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看《衛霍傳》需要和《李廣傳》一起看,認為衛青霍去病不值一提,你怎麼看?

踏月57755562


李廣被黑的太慘了,衛青霍去病被吹的太大了,唐和宋的五廟十哲,衛青、霍去病排第三檔,知道啥意思嗎?也就是說這種人可有可無,第一檔的說明國家離不開比如白起、韓信、吳起、李靖。而衛霍的軍事能力因為“封狼居胥,飲馬瀚海”的民族情懷和英年早逝的加成,被嚴重高估。

軍事能力分為三個板塊:戰略、戰術和理論。而衛霍幾乎毫無戰略能力可言,全憑漢武帝的指揮;戰術能力也不是很強,僅僅侷限於騎兵戰術中的長途奔襲+迂迴截擊,而且衛霍處於無馬蹬時代;二人的軍事理論成就為0。

而且衛霍還有打仗特別燒錢的大短板,放在亂世之中根本沒人用的起,就比如漠北一戰。所以這是最失敗的地方

總的來說,衛霍的軍事能力嚴重被高估,大概是中國古代前二十名的樣子,總有人把他們倆吹成前十、前五也是無語了。

同樣在戰術層面,李陵的表現遠勝於衛霍(當然,他在戰略和理論方面也幾乎為零),李陵以五千步卒出塞遭到三萬(後來增加到上十萬)單于主力圍攻尚能斬首數千,注意是“斬首”,則說明殺敵數有一萬多,更何況當時李陵沒有足夠的時間後精力來統計?

李陵的損失遠遠小於衛霍,而戰果比起衛青的漠北之戰是過而不及。


可口偶遇


首先小編認為黃震先生的話真的有失偏頗!衛青出身不好,但是軍功之盛無出其右,奇襲龍城,收復河朔,襲擊右賢王,漠北一戰更是大敗單于主力,身居高位卻帶人謙和,敬重賢才,不患無威,從不養士。官居大司馬大將軍,淮南王謀反時也認為先刺殺衛青謀反才會成功。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善於騎射,用兵靈活,河西之戰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官居大司馬驃騎將軍。這二人堪稱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去世後漢帝國無人可用,武帝被迫發求賢詔。反觀李廣,名門之後,第一次出擊匈奴就全軍覆沒,李廣也被俘虜,以後以一己之私殺霸陵尉,之後漠北決戰更是迷路,之後因害怕軍事審判自盡。小編看來李廣衝鋒陷陣還可以,作為統帥決勝千里他不去衛青霍去病。沒有李廣漢朝依舊可以大敗匈奴,沒有衛霍,漢武帝絕不敢打匈奴,以後的李陵,趙破奴,李廣利的敗績就可以證明。司馬遷重李廣輕衛霍是因為他為李陵說話才獲罪,同情李廣。所以李廣和衛霍誰不值一提就不用多說了!




踏月57755562


《衛霍傳》和《李廣傳》一起看可以貫穿瞭解衛青、霍去病及李廣三個人的人生際遇,以及處於同一時代三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後人認為衛青和霍去病不值一提,絕對是謬論,這主要基於對李廣人生悲劇的同情,更是由於衛青的安排導致李廣因誤期而羞憤自殺。

李廣的兒子李敢私下打傷衛青後在上林苑被霍去病射殺,所有李家的悲劇都是由衛青和霍去病造成的,再加上後來李廣的孫子李陵因對匈奴作戰時彈盡援絕,為了保護士兵,他選擇了投降,結果漢武帝將他全家滅族。所以李廣家族的悲劇獲得了後世很多人的同情,認為是衛青和霍去病導致了他們家族的悲劇,根據史料我們可以看到衛青和霍去病雖然都是屬於外戚,靠著漢武帝的關係才飛黃騰達的,但是他們自己也確實有能力,能讓漢武帝說的起話,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青的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大戰勝利,衛青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受封長平侯,可謂是位極人臣。



再看霍去病,17歲跟隨舅舅衛青出征,經過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河西受降,漠北之戰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閃亮的一顆將星,只是由於天妒英才,24歲因病去世。我們再看李廣,出身將門,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歷任右北平、隴西、雁門、代郡等地太守,他作戰勇猛,但是為人剛愎自用,心胸狹窄,他在做隴西太守時,擅自殺死投降的800餘名投降的羌人,因另外因小事殺死霸陵尉,七國之亂時私下接受梁王的將印。

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反映了李廣性格的缺陷,他並不像後人傳說的那麼偉大,只是後人因為同情他的際遇,他的形象拔的過高,忽略了歷史史實。李廣的死亡,是他性格的使然,即使沒有衛青和霍去病,李廣照樣會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句話恰恰闡述了他的悲慘際遇。

參考文獻《史記》


大飛哥愛歷史


最近老是有這樣的話題,要麼是罵衛霍,要麼是罵李廣,罵司馬遷的。我覺得有失偏頗,評價一個人要全面,客觀,公正。首先司馬遷人品高尚,為朋友兩脅插刀,不見風使舵(李陵事件),忍辱負重寫史記。對衛霍的評價也客觀公正,只是沒過多寫衛霍,也招來衛霍粉絲的攻擊,我想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關於衛霍,他們出身不好,但通過裙帶關係出人頭地,建功立業也值得稱讚。畢竟他們有能力,堪稱名將。漢武帝確實也喜歡重用外戚,如二師將軍李廣利,也封了侯。關於李廣,在漢武帝之前,李廣就是名將,李廣出身貴族,世代為將,武功高超,特別箭術出眾,鎮守邊關,匈奴不敢來犯,人稱飛將軍,從古至今都說飛將軍李廣,現在也有大神說是衛青,不曉得看的那本盜版書。百度不管怎麼搜索,都顯示飛將軍李廣,沒有一個提到衛青的。李廣在八王之亂中也立了大功,第一次攻擊匈奴,是因李廣名氣最大,受到重點攻擊,連漢武帝也說,李廣是為名聲所累,可見李廣名氣在當時確實很大,不是司馬遷吹出來的。李廣在大漠迷了一次路也受到衛粉的攻擊,誠然李廣在大規模作戰沒有衛霍業績出色,當然漢武帝也沒重用他,象竇嬰這麼有能力的人,武帝后來也沒重用。沒有衛霍功勞大難道就不是名將?武帝之前以防守為國策,李廣武功高超,守關有功,國家也需要邊防部隊。李廣雖在殺匈奴人數上沒衛霍出色,但一生經歷大小數十戰,勇冠三軍,雖未封侯,但也不失為一代名將!




美搭女王


說衛青霍去病不值一提,這句話肯定是錯誤的。

匈奴為害中國,自秦以前就有了。所以秦始皇才修長城,並派蒙恬長期率軍駐守長城。

漢朝建立以後,匈奴仍侵擾不斷。劉邦率軍擊之,卻中匈奴之計,被困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北),險些被俘。此後至景帝,只好對匈奴採取和平方式。

直至漢武帝時,才在"文景之治"的經濟基礎上,通過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名將,率軍對匈奴發動了犁庭掃穴般的進攻,基本上消滅了匈奴主力,把匈奴遠遠地趕到了漠北地區,使它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不復敢南下牧馬。

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將軍抗擊匈奴,戰功赫赫,彪炳青史,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至於李廣,其抗擊匈奴的戰績遠遠不如衛青和霍去病,但李廣的名聲,在歷史上,無論在文人士大夫當中,還是在民間,都高於衛青和霍去病。

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大致有兩條,一是李廣抗擊匈奴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衛青和霍去病。二,是李廣比較親民。

衛青和霍去病是在漢武帝十三年(公元前130年)以後才開始對匈奴開展抗擊戰的。而李廣早在漢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時期(公元前165年),就投身於抗擊匈奴第一線了。也就是說,李廣比霍去病和衛青抗擊匈奴的時間早了三十年。當時文帝慨嘆於李廣說,"你要是生在高祖(劉邦)打天下時,萬戶侯能算得了什麼呢!"

李廣一生愛護下屬,愛護士兵是出了名的。經常是士兵喝完水他才喝,士兵吃完飯他才吃。李廣死的消息傳出以後,全軍上下,一片悲_泣。全國上下百姓,無論認識與不認識,都悲痛萬分!

最後,說一下李廣之死。李廣從文帝開始,便參加抗擊匈奴的作戰,相繼做過上谷,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因為他英勇善戰,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輕易不敢侵犯他。他一生征戰70餘場,但因種種原因,他的手下幾十名將校都封了侯,他卻未能封侯。最後一次五路出擊匈奴,李廣為前將軍,本應為中路。但武帝和衛青認為他命不好(命奇),又兼之年老,讓他做側翼。結果迷路,無功而返。李廣因此悲憤自殺。死時60歲。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這個標題,明顯是衛粉的一貫套路,強行綁架霍去病,請問霍去病的戰績和衛青有半毛錢關係嗎?霍去病和李廣,李敢一樣,都是大漢抗匈的大英雄,戰功卓著,他們都是打出來的。

衛青呢?兩戰損失士馬三十萬,耗費軍資數以百萬金計,幾乎把一個強盛的大漢帝國拖垮,幸好武帝緊急剎車,不再使用衛青。衛青第五第六戰是出定襄之戰,損失士馬十幾萬,已經被霍去病取代。漠北之戰衛青不服氣,結果面對單于偏師,又損失士馬十幾萬,還逼死李廣,徹底被邊緣化。

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吹捧衛青也好,說霍去病也好,都刻意打壓李廣,奇葩得很!司馬遷對霍去病、衛青沒有偏見,反而把他們的功勞詳細記載,對於李廣,司馬遷心中的五善完人,卻不記載李廣的詳細戰績,顯然是特意弱化李廣。這裡是否有武帝的壓力呢?畢竟武帝曾經做過。

首先,李廣將軍不存在運氣差,他是兩次被衛青當做擋箭牌和替罪羊。衛青還曾經把蘇建當替罪羊,那次衛青也損失了士馬十幾萬,《漢書食貨志》記載,衛青兩次損失士馬30萬左右。在這之前,都是漢武帝制定作戰計劃,多路出擊,衛青只是帶領一路人馬而已,但是功勞都算在他頭上,武帝多麼照顧這位小舅子啊!

李廣在武帝時,出色的完成了牽制匈奴主力的任務,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廣利,卻因為沒有李廣牽制匈奴主力,最終失敗。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功勞很大,足夠封萬戶侯。

東漢荀悅所寫《前漢紀》中,清楚寫明,《言兵事疏》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間寫的。這就證明了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確實大勝老上單于。殺一王,大有利。而之後的幾次也是李廣,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的功績超過萬戶侯。

再看晁錯,他是公元前165年被舉賢良,向武帝上書國策後,任中大夫。這些國策中,應當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說《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寫的。漢文帝以資歷封侯,所以李廣功勞再大,也沒有辦法封侯,必須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輪到他。

景帝時,李廣帶領公孫昆邪平定吳楚,李廣不服從周亞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

有人說,衛青是大將軍,所以功勞最大。別忘了大漢的大將軍並不是按功勞封的,從第一位韓信開始,到最後一位何進何屠戶,都是無功受祿。衛青也差不多,起點就是車騎將軍,這個大將軍幾乎等於白送。

霍去病可是從校尉做起,一步一步打出來的,這一點和李廣很像。當然武帝出手大方,如果李廣在文帝時立的功,按武帝的標準,早就是大將軍萬戶侯了。

漢文帝時期,匈奴實力強大,擁有40幾萬騎兵,大月氏等國歸附匈奴,匈奴可戰之兵應在60萬以上!最強單于--老上單于多次大規模入侵,李廣多次擊敗老上單于殺敵無數,立下大功!

匈奴地域廣大,40萬騎兵不可能一直集結,單于通常會帶上幾個王和自己治下的兵馬,匈奴最強時,左賢王有8萬騎兵,右賢王6萬,左右谷蠡王4萬,其餘依次遞減。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第一次大規模入侵,兵力達到14萬,結果被16歲的李廣以幾千地方軍大敗,並且殺了一個王。經過數年多次大舉入侵,次次被李廣擊敗,匈奴損失慘重,軍臣繼位後,只能出動6萬騎兵。 而且不敢再侵犯李廣鎮守的隴西。

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6萬匈奴軍分兵兩路,其中一路奔陝西,為防範匈奴軍襲擊長安,漢軍佈置了三路人馬防守。其中一路就是河內太守周亞夫統領。史記記載,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文帝之所以不提李廣,其一李廣才25歲,對文帝來說還太年輕,其二,李廣是文帝用以抵禦匈奴的,隴西李家代表先秦王朝,文帝時離滅秦並不遙遠,得到重用很難。對內平叛當然要用信得過的自家人,周勃的後代最完美了。很快,因為七國之亂,周亞夫平步青雲,升為太尉,領兵平叛。而李廣在平叛時得罪了周亞夫,雖然立下大功,依然被打發到邊關守衛。

大漢李家與大宋楊家,都是一心為國,剖肝礪膽,死後均是天下百姓軍士為之哭泣。所以後世人都為楊家李家不平,在楊家將的故事裡,楊四郎的原型就是李陵,楊七郎的身上也融入了李敢的影子。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題主怕是存在什麼誤解,我也看了題主自己的回答,你難道讀黃振的話只讀一半嗎?我們看一下黃振的原話

凡讀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兩千裡,聲震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振讓你看的是衛青,霍去病和李廣的功勞對比,這是為衛青和霍去病喊冤的,並不是你想的那樣真的在貶低衛青,霍去病。簡單的來說你看衛青霍去病的傳記,感覺平平常常波瀾不驚。但是你看李廣的傳記就有一種“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比5”的感覺。這明顯是黃振諷刺史書不公正的意思,到你這咋成了貶低衛霍了呢?

衛霍之功

衛青霍去病的功績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衛青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首戰便深入匈奴聖地龍城,這是大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衛青以一人之力不但拉開了反攻匈奴的大幕,然後又通過數戰扭轉了漢匈之間的戰局。

當人們覺得衛青已經光芒萬丈,掩蓋所有人光彩的時候,歷史彷彿是要告訴你其實還可以更強一般,於是霍去病橫空出世,他接過了漢匈之戰的下一棒。於是世人見證了一個更為輝煌的傳奇,一個以弱冠之年的將軍,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徹底打碎了匈奴最後一點尊嚴。


就像楊雄所說的,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浮西河,絕大幕,破寘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不說這麼多功績,裡面任何一項拿出來,都夠普通將領吹一輩子。

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的對比

然而我們看李廣呢?不是說他勇猛就是說他箭法高明,頂多就是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斬將奪旗,然而這都是做打架的本領,帶兵的本領呢?不是全軍覆沒就是迷路,人家霍去病20多歲都能在匈奴腹地打個對穿,你李廣打了一輩子還在匈奴那裡迷路,這事怪誰?就像王夫之的評價:“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將,概可知矣!”。

再看人品,衛青對誰都非常恭敬,從來不居功自傲。李敢怨恨衛青,去擊殺衛青,雖然沒有成功,衛青只是受傷了,但是衛青並沒有追究,雖然最後李敢還是被霍去病給幹掉了,但是那並不是衛青的本意。


反觀李廣,人家灞陵尉只是秉公辦事,呵止了李廣。然而等李廣出征的時候,要求那個灞陵尉隨軍出征,隨便找個理由給殺了,人家韓信連胯下之辱都沒秋後算賬,這胸懷簡直了。雖說不要求你以德報怨,至少人家是秉公執法,並沒有什麼錯,即便錯了,也罪不至死吧。

對比處理受降情況,李廣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李廣誘騙他們投降,結果李廣把他們全殺了。而霍去病的河西受降就成了歷史上經典的受降範例,元狩三年,渾邪王,休屠王上表請降。漢武帝命霍去病率一萬大軍前去受降,而渾邪王和休屠王有四萬之眾。


後來由於休屠王手下譁變,渾邪王還在猶豫不決,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這次受降就變成了詐降,而年輕的霍去病卻臨危不懼,他首先震懾住了渾邪王,然後命他們放下武器,之後親自率軍剿殺了休屠王。一場危機化解為無形,如果讓李廣去做些事,別說受降搞不好他一萬人都能全軍覆沒你信不信?

史學家對衛青和霍去病的偏見無非就是因為衛青和霍去病屬於貴戚,有些人總認為他們是靠裙帶關係上位的。殊不知舉賢不避親,衛青和霍去病無論能力和人品都在李廣之上,反而沒有李廣有名氣,這就是史學家的偏見。

否則淮南王為什麼一直忌憚衛青,甚至在謀反前總想除掉衛青:“知無能與衛青敵,而欲徼倖於刺客,安即反,其能當青乎?即刺青,其能當霍去病乎?”從來沒有說有忌憚李廣的。


漁耕樵讀


如果說衛青、霍去病不值一提的話,那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什麼光彩照人的人物了。兩個列傳一起看,不能單從詞語的描繪去評價一個人的歷史功績,而是應該從宏觀戰略的角度和歷史作用去對比。

司馬遷的《史記》對李廣極盡讚美之詞。私交甚好不假。這一點從他為李陵辯解而慘遭“宮刑”上面不難看出。司馬遷性格公直,相信跟李廣私交甚好也是出於對李廣功勞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對其人品的讚賞。善守也是一種能力,三朝邊戍的李廣歷任七郡邊關太守,驍勇善戰,匈奴畏服。平定七國之亂,在周亞夫麾下也立有大功。歷次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兵一起。為官清廉,為人低調。“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馬遷對李廣的高度評價。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衛青和霍去病的頗有微詞,大概是因為衛霍是外戚的原因吧!做為史官,剛正不阿,秉公執筆,這在那個年代,是需要巨大勇氣的。但司馬遷也畢竟是人,也有他的喜怒哀樂和愛憎分明。他詳實地記載了衛青、霍去病的事蹟。但對於外戚當權,喜歡八卦的司馬遷,也免不了要摻雜自己的一些不屑情緒。也正因為如此,《史記》讀起來是精彩紛呈、毫無枯燥之意。其歷史價值為“史家絕唱”,文學造詣稱”無韻離騷”。

反過來講,司馬遷做為一介史官,不身處戰略層面,當然不具備漢武帝高瞻遠矚,著眼於千秋大業的胸懷和眼光。對戰略性事物的理解與侷限也嚴重影響了對筆下人物評價。況且,對某個人物的描寫摻雜一些個人主觀臆斷也是文人的特性。

下面就李廣和衛霍就漢朝當時在抗擊匈奴的功績方面,以及各自在歷史長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展開來做一個敘述。而抗擊遊牧民族始終都是貫穿三個歷史人物及其所在大環境中的一條主線。我們就從匈奴列傳說起。

自東周列國開始,遊牧民族一直就是懸在中原農耕民族頭上的一把利劍。且一直沒有很好的辦法徹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周平王東遷洛邑,就是懼怕犬戎的威脅。齊桓公用管仲,霸諸侯,一匡天下。也迫不及待地號召諸侯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故此,才有孔子“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的高度評價,其潛臺詞所傳遞出的分量之重,振聾發聵。

由此可見,遊牧民族對中原威脅是要放在頭等的戰略層面上來考量的。弄不好是要亡國滅種,華夏文明會毀於一旦。後世的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金吞北宋,蒙古滅宋,滿清替明無不在驗證這一點。縱觀歷史,正是這些遊牧民族的猖獗,一次又一次地打斷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的帝國。但即便是擁有這樣一支雄冠天下的虎狼之師,只可以掃平六合,卻不能一統八荒。蒙恬掛帥,雖收復了河套地區,卻還是不能徹底解除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秦始皇傾舉國之力修萬里長城,也只是對匈奴採取守勢的一種策略。由此可見,北方遊牧民族這個隱患,對這個強大的帝國而言,是何等的舉足輕重!

秦失其鹿,天下大亂。匈奴趁勢復奪了河套地區。與西面的羌氐連成了一片。其國土之大,兵力之盛,如日中天,遠勝漢朝。猶如一把利劍,隨時可以刺向漢民族的心臟。漢武帝時期被匈奴夜襲甘泉宮,貞觀之初被突厥奔襲長安就充分證明了河套地區的戰略重要性。

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建立漢朝。國內安定未始,首先想的的是,解決匈奴邊患問題。親率名將如雲的四十萬大軍北上,卻被困平城旁的白登山達七天七夜,毫無脫身辦法。最後還是通過和談和大環境下的一些小手段,才得以脫身。後承受了每年和親和納貢的屈辱,才使得邊境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從白登之圍到馬邑之謀,漢朝積攢了六十三年的國力,也忍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屈辱。而從最根本的戰略眼光去看,匈奴對漢朝的威脅,遠遠不是僅屈辱那麼簡單。

文景之治時期,以休養生息為國策,依舊對匈奴採用和親、納貢的屈辱來換取和平。即便如此,漢匈邊境仍然是狼煙四起,不得安寧。匈奴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漢朝邊境的大肆搶虐與襲擾。漢朝只能是以全盤守勢為軍事戰略。沒有能力做任何反攻之舉。

李廣就是在這種戰略環境之下,一舉成名。他當時面對的,不是兩國全面戰爭的狀態,而是匈奴對漢朝邊境的局部襲擾和搶虐。也註定了他守有餘而攻不足的軍事風格。

在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全面進攻時期,他恰恰是打一仗敗一仗。甚至有一次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還被匈奴活捉。

李廣之所以威震邊關,讓匈奴畏服,以現代詞彙形容,多是依靠勇氣和武藝的個人英雄主義。沒有運籌帷幄,大量殲滅匈奴有生力量的戰例。有戰將之勇,而非大將之才。

另外,以軍事理論去分析,這個威名遠播的“飛將軍”是長於陣地戰,而弱於野戰。在開疆拓土,銳意進取、揚大漢威名於異域的漢武帝時代,“李廣難封”也就不難理解了。

漢朝通過數十年的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已是國力富庶,兵強馬壯。政治和經濟都達到了一個空前強盛的狀況。漢民族對匈奴由守轉攻的局面逐漸成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審時度勢,終於舉起了磨礪已久的反擊匈奴之劍。

由馬邑之謀拉開全面反攻的帷幕,一直到漠北之戰的這段時間,漢朝大勝,歷時十四年。漠南再無匈奴王庭。在此期間,兩顆將星冉冉升起,率先照亮了華夏曆史的天空。

馬邑之圍洩密無功,三十萬大軍空勞而返。四年之後,衛青橫空出世。出上谷,戰龍城。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公孫敖兵敗,李廣被擒,公孫賀一無所獲。唯衛青一路大獲全勝。但這僅僅是衛青牛刀小試的一個開始。兩年後,衛青收復河套地區,漢朝設朔方郡。後連續出擊匈奴,七戰七捷,戰無不勝。空前的戰績使衛青官位至大司馬,領大將軍銜。爵位長平侯。統管全國的軍隊。

漠北之戰,本計劃讓裝備精良的霍去病鐵騎軍團應敵的匈奴主力,沒想到陰差陽錯地遇上了衛青軍團。衛青沉著冷靜,調配得當。採取兩翼迂迴,中央突擊的戰法大破匈奴精銳。致使匈奴單于向西北潰逃,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

衛青才幹絕人,對士大夫們有禮,對將士們有恩,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謙和仁讓,氣度寬廣。滿朝上下,無一微詞,無人構陷。

再說霍去病。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從一鳴驚人到功蓋寰宇的戎馬生涯只有八年。短暫而輝煌的一生雖如流星劃過夜空,但其產生的光芒之耀眼絢爛,足以同日月同輝。

河西走廊,是中國連接歐亞大陸的唯一陸地通道。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舉,起初是為了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但當張騫把這條通道夢幻般地呈現在漢武帝面前的時候,漢武帝的眼睛亮了。打通這條通道,既可以切掉匈奴與羌氐的聯絡,又可以獲得水草豐美的廣闊馬場。更重要的是,在打擊匈奴的戰場上,加大了漢朝進擊迂迴的空間。但漢武帝無法想到的是,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的版圖,使中華民族的眼界變得更加寬廣和深遠。在以後的歷史文明進程中,這條通道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站在這條通道的東端,英風銳氣,躊躇滿志。他的國家需要這條通道,之後貫穿兩千多年至今的中華民族更需要這條通道。當時的司馬遷哪裡知道,霍去病此刻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何等的重要和榮光。

兩年前,在衛青麾下任校尉的霍去病脫穎而出,率軍八百騎,斬首兩千餘。斬殺了單于的祖父,生擒了單于的叔父,還有匈奴的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其輕騎兵突擊的作戰風格,深受漢武帝的欣賞,被封冠軍侯。此後,六擊匈奴,戰無不勝。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大殲滅戰。創立了無後方,無依託的閃電戰先例。

他指揮了兩次河西之戰,三次進入河西走廊,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漢武帝延河西走廊,依次建立了武威、張掖,九泉,敦煌的河西四郡,至此,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版圖。為以後的西域都護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霍去病輝煌的戰績,在漠北之戰達到了頂峰。以雷霆萬鈞之勢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一鼓作氣將匈奴趕過了貝加爾湖。封狼居胥山,向天告知狼居胥山以南,從此納入大漢的版圖。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兩千多年過去,卻依然能在人們心中激起波瀾。

由上所述,在漢武帝以大面積殲滅匈奴有生力量來論功賜爵的時期,李廣是長於守而弱於攻。根本沒有大量殲敵的戰例,故而到死也沒有封侯,卻引起了司馬遷的同情和不平。空有悍將之勇,而無統帥之才。就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對三人的描述,李廣偏重於個人能力,用兵方面跟衛霍相比,不在一個層面上。衛霍歷史作用,李廣更是難以望其項背。衛霍的官位和爵位之高,完全不是靠外戚得來的。

衛青、霍去病這兩顆漢朝耀眼的”雙子座”珠聯璧合,對匈奴軍事力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使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基本得以解決。創下了史無前例、光耀千秋的戰績。漢朝開疆拓土,聲威大震,一掃農耕民族羸弱的名聲。普天之下的民眾都為自己作為漢朝人而自豪,由此華夏民族將國號作為自己的族號而沿用至今。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戰史上,衛青和霍去病永遠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


逸峰1968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能沒有英雄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有著幾千年歷史文明的民族,更是具有很深的英雄情節,對於那些功成名彪炳史冊的成功英雄,我們讚不絕口。但對於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情英雄,卻更能撥動我們的心絃。衛青、霍去病是大漢朝地標式的人物,深入漠北抗擊匈奴,留下了一個個至今還膾炙人口的傳奇神話,千年而下,幾乎找不出第三個人。

而作為同時代的,李廣就悲催了,同樣是抗擊匈奴,但是戰績卻遜色衛、霍太多,以至於辛辛苦苦一輩子,還比不上霍去病幹幾年,最後卻落得個李廣難封的悲催結果。單純看個人武力,李廣應該是完勝衛青和霍去病的,但是不得不說李廣除了個人武力,在其他方面是遜色衛、霍很多的,衛、霍可以為帥,而李將軍只能為將。從史書來看,我們看到的關於李廣最多的記載還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事蹟,而不是他奇謀倍出指揮若定的落實才能。

但是在《史記》中,我們卻看到,李廣被單獨列傳,而衛青、霍去病卻被擠在一起列傳。這就給大家一個感覺,李廣光芒萬丈,衛、霍卻有點失色了。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司馬遷作《史記》,態度是非常嚴謹的,但是即便如此,人都是有感情偏向的。而太史公很多時候是站在小人物和個人倫理道德價值方面來看的,而不是社會價值大小來評價的。也正是如此,史記中才出現了那麼多小人物,史記才顯得更加豐滿。李廣最後抹脖子自殺了,是一個悲情的英雄;項羽最後烏江自刎了,也是一個悲情的英雄。但在太史公的筆下,都被拔高了一截。這就是太史公情感的偏向。



明月缺


正話反說,衛霍一代帥才,李廣是將才。李廣是平民的偶像,衛霍則是偶像的偶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