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夏承碑》

《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原碑久毁。

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宋洺州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两年以后,知府唐曜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米,宽1.24米,文十三行,行三十五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建宁三年(170)六月卒。

此碑结字一反汉隶常态,结构多呈长方形,并参入篆书结体,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别为一格,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但争议颇多。

清王澍评曰:“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此碑字逢点皆出锋为之,平横的起笔亦时取侧锋,临写时要防止“楷法入隶”。后段佚文由清翁方纲补书,墨迹可资临习时的参考,但波画起笔处不可侧露锋芒,否则易于流入唐隶的庸俗风气。

据称此碑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汉隶《夏承碑》

《夏承碑》拓文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汉隶《夏承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