑板桥。

再说,郑板桥的书法主要在民间流行,也不去登什么“大雅之堂”,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潇洒自由是郑板桥书法的第一特点。

其次是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地区的文化领袖,在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扬州画派”,其中被官方戏称的“扬州八怪”之中,郑板桥赫然第一。

郑板桥为什么能成为“扬州画派”的领袖?因为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

郑板桥不但书法厉害,他的诗也是扬州诗坛的盟主,往往郑板桥写的诗,很快就流传开了。

比如,郑板桥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到现在都很有名。

所以,郑板桥以他的人格和学问,能够征服扬州文化圈,并且从扬州传遍全国。

在欣赏一个人先欣赏他的书法的古代,郑板桥怎么写,也是一个名士的风度,而不是商人的做作,这是郑板桥书法深受好评的根本。

以上千里马的一点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