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雲的重量將近50萬公斤,那為什麼它不掉下來?

邱喜輝


雲其實就是水蒸氣組成的!一朵雲50萬公斤!為什麼不掉下來?按我想是這樣的:水蒸氣是漂浮的!水蒸氣又是個體的!50萬公斤雲是無數個水蒸氣分子組成的!每個水蒸氣個體都是漂浮的!它們只不過聚集在一起而已!並沒有融合在一起!所以雲不會掉下來!因為每個水蒸氣它們都是漂浮的!也許融合在一起了也就變成水了!高空冰冷就結成冰了!就掉下來了!掉下來過程融化就變成雨了!就下雨了!如果沒化完全!就變成下冰雹了!對於雲我是這樣理解的!這裡講到下雨那閃電又是咋回事呢?雲分成兩種:正極雲與負極雲!當正極雲與負極雲碰撞時!也就碰電了,就發光了那就是閃電!碰撞時產生巨響,就是打雷!閃電與雷是同時產生的!閃電是光速!雷聲是音速!所以我們先看到閃電而後才聽到雷聲!就解釋這麼多吧!


山裡人客


白雲飄飄,浮雲悠悠,假如一朵雲的重量將近50萬公斤(500噸),那為什麼它不掉下來?筆者也很好奇,經過簡單的推算,原來如此,它還真有掉不下來的科學道理。看下圖:

這朵白雲在遊動過程中,要受到懸浮在空氣中浮力,下落過程中阻力(上升氣流),白雲自身的重力,當浮力與阻力之和與重力相等時,白雲處於平衡狀態,不上也不下,達到了懸浮在空氣中條件。

雲是水汽凝結成小雨滴而形成的,水滴的含量因雲的類型而異。積雲的含水量為每立方米0.2克至克;高積雲的含水量為每立方米0.2克至0.5克;雨層雲的含水量每立方米可達15克。

我們取高積雲的比重,按0.5克/立方米計算,50萬公斤的雲體積是

50萬*1000/0.5=1立方千米, 取海平面空氣的密度為1.29千克/立方米,它承受的浮力1立方千米*1.29=1290000噸

由於雲大部分在對流層頂活動,空氣的密度與海拔高度有很大關係,越高密度越小,8000米高度空氣密度大約在0.52千克/立方米,此時承受的浮力是0.52*1立方千米=520000噸

結論:對流層厚度在8~10千米,500噸一朵雲在8千米高度上所承受的浮力是很大的,浮力遠遠高於500噸(自身重力),處於上浮狀態,雲會上下起伏,白雲飄飄,達到平衡狀態。基本上不需要上升氣流給它支撐了。這就是云為什麼掉不下來的原因了。


什麼時候託不住下雨呢?

當大氣中水汽不斷上浮,水汽不斷凝結,密度不斷在增大,積雨雲的密度增至雨層雲的密度15克/立方米時,密度增大了30倍。

1立方千米雲此時增大到500*30=15000噸(自身重量,便於計算體積不變)此時雨層雲重量超出浮力值很大,所以要不斷下落,下落過程中,空氣密度在不斷增大,同時上升氣流在加大,雲滴也在快速增長,所受浮力是已經託不住雲的重量,託不住了卸下包袱,就要產生下雨吧,這就是下雨的科學道理。


地理縱橫


一個物體(物質)的重量大小與其是否墜落地面與地面貼合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別問為什麼。

0.1毫克的塵埃在真空環境會落向地面。

百萬噸重的氫氣會飄向空中。

質量為7.349×10^22 千克的月球每天照常公轉。

真的要深究雲朵為什麼不墜落,不妨用高中知識給它做個受力分析,它的重量(質量)只決定它所受的萬有引力大小,當然它還受到氣流的推力、空氣阻力、其自身可能產生的浮力等。

當這些力合力的方向有指向地心的分量時,那麼雲朵就會墜落形成雨雪霧等自然現象。現實中,雲朵是在不斷飄散、墜落、上升、形成的狀態中的。

綜上,雲朵是否掉落與其重量無必然關係,與其受力有關。


小農搞嘢


可能有人覺得一朵雲重量能有50萬公斤有些誇張,畢竟雲平時看上去輕飄飄的,但是這個數據其實是沒什麼問題的,雲就是無數小水滴小冰晶的集合體,當然是有重量的。

曾經有氣象學家大致估算過一朵普通積雨雲的重量,就差不多是這樣——一朵積雨雲的含水量大約是550噸,可不就是50多萬公斤嘛~

我看的那篇文章裡,氣象學家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理解550噸的水到底是什麼概念,拿了大象來做類比,一頭大象大約6噸,所以一朵積雨雲差不多等於90多頭大象那麼重……確實是一個很驚人的重量。

當然,天上的雲總共10屬29類,雲的體積和內部雲滴微結構也不完全相同,重量肯定有差別,像是層雲的含水量,就一般要比積雲少一到兩個量級。但大體上,應該都比人們想象當中要重。

雲的分類

然後來說這麼有噸位的雲,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一方面還是和它的結構有關。

一朵飄在天上的雲,看起來是一個整體,但其實它是許多非常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或者兩者混合體)的組合,雲滴的直徑是非常非常小的,大部分雲滴的半徑只有2~15微米,雲滴之間也是有空隙的。

雲滴的粒子小到什麼程度呢?把它和雨滴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了。

因為雲雖然掉不下來,但是雲滴經過凝結、碰並增長之後的雨滴是會掉下來的。、

本質上來看雲滴和雨滴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只是體積有差而已。體積上來看,一百萬個雲滴才能形成一個雨滴,這麼一比較,可想而知雲滴到底有多袖珍了吧~

這麼小直徑的雲滴粒子,其實只要一點點上升的氣流就能夠使它浮在空中不往下落。

另外呢,和形成雲的機制也有關係。

雲的形成,其實還是因為空氣出現了垂直方向上的對流運動,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上升氣流主導。水汽在熱力或動力原因影響下出現對流,水汽被抬升,由於高空溫度降低,大氣對於水汽的容納力下降,到達一定高度(抬升凝結高度)時水汽凝結,形成雲。

拿典型的積雲來舉個例子吧,它在形成和發展的階段雲體內會有非常強的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強的情況下,水汽會非常充足,而且水汽凝結的同時也會釋放潛熱,讓雲能夠進一步發展。等降水開始之後,雲內的下沉氣流會佔據主導,上升氣流被切斷,雲也就開始進入崩潰瓦解的階段了。

所以如果對於一朵雲當中的雲滴來說,如果被下沉氣流帶到對流凝結高度以下,雲滴會在下沉的過程當中蒸發,但是如果此時雲當中還有上升氣流能不斷地把水汽帶上來,又不斷地會有新的雲滴生成,從外界看起來,雲就會穩定的存在~就有點像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

個人看法,歡迎探討~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


不吃腸的大腸


從樓主問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樓主在看待問題時並沒有遵從先看事物的性質,再看事物的環境這個基本原則。首先“一朵雲的重量有50萬公斤”這個說法就有一定誤導性,它讓大家過份關注50萬公斤這個重量單位,而忽略了主語是“一朵雲”的本質特性。何謂“雲”?雲本身就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華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所以漂浮在空中是雲的本質特性,跟重量毫無關係。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為什麼幾噸重的鯊魚打不過一條十公斤的獵狗?”這個問題中就反映了本質特性的問題,魚就只能生活在水裡,無法到陸地上來,狗也無法到水裡生活,鯊魚跟狗搏鬥在自然條件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所以我們不能被“幾噸重”和“十公斤”給誤導的思考的方向,而云就一定是飄在空中,跟“50萬公斤重”沒有關係。希望我的回答對樓主有幫助,謬誤之處,還請包涵指正[祈禱]


LuoRobert


離地面越高,空氣的溫度越低;空氣容納水蒸氣能力與空氣溫度正相關。當溫度變得低,空氣無法容納足夠水蒸氣時,水蒸氣就會有一部分析凝結成小水滴,就會形成雲,如果足夠冷,可能還有冰晶。

科學家測量積雲的密度約為0.5克每立方米,積雲是蓬鬆的白雲,雲的具體密度取決於它們的類型,花邊捲雲的密度較低,而雨雲更密。一個典型的積雲大約長寬高各有1千米,按照0.5克每立方米的密度計算結果整個積雲的重量正好是50萬公斤。積雨雲的密度要大得多,體積也要大得多,可能重達100萬噸,相當於一群大象漂浮在你的頭頂。

如果雲的質量這麼大,它們有是如何漂浮停留在天空中的呢?

首先,形成雲的典型水滴半徑很小,從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不等。任何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它的質量和表面積有關,對於近似球形的粒子,質量與半徑的立方成正比;而粒子的朝下表面積與半徑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當一個小水滴變大時,它的質量比它的下表面積增加更快,水滴下落得更快。而即使半徑為100微米的大水滴,其下落速度只有每秒27釐米。

另外,大氣中存在上升氣流,也可以抵消小粒子的下降速度,促成雲的漂浮。雲一般在向上移動的空氣中形成、存活和生長,上升的空氣隨著壓力的減小而膨脹,而膨脹成稀薄的高空空氣會導致冷卻,這有助於雲的生存和生長。層狀雲和對流雲都存在每秒幾米以上的上升氣流,在這兩種情況下,大氣的上升足以抵消雲粒子的下降速度。

此外,雲的內部可能處在動盪平衡之中,當水滴下降到雲底高度以下時,落下的水滴就會蒸發。在那一點上,它再次將成為水蒸氣上升,所以雲層的底部一般很平坦,因為這是形成可見液滴的臨界水平。

不過,有時雲確實變得太重而不能停留在高處,這就導致了降水,比如下雨或下雪。其他時候,周圍的空氣變得足夠溫暖,可以將雲轉化為水蒸氣,使雲變小或消失在空氣中。


科學閏土


在我們得思維中,白雲那就該飄浮在藍天之上,我們不是常唱歌: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嗎?可是你有沒想過?天空的白雲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首先,也許每個人都曾這樣想吧:“雲會浮著,是不是因為它是氣體?”這想法很可愛,但,完全不是。 假如雲完全由水蒸氣組成,那很好,太好了!因為你知道嗎,相同體積的水蒸氣比空氣輕(具體的原理是高中化學的阿伏伽德羅定律)。因此,地表或水面產生的一大包水蒸氣,就會因為有較小的密度而自動上浮,像一顆透明的熱氣球。如果水蒸氣是溫暖的,則體積更大,浮力更大,就上浮更快了。 水蒸氣比空氣輕的這個事實有一個有意思的應用,就是在潮溼的天氣中,棒球投手投出的最高球速,反而會增加!因為空氣稀薄,阻力略為變小了。相對的,依賴空氣阻力產生“轉彎“效果的各種變化球,變化的弧度就會不如投手的預期。 總之“雲是氣體”這個假設顯然不對。我們眼睛看到的雲絕對不是水氣 ——因為一團水蒸氣我們看不到啊。 然而,液態的水就可以,固態的冰也可以……怎麼回事,不管哪一態,水不是都是透明無色的嗎?這裡的 看得到 或看不到差異在哪? 關鍵在於 有沒有開天眼 折射,如果光線通過空氣中的一包水蒸氣,一進一出間幾乎不會產生折射。 相反的,光線一進一出小水滴或微小冰塊,就會偏折一個大角度。差別在於,水蒸氣的“折射率”和空氣接近*,但水的折射率就比空氣高很多倍了(1.33),冰的折射率(1.31)也大於空氣。 白雲之所以白,就是因為陽光被大量液態水滴和固態的冰晶狂亂的反彈(散射)導致的。 *折射率:真空=1、空氣=1.00029、水蒸氣=1.00026。



藍天藍,白雲白,都是因為各種光的散射。 說到這裡 還不小心解釋了雲是白色的理由,這下我們一開始的謎題,確定等於是“雲(水和冰)如何懸浮在空氣裡面不掉下來?”然而,就像那些惡意的腦筋急轉彎一樣,黑暗角落有個聲音顆顆笑,說:“哼,有破綻~你們會這麼想,就被誤導了。” 因為問題本身有問題,實情是:“雲是一直在一直在掉下來,從來沒有偷懶停止掉下來過!”

我們肯定,比空氣密度大的水和冰,一定會往下掉(沉)。 但,注意重點來了,因為組成雲的這些水滴和冰晶,它們實在太微小,它們在“自由落體“沒多久就會停止加速——因為空氣阻力隨著落下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最終,會達到一個精密的平衡:地心引力往下拉的力,和空氣阻力向上的力一樣大。 當重力與阻力平衡的時候,下墜中的雲朵達到了“終端速度”了,也就是說墜落速度維持不變 ——有點像粗獷的機車騎士,騎著小綿羊125,就算油門催到底也不會一直加速的道理一樣,因為機車馬力(想像成地心引力)是有限的,大約騎到時速八~九十就會被巨大的風阻給抵消……然後收到警鴿捎來的罰單,並移送法辦。



從生活經驗,我們大致有感覺,越小的東西似乎掉得越慢。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這樣犯了傻,以為重的東西總是掉的比輕的快。實情比這複雜:終端速度,主要是和物體的密度和截面積兩個值有關。如果一樣都是水滴,密度相等,那截面積越小(也就是直徑小)的水滴的終端速度會比較小。 這主要是因為直徑小十倍,體積與質量都小一千倍,於是地心引力(機車馬力)也就小了一千倍,但擋風的截面積只變小一百倍,總的來說,就更加跑不動、更慢了。

實際的數字是這樣: 我們粗估螞蟻的直徑大約1mm,雲朵中的水滴,大多直徑只有螞蟻的五十分之一(20微米)而已,這樣微小的水滴,掉落的終端速度只有“每秒鐘一公分”。這樣有多慢呢,如果雲低低的,只有一公里高,就要花28個小時才會落到地面,換句話說,雲往下掉的時速是二十八分之一公里。

如果再考慮到雲總是在空氣上升的時候形成的——有三種時機:熱力導致的對流抬升、氣團相撞的鋒面抬升、以及風吹過山脈的地形抬升。 也就是說,雲處在的空氣團總是在上升。重點來了!這表示這些水珠、冰晶,它們雖然很努力的在以終端速度往地面掉下來(即使它因為微小,掉落的速度慢得很可憐),卻幾乎總是處在一個身不由己的狀況,持續在被上升氣流(速度往往超過二十八分之一公里)往上帶,越掉就越高——就像倒著走電扶梯。


宋小集


這你得問雲了,問它為什麼要上去,為什麼不願意下來?你想想好不容易升上去了,誰還願意主動下來。啥事都沒弄,咋能白白的下去呢?擱你也一樣,你說是不是。你太不瞭解雲了,它是空氣中的水蒸氣上升變冷凝結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的聚合物,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會進一步聚集,當每個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託不起時,就自然會下來。這就是你站在地面上看到的下雨或下雪天氣。


追風狂人45923451


用一般口語來說,終端速度是自由落體物體在重力和空氣阻力的相互制約下,最終能夠達到的最大勻速。一般規律是,物體自重越重,終端速度越大。

在分析云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這個問題時,我們不能考慮整片雲(自然語言)的總重,因為組成雲的微小液滴之間獨立存在,並沒有相互作用。因此該問題下其他回答涉及浮力和密度的內容則不可取,因為雲朵並非作為一個整體發生內部互相牽連的相互作用;而對於單個液滴或冰晶,其密度又遠大於空氣。

對於其中的每一個液滴,由於其重量極小,終端速度也因此很小(大概在mm/s)量級。此時細微的氣流擾動便可以將這些液滴托起,回到原來的高度上。

另外,本問題下的其他回答中提到的飽和蒸汽壓,也在該行為中做出了部分貢獻。

那麼為了支持上述結論,讓我們做一些高中程度的受力分析。

重力:萬有引力

任何物質-實體在地球環境下都會受到來自地球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一般公式為

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而對於地球情況,有一個基於實測值的簡化版公式,為

注意式(2)中的G為物體在地球環境下受到的重力,而不是式(1)中的萬有引力常數;g為待測物體局域重力加速度,需要經過實測。通過上面兩個式子,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所謂重力加速度實測值的物理本質即為

而由於萬有引力常量G和地球的質量 都是定值,所以我們可以說:重力加速度僅與待測物體與地心的距離的平方呈反比關係

p.s. 但在實際情況中,地球表面的物體與地球之間的受力關係還是要比上述關係要更復雜一些,主要在於地球存在一定速度的自轉(360°/~24 hrs),所以實際呈現的重力實則是單純的萬有引力中排除因地球自轉牽扯的一定向心力之外的分力。



一葉子護膚



雲看起來比稀薄的空氣質量更大,那麼它們為什麼不掉下來呢? 雲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當上升的空氣變得飽和,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或晶體時,雲就形成了。因為雲層中有上升的空氣,上升的氣流很容易讓水滴懸浮,有些上升氣流足夠強大,可以讓冰雹懸浮。



然而,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微小的水滴確實非常緩慢地落到地球上——如果沒有垂直的空氣運動,並且它們不知何故沒有在雲底以下的不飽和空氣中蒸發,這通常會很快發生在任何有這種情況的雲身上。我見過雲的底部因為雨滴蒸發而下沉,從而使空氣保持在原始雲底部以下的飽和狀態,但這比沒有下沉氣流的情況下發生的要快得多。

水滴本身會導致雲慢慢下沉,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發生。 大氣中很少有過程是簡單的,所以對它們也沒有好的解釋。 看看捲雲,它們很小,向末端上升/捲曲——一些雲上層也是這樣。高端總是在風吹向的方向。這應該能告訴你,在雲形成的區域,你需要知道什麼是垂直運動,以及雲內的微小液滴和晶體會發生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